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的运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8 15:1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优高考网(www.)我的高考我做主!
地球的运动 教案
补充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且南北半球不对称的不规则的三轴椭球体。
二、经纬网
通过经纬仪,认识经纬线、经纬网,再详细做解释。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连接南北两极点。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
(1)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2)经线自成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3)经线指示南北。
注:边画边演示经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经线--------0°,180°,
20°W,160°E。解释东西半球。
3、纬线:由赤道引出。
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平分南北半球的大圆。
纬线是与赤道平行且垂直于地轴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1)每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2)纬线圈不等长。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边观察边总结。
由“坐地日行八万里”指出赤道圈的长度约4万千米,其它纬线圈的长度为4万千米×cosφ(φ为所求纬线圈的纬度数)。
注:边画边演示纬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纬线--------0°,30°N,
30°S,60°N,60°S ,23.5°N,23.5°S,66.5°N,66.5°S,90°N,
90°S。解释南北半球、高中低纬的分界线、南北极点的特殊方位。
通过图总结:
a.自西向东增加为东经度,自东向西增加为西经度。
b.东经度数增加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c.北半球纬度由南向北增加,南半球纬度由北向南增加。
d.北极点只有南的方向,南极点只有北的方向。
e.东经度不都属于东半球,西经度不都属于西半球。
4、方位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5、坐标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6、介绍极点俯视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一个同心圆。各圆为各纬线圈,最外圆为赤道。半径为每条经线的一半,直径是正对的两条经线各一半。
7、举例侧视图、俯视图判断经纬度和方向。
情景导入:夏日长,冬日短。
引入主题 地球的运动: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请学生例举与地球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自转,引导学生归纳。
(一)地球自转
1、自转中心:地轴,地轴的空间指向永远指向北极星。
2、方向:自西向东(永远不变),北逆南顺(俯视图)。分析俯视图。
3、周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时长23时56分4秒——恒星日(以遥远的恒
星作为参照物,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长24小时(以太阳作为参照物)。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课件演示或与学生合作演示。
4、速度:课件演示或与学生合作演示。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约
15°/h。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通过17页表格体会不同纬度地区线
速度的大小)
结合角速度和线速度:赤道上经度差1°≈111km.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昼夜现象+自转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的判断)。
晨昏线的特征:
a.晨昏线在地球表面是一个大圆(圆心为球心的圆),且平分地球。
b.晨昏线组成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角为0°。
c.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d.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e.晨昏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举例侧视图、俯视图判断。
昼夜交替的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现象。
2、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
地转偏向力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水平运动物体偏移规律比较
地区 规律 纬度越高 运动速度越快 影响举例
北半球 向右偏转 偏向越大 偏向越大 ①对水流的影响:a.河流泥沙沉积与冲刷;b.洋流的偏向与环流形成②对气流影响:风的方向与大气环流的形成③促进全球热量和水汽的交换
赤道 无偏向
偏向越大 偏向越大
南半球 向左偏转
利用教材资料解释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举例:北半球河流

西 东 侵蚀南岸,
堆积北岸。

3、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地方时。
⑴地方时 阅读教材18页资料。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 同一纬线相对靠东的地点总比相对靠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由太阳最高是当地正午时刻引出12点,地理位置越靠东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简单举例:120°E8点,130°E几点?135°E几点?
用侧视图和俯视图示意。
地方时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⑵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
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占15个经度。
②区时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利用俯视图找出东西12区。
中央经线=时区数×15°
时区数=(某地经度+7.5°)/15°(得数取整)
举例:北京(116°E)所在东八区,所以东八区的区时即为北京时间,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上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时间。
行程问题举例: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8点起飞,飞行2个小时后到达东京,到达时东京几点?答:11点。
19页活动、20页活动举例。引出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⑶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0时经线 180°
新一天 旧一天
旧一天 新一天
①地球表面新一天的范围是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
②180°经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动,0时经线在地球表面随地球自转自东向西推移。
③180°经线是几点,地球表面新一天的即为几点×15°。
④当0时经线与0°经线重合时,全球平分成两个日期。
⑤当0时经线在东经度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少于一半。
⑥当0时经线在西经度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多于一半。
简单补充弯曲的日界线。
二、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
1、公转轨道、黄道面:
2、方向:自西向东(指导读21页公转示意图)
3、周期:一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
4、速度:(阅读21页资料)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
平均速度:大约每天移动59′,30km/s。
5、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23.5°。
课件演示和直观演示并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解释太阳光线为平行光线,某时、某刻直射地球表面某一点(直射点只有一个),并且延长直射光线必然穿过地心。
用课件演示,找学生直观演示。
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分段解释:
3、21---6、22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6、22---9、23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9、23---12、22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12、22---次年3、21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3、21----9、23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9、23----次年3、21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分析有无直射现象的区域,例举现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利用21页公转示意图,区别近日点和远日点与两至日的位置。
2、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某日太阳高度的变化指出正午是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最大时刻。分析22页三张光照图,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通过24页活动推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 纬度差(太阳直射地与所求地的纬度距离)
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和生活中我们这里正午太阳高度冬天低,夏天高引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举例我们这里。
简单解释影子的问题-----影子的长短和影子的朝向。
3、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阅读23页资料,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通过课件演示说明,或通过板图说明)
夏半年——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季节变化
(同一地点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①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纬度变化 夏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不同地点) 对全球来说,由南向北白昼逐渐变长和夜逐渐变短
冬半年反之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可用图表示
②昼夜长短的判断与计算方法(用侧视图举例)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等
昼夜长短的判断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0
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0
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正午12时)*2
=(正午12时 -日出时间)*2
夜长时数=24小时-昼长时数
=日出时间*2
=(24-日落时间)*2
③极昼极夜的扩缩规律:
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春分 夏至
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夏至 秋分
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秋分 冬至
极昼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冬至 春分
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补充:(1)极昼、极夜仅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且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越多。(2)由于地球在近日点(1月初)时,公转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7月初)时,公转速度较慢,因而,北极点的极昼期略长于南极点。(3)极昼、极夜范围的确定。 若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δ,则该日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φ=900-δ。如太阳直射100N,则一天发生极昼的范围为80°N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的范围为800S及其以南地球。
4、五带的划分、四季的更替
①五带的划分
阅读教材,指出划分的界线和不同热量带出现的现象。参看图册资料。
②四季的更替
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出,简单介绍。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课后学生实践18页和24页活动资料。
E
F
高考试题库(www.)我的高考我做主!
高考试题库(www.)我的高考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