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三)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
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D.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解析】 马克思的论述主要强调了鸦片战争对中国人民的唤醒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战争,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答案】 C
2.(2013·泰安高一检测)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社会。但有人认为其不具进步性,这主要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不能 (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
D.顺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之所以不具有进步性,关键在于其维护的从本质上讲依然是封建小农经济,这较之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格格不入的。
【答案】 D
3.(2013·广州高一质检)史学家认为:“洪仁?乃枷胨洳还怀浞郑??词?挚晒螅??飧龇较蜃呦氯ィ?欢?苌系馈!本菡庵止鄣闩卸希??教旃?硕??罢飧龇较蜃呦氯ァ钡谋硐质?(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 D.永安封王建制
【解析】 洪仁???樾闳?鞒痔?教旃?牧斓脊ぷ饕院螅??萜渚恿粝愀燮诩涞墓鄄煨闯闪恕蹲收?缕?罚?晌?钤缭谥泄?岢龇⒄棺时局饕宓姆桨福?侵泄?匪媸澜缋?烦绷鞯奶逑帧?
【答案】 B
4.某位导演准备拍摄电视连续剧《孙中山》,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关,你看哪一项不合适(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因此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C项不合适。
【答案】 C
5.下图所示地区曾在1840年到1927年间分别发起了带有全国性影响的重大政治运动,首先发生的运动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解析】 辛亥革命首发是在武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首发是在北京。国民大革命首发是在广州。
【答案】 A
6.(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右侧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
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
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
C.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D.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解析】 从材料中的“山东省”和“玩弄于股掌之上”可知漫画是“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答案】 D
7.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
①反帝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五四运动中虽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其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所以其革命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应该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8.“径启者:兹附上广东银行大洋三百元支票一张,希如照收,即转湖南省党部毛泽东同志。此致中央执行委员会汪精卫”。与这一文件相符合的史实是
( )
A.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B.国民政府已经完成统一
C.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D.国共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的代表人毛泽东和汪精卫的支持与合作关系,说明了当时所处的时期应该是C项。
【答案】 C
9.(2013·聊城高一质检)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 D.开辟敌后战场
【解析】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即长征。
【答案】 C
10.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
A.开展土地改革 B.进行万里长征
C.工农武装割据 D.实施武装斗争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应该理解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这一时期“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应该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所以此题应该择C。
【答案】 C
11.塞外重镇张家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汲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1945年8月,八路军进入张家口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张家口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革命道路的变化
C.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解析】 两张图片分别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场景,革命对象分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答案】 C
12.下面两幅图片选自于天安门浮雕,它们的共同主题是( )
图一 1937~1945年 图二 1949年
A.反抗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反动势力黑暗统治
C.完成民主革命
D.国共合作,完成民族统一
【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抗日战争,图二反映的是阶级矛盾——人民解放战争,所以此题考查的是中国革命的性质——属于民主革命,所以应该选择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读下面两幅图,请完成:
图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1)图一反映出中国革命的形势如何?试分析导致这种形势出现的原因。(8分)
(2)图二反映出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导致出现该变化的原因。(4分)
(3)从图一、图二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重大认识?(8分)
【解析】 第(1)问是考查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应结合“工农武装割据”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红军长征,应结合图片和教材解答。第(3)问应把两者比较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 (1)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原因: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适合中国革命实际,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红军长征,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的危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革命形势的发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制定正确的革命方针,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14.(2013·惠州月考)阅读下面材料:
中新网2月20日电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建筑群(见下图),一个昔日神秘的所在,这里曾是清王朝的两江总督署,是太平天国的天朝宫殿,是民国时代的总统府,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由它见证。历经沧桑的南京“总统府”,如今已得到全面整修、扩建;这里已成为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从1840年到1949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由它见证”,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他们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和终点的依据各是什么?(8分)
(2)看图片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还见证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列出三个即可)(6分)
(3)2004年到2007年,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博物馆)馆长迈克·迪万、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一大批国内外政要先后到总统府参观。据此说明建立中国近代史遗址的现实意义。(6分)
【解析】 本题选择了南京这一具有江苏特色的材料,具有明显的新课标特点。此题,通过一系列图片,展示了南京不同时期的相关史实,从而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本题关键在于理清具体时间的史实,注意回答史实的完整性。另外,最后一问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具有开放性。
【答案】 (1)起点:鸦片战争(或签订《南京条约》)。终点: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或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依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或答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的结束,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2)明朝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日军占领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日军南京大屠杀等。
(3)现实意义: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抗争的历史;重建国共合作,推进和平统一;加强中美文化交流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反帝反封建 B.爱国主义
C.无产阶级革命 D.民主科学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性质的分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由此可见,其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答案】 B
2.(2013·广东揭阳一中摸底考试)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解析】 材料中“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的信息说明A。
【答案】 A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表明( )
A.中共是第一个以争取民族独立为目的的革命政党
B.中共在历史上首先提出用武装斗争进行反封建斗争
C.中共已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D.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解析】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分析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后指出,中国现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当前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是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 C
