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期中+期末(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期中+期末(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28 18:17:09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2013·苏州月考)学者认为:分封制度开创了中央和地方贵族分权管理体制。对于这一说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贵族分权是指分封的诸侯国 ②这一体制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③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④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认识。分封制并没有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是郡县制。分封制是一种族权政治并非官僚政治,故④也可以排除。答案应该是B。
【答案】 B
2.(2013·合肥月考)“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析】 A、B两项是权力的传承制度,并非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择人才,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与材料所说的意思不符。C项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它具有了材料所说的弊端。
【答案】 C
3.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解析】 采用排除法。明确题意的时间:“1897~1920年。”而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
【答案】 A
4.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
A.五四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其所说的“缔造者们”建立了政权。由此,排除A、C两项。还分析出,“缔造者们”建立的政权具有森严的等级,由此可以排除D项,因为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符合条件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B
5.(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飘籔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
【解析】 从材料“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判断:“都建金陵”是建都南京,“废帝王”是末代皇帝退位。
【答案】 B
6.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共同点。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共同任务。辛亥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四有二无”的天国,故B项不正确。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C项不正确。辛亥革命的主体是资产阶级,而太平天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故D项不正确。
【答案】 A
7.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对这一历程认识正确的是(  )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解决矛盾
D.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解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不是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实现的,A项错;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中途破裂,B项错;C项叙述错误;D项是对国共关系的正确反思。
【答案】 D
8.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后(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图中信息的观察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M点大致对应的年份,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年份是在1949年1月之前。A、B两大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可排除;D项渡江战役打响于1949年4月,可排除;而C项辽沈战役打响最早,1948年9~11月,为正确选项。
【答案】 C
9.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这个制度”指(  )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解析】 解题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解决民族问题”,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排除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答案】 C
10.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避免了政党斗争现象而发展成稳定的民主国家,这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密切相关,因为在这个制度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均可参政议政,但不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构成威胁。A项的根本宗旨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C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D项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大政方针,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1.二战结束后,顾维钧代表中国提出香港何时收回的问题时,丘吉尔说“以后再说吧”;而1997年香港却顺利地实现了回归。由此可见,实现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一国两制”政策的高明
C.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英国对香港统治的力不从心
【解析】 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一国两制”只是实施手段,不是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每个国家的外交基点都是以本国的利益为中心,如果中国不强大,英国不会自动调整政策把香港归还给中国,C项错误;D项说法没有根据。
【答案】 A
1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下列各项外交活动与东南亚国家有关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由中国倡议、由中亚地区的国家组成的。①②③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也都与东南亚国家有密切关系。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以前,自1840年以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上层仍有人硬说:“夫中国何弱之有?我朝定鼎二百余年,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深仁厚泽,普被垓埏,渊乎铄哉!法度纲纪,岂特远过宋、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已!即今日时势而论……尚得谓之弱乎?”
材料二 从表面看,中国之大,十倍于日本。故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有的日本人向其决策者伊滕博文提出这个疑问,伊滕的回答是:“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也,吾何畏焉?”
材料三 《马关条约》签订后,近代作家、批评家黄人因耻生愤,诗笔如同匕首直刺要害,一腔愤血,宣泄无已:“一星如慧天东扫,赤子生机日就槁。虎狼何餍蠹自招,士气早死兵气老。加征市爵作干济,祖训人才屏不宝。养痈剜肉医国手,支持幸赖先天好。一朝争桑起邻衅,铁骑未至金城倒。凯歌难奏且议和,旦夕苟安祸未了。民间不过此脂膏,外削内腹更中饱。元首虽圣无股肱,大抵桓温与殷浩。天怒人怨百不恤,专以粉饰矜静窈。一木尚难支厦倾,梁栋何堪任丛芞……吾朝圣相继,神武古无双。云胡伏不起,一任鬼登床。百尔若傀儡,策立只彷徨。相臣谋虑密,玉帛遥相将。割地偿岁币,不足加赋丁。不哉亦有见,国耻曷可忘……苟安岂足恃,积弊仍未更。但以人事君,何愁夫降殃。”
材料四 有关中日之战的漫画
图一 西方所绘甲午战争的新闻漫画 图二 我正在后退(漫画)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了什么?材料三中黄人对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进行了怎样的揭露?
