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冈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希腊天文学想要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正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它的唯理性。
B.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能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还能对年成、战争等国家大事起到预警作用。
C.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才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D.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是人格化的场所,而古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是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
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C.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都形成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但两者是出于不同的观念。
D.古希腊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遵循几何规律来运行的,所以他们用“几何建模”的方法研究行星。
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C.《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他“罗睽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传统社会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D.《天问》中“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等疑问,表现了中国先民想要探寻宇宙运行的几何规律的思想。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4分)
5.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风陵渡
端木蕻良
他又望了一下天上的月亮,远处的天虽然混沌,但是①月光非常好,饱满而且清亮,完全是北方原野的理想的月光,月光照在河里,也闪着银色的鳞片。
唉,多少年没有这样好月亮了。
他把船上的缆绳仔细看了一下,立起身来想走。
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看不出是什么人来,只看见两个人影,一摇一晃的。他急于要回去睡觉,也没有心肠细看,他向回家的路走去。
但是人的脚步声,却向他追赶过来,而且哇啦哇啦的向他讲顶憎恨的那些话。他有些恐惧,又有些悲哀,自己后悔不该半夜里出来。
“你的——老头子?哈哈哈,你……领我们渡河去吧!”
“哈哈哈!”另外那个敌兵也大笑起来,玩笑的向对方的脑上打了一下。
老汉不作兴回答,一直没有响。
他们跑到船上,坐下来。
老头子看他俩坐下来喘气,他用半个眼睛在看他们。
“把船放到水里去!”那个啤酒桶样的兵命令他。
“不能,我一个人推不了这船的!”马老汉阴郁而且固执。
“行不行!”那兵拿出了枪。
老头子很平静的把船推下水里去,他忽然的想笑。
他随着那船顺着水溜顺下走,他想大声的像年青时撑船一样,吆喝一通。但是他没有,仍然很认真的说一次。
“溜大,你们可要死的。”
两个兵并不听他的话,“推呀,这老滑头,你推不推!”
“反正你们要死的!”老头子阴郁的说,但是马上又缩住了,他很快的去推船。
②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云里也闪起水星。
船在水面上浮起来了。“好呀,好呀”船完全流在大溜里了的。
两个敌人像两根黄色的萝卜一样在船板上转。他们俩一并排的在模仿日本舞蹈的那种偶人的动作,而且得意的笑着。
船在像一片打滚的落叶一样的转了,他俩还在跳,仿佛就在水面的旋涡上他俩也一定要跳一样。
忽然一声狂笑声,在半空中扯起。马老汉毛骨耸然的笑声扯起来了。
“哈哈哈哈!”
像屋瓦的磔裂……。
“哈哈哈哈……”
像年老的古树的崩折。
“哈哈哈哈……”
马老汉从心里、眼里、口里、泪里和血里一齐都笑起来了。他的最后的一缕生命,都化作了笑声,尖锐的冲散在天空。
两个敌兵,这时候,才像大梦初醒似的,想起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大溜在涡旋,他们就是在涡旋里。他们不再笑了,立刻慌乱的跳下水里去,想逃命。
涡旋里,逃不了命的,就是鱼也得丢下两片鳞片,才能转个身。
一种复仇的和对于生的抗议的连串的大笑,还在河面上浮摇。
一个白发的老人立在船面上大笑,血和泪,天空和河水交流的大笑。
“哈哈哈哈……”
那条黄河面上,亘常浮载着的生命的破船,从此被一条卷起的水舌,舐食了一下,便什么都不见了。
但是水面上还扯起那一道惨笑,③好像那一切银色的月光,都是笑声的实体,洒落在水上、沙上、土上和天间,三个人便立刻不见了。随着笑声滚到水里……
(有删改)
文本二:
黄河
萧红
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
“俺想,赵城可还离火线两三百里,许是不要紧……”他向着兵士,“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听说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
兵士站起来,挂上他的洋瓷碗,点燃一支香烟,整理着他的背包。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襟上涂着油迹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就像他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样。
“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这河上没有什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饭铺炒菜的勺子又搅乱了他。“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想……”
风陵渡侧面向着太阳站着,所以土层的颜色有些微黄,及有些发灰,总之有一种相同在病中那种苍白的感觉。看上去,干涩,无光,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制伏的那种念头,会立刻压住了你。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阎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他说完了给他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酒是不想喝的也就走下喉咙去了。
奔向同蒲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
“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日子过啦?”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先写敌兵在船上恣意狂舞时的得意洋洋,之后写他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惊慌错乱,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批判与讽刺。
B.文本二以简练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塑造八路军战士形象,人物外在的“愉快”“温和”与内在的坚定和自信形成呼应与映衬的关系。
C.文本二通过阎胡子与八路军战士之间的对话展开,表现了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信任和普通民众积极参军报国杀敌的热情。
D.两个文本都以黄河风陵渡为背景,通过叙述黄河边平凡人物的生活来反映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小中见大,别具匠心。
7.关于文本一画线处描写月亮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处描写,暗示出人物对理想中的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增添了诗情画意。
B.第②处描写,暗示了人物命运的重大转变,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第③处描写,以“惨笑”比喻“银色的月光”,化听觉感受为视觉形象。
D.这三处描写月亮的内容,贯穿全文的始终,前后呼应,使结构更为谨严。
8.文本—在摆渡敌兵过河的过程中,马老汉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9.这两个题材相近的文本都蕴含着悲感,但情感基调仍有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椃、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
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晋书·祖逖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B.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C.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D.石勒不敢窥兵/河南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廉,汉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用以任用官员,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明清时变成对秀才的雅称。