4.(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
A.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
B.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D.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 图示“国民革命歌”是国民大革命中国民革命军军歌。
【答案】 D
5.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标志是( )
A.被反动势力篡夺革命果实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C.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工农运动陷于低潮
【解析】 A、C、D三项都是其“标志”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标志,B项“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最重要标志”。
【答案】 B
6.(2013·银川月考)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作用主要表现在( )
A.保存并逐步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
B.消除了一些人对革命前途的悲观情绪
C.挽回了王明“左”倾路线给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
D.树立了走中国独特革命道路的光辉典范
【解析】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树立了走中国独特革命道路的光辉典范。A、B两项虽然也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作用,但不是主要的,C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解析】 题干中这些口号均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由中国提出的,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应该是民主革命,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A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映的是B项,“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将革命进行到底”反映的是D项。
【答案】 C
8.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观察右图,这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
A.北伐战争
B.工农武装割据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 从印章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可以判断是反映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历史情况。
【答案】 B
9.陕北信天游中唱道:“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其中“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时间是( )
A.1934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37年
【解析】 考查红军长征。根据所学知识,中央红军到陕北在1935年,故选B。
【答案】 B
10.右图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幅标语,从中你能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
A.国共实现二次合作,共同北上抗日
B.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北上抗击日寇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红军北上抗日
D.长征实现重大转折,开始北上抗日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长征中”,因此A、B两项从时间上不符,中共能够审时度势,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说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选C项。D项因果关系的表述不妥当。
【答案】 C
11.(2013·深圳月考)右图是一幅题为《重点攻势》的漫画,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B.使我军逐步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过程和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从漫画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使我军从内线打到外线,逐步取得了战略主动权。A项是在1947年;C项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的胜利;D项是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 B
12.右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性巨变,对这次巨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A、B、C三项都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臣页、高力克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观点二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2)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3)道路创新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是如何创造性地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的?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解析】 第(1)问,列举史实时应围绕五四精神——爱国主义,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斗争的目标和口号及五四运动的结果等方面归纳。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选择了“俄国式革命道路”,其原因可从当时的具体形势分析。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工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
(2)道路: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理由: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3)实践:毛泽东发起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将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4.(2013·开封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出《中国希望条件之说帖》。《说帖》提出废除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并列举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四项就是要求撤销外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程道德《试述中华民国政府废除
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对外交涉》
材料三 1943年1月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与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重庆签署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包括: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条约宣布废除《辛丑和约》,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此后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签署了类似条约,废止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
——王建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一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撤销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主要背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要求在巴黎和会上的最后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40年代中国外交的成就。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原因要结合清朝的对外政策及小农经济的影响分析,带来的影响即分析“治外法权”的危害。第(2)问“背景”要结合时间分析;“巴黎和会期间”即一战后;结果结合教材回答即可。第(3)问外交成就可直接从材料中归纳;原因要结合抗日战争中中国抗战的影响以及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回答。
【答案】 (1)主要原因:长期闭关锁国、天朝上国心态、不具有国际法意识(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直接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和主权的完整。
(2)主要背景: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的战胜国地位。结果:巴黎和会最终没有同意中国的要求;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3)成就:中国与美英等国签订条约,逐渐废止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各种特权。原因:中国坚持抗日,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中国与英美等是盟国关系;中国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英美希望中国继续坚持抗战,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鼓舞中国军民的士气。
一、选择题
1.(2013·南京高一检测)“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西方的冲击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 )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列强的侵略下,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阶级矛盾,故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
【答案】 D
2.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永安建制 ②金田起义 ③定都天京 ④《资政新篇》的颁布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解析】 ①是在1851年秋,②是在1851年初,③是在1853年,④是在1859年。
【答案】 B
3.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莫将成败论英雄”实际上包含着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是( )
A.肯定 B.否定
C.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D.上述态度全有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莫将成败论英雄”实际上包含着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态度。
【答案】 A
4.(2013·苏州高一检测)下列太平天国的活动中,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发展到农民战争的高峰
C.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D.洪仁?岢觥蹲收?缕??
