综合检测(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不服输”反映出( )
A.不了解世界形势 B.坚定的民族气节
C.痛恨清廷腐败 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解析】 根据所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面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据此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持材料中所述观点的人对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没有充分了解。
【答案】 A
2.(2013·德州高一检测)《马关条约》中推动日本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作用最大的是( )
A.割让台湾 B.巨额赔偿
C.开放通商口岸 D.办厂特权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由于国内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原因,更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等来进行过渡。本题中B项符合题意,1895年《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随后日本又获得“赎辽费”3 000万两白银,巨额的赔偿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答案】 B
3.(2013·平顶山高一检测)某次战争后,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发表演说:“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该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该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及“仍须以华人治华”可判断该战争与义和团有关,并强调对中国仍要采取“以华治华”,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4.“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以下哪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
【解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答案】 B
5.以下图片记录了不同战争留下的记忆,按其所对应战争的先后顺序,排在第三位的是( )
A.黄海激战 B.11国逼签条约
C.“祝南京陷落”(日语) D.圆明园遗址
【解析】 A、B、C、D四个选项对应的战争顺序是: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可见,排在第三位的应该是B。
【答案】 B
6.《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及人民之祸首诸臣……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绞杀后( )
①列强将中国民众当作主要惩罚对象 ②清政府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③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 ④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 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显然③④说法是错误的,材料中也并未体现;题干内容中第二款中直接体现了①,再结合第二款中的附件八可知②也符合材料,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
7.有关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分析,最恰当的是( )
A.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
C.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解析】 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角度,“现代化史观角度”。
【答案】 B
8.(2013·重庆高一检测)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是因为( )
A.美国当时已称霸世界
B.它利用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
C.帝国主义已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
D.它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又有利于它们在华进一步扩张
【解析】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首先承认列强对华利益,要求中国全境开放,其实质没有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便于列强在华进一步扩张。
【答案】 D
9.(2012·浙江会考)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击日寇。下列各项中,属于太原会战有机组成部分的是( )
A.平型关伏击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答案】 A
10.(2012·山东学业水平考试)右图是某纪念馆的纪念墙(部分),它警示和教育后人不能忘记的是( )
A.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B.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岛
C.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D.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解析】 由图中信息“3 000 00”可知答案为D项。
【答案】 D
11.(2013·北京丰台高一检测)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将中国列为“负责维持和平的四大国之一”。罗斯福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因为( )
A.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B.中美建立了友好关系
C.中国顽强抗击日本侵略 D.中国实力大大增强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4年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在远东战场抗击着日本法西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 C
12.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败一胜,造成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
B.两次战争发生时的国际环境不同
C.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
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本题首先可排除A项,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C、D三项都是两次战争的不同之处,但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共40分)
13.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多达700多个,其中同清朝政府签订的就有500多个。从1842年到1911年,清政府同外国签订条约、协定的数目为:英国98个,俄国89个,日本76个,法国55个,德国37个,美国20个,比利时15个,葡萄牙11个,丹麦9个,意大利7个,西班牙4个,奥地利3个,荷兰3个,还有和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86个。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者获得了割地、赔款、实行军事占领、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租界、内河航运、自由贸易、自由传教、掠卖华工、设工厂、筑铁路、办学校等许多特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思想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
据统计,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100多个;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100多个,租界40处;英国侵占香港地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日本侵占台湾省;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赔款共13亿两白银。
——《中华爱国主义大辞典》
请回答:
(1)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是哪几个?试举三例,并说明是如何破坏中国经济主权的?(8分)
(2)结合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明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8分)
(3)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4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教材内容归纳出不平等条约,并从中提炼出经济方面的要求。第(2)问要结合战争与条约的危害,逐步按时间顺序归纳,注意条理。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落后就要挨打、增强国力、振兴中国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南京条约》: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马关条约》: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中国赔款以海关税和盐税作保。
(2)①鸦片战争,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③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的腐朽与落后是屈辱的根源;要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国崛起而努力。
14.(2013·海口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材料三 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材料四 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反对,悍然再次参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中新网8月15日
材料五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5月30日下午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不少于4个)(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年?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和材料五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你认为当前处理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和地点“北大营”判断应为九一八事变。第(2)问根据时间“1937年7月7日”和地点“宛平城和卢沟桥”判断应为卢沟桥事变,联系教材知识概括出中国人民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日本的侵略步骤和材料一、二进行分析,并联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得出答案。第(4)问综合材料四、五,分析两国的分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答案】 (1)九一八事变。不正确。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是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2)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3)第三步和第四步。1945年。中国人民团结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中、日两国在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上仍有较大分歧。基本原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选择题
1.“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所有核实杜弊,并会督文武大员公同目击情形,已于五月初三日(6月13日)销化及半之时,先行恭摺会奏在案。”关于材料所述,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该事件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B.该事件反映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
C.鸦片走私致使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该事件主要人物的名句
【解析】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 A
2.(2013·镇江高一检测)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B.列强大批入侵
C.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危害。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的标志。《南京条约》签订的最大影响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主权不能自主是最严重的。
【答案】 C
3.(2013·福师大附中高一期中)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解析】 近代史开端也就意味着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选C项。
【答案】 C
4.下面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
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
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
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图中英国代表手持洋枪,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可知,《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答案】 B
5.(2013·合肥月考)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最主要体现在中国 ( )
A.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开始向西方学习 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
