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5月新高考考前冲刺考试
历史试卷 【重庆专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提到了“夏水”。“夏水”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的别名。这表明( )
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
2.“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亦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东汉时期,此类铜镜铭文得到延续。结合下列图文可知,这类铜镜的出土( )
注: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镜,镜背铸有47字铭文,其中包含意义非凡的“人民昌、中国强”的吉语。
A.表明学术界对青铜时代的划分有误
B.佐证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
C.彰显了汉代制镜师高超的雕刻技术
D.印证汉代中央集权政策产生实效
3.安史之乱时,玄宗诏书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而在与割据藩镇博弈后,中央政府调整税收政策,“自国家置两税已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二曰留使,三曰留州。皆量出以为入,定额以给资”。据此可知( )
A.两税法协调了中央地方的经济关系 B.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地位逐渐增强
C.地方经济权力过大导致了安史之乱 D.唐朝地方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4.北宋在设计中央官制时,将行政事务和军政事务分别归属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管理,两部长官皆由文官担任。南宋时期虽仍然设置两套衙署,但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的情况越发常见。这侧面反映出南宋相较于北宋( )
A.边疆形势较为紧张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重文轻武观念加深 D.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5.清代中期,浙江金华兰溪兴起了一家著名的布店——“祝裕隆布店”,该店曾定有店规:雇员“不可以嫖赌,不能讲粗话……为人处事要讲信用”。除此之外,雇员必须对父母孝敬,如有不肖子孙,一旦被店中知晓,工钱直接寄予其父母。“祝裕隆布店”的这些规定( )
A.蕴含了浓厚的儒商意识 B.折射店员薪酬待遇极好
C.试图消解官方抑商政策 D.试图抵御社会奢靡之风
6.下表为1895-1903年中国部分省份武备学堂办理情形统计表,由此可知( )
学堂名称 创办时间(年) 课程设置
江南陆师学堂 1895 内堂课业:兵法、绘图、舆地、地形、军器、历史、营垒、算学、测量工程、人伦道德、汉文、英文、德文、日文;外场课业:步操、打靶、炮操、体操、马操等
直隶武备学堂 1896 德文队:先习德文,次学武备,兼习汉文;炮队:测算、舆图、垒台、炮法、汉文各学;步队:行军兵法、测算、绘图、枪队、攻守各法;马队:测绘、武备等学
湖南武备学堂 1903 普通兵学: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科
A.清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新式陆军 B.甲午战败后中国“以日为师”
C.这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D.课程彰显了“中体西用”思想
7.从1923年开始,英美烟草公司的大前门香烟使用了新的广告词,该广告词由苏州钱起八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改编而成:“作文时节神昏昏,眼暗心疲欲断魂。借问名烟何处有,画僮笑指大前门。”1931年元旦期间,天津《大公报》刊登大炮台香烟的广告,广告形象是一个青年女子手捧中国象征吉祥的玉如意。这反映了该时期( )
A.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国社会生活趋向近代化
C.西方在华商品销售的本土化 D.报刊宣传注重凸显商品价值
8.下图所示为1937年发表在《扶轮日报》上的一幅漫画《互惠的平等观》。据此可知,该漫画意在( )
A.说明日本侵华的坚实军备基础 B.揭露日本掩盖侵略的亲善口号
C.指出日本速战速决的必胜决心 D.说明防御阶段中国抗战的艰难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对香港、澳门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暂时不动、维持现状”。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也在探索利用香港通道发展对外贸易时指出:“目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多集中港澳,港澳成为今后全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大港。”由此可见,新中国初期的港澳政策( )
A.是“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实践 B.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有利于突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 D.加快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步伐
10.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会要求把农业、能源等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重大新兴技术领域和带头学科放在突出地位。这次大会的召开( )
A.表明国防安全形势已显著改善 B.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
C.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D.把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上了日程
11.柏拉图认为,“除非天分极高的人,不从小就在一个好的环境里游戏、学习、受到好的教养,是不能成长为一个善人的……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转而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柏拉图意在强调( )
A.直接民主的弊端明显 B.明确社会分工
C.品行与教养的重要性 D.平民的认可度
12.以1492年为界,此前,地球上的动植物体系基本上被割裂为各自独立的生态领域;此后,全球生态系统开始走向交错融合,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等成为全球性产物。这说明( )
A.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B.农业商品化生产开始兴起
C.洲际粮食运输业出现繁荣 D.人类食物结构走向全球化
13.