【解析】 当时世界历史潮流是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而《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是最早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
【答案】 D
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没收一切商店里的物资,但不久后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表明( )
A.原来的政策具有空想性
B.领导人开始转向腐化堕落
C.领导人开始接受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D.逐渐推行《资政新篇》中的思想主张
【解析】 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在1859年《资政新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时间不符合。D项中《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答案】 A
6.从《天朝田亩制度》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语,可知太平天国的理想境地是( )
A.共产与民主 B.共产与平等
C.平等与自由 D.民主与科学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农民阶级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和平等的思想。
【答案】 B
7.(2013·深圳月考)洪仁?凇蹲收?缕?分兴担骸靶艘?小L扔邪偻蚣也普摺??蛉?⑺母幻窆睬肓ⅲ?蛞蝗饲肓ⅲ??薏豢伞薄ⅰ白几徽咔肴斯凸ぃ?坏寐蚺??菪ν獍睢!闭獗砻魉?( )
A.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C.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停留于中国古代的落后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中“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兴银行”等信息可知洪仁?岢?⒄棺时局饕骞ど桃担?渌??蠲飨圆环?咸庖狻?
【答案】 C
8.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是陈玉成和李秀成,李秀成在1862年带领军队打到上海近郊,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9.(2013·临沂高一期中)有人说,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这种现象反映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应包括( )
①定都天京,建立农民政权 ②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③洪仁?岢隹障氲摹蹲收?缕?贰、芸够餮笄苟拥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由材料“注视着过去”可知①②说法正确;反对外来侵略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属于新特点,排除③④。
【答案】 A
10.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的原因是( )
①领导者腐朽思想的日益滋长 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③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影响 ④洪仁?牒樾闳???牟煌?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矛盾。“权断手足情”是指天京变乱,因此①②正确;天京变乱不是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结果,故③错误;天京变乱之后洪仁?爬吹教炀??岢觥蹲收?缕?罚?盛艽砦蟆?
【答案】 B
11.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个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改朝”是指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换制”是指更换社会制度。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因此只能“改朝”不能“换制”。
【答案】 B
12.下列最能说明太平天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
A.“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B.“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C.“一日,殿上议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
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客观原因”这一限定。太平天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洪仁??怠把笕酥??奔词侨绱恕6鳤、C、D三项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探究题:天国悲剧。
步骤一 走进历史,形成知识结构
下面是“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知识结构,请在结构图中的空白部分填上合适的内容。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清政府转嫁巨额战争赔款,导致
①________空前激化。连年自然灾害严重
1851年初,金田起义
1851年9月,攻占②____,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3月,占领③____,改为天京,正式建立革命政权
1856年8月,④____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6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沉重打击了
⑤____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步骤二 收集资料,感悟历史
有人说:“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请收集或列举一些体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保守、落后一面的史实,想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步骤三 合作研讨,找出路
假如你是当时的洪仁??憬?绾嗡捣?樾闳??焯?教旃??孔呦蚴だ?磕忝媪俚淖畲竽烟馐鞘裁矗?