【解析】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在中国国情,即社会性质的变化上,A、C、D三项都是局部现象,片面的。
【答案】 B
6.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解析】 学生解答本题易出错是因为忽视了题干中的时间限定。题干限定的时间是19世纪30年代,在四个备选项中,A项与题目无关;C、D两项主要体现的是19世纪末以后列强侵华的要求;只有B项符合当时列强侵华的要求,即希望打破中国的自然经济的状态,达到商品倾销的目的。
【答案】 B
7.(原创题)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研究两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在网上搜到了下列一则新闻。如果对其中“意义”进行补充的话,最不适合的一项是( )
时间:2012年11月28日
事件:由南京市下关区与深圳市盐田区、深圳晚报社联合举办的《鸦片战争海战图展览》在南京静海寺纪念馆正式开展。
亮点:49幅反映鸦片战争时期海战史的珍贵海战图首次在南京亮相,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意义:……
A.鸦片战争·近代历史的开启
B.知古鉴今·为了更好的和平崛起
C.《南京条约》·百年的记忆
D.《天津条约》·近代耻辱的继续
【解析】 从给出的新闻背景可以分析出,其涉及的都是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的材料。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次战争中国的战败是历史的必然,中英两国经济实力发展的水平差距是根本原因,知古鉴今,这对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以及和平崛起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而言最不合适。
【答案】 D
8.(2013·德州高一检测)曹润堂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由诗中的“辽海”可知此战发生在辽东和海上。
【答案】 C
9.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本题通过信息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史实,注意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至此,清政府完全丧失抵抗斗志,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很多先进分子彻底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走向革命,这与题干中“汉人目睹政府无能,转向革命”相符合,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
【答案】 D
10.“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该项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材料中的“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和《辛丑条约》“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相符。
【答案】 D
11.(2012·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中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解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 B
12.(2013·兰州月考)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刚刚打败西班牙
B.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
C.该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D.充分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相互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的在华既得利益,又有利于它们在华扩张,因此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3·南康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请回答:
(1)结合上述不平等条约相关情况完成下表:
条约名称
签约时间
签约背景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最能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的是哪两条规定?
(3)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侵华有两大特点——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马关条约》中,哪两条规定分别体现了上述两个特点?指出这两条规定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4)有人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一定意义上讲是列强鉴于中国人民反抗使瓜分企图破产的事实,而对侵华政策的调整。”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第(2)问要理解当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第(3)、(4)问结合《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
【答案】 (1)见下表:
条约名称
签约时间
签约背景
《南京条约》
1842年
鸦片战争
《马关条约》
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
(3)大量割占中国领土,刺激了西方列强的野心,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允许在华设厂,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道理。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使它们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所以,对华政策有所调整。主要表现在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并以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不实。如此而欲其静镇固守,严断接济,内俟船械之集,外联属国之师,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三、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
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附件十六)。
——梁为楫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
(1)据材料一,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思考如果如材料所说重用“林公”,能否挽救败局?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在哪里?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哪里?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
(3)判断材料三出自哪一条约?有何标志性后果?
【解析】 第(1)问结合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分析材料观点。第(2)问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可以从战争本身及战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概括;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学习西方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要一分为二。第(3)问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即可。
【答案】 (1)失败原因:清政府虚骄自大,不务实际,统治腐败。不能。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对手,战争的失败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绝非“林公”一人所能挽救。
(2)灾难: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看待: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最终形成。
一、选择题
1.(2012·浙江会考)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回(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解析】 材料描绘的是军民共同抗击英军侵略的史实,其中的时间信息是解答的关键。通过调用知识可知,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这就是三元里抗英。
【答案】 A
2.“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题干中可以得知是三元里抗英的事迹,因此结合材料能够归纳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精神。而敢于造反与题干精神不符。
【答案】 C
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解析】 从“新疆”“晚清名臣”“指挥定中外”等信息可作出正确判断。
【答案】 B
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宝山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四行仓库战役
【解析】 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
【答案】 C
5.黄海海战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是由于( )
A.日本在黄海战役中取胜 B.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北洋舰队损失过大 D.人为因素造成的
【解析】 黄海海战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答案】 D
6.(2013·广州月考)“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 )
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痛心
B.对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不满
C.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D.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歌颂
【解析】 根据“宰相有权能割地”所反映的是李鸿章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史实,应属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史实,再根据邱逢甲作为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可判断选择C项。
【答案】 C
7.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从材料起义“只是——鲁莽的行动”“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等,可以判断这次运动,是一次鲁莽盲目的、和政府有联合、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完全符合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答案】 B
8.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是否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帝,清政府决定利用,而这两人反对。
【答案】 D
9.(2013·平顶山高二检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典型事件,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故选C项。
【答案】 C
10. (2013·北京西城区月考)右图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 )
A.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
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
D.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材料中“光绪庚子年”的时间信息。这一年指的是1901年,由此判断只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时间分别是1840年、1895年和1937年。
【答案】 B
11.某同学想做一个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参考资料中,与这一课题无关的是( )
A.《马关条约》的条款全文
B.光绪皇帝为褒奖邓世昌而亲笔撰写的祭文
C.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D.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关于台湾伤亡的报告
【解析】 A项是反割台斗争的原因,C、D两项是其中的历史事件,B项与黄海海战有关。
【答案】 B
12.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列强并未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②排除。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材料三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1)根据材料一,从海防和海权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材料二、三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谁的意见正确?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第(1)、(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答案】 (1)严重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侵占香港岛,强迫上海等五口岸开埠,之后,美、法等国又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近代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近海防御战略,不穷兵于海外;材料三中吴元炳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吴元炳的奏议正确。
(3)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海防废弛,海军落后,被动挨打;只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可能有强大的海防建设。
14.(2013·开封高一检测)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指的是什么事件?
