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讲解与例题 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讲解与例题 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8 19: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讲解与例题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①,清风半夜鸣蝉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③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注释:①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②鸣蝉:蝉叫声。③旧时:往日。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⑤见:同“现”。
赏析: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写的是词人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醉人的晴朗月夜,词人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从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疾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他急于赶路,无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真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理解课文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作家作品
谭士珍,1933年生,湖南新邵人。1949年参军,历任文书、参谋、创作员,怀化地区文联副秘书长、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湖南省文联第四届主席团委员,湖南省军事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毛泽东文学院培训部主任、学刊副主编。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女匪》、《太行儿女》(合作)、《风雨故人来》(合作)、《朝阳花》(合作),长篇纪实文学《袁隆平》,散文集《将军柳》《烟雨蒙蒙》等。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籼稻(xiān)  黔阳(qián)  雌蕊(ruǐ)
钵(bō) 丰硕(shuò) 矜持(jīn)
★形似字辨析
   
★熟语积累
(1)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如:
竞争的方式因行业不同而~。
(2)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如:
志向是一艘航船,最终可以驶向成功的彼岸,只要你~。
文章的标题简明清晰,交代了本文所报道的人物是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交代了他的主要成就及贡献。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世界一大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袁隆平。[1]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于北京。
1953年秋,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湖南安江农校,开始了他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生涯。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历及贡献。
50年代末,学校派他带学生到黔阳县劳动锻炼。那正是过苦日子的时期。穷困,就像秋天阴蒙蒙的雨雾,笼罩在他的头上。[2]
他住在农民向福财的家里。
有天傍晚,向福财背着一口袋谷子回来。
他问:“这谷子哪里来的?”
向福财答:“是从八面山换来的谷种。”
“啥种?”
“南特号。”向福财叹了口气,“袁老师,你们学堂里的先生是顶上有灵光的圣人,种田人盼的就是有个好种子呀!”[3]
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4]他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的,但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向福财为换良种,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啊!
…………
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试验。[5]
他先从旱粮作物起步,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从1964年起,他转向研究水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主要食用大米,有九十多个国家种植水稻。这就是说,进行水稻的科学研究还具有世界意义。
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①——杂交水稻。
其实,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外早已进行研究。1926年,美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势现象。1962年,印度一位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了水稻下一代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应用的设想。然而,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这使得国际上许多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先后丧失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6]而袁隆平选中了这个大课题,前进的道路该是何等②的曲折和艰难啊!
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一步,应该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其特点是雄蕊退化,而雌蕊则是正常的,即通常说的“母禾”。
第二步,再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它养育出来的后代,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的特性,这就是保持系。有了保持系,不育系才能代代相传并大量繁殖。
第三步,还要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这叫恢复系。有了恢复系,就可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了。[7]
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8]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
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9]
…………
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力协作下,三系配套成功了!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只有三系配套成功,才能生产出大量杂交种子。这是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袁隆平还得继续再战,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兵不解甲,袁隆平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1974年冬,仅湖南便组织了一万多人横渡琼州海峡;接着,各省又组织了二万多人奔赴海南。袁隆平被任命为海南制种大军总顾问。
第二部分(第4~30段):选取典型事例写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育成水稻品种五百多个;然而,没有哪个良种像杂交水稻推广得这么快,效果这么好。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二百零八万亩,到1989年就增到近两亿亩。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10]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以迅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87年3月15日,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在巴黎向袁隆平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时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11]
1989年4月,袁隆平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邀请,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学术会议。
讲坛上,袁隆平操着流利的英语宣读了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并就大会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与会人员对袁隆平精彩的学术报告和答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12]
袁隆平讲演结束以后,幻灯映出“杂交水稻之父”的字幕和他的头像,全场为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
美国一家电影公司特地为杂交水稻拍摄了一部题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的彩色纪录片。影片称赞说,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多次赴国外讲学和传授制种技术。他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
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③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13]
杂交水稻的出现,是世界一大奇迹。有人甚至说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鉴于杂交水稻研究的技术难度、理论高度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对这项重大发明进行了评审,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授予以袁隆平为首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的特等发明奖。
接着,袁隆平又连获三个国际性大奖,即1985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英国皇家让克奖。
第三部分(第31~42段):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成功的意义和影响。
①课题: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②何等:多么。
③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1]句中“奇迹”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奇迹”一词点出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重要意义。
[2]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贴切地说明了穷困绵长,挥之不去。
[3]品析“圣人”一词的表达效果。
用“圣人”体现了农民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之情。
[4]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的,却没有培育出适合农民种植的好稻种来,感到很惭愧,很自责。表现了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袁隆平的什么精神?
