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8 14: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测验
一、选择题
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2.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
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5.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6.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干“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7.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
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
C.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
D.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8.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或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A分有助于社会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9.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易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10.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
B.统借助于道德观念
C.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
D.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
11《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
12.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中亮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B C A C D C D B A D
材料题
13.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
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
14.答案:
示例一
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示例二
论题:水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氶相制度。可见,氶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结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