上述变化表明,印度( )
A.家庭手工业退出市场 B.依然受到英国影响
C.轻工业产值得到提升 D.工业革命逐步完成
14.阅读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
1922—1933年苏联自德进口主要商品(单位:亿卢布)
品类 机器和设备 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化工产品等 合计
金额 41.65 14.93 2.92 6.57 66.07
1922—1933年苏联对德出口主要商品(单位:亿卢布)
品类 原油和石油产品 木材 毛皮和毛皮原料 小麦、黑麦和大麦 食品 合计
金额 4.6 3.59 9.99 5.37 10.45 34
A.德国成为苏联的主要贸易伙伴 B.苏德两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C.苏联利用经贸往来推进工业化 D.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冲击严重
15.下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B.制约了工农业的正常发展
C.导致了社会结构的畸形发展 D.形成了美日欧鼎立的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把士农工商当作国家的柱石之民。春秋之初,齐国仍实行传统的井田制及与之配套的劳役地租。然而此时井田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战国时期,发达的工商业不但繁荣了齐国经济,而且催生了一批富商大贾。这些富商大贾在经济上足以与齐王分庭抗礼。齐国重工商的国策、繁荣的经济促成了《管子》“轻重思想”的形成。齐国统治者为了制服邻国鲁、梁,通过政令的形式使鲁、梁的特产——绨的价格飞涨。齐国政府一方面不准齐人织绨,另一方面允许鲁、梁两国商人将绨高价贩卖至齐国以获得暴利。鲁、梁两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有厚利可图,便要求全国百姓织绨。十三个月之后,齐国又通过政令的形式令百姓不穿绨而改穿帛,并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鲁、梁两国因织绨而耽误了农业生产,被迫购买高价粮以维持生存。
——摘编自张杰《粮食安全视域下的〈管子〉农业管理思想》
材料二 清朝时,每年秋季丰收后,各个州县必须查找属地中耕作勤劳、经验丰富、种粮产量高的农民作为“典型”汇报上级。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户部规定每年征收漕粮四百万石。江苏的苏、松、常三府,太仓一州,浙江的嘉、湖两府,每年要上缴糯米给内务府,以供给皇宫和百官的禄米之用,称为“白粮”,并由专船运送。清政府规定:青黄不接的时候,缺粮的农民可以到地方官府的粮仓里借粮,秋收后,再还粮食给官府,每借一石粮食,要另外多支付一斗,相当于百分之十的利息。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大学士嵇曾筠报告中央说,许多地方官员春天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既不敷来岁出粜,仓储空缺,亦且缓急无资”。粮库储备不足,构成了粮食安全隐患。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规定填补粮库的粮食,必须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春间出巢,秋成买补,定限昭然”。
——摘编自徐爱清《清代如何应对粮食安全》
材料三
——摘编自王世英《孙中山“吃饭”民生路线图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子》农业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统治者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9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孙中山“吃饭”民生思想的现实价值。(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城市增长,城市不断扩大,工厂聚集在城市外围,促使郊区发展。随着环境观念的变化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使得产业经济一度陷入衰落。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西欧各国的经济活力重现,促使了各大城市的复兴,新兴产业连接起了传统工业与商业城市。而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的成立,则促进了西欧各国的建设速度。各个国家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都市区跨越传统政治边界和地理边境。……新型城市化是相较于二战前的传统城市化模式……此前,农村的人口主要向城市移动,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升高;新型城市化阶段,城市向郊区发展,区域内的城市由此连绵成片。传统城市化由人口主导,新型城市化则由产业主导。
材料二 二战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钢筋混凝土模式使得居住环境明显恶化。拥有选择余地的中产阶级以上人群,纷纷出于身体健康和开阔空间的考虑,前往新开发的郊区或者乡村定居。……这种价值观在市民阶层内部快速推进,促进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被正式提出,这是人类在二战后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新型工业化导致的生存环境恶化后的主动反思。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力求实现减少甚至零碳排放,并且对于湿地、海岸线主动作出保护。城市规划、居民追求的改变代表了人的环境观的改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致远《20世纪后半期西欧城市化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欧城市化转型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新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主要不同。(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启示。(7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摘编自常伟、王馨艺《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人口增长”就材料任一部分或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文物与文献是否可靠要经过考证,排除A项;曾国建国于何时材料未提到,排除B项;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左传》属于文献史料,文物与文献相互佐证既有利于史料证伪,也有利于还原历史事实,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中唯一提到的战争“乾溪之役”属于楚国内乱,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选择B:结合所学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可知,材料中汉代铜镜上出现的“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人民昌、中国强”等铭文佐证了汉代“中国”安宁统一、国家富强、人民昌盛的国家观念的形成。排除A:材料主旨与青铜时代的划分无关。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铜镜铭文背后的内涵,而不是高超的雕刻技术。排除D:材料中铜镜上的文字记载无法证实汉代中央集权政策产生了“实效”。