(2)在黄海战役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清朝爱国将领有哪些?(举出两位即可)中日甲午战争在政治、经济上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联军统帅瓦德西曾在一次事件后说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这是瓦德西在哪一事件之后说的?这段话反映了这场运动有何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理解、掌握的能力。结合教材分析即可解答。
【答案】 (1)三元里人民抗英。
(2)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等。影响:政治上,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导致台湾等大片领土被割占,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上,新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列强侵华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战后列强纷纷向清政府提供奴役性贷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从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3)义和团运动。意义:这场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一、选择题
1.沈同衡作于1938年《“武运”岂能长久》的漫画反映了( )
①日本统治者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 ②日本民众存在厌战心理 ③日本侵略面临失败境地 ④日本法西斯是中日人民的共同敌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注意1938年的时间限制。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5年失败。
【答案】 D
2.(2013·焦作高一检测)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解析】 依据题中信息可知,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些让步。
【答案】 C
3.有一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这支军队应是( )
A.新四军 B.八路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我们在太行山上……”可以判断这支军队应是八路军。
【答案】 B
4.(2013·临沂月考)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识读分析能力。从漫画内容可知,日本否认战争罪行,认为自己是亚洲被侵略地区的恩人。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符合漫画中的观点;只有C项说明了日本的罪行,能批驳漫画中的观点。
【答案】 C
5.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 1937年日本侵华的“时间表”是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这一计划在上海即遭“粉碎”,这指的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
【答案】 B
6.要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可以从下列哪些事件中得到答案( )
①南京大屠杀 ②潘家峪惨案 ③“七三一部队”细菌战 ④虎门销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题意,④不属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史实。
【答案】 B
7.(2013·合肥月考)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其主要原因是
( )
A.阶级利益取得一致
B.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百团大战显示中共力量
【解析】 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有本质的不同,不会因为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两党的阶级利益发生变化,因此A项表达不符合史实。中日民族矛盾在抗战期间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正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在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合作能够得以维持,因此B项符合题意。C项和D项都不是国共合作的原因。
【答案】 B
8.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能力。全面抗战突出了不仅要依靠政府军队,更要发动群众。
【答案】 D
9.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卢沟桥事变爆发
C.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
D.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紧扣“1940年12月”,A、B、C、D四项分别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1937年7月,1937年8月和1937年12月。
【答案】 A
10.1941年后,中国陆续派出10万人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下图为中国入缅远征军所获战利品——日军关防大印印案。
以上图文材料可以印证( )
①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欧洲战场的对德作战 ④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结合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以上表述均正确。
【答案】 D
11.“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全国军民齐奋起”等信息可知,正是由于实行了全民族抗战而最终打败日本法西斯。
【答案】 D
12.(2013·武汉高一检测)二战中谁打败了日本?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从整体史观来看是( )
A.美国的原子弹 B.苏联的对日宣战
C.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D.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观的理解。整体史观是从事物发展变化的整体着眼考虑问题。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田中奏折》
材料二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中共关于
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外的一种什么战略?该段材料有何价值?
(2)材料二反映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条怎样的抗战路线?这条路线有何重大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第(1)问通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分析,价值可从判断日本侵略蓄谋已久上考虑。第(2)问提取“全民族”的信息回答,意义从指导思想分析。
【答案】 (1)确立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
价值:可以用来说明日本的侵略扩张计划早有安排和侵略野心蓄谋已久。
(2)全面抗战路线。意义:指导了抗日战争的发展,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14.(2013·泰安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分析,从材料中的关键语“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可以看出政治和军事的合作。第(2)问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材料一阐述中国人民的抗争,材料二阐述世界力量的援助。
【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