概括介绍,总起下文。“借”“买”“读”“抄”一系列动词体现出袁隆平为解决人们挨饿问题而刻苦读书的精神。
[6]介绍国外的试验情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为下文写研究水稻杂交技术的困难之大作铺垫。
[7]在这部分中作者对于“三系”的论述运用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突出强调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是多么的难以开展,同时更加突出了袁隆平进行科学试验的矢志不移与坚定信念。
[8]这两句生动的语言,赞颂了袁隆平的什么精神?
在任何科学试验刚刚开始的阶段,都会有许许多多的阻碍,袁隆平也不例外。这两句话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面对众多的怀疑没有犹豫,而是坚定不移地搞科学试验,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9]这一段文字运用了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写出了袁隆平对科学的痴迷程度,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正是这种坚持不懈追求的精神,才使他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10]文章列出详细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表现了袁隆平通过艰辛的研究和不懈努力,终于试验成功了。他用他的行动和勇气震撼了国际科学界,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袁隆平以及他的试验的价值。再次用事实证明,只有他才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相匹配,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11]直接引用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的话,有什么作用?
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的赞誉和肯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之情。
[12]袁隆平讲演结束以后,为什么全场为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
因为袁隆平的成功是他多年来奋斗努力的结果,几十年如一日的执著钻研,使他终于走在了国际科研的最前列。他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这是他多年努力的最好的回报,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敬。“杂交水稻之父”是对袁隆平最好的评价,是他事业成功的真实写照。
[13]这一句数字说明有何作用?
非常确凿真实地写出了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深层探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在选材上一方面以围绕研究和发明杂交水稻,创造世界奇迹为线索,简介了他的科学观点和科研成就;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袁隆平之所以能够取得划时代科学成就的思想基础,作者着重选取那些充分揭示人物精神境界的典型事例,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他从一位普通农校教师成长为一名科学家的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和经历。
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著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
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文中介绍袁隆平所作贡献时运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数字。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物通讯中,准确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事实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多处运用了数字。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提示:“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些数字有利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作用:使事件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更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阅读鉴赏
善良成就未来
何 来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救的哭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了里面,弗莱明忙把这个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出来。
隔天,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前,从车上走下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儿子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答。”
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
后来,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且得到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盘尼西林救活了他的命。那绅士是谁?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一位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了如此重大的变化,令人称奇。
心灵感悟:现代社会,极度地追逐物质,越来越强的功利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浮华,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我们经常在某某报刊上看到,一个人受难,无数人围观而见死不救,使受难者在围观中落得终身残疾甚至死去。有些奋不顾身救人的英雄,得到的却是被救助者的恩将仇报。就连在公共汽车上是否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也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良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如果我们都献出一点点爱心,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也许在某一天你就会发现,你的爱和善良,改变了整个世界。
素材搜集
1.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关的名人名言
(1)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2)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3)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2.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拊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宏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移。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并广泛查询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界所动,坚持就是胜利。
链接中考
(湖南娄底中考)青海玉树地震的救人英雄黄福荣舍身成仁,港府已向授勋委员会推荐,追封他金英雄勋章。请你参考下列相关链接,为黄福荣写一则赞美词。
相关链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阿福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需打胰岛素,却还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三个月假期,他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后,阿福在灾区做了3个月的灾区重建志愿者。
赞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从给定的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如“本已及时逃离”“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三个月假期,他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等,然后提炼事迹的精神所在。
答案示例:你是人类大爱的使者,你是无私奉献的化身,你是民族大义的精英!你心中装的是公益事业,你平生为的是民众福祉。你虽已舍身成仁,光辉形象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