【解析】 本题以情景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原因、过程、意义及阶级局限性,步骤一、二结合课本所学回答即可;步骤三可合作研讨,通过思维碰撞得出结论,也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集材料,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 步骤一: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②永安 ③南京 ④天京事变 ⑤清王朝
步骤二:基本史实:拜上帝教、《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等。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步骤三: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即认清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真正发动农民以及制定科学的纲领。最大难题是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14.(2013·惠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设女营、女官。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资政新篇》的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材料三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其中核心内容是什么?产品分配体现怎样的原则?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怎样的愿望?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应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4)结合材料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
【解析】 第(1)问归纳材料信息得出答案。第(2)、(3)、(4)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按人口多少分配土地;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男女平等。核心内容是土地分配制度。体现平均主义的原则。
(2)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没有。客观上,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主观上,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
(3)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加之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①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④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一、选择题
1.(2013·黄冈月考)下图是某纪念馆网页上的一幅宣传画,该馆纪念的是
( )
A.金田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解析】 关键是图片中的“民国之门”,直接促成中国走进民国之门的显然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起义是武昌起义。
【答案】 C
2.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口号、标语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解析】 起义军攻占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满清灭亡是在1912年2月。
【答案】 C
3.(2012·山西学业水平考试)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大清王朝龙旗 B.中华民国五色旗
C.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旗 D.中华民国十八颗星旗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11年4月21日”,这个时间再加上13个月,已经是1912年5月,当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了。中华民国成立后,规定国旗为五色旗。所以应该选择B项。
【答案】 B
4.“文(孙文)已遁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据此判断,孙中山( )
A.对列强抱有很大的幻想
B.对列强有了清醒的认识
C.发此电文是在同盟会成立后
D.准备回国领导国民革命
【解析】 材料中“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的信息说明,孙中山当时对列强抱有很大的幻想,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答案】 A
5.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的是( )
A.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 B.梁启超与光绪皇帝
国临时大总统 和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
C.1915年陈独秀在 D.太平天国遗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解析】 A项和C项都是在20世纪初,但中华民国成立和新文化运动比较,中华民国成立最能反映出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B项是在19世纪末。D项是在19世纪中期。
【答案】 A
6.(2013·合肥月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答案】 C
7.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此联讽刺的是( )
A.孙中山 B.袁世凯
C.段祺瑞 D.黎元洪
【解析】 材料中“民国建立之初”“民国总统”“不是东西”等信息可判断是篡夺民国总统职位的袁世凯。
【答案】 B
8.(2013·湖北孝感高一期中)袁世凯曾经把当年促使清帝退位的历史性一幕非常形象地称为“拔大树”。“拔大树”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辛亥革命之后,清帝退位的历史意义。B、C、D三项显然不符合史实。清帝的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答案】 A
9.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由题干材料关键词“街上……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0.(2013·福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一诗句颂扬的革命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 从“武汉”“推翻专制”即可判断选C项。
【答案】 C
11.下图是刊登在1911年12月的《民立报》上的漫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大势将去,无可挽回
B.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一定的变革
D.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一定进展
【解析】 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两幅画面可以整体感知A、D两项准确。从右图出现了“女子革命军”可以判断C项说法准确。
【答案】 B
12.(2013·郑州高一检测)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解析】 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真正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昌首义决不是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与中世纪依靠符瑞受命的神话故事、简单的口号和揭帖发动武装斗争的农民起义不同,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深刻的经济基础,同时又是具有丰富科学文化内涵和理论纲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发生在城市,而且必须是工业化、近代化较为充分的城市;它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是一批有理想、有毅力又颇具谋略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造反”。如果用这种观点来观照武昌首义,我们将不难发现辛亥首义只会发生在武汉而不是别的城市的那种历史必然性。
——《武汉:一个中国中部都市的百年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孙中山在谈到辛亥革命失败时说:“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首义只会发生在武汉而不是别的城市的那种历史必然性”。
(2)试分析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所体现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认识。
【解析】 第(1)问要回答起义首先发生在武汉的原因,根据材料提示,可从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先把材料内容归纳成几个方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3)问抓住关键词句,直接根据材料概括答案要点。第(4)问从孙中山从不放弃革命和对革命进行反思等角度谈认识。
【答案】 (1)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为革命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新式学校教育使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培养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清朝编练新军,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为革命积蓄了武装力量。
(2)表达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祝祷世界和平的心愿;表明中国社会向着民主、和平、进步的方向发展。
(3)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镇压革命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孙中山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不断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下一步革命斗争,表现了他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崇高精神。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建国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的孙中山巨幅像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的?
(2)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问应分别理解两则材料评价的基本格调,进而找出评价的不同角度。第(2)问应对教材知识进行相关的归纳和分析。第(3)问充分利用图片的时代背景并联系孙中山的主要贡献回答即可。
【答案】 (1)不矛盾。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地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3)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