(2)诠释两幅图片寓意,据此从领导力量方面指出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第一个核心词“表明”的解答关键是理解两材料分别对应清政府和日本人对清朝统治的认识,抓住关键信息“夫中国何弱之有”“中国……吾何畏焉”作答;第二个核心词“怎样的揭露”着重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从清政府的实力及战争前后的态度方面回答。第(2)问,回答“寓意”首先要知晓漫画中人物的身份;其次要搞清楚图片中人物的行为;再者,要理解图中的相关文字暗示。对“原因”的解答首先要知道孰胜孰败,然后紧扣“领导力量”这一限定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 (1)表明清政府上层仍不承认落后衰弱的事实,抱残守缺,安于现状;日本人已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本质。
揭露:清朝统治者长期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制度落后,吏治败坏,军队腐朽。战前怯战以图依赖列强调停;战争期间不能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抱必胜之信心;战争受挫后,则匆匆求和以求苟安,其战败是必然的。
(2)图片寓意:图一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外强中弱”,落后挨打局面已定;图二描绘八路军打日本鬼子,蒋介石打八路军并企图以破坏“军令统一”为借口限制八路军独立抗战,揭露了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本质。
原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妥协求和,且清政府没有放手发动人民群众,终致失败。抗战胜利主要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合作抗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结果。

一、选择题
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说,分封制下层层分封之后,宗族的分支多了,分散在各处,难以统一,所以才制订宗法制度,用宗法制度来维护各层次的政权。
【答案】 D
2.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与空白a、b、c、d相对应,应补填上(  )
A.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D.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解析】 鸦片战争前,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于是在正当贸易中,英国入超,中国出超。
【答案】 D
3.《抗日三字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流传,其文如下:“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七月七,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姚子青,守宝山,一营人,只余三……此数将,军人魂,青史上,美名存。“其中“姚子青,守宝山”发生在哪次会战中(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营长姚子青率领坚守在宝山县城的约五百名中国官兵与敌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答案】 A
4.
右图是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截图,毛泽东在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请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活动(  )
A.七届二中全会
B.开国大典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推理型选择题,可用逻辑推理法加排除法解答。由“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可以判断当时为1949年,排除D项。由“建设大计,亟待商筹”可以判断是即将召开的旨在商讨筹建新中国事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5.下图中圈出处我国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开始以大国身份走向国际舞台
B.台湾当局非法占据联合国席位的局面结束
C.中日、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纷纷与中国建交。
【答案】 B
6.据学者研究,罗马帝国政府除元老院外,其行政官员不过40人,但却能维系一个环地中海大帝国的统治达数百年。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关键是罗马帝国(  )
A.地理位置较优越,商贸发达
B.崇尚法治并有完备的法律
C.推行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
D.发挥了基督教的统治作用
【解析】 罗马帝国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且唯有法律是征服世界最为持久的征服,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帝国崇尚法治并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巩固帝国政权,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两国代议制的相同点(  )
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拥有大权
C.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D.代议制都名不副实
【解析】 本题考查了法国和德国两种代议制的异同。根据所学,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权和军权,权力较大。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由世袭产生,是国家权力中心和最高统治者,宪法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议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内阁被皇帝控制。联系各选项,两国相同点应选B项。
【答案】 B
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上述内容反映出当时德国的(  )
A.军国主义特色 B.专制主义特色
C.君主立宪制特色 D.联邦制特色
【解析】 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材料叙述了德意志联邦各邦与中央的关系和职权范围。结合各选项,符合的应是D项。A、B、C三项是德意志宪法的特点,但与材料无关联。
【答案】 D
9.丘吉尔曾说:“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这一失败”的主要含义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C.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实行丘吉尔所说的“全面的民主制度”。因此“这一失败”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 A
10.针对20年前苏联的解体,《环球时报》于2011年12月26日公布了在中国7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受访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如下看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原因
比例
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
52.7%
苏联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
45.7%
苏联在世界搞霸权主义,与美国军备竞赛
41%
西方颠覆、和平演变的结果
37%
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
29.9%
其他
2.2%
不知道,不好说
4.9%
A.受访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看法没有历史根据
B.苏联解体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
D.苏联解体是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苏联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 B
11.下表是战后历次战争中,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战争国际力量
朝鲜战争(1950~1953)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伊拉克战争(2003年)
西欧(法国)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解析】 从材料看,西欧国家对美国战争政策的态度经历了参与、不支持、反对的发展过程。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答案】 A
12.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材料表明,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正在日益崛起,这反映出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A、B、C三项结论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二 全球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经济强国的出现,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这个“后美国时代”最直白的表现。
材料三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部分问题出在这里: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增加。过去20年发生的信息革命,每时每刻给我们带来世界各地的新闻,还有更关键的图像,这些图像的主观性和24小时新闻滚动的密集性,共同制造了不间断的刺激——有炸弹爆炸就是“突发新闻”。
材料四 截至2010年7月20日,美国已经有16家银行倒闭,整个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美国进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低速期。此外,看不到的伊拉克战争、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还有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还萦绕在人们心头。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政治因素。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崛起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的原因。为什么说现在是“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
【解析】 第(1)问西欧崛起和美国崛起从政治方面分析主要指民主制度的建立,“群雄竞起”的表现,就是答出世界格局中的主要力量。第(2)问中国崛起的原因主要从国家政策、经济改革和重大理论等方面回答。第(3)问的原因可直接根据材料中“信息却不断增加”、“有炸弹爆炸就是‘突发新闻’”分析得出原因(信息传播对人们的影响),和平时期的原因从当今世界中寻找“最和平”的内容。第(4)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西欧崛起: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美国崛起: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群雄竞起”的表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的崛起。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
(3)原因:信息爆炸和舆论宣传。理由: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展;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等。
(4)同意。当今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当今美国面临很多问题,如严重的金融危机、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或:不同意。尽管美国遭遇很多问题,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仍然十分强大,无国能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