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墨梅》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所作。诗人表面上是在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富含哲理,耐人寻味。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事)物形象。所以,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砚、乾、坤”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墨梅》。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四、教学准备
1.作业单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好题目和作者。提醒学生“冕”读第三声。鼓励学生大声读,干脆的读。
2.读好诗中的两个新词:洗砚、乾坤。
a.谁会读?(指名读)
b.学过书法的孩子知道文房四宝,谁来说?那就要当宝贝来读。(指名读,再齐读)
乾坤是什么意思?
3.读好整首诗。
a.指名读,及时提醒学生从题目开始读。
4.有人说,王冕的这首诗中影隐藏了三种不同的梅花,你们来找一找。
a .完成作业纸的第一题,出示3种梅(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画一画三种梅藏在哪句诗里?
b.师生合作完成连线。
我家洗砚池边树——家中梅
朵朵花开淡墨痕——画中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心中梅
只留清气在人间——心中梅
5.齐读诗。
(二)品读“家中梅”。
出示:我家洗砚池边树
1.这是谁家的梅花?
2.我家的梅花在哪里?引导“池边”要重读。
3.过渡: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而是种在洗砚池边,你知道为什么吗?
4.出示一段注释来理解。
a.生交流
师:洗砚池仿佛在说?
师:看到其他孩子在放风筝,吹笛子,游玩时,想要放弃时,洗砚池好像在说?
师小结:王冕以王羲之为榜样,
b.读好家中梅,齐读:我家洗砚池边树师引读:一天又一天……(齐读)一年又一年……(再读)
(三)品读画中梅
1.配图出示:朵朵花开淡墨痕看其中一朵梅花,什么颜色?
2.过渡:问题来了,梅花看过吗?王冕是位大画家,很善于用色,我就纳闷了,梅花为什么不用白色,不用红色?
3.补充王冕生平资料,理解内涵。
出示:5次“史书记载……”,分别指名5位同学读。
a.开头都是——“史书记载……”,表明这些都是真实的,而且5句的主人同一个人(王冕),他的态度都是——拒绝。师引读,生补充“拒绝”二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拒绝”的决心。
b.师:谁能为“淡”组个词。
生:淡雅、清淡。师:补充一个词——淡泊名利,并板书。
(四)品读“心中梅”。
出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在人间。
1.师引读:不要……只要……(再读)
2.过渡:大多数诗人写梅花,通常会写它的香气,生圈出本诗中的“清气”。
3.出示一组写梅花香气的诗句,共4组证据。
4.香气和清气有什么不同?
a.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 )。
b.香气是用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 )品出来的。
c.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清气只有( )的人才能闻到。
d.香气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清气则是一种( )品质。
5.王冕这首诗写得不是“香气”,而是“清气”,是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完成作业纸的第二大题。(交流反馈,再齐读)
6.拓展王冕写梅花的诗句,深入理解“清气”内涵。
7.师引导,齐读整首诗。
(五)引出“托物言志”的写法完善板书,整体提升。
1. 墨梅象征的就是王冕,这样的写法是托物言志。
师:而这样的清气其实早就写在他的墨梅中,来吧,我们一起抬头挺胸,整理情绪,好好地再来感受王冕的墨梅。
师:墨梅就是王冕要托的物。言的志是说的志,王冕的志。托物就是为了言志,王冕、墨梅,托物、言志,核心就是清气。
2 .师生读古诗,对着王冕的清气,墨梅的清气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清气。从王冕之后,从墨梅之后,这清气随着王冕,随着墨梅,开始在天地之间流转(生读)这样的清气,随着王冕,随着墨梅,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又一个高贵的传统。(生读)
3. 音乐起,听《墨梅》
师:你们听(播放《墨梅》经典永流传),带着自己的理想目标,把自己手中的梅花贴在黑板上
小结:现在,王冕的《墨梅》不仅仅属于王冕,更属于我们每一个同学。
六、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