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6 22: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下第9、10、1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编纂年代最早的总集,脍炙人口。萧统为之作序。此序既阐明了《文选》的编纂意图和选录范围,也体现了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萧统说,《文选》里选载的都是特别讲究文辞运用的文章。那么,该怎么讲究呢,怎样的文辞才是萧统心目中的好文章呢?从“辞采,”文华,“翰藻”等语词可以体会到,萧统要求文辞博富而美丽。《文选序》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学语言同社会生活里种种事物一样,是从简单质朴向着精巧华丽发展的。这是萧统的文辞发展观,也是他心目中一个基本的文章审美标准。文章好不好,首先看它的辞采是否漂亮。应该说,这不仅是萧统个人的审美观,而且是他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标准。
如果说得再具体些,那么可以说,当时人们所认为的漂亮文辞,包括语句偶对、声音和谐、辞藻富丽、运用典故等几个方面,也就是具有骈俪文字之美。这在《文选序》没有具体说出来,但从《文选》选录作品的情况中是可以窥见的。比如《史记》里的序和“太史公日”,颇有感慨跌宕的文字,但《文选》一概不选,这与那些文字句式长短错落、不合乎骈文要求很有关系。《文选》选的是班固、干宝、范晔、沈约所写的史论述赞,它们句式比较整齐,讲究对偶和辞采。又如同样是写三月三日袂饮的诗序,不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选颜延之、王融的两篇,与《兰亭集序》比较质朴,而颜、王所作“文藻富丽”有关。颜、王这两篇文字当时以此而闻名遐迩,连北朝人士都佩服之至。再如陶渊明诗,北宋以后成为一种诗美的典范,《文选》却所选不多,因为陶诗语言朴素率直,在齐梁时是被认作“田家语”的。曹操诗在后世被称赞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文选》则只收录两首;也是同样的缘故。
萧统所持的这种骈俪时代的文章审美观,自然有它的局限性。不少优秀作品由于不符合骈俪之美的标准而被忽略了。这从上文所述便可见一斑。在萧统看来,子书、史书“不以能文为本”,是不在美文范围之内的,这样的眼光也嫌狭窄。以后人、今人的眼光看,别的不说,《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那些人物形象、细节描绘、名言隽语,多么栩栩如生;《庄子》的浪漫想象,纵横恣肆,也多么具有文学色彩。而萧统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认识到它们的美。这些确实是《文选》编者审美观的局限。
但是,在我国文学史上,骈俪时代毕竟是一个重要而且漫长的时代,同样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如果像后世某些提倡“古文”的论者那样,排斥骈俪之美,蔑视骈体诗文,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片面而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文选》选录了晋代陆机的大量诗文,陆机是萧统最心仪的作家之一。诗且不说,即以其他文体而言,《叹逝赋》《文赋》《豪士赋序》《吊魏武帝文》《辩亡论》《演连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靠了《文选》,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这些名篇。陆机之外,晋代其他的优秀诗文,在《文选》里也保存了不少。
(摘编自杨明《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材料二:
据载,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一生似未明确褒贬过任何历史人物,独独前他七十四年而卒的“南岳幽居之士”陶渊明,却赢得了他异乎寻常的尊敬。昭明不仅首次编撰了《陶渊明集》,而且特为之立传作序。就在《陶集序》中,他德文并重地推崇陶渊明。实际上,昭明太子萧统是中国文学史上高度评价陶渊明的第一人。
陶渊明《闲情赋》是《陶集》中仅有的一篇述情:惆怅,文采可观,十分接近齐梁文学“典丽”特征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情采,它都可与宋玉的《高唐》《神女》《登徒子好色》,以及曹植的《洛神》诸赋相类比。因此,把《闲情赋》采入《文选》“情”类赋并不为过。但是,昭明不但不选,反倒在《陶集序》中特出一条评语,说道:“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首,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这“白壁微瑕”之叹,难道不正好表明,昭明看重陶渊明之德名,远远超过其文名吗?“惜哉!无是可也”一句无限的叹惋,就把昭明企望陶渊明成为“人伦之壁”的愿望表露无余。
《陶集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隐逸人生论;第二、陶渊明文德论;第三、陶渊明文章“风教”论。昭明认为:陶渊明者,高尚之士也,其“爱嗜”陶文者,崇尚其德也。这正是南朝文人(诸如颜延之、沈约、钟嵘)的共识。只不过比较起来,昭明爱心更切,以至对《闲情赋》作出了旨在求“全”的苛责。原来,他就是要把陶渊明推尊为“人伦之完璧,道德之高标,为文之准式”,以“讽谏”时事,“风教”社会。如此的伦常道德追求,显然与《文选》的编撰目的迥然不同。
其实,在昭明文学主张中,原本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一为娱乐,审美;一为“鉴诫”“风教”。前者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为目的;后者以规范、指导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为指归。《文选》和《陶集》就是以上这两种文学价值追求的分别体现。昭明在陶渊明“百年祭”之时编撰《陶集》,纯乎出于一种道德教化的考虑。在《陶集序》中昭明强调渊明文章“有助于风教”,又说《闲情赋》“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等等,完全本之于传统的儒家“诗教”之说。因此,正是在这种传统道德文学价值观的驱动下,他才爱屋及乌,因人贵文,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审美观念,满腔热忱地高度评价陶文。
