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新高考考前冲刺考试
历史试卷【广东专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青铜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的铜(当时称为“金”)。为了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进行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开辟了一条“俘金”路线。据此推知,“俘金”路线的开辟( )
A.开启了多元一体文明历程 B.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C.加速了商王朝统治的崩溃 D.旨在拓展商王朝统治疆域
2.公元59年,汉明帝在明堂举行了礼仪大典。“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的仪式模仿了《孝经·圣治》所载“宗祀(周)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的仪式。这表明当时( )
A.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得到确立 B.西周制度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C.通过礼仪彰显皇权独尊地位 D.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
3.唐代的民间领袖,包括“乡望”和“耆老”两类。他们既得到官府认可,又具有民意基础,在基层行使教化,并组织一些公共事务,也参加州县官府举办的各种礼仪活动。这反映了唐代( )
A.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B.提升了民间势力的监管力度
C.基层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 D.践行了以民为本的传统理念
4.航济亭是北宋时期位于明州(今宁波)定海的驿亭,下表是关于航济亭的记载。
出处 内容
罗溶《宝庆四明志》 航济亭:县东南四十步,元丰元年建,为丽使往还赐宴之地
李春《续资治通鉴长编》 元丰二年五月辛卯,赐明州及定海县高丽贡使馆名曰乐宾,亭名曰航济
王应麟《玉海,宫室》 元丰二年明州及定海县作高而贡使馆。五月二十五日赐名乐宾(亭曰航济)
根据材料,下列论述合理的有( )
A.史料形成时间决定价值程度 B.海路在北宋外交中发挥作用
C.材料都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低 D.明州主导北宋对外贸易通道
5.某学者基于《明夷待访录》中有关古代赋税改革的论述提出了“黄宗羲定律”。该定律用公式表述为bn=a+nX,其中bn是n次改革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革次数。该学者意在( )
A.表明苛捐杂派的增多为历史必然 B.论证税制改革将并税加征合法化
C.抨击历代税制改革导致王朝灭亡 D.揭示“明税重,暗税轻”的真相
6.《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使英国获得了很多有利于其进行经济侵略的贸易特权。但有学者认为,随后增长的贸易仍对中国有利,至少在19世纪50年代末期是如此……在签订《南京条约》那一年,英国对中国的官方赤字不到2000万美元,1857年却几乎达到5500万美元。这说明了( )
A.《南京条约》对维持中国出超地位有利
B.鸦片的国产化减缓了中国白银外流
C.大英帝国对中国贸易增速倒退严重
D.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抵制作用
7.1908年4月云南河口发生革命党起义,云贵总督锡良受到各界抨击。之后锡良致电两江总督端方,请其利用《申报》等官办商报对外宣称:“河口收复,乱事已定”“清军……即将围攻河口”。这些大量不实叙述扭转了锡良的舆论形象,朝廷甚至还嘉奖了他。材料反映了( )
A.清政府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B.现代媒体对社会认识的制约
C.革命派的社会基础较薄弱 D.社会舆论决定时代发展趋势
8.下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
酒、卷烟 丝绸、人造丝织物 火柴、陶瓷器 毛织品、砂糖 机械、动力机、车辆
50% 45% 40% 35% 5%至7.5%
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 B.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
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提高了中国商品竞争力
9.下面是1949年、1953年和1957年在校大学生分科比例(%)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 )
年份 工科 农科 林科 医药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1949年 26.0 8.4 0.5 13.1 10.3 10.2 6.0 16.6 6.3 0.2 2.4
1953年 37.7 6.1 1.2 13.7 18.8 6.7 5.8 6.4 1.8 0.5 1.3
1957年 37.0 7.7 1.4 11.1 26.0 4.4 6.5 2.7 1.9 0.7 0.6
A.表明教育系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
C.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D.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10.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 )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A.确认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B.体现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
C.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社会主义民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11.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等事物,亚里士多德则致力于探寻事物的本质,提出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体现出,古希腊时期( )
A.自然科学已从哲学中逐步独立出来 B.哲学家力图以理性思维认识世界
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文化繁荣 D.城邦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能力
12.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欧洲君主们的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市民们向君主们提供财政上的支持。他们还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币厂经理,来提供管理才能。作为回报,新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情理的要求。材料中君主与市民之间的这种关系( )
A.利于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破除了教会对王权的干预
C.促进国家由割据走向统一 D.推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13.文艺复兴末期的笛卡尔在其著作《谈谈方法》中提出“我思故我在”。对此,黑格尔称“勒内·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真正的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原则的”。据此可知,笛卡尔( )
A.倡导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B.思想蕴含朴素唯物主义的内涵
C.构建了近代西方哲学宏大体系 D.思想引发了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14.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当中的牺牲品。据此可知( )
A.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事 B.研究视角的变迁决定历史结论
C.战争推动历史观念变化 D.法德对战争责任认识渐趋全面
15.某一时期,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采取“非常措施”:对于那些通过购买、囤积或非市场交换而恶意提高商品价格的犯罪分子处以三年以下监禁并没收其全部或部分财产,要求农民按官方价格把粮食交售给国家,并且不允许农民储存剩余粮食。据此推知,该政策( )
A.是战时非常态经济体制的表现 B.无法短期内加大粮食的征购力度
C.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D.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16.国际关系专家谢里夫·加利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并开始通过各种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全球化进程更公平、更包容。“中国是新的全球体系的推动者之一”。据此可知( )