3.答案:A
解析:排除B:材料主要分析的是税收政策的调整,没有直接体现唐朝中央政府权力地位的变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排除D:在实施两税法的过程中,最终确实因唐中央对地方的放权让利而促使地方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和经济管理自主权,但是在本题材料的表述之下不能得出地方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的结论。
4.答案:A
解析:选择A:北宋时期中央官制设计的目的是限制宰相的权力,但代价是使得行政和军政割裂,效率低下;结合所学可知,南宋边防压力巨大,迫于紧张的边疆局势才由“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将行政权和军权合一。排除B:宰相权力增大不符合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排除C:北宋与南宋的中书门下与枢密院长官都由文官担任,无法得出重文轻武观念加深。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官制。
5.答案:A
解析:选择A:材料中“祝裕隆布店”对于店员的言谈举止、德孝品质等进行了严格规定,这是儒商思想的体现。排除B:对于雇员行为举止的规定不能说明店员的薪酬高低。排除C:“祝裕隆布店”的规定与官方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孝敬父母的规定并不是为了抵御社会奢靡之风。
6.答案:A
解析:题干提供了1895-1903年中国部分省份武备学堂办理情形统计表,从课程设置内容方面可以看出,学堂课程都注意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体现出清政府重视发展新式陆军,故A项正确;材料中课程内容有学习“日文”,但也有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字和理念,无法体现“以日为师”,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题目中时间为1895-1903年,此时期洋务运动已破产,排除C项;“中体西用”强调以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辅之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中湖南武备学堂无法看出“中体西用”的理念,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美烟草公司运用中国文化宣传香烟,这体现了西方商品销售的本土化,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殖民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烟草广告的本土化,这不能直接体现社会生活趋向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宣传策略,没有体现商品价值,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选择B:这幅漫画名称的字面意思是日本侵略中国是一种对中日双方互惠的平等的行为,但由漫画本身可明显看出这种口号是对日军侵略行为的掩盖。排除A:漫画中看不出日本的军备情况。排除C:从漫画中看不出日本速战速决的必胜决心。排除D:材料突出的是日军侵略中国的残酷性,并未体现中国抗战的艰难。
9.答案:C
解析:A时空错位:“一国两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与材料时间不符。B时空错位:拉开改革开放序幕,成为改革开放起点的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史实错误:当时新中国对港澳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暂时不动、维持现状”,并不急于收回港澳,这并未加快祖国统一大业的步伐。
10.答案:B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国家对科技的重视,未涉及国防安全形势,排除A项;根据材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大会的召开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此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还没有进入新时期,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不从小就在一个好的环境里游戏、学习、受到好的教养,是不能成长为一个善人的”“只要他转而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可知,柏拉图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公民的教养品行,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公民品行和教养,与直接民主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排除B项。材料与平民认可度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带到欧洲,后来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从此全球性物种交流出现,这使人类食物结构突破了原区域的限制,走向全球化,D项正确。全球生态系统走向交错融合,不等于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动植物物种的交流,不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物种交流,不是洲际粮食运输,C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911—1912年,在印度棉布消费市场上,英国进口棉布虽然较1901—1902年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着一半以上的市场,说明此时印度依然受到英国的影响,故选B项。棉布除了印度工厂生产和英国进口外,还存在其他情况,不能说明印度家庭手工业退出市场,排除A项。棉布生产只是轻工业的一种,并不能因为印度棉布市场份额占比上升得出轻工业产值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做出印度工业革命逐步完成的判断,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具体分析如下。