(摘编自丁永忠《论萧统(陶渊明集)与(文选)的不同文学价值取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文章审美标准问题,无论是只看重骈俪之美,还是完全排斥骈俪之美,都有其局限性。
B.《文选序》指出,文学语言是从简单质朴向精巧华丽发展的,曹操诗人选《文选》就是证明。
C.萧统从不褒贬历史人物,却对陶渊明异常尊敬,并为他立传作序,这是因为萧统“崇尚其德”。
D.萧统肯定骈俪之美,并据此主编《文选》,从提倡“古文”的论者那里保存了大量优秀的篇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统深受传统儒家“诗教”之说影响,而超越个人和时代的审美观念,因陶渊明其人而推崇其文。
B.萧统认为班固等人文采优于司马迁,所以《文选》弃《史记》里的序,而选了班固等人的史论述赞。
C.同为写三月三日楔饮的诗序,颜延之、王融的两篇在语言上要比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富丽得多。
D.《文选》所体现出的文章审美观虽有局限性,但《文选》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重要参考。
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中画线部分对《闲情赋》态度相似的一项是(3分)( )
A.清·刘光聋:“《闲情赋》以为忠臣之恋主也可,即以为自悲,世以思圣帝明王也亦无不可。”
B.宋·苏轼:“渊明作《闲情赋》,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
C.清·陈沉:“且以《闲情》为好色,则《离骚》美人香草,湘灵二姚,鸩鸟为媒,亦将斥为绮词乎?”
D.清·方东树:“昔人谓正人不宜作艳诗,……如陶渊明《闲情赋》,后世循之,真是轻薄淫亵。”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萧统只选了少量陶渊明诗文人《文选》,却又单独为其编撰《陶渊明集》,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游台
汪曾祺
文游台是我们县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
台在泰山庙后。
泰山庙前有河,曰澄河。河上有一道拱桥,桥很高,桥洞很大。走到桥上,上面是天,下面是水,觉得体重变得轻了,有凌空之感。这正是杂花生树、良苗怀新的时候,放眼望去,一切都使人心情舒畅。
澄河产瓜鱼,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不过别处的这种鱼不似澄河所产的味美,倒是真的。因为都经过冷藏转运,不新鲜了。
泰山庙亦名东岳庙,差不多每个县里都有的,其普遍的程度不下于城隍庙。所祀之神称为东岳大帝。泰山庙的香火是很盛的,因为好多人都以为东岳大帝是管人的生死的。每逢香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进庙门就闻到一股触鼻的香气。
正殿的对面有一座戏台。戏台很高,下面可以走人。这例也好,看戏的不会往前头挤,因为太靠近,看不到台上的戏。大都是站着的,也有自己从家里扛了长凳来坐着看的。
唱戏的是“草台班子”,没有什么名角,也没有什么好戏,唱的是京戏,但有些戏是徽调,没有准调准词。只有一年,来了一个叫周素娟的女演员,在南方的科班里学过戏,唱戏很规矩,能唱《武家坡》这类的戏,甚至能唱《祭江》……现在却混得到里下河来搭班。还有一个大花脸,嗓子很冲,姓颜。有一回,我听他在戏台旁边的廊子上对着烧开水的“水锅”大声嚷嚷:“打洗脸水!”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了一腔悲愤。江湖艺人,吃这碗开口饭,是充满辛酸的。
泰山庙正殿的后面,即属于文游台范围。沿砖路北行,路东有秦少游读书台。更北,地势渐高,即文游台。台基是一个大土墩。墩之一侧为四贤祠。四贤,说法不一。明代张铤《谒文游台四贤祠》诗云:“蒲折先生独好古,一扫陋俗隆高风。长绳例拽淫像出,易以四子衣冠容。”我小时到文游台,连“四子衣冠容,也没有,只有四个蓝地金字的牌位。墩之正面为盍簪堂。”盍簪,之名,比较生僻,出处在《易经》,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快来堂”。我觉得“快来堂”也挺不错。我们小时候对“快来堂”的兴趣比四贤祠大得多,因为堂的两壁刻着《秦邮帖》。小时候以为帖上的字是这些书法家在高邮写的。不是的,是把名家的书法杂凑起来的(帖都是杂凑起来的)。帖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师亮采的地方官属钱梅溪刻的,皆取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诸公书。曾有人考证,帖中书颇多“赝鼎”,是假的,我们不管这些,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
盍簪堂后是一座木结构的楼,是文游台的主体建筑。楼颇宏大,东西两面都是大窗户。我读小学时每年“春游”都要上文游台,趴在两边窗台上看半天。东边是农田,碧绿的麦苗、油菜、蚕豆正在开花,很喜人。西边是人家,鳞次栉比,最西可看到运河堤上的杨柳,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
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聚会的地方,他们在楼上饮酒,赋诗,倾谈,笑傲。实际上文游诸贤之中,最感动高邮人心的是秦少游。苏东坡只是在高邮停留一个很短的时期。王定国不是高邮人。孙莘老不知道为什么给人一个很古板的印象,使人不大喜欢。文游台实际上是秦少游的台。
秦少游是高邮人的骄傲,高邮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因为他是大才子,“国士无双,”词写得好,著过《蚕书》,书中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还因为他一生遭遇很不幸。他的官位不高,最高只做到“正字”,后半生一直在迁谪中度过。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五十岁,迁横州。五十一岁迁雷州。几乎每年都要调动一次,而且越调越远。后来朝廷下了赦令,迁臣多内徙,少游启程北归,至滕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终年五十三岁。