A.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形态 B.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治理
C.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被取代 D.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有西方学者认为在18世纪后期以前,中国江南地区并不比欧洲英格兰地区落后。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的手工制造业),尤其是在纺织业、棉织业所达到的水平在当时是领先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包括英国)的。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四乡,从明中叶以来,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地区的农户的经营重心已经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业,把农田耕作看作是副业。这种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截然不同于传统农村。史学家指出,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绸通过“丝—银”对流使大量白银货币流入中国。而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刺激了江南丝绸业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江南地区这些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江南地区,通常指的是长江三角洲。按照2002年的数据,江南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至少从宋代以来,江南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在1979年经济改革以前,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西欧国家。在1979年后的30年里,江南经济发展迅猛,2009年其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8%。高达8786亿美元,而1978年仅为443亿美元,1992年也仅为654亿美元。特别要关注的是1992年后,江南地区获得了与广东、福建相似的政策,于是江南的经济表现超过了广东、福建和中国其他地区,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中,江南扮演着领头的角色。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经济奇迹”的历史基础——新视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化”的原因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进入鼎盛期。随着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形成了早期跨区域性的贸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流通。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漳州、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利马等地的发展,也加速了东西方的人口流动,增强了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结构的多元性特征。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华工大批移入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华工与外国公司订有“契约”,契约规定这些华工的膳宿、路费均由公司预先垫付,为偿还膳宿、路费,华工8年内必须为其雇主劳动,劳动期间毫无人身自由,是“变相的苦力奴隶”。华工问题促使清政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建立与发展外交关系。双方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彼此都注意友好相待,互谅互让,最终达成一系列协议。协议规定:禁止掠卖、虐待华工并改善华工待遇;发展双边贸易、直接互通有无;确立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平等互利原则。
——摘编自沙丁等《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16—19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叶以后影响中拉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承认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所谓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英镑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加上数百年英镑同黄金汇率的稳定,使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随着欧洲的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也过渡到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据《大国货币史》等整理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大国之间的一项联合行为。具体地说,是在美国主导下的一项联合行动,而不像国际金本位制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有44个国家参加,所签署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于1946年正式生效。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拥有一整套规则,而且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实施这些规则,这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终目标是为商品、服务贸易自由化或取消国际收支管制创造一种环境。
——摘编自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镑取代黄金称霸世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博会变迁情况简表
时间 主题关键词 主办国(举办次数)
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 工业、农业、艺术、帝国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独立、革命、发现新大陆、拓殖、运河 通航等) 法(5)、美(4)、英(3)、其他(3)
1925—1939年 现代工业、发展、进步、和平、艺术和技术、建设明天 美(3)、法(2)、比(1)
1958—1970年 科学、文明、人道主义、人类、文化交流、进步与和谐 美(3)、比(1)、加(1)、日(1)
1971—2015年 能源、环境、海洋、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地球、城市、科技时代 日(4)、美(3)、西(2)、韩(2)、其 他(9)
——摘编自朱运海《世博会主题变迁研究》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第一步:解读材料,确定正确项。由材料“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因发达的青铜制造业需要大量铜,商王武丁(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开辟出一条“俘金”路线,该路线的开辟有利于将北方文化传播到南方,同时也会将南方文化传播到北方,从而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第二步:分析错误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程开启于商代之前。商代开辟“俘金”路线,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A项错误。武丁通过南征开辟“俘金”路线,说明商王朝处于强盛时期,不能得出商王朝统治的崩溃加速,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南征的主要目的是“俘金”,而不是拓展统治疆域,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模仿西周的仪式不等于恢复西周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皇权独尊”,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孝经》属于儒家经典,材料中的宗祀之礼属于周礼范畴,亦属于儒学推崇的礼仪,因此材料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民间领袖既得到官府认可,又具有民意基础,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一定作用,C项正确。民间领袖参与基层治理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但不能由此得出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对民间势力的监管,B项错误。民本思想是一种治国理念,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民间势力对国家治理的补充和完善,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