15.答案:A
解析:排除B: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会导致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下降,但也拓宽了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途径,提升了第一、二产业发展的水平,并不会制约其发展。排除C: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平衡发展而不是畸形发展。排除D: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的形成是由欧洲、日本经济的崛起与美国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相对平衡的经济格局,并不是第三产业发展所导致。
16.答案:(1)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齐国采取重工商的政策;争霸战争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
(2)奖励农耕;重视漕运;实行借粮加息偿还的办法;重视粮食储备。
(3)孙中山“吃饭”民生思想中对粮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对粮食安全的关切,对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的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启发我们理加重视粮食质量和安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井田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齐国重工商的国策、繁荣的经济”“齐国统治者为了制服邻国鲁、梁”等信息可得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齐国重工商的政策,争霸战争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2)问,根据材料二“必须查找属地中耕作勤劳、经验丰富、种粮产量高的农民”“征收漕粮四百万石”“规定填补粮库的粮食”等信息可得出,奖励农耕,重视漕运,实行借粮加息偿还的农法,重视粮食储备。
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粮食安全、粮食质量保障等方面作答。
17.答案:(1)原因: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国际形势变迁,西欧逐步走向联合;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不同:人口流动:传统城市由乡村向城市流动,新型城市由城市向郊区流动。城市主导:传统城市由人口主导,新型城市由产业主导。
(2)启示: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经济发展和城市进步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等。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归纳分析得出。
不同:根据材料一“此前,农村的人口主要向城市移动,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升高;新型城市化阶段,城市向郊区发展,区域内的城市由此连绵成片。传统城市化由人口主导,新型城市化则由产业主导”可知,从人口流动方向和城市主导两个角度比较得出不同点。
(2)启示:根据材料二“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被正式提出”“城市建设中力求实现减少甚至零碳排放,并且对于湿地、海岸线主动作出保护”“城市规划、居民追求的改变代表了人的环境观的改变”等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协调发展道路等。
18.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关系。
阐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时人口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变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衰退,知识经济兴起,对劳动力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这时人口增长就很难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反而有可能会因为人口规模的扩大而抑制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口增长逐渐平稳,人们更倾向于提升社会的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大量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综上可知,必须妥善处理好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寻找两者的最佳平衡点,以实现两者之间协调健康发展。
示例二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增长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
阐述:1952—1957年,中国人口增长处在较高水平。这与当时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有所提升。1953年国家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政府鼓励生育。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大幅回升。
综上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增长深受当时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尤其是重大事件影响明显。
解析:
第一步 审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人口增长”(论题中心)就材料任一部分或整体(论题来源)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第二步 关键信息“人均GDP”“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和所学知识,拟定论题:中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三步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从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对劳动人口素质的要求等方面展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