B.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为“关东”不同。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意思是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现代泛指首都。以“京”称都城始于周朝建立之初。
D.坞主,东汉、魏晋南北朝时坞堡壁垒之主。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或官僚贵族聚众筑坞堡以武装自守,因未有朝命,故称坞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逖仁爱善良,德才兼备。祖逖经常周济乡间穷苦百姓;博览群书,贯通古今,被世人誉为有辅佐之才。
B.祖逖忠君报国,不怀二志。祖逖积极为国建言,报效国家;虽有多方诸侯征召、任命,但他都没有赴任。
C.祖逖深得拥戴,逆转战局。在谯城战役中,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石勒。
D.祖逖发展贸易,不改初心。祖逖与石勒放开贸易,以休养生息;虽疾病在身,仍然坚守收复疆土之初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
(2)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14.请简要概括祖逖郁郁而终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颔联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
B.诗歌的颔联,下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上写天际星斗在银河两边闪烁,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
C.诗歌描写景物带有鲜明的时间特征。颔联“灯火”“星河”,颈联“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夕”中之景。
D.诗中用寻常景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16.“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奥运赛场,我国健儿屡创佳绩的因素有哪些?除了运动员个人禀赋、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科学的训练方法外,我们还有一个“法宝”——训练场上的“黑科技”。中国航天的“风洞”技术,能够保障赛艇运动员在最低阻力下__________。游泳队员的背后,站着一位“千里眼”——导航系统的惯导技术。懂行人__________赞叹:“有洲际导弹技术作保障,中国泳将怎可能不摘金?”2020年奥运会上,苏炳添__________,跑出惊人的“中国速度”。其中的秘诀是通过高科技设备对运动员各项指标进行监控,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科技的力量也延伸进百姓日常生活中。晨跑的人们佩戴智能运动手环,追光前行;从南国到北疆的少年,穿着“氢弹科技”的篮球鞋,__________……这在今天的中国,已是平常的景象。
从“嫦娥”落月到“东方红”升空,从“蛟龙”深潜到“复兴号”领跑……,我们能否建制出世界上最牛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靠的是依托科技。科技助力,国力更盛,竞技更强,人民更健康,华夏更昂扬!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劈波斩浪 不由自主 电光火石 挥汗如雨
B.劈波斩浪 情不自禁 风驰电掣 挥汗如雨
C.随波逐浪 情不自禁 电光火石 挥斥方遒
D.随波逐浪 不由自主 风驰电掣 挥斥方遒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能够建造出世界上最牛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靠的是依托科技。
B.我们能够建造出世界上最牛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靠的是依赖科技。
C.我们能够建造出世界上最牛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靠的是科技。
D.我们能否建造出世界上最牛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靠的是科技。
20.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问句,请简要分析其类型及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雾凇俗称树挂,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粒状雾凇是气温在-8℃至-2℃、有雾有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紧密、密度较大;晶状雾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15℃、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① ?虽然春秋季也偶有雾凇出现,但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 ② 。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各次出现的持续时间也比其他地方的持续时间长,一年最多可出现60余次。
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奔流不息,而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当4℃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地面的严寒环境, ③ 。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毛茸形状雾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结合材料,用“因为……,且……,所以……”的句式,推理指出吉林雾凇的类型。(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言论往往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有时也不免彼此矛盾。商鞅认为“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而王永彬《围炉夜话》里却说“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A 3.D 6.C 7.C 10.A 11.A 12.C 15.B 18.B 19.C
4.①内容: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
②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
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8.①面对敌兵渡河要求时,马老汉沉默不语,“用半个眼睛看”,暗含对敌人的轻蔑与愤恨
②遭受敌兵举枪威胁时,马老汉平静推船,“忽然的想笑”,暗含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
③目睹敌兵船中舞蹈时,马老汉大声狂笑,“笑声扯起来”,暗含对敌人死到临头而不自知的嘲讽
④发现敌兵跳船逃命时,马老汉“立在船面上大笑”,暗含亲手消灭敌人的畅快。
9.①文本一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悲壮。马老汉在屈辱与杀虐之下迸发出来的战斗热情,突出了普通民众对日寇的仇恨,体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②文本二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内敛。阎胡子的内心深埋着家国破碎的悲哀,交织着对现实的迷茫与对未来的希冀,突出了侵略者给百姓带来的心灵与生活的双重灾难。
13.(1)用他自己乘坐的车马运载同行的年老有病的人,而自己徒步行走,药物、衣服和粮食与大家分享,又有许多随机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崇他。
(2)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像我这样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一雪国耻,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
14.①朝廷将派遣在祖逖看来没有远见卓识的戴若思任都督。
②担心王敦与刘隗等人结怨会引发朝廷内乱。
16.①动静结合,“风吹古木”为动景,“月照平沙”为静景,动静结合。
②视听结合,“风吹古木”从听觉写景,“月照平沙”从视觉写景。
③比喻新奇,“晴天雨”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比作雨声,“夏夜霜”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比作霜色。
17.(1)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0.①类型:分别为设问和反问;
②表达效果:运用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的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同时突出“法宝”,使行文有波澜;使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肯定中国泳将定能夺金,表达对中国泳将夺金的激动之情。
21.①雾凇常在什么时候出现
②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
③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
22.因为吉林雾凇是在(长时间)零下20(15)摄氏度以下气温下形成的,并且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所以吉林雾凇是一种晶状雾凇。
试卷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