解读表格可知,在不同史料的记载中航济亭的建立时间不同,但航济亭的所在地都为明州且都涉及与高丽的交往。这说明海路在北宋对外交往中发挥作用,B项正确。史料形成时间对史料价值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A项错误。二手史料也是重要的史料来源,有些是比较可信的,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能够体现明州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但无法体现其主导地位,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中国历史上的税制改革如两税法、一条鞭法等都意图将多种税并作一条,但黄宗羲认为这些并税中暗含着很多苛捐杂派,该学者提出的公式则形象化地揭示了税制改革的实质,说明税制改革就是将并税加征合法化的过程,故选B项。增加苛捐杂派是封建王朝衰落时期统治者惯用的手段,但这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A项错误;两税法等税制改革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政府的财政困难,不能说税制改革必然导致王朝灭亡,C项错误;这一公式揭露的是封建王朝“明税轻,暗税重”的真相,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选择D:题干中提到了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即使英国靠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一系列经济侵略特权,但英对华贸易逆差依然处于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农民购买力低,自给自足。排除A:A项与史实相反。排除B:鸦片国产化是在19世纪60年代,且与材料无关。排除C:英国对华贸易总体上看是增加的,增速严重倒退不符合史实。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云贵总督锡良借助现代媒体进行虚假宣传,通过大量不实叙述扭转了舆论形象,甚至还得到朝廷嘉奖。这说明现代媒体的使用使人们的认识受到较大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清廷受到蒙蔽而无法掌握地方的实际情况,和专制统治强化无关,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主要是地方总督对现代媒体的利用,无法体现革命派的社会基础,C项错误。社会舆论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无法决定时代发展趋势,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第一步:解读材料。
第二步:分析选项。通过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日用消费品的进口税率较高,这有利于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属于生产资料的机械、动力机等进口税率较低,这有利于中国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关税税率的一高一低都有利于国内工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国内经济,并非以抵制西方商品倾销为宗旨,A项错误。关税改革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的不利境地,但在当时中国贫弱的状况下,不可能扭转外贸逆差,B项错误。进口关税税率的提高与提高中国商品竞争力无关,商品竞争力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相关,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1957年,工科、师范类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大大增加,而文科、财经、政法类在校大学生占比明显下降,这与当时我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A项排除;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建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院校体系”,B项排除;材料数据涉及的是在校大学生,而非工农群众,D项排除。
10.答案:B
解析: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也都不是对题目设问的相应回答,说明不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前面的重要意义,均排除。
11.答案:B
解析:选择B:题干中的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和亚里士多德都致力于探究事务的本原、本质,是理性思维的体现。排除A:自然科学从哲学中独立是在近代以来。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排除D:题干主旨反映的是古希腊哲学家的情况,不是普通公民的参政能力。
12.答案:A
解析: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市民阶层的壮大,王权与城市结成联盟,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和天主教对王权的干预,这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君主和市民的联盟有利于减少教会对王权的干预,但“破除了”说法绝对,B项排除;君主与市民的短暂联盟虽有利于遏制封建领主的势力,但促进国家统一由材料看不出来,C项排除;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而材料中君主只是利用市民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并不是要维护民众的个人权利与尊严,D项排除。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中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黑格尔认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原则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是倡导依靠理性把握世界,即依靠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故选A项。朴素唯物主义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万物的本原,与材料中强调理性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构建哲学体系,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文艺复兴末期,近代科学革命早已发生,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一战是以德国为主要代表的同盟国与以英法为代表的协约国为了争夺领土与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战争,战后为了自身利益,法德互相将战争责任归咎于对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和解更符合双方利益,故这一时期法德均强调其是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的,法德两国也是牺牲品,这种变化表明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事,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材料“要求农民按官方价格把粮食交售给国家,并且不允许农民储存剩余粮食”可知,这一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和农业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可知,这一政策并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A项;这一政策有利于短期内加大粮食征购力度,故排除B项;“非常措施”中强征农民粮食,“要求农民按官方价格把粮食交售给国家,并且不允许农民储存剩余粮食”,并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并非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思路,故排除C项。
16.答案:A
解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逐渐提高,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形态,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具体时间,“开始”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世界原有的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打破,排除C项;美国至今依旧居于世界主导地位,排除D项。
17.答案:(1)原因:江南地区自南宋以来长期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基础较好;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对外贸易推动。
影响: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大量手工业产品出口,白银流入中国。
(2)原因:经济基础以及社会基础比较好;改革开放的促进;更多的政策支持。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在当时是领先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有关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南宋以来长期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基础好,手工业技术进步;根据材料一“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可知,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一“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刺激了江南丝绸业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可知,对外贸易推动;根据材料一“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四乡”“这些地区……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业”“江南地区这些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可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影响:根据材料一“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刺激了江南丝绸业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可知,促进了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一“领先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的(包括英国)”“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和所学可知,促进商品经济繁荣,并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据材料一“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绸通过‘丝一银’对流使大量白银货币流入中国”“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可知,推动大量手工业产品出口,使白银流入中国。
(2)原因:根据材料二“江南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至少从宋代以来,江南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与社会基础较好;根据材料二“1979年后的30年里,江南经济发展迅猛”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的促进;根据材料二“特别要关注的是1992年后,江南地区获得了与广东、福建相似的政策”可知,更多的政策支持。
18.答案:(1)趋势:从间接往来到直接往来;从民间往来到官方建交;从经贸联系扩展到政治、经济多方面的联系。
(2)因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拉丁美洲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西学东渐促使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化转型;中拉有着遭受殖民侵略的共同经历。
解析:第(1)问,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一 材料二 结论
中国生丝……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流入菲律宾……进入中国 发展双边贸易、直接互通有无 从间接往来到直接往来
清政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建立与发展外交关系 从民间往来到官方建交
推动了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流通 从经贸联系扩展到政治、经济多方面的联系
第(2)问,可分别从中国、拉美、资本主义世界等方面进行分析。
19.答案:(1)原因:世界主要国家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和贸易的中心;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镑在世界货币中稳定且信用较高。
(2)特点:在美国主导下大国协商而成;建立了成套规则和专门机构。
影响: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霸权地位(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促进了国际金融秩序的制度化;推动了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英镑同黄金汇率的稳定”“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过渡到金本位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美国主导下的一项联合行动”“拥有一整套规则”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美国主导”“拥有一整套规则”“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创造一种环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促进了国际金融秩序的制度化和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等方面说明。
20.答案:示例一 论题:19世纪50年代至1915年,“工业”“帝国成就”等主题反映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世界影响力。
论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步人“蒸汽时代”。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英、法在此后几十年里多次举办了世博会,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宣传了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19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博会也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展现其帝国罪恶的舞台。
结论:这一时期的世博会主要由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包办,这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反映。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平”“建设明天”等主题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
论述: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世界陷人长期的经济大萧条之中,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德国积极扩军备战。法西斯国家的行动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英、法、美等国采取“绥靖政策”,世界正一步步走向战争。世博会上出现的“和平”“建设明天”等主题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经济复苏和政治稳定的向往。
结论: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政治形势日趋严峻,世博会的主题变化等正是受此影响的结果。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以上分析,可提取相互关联的关键词,拟定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