迁谪生活,难以为怀,少游晚年诗词颇多伤心语,但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的,能于颠沛中得到苦趣。明陶宗仪《说郭》卷八十二:秦观南迁,行次郴州遇雨,有老仆滕贵者,久在少游家,随以南行,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少游留道傍人家以俟。久之盘跚策杖而至,视少游叹曰:“学士,学士!他们取了富贵,做了好官,不枉了怎地,自家做甚来陪奉他们!波波地打闲官,方落得甚声名!”怒而不饭。少游再三勉之,曰:“没奈何。”
我以为这是秦少游传记资料中写得最生动的一则,而且是可靠的。这样如闻其声的口语化的对白是伪造不来的。这也是白话文学史中很珍贵的资料,老仆、少游,都跃然纸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文游台”为题,开头叙写文游台周边的桥、鱼和庙等,真实表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文游台的人文风景。
B.文章叙述唱戏的周素娟和颜大花脸,表现了他们命运的落魄和生活的辛酸,并且借此衬托秦少游仕途坎坷和命运不幸。
C.文中引用明代张蜒《谒文游台四贤祠》的诗句,既交代了四贤祠的来历,又引出了作者小时候未见“四子衣冠容”的遗憾。
D.作者儿时在台上看到船帆缓缓移动,心中有些“酸酸的”“甜甜的”,流露出他小时候就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和重逢的喜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把澄河里的瓜鱼与冷藏转运的鱼进行对比,不仅突出家乡瓜鱼味道鲜美,而且表现了家乡人对故乡的由衷热爱。
B.文中援引明陶宗仪的《说郭》,表现了秦少游颠沛中旷达的人生观,同时说明这样的传记写法有很珍贵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C.全文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家乡的文游台,作者回想了小时候在文游台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淳朴自然,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D.文章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先写拱桥、瓜鱼,再写庙中香火、戏台,最后写庙后的文游台,文脉清晰,层次井然有序。
8.高邮人为什么对仕途落魄的秦少游“最感动”。请简要分析。(6分)
9.汪曾祺曾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古句……我希望融奇崛于平淡。”请从文中找出“奇句”“古句”各一例,并简要分析如何“融奇崛于平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文本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蝶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橐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文本二: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节选自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B.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C.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D.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
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吏在汉代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官府差役,文中是后者,故有,“官命促尔耕”之语。
B.“字而幼孩”中的,“字”是爱护之意,它有时也指女子许嫁,如“邻女将字而孤”。
C.河东是地域名,河在此指黄河,河东即黄河以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
D.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相关的酒器还有尊、壶、爵、角、觥、觚、部、卮、缶等。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结了种树的经验,“其本欲舒”等四句从理论上说明“顺木之天”,“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从实践上总结种树方法。
B.郭橐驼在介绍了自己的种树经验,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后,又从反面论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了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
C.郭橐驼引述“吏来而呼”之言,把他们神气活现的样子表现得细致入微,这些官吏的扰民行为,与不善植树者“虽曰爱之……其实仇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D.柳宗元认为虽然老百姓是官吏的仆人,但官吏必须为老百姓办事;他对当时那些不仅不为老百姓办事,反而贪污中饱、敲诈勒索的官吏十分愤恨,称之为盗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甫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4分)
(2)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4分)
14.两个文本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顾子敦①赴河东三首(其一)
黄庭坚
头白书林二十年,印章今领晋山川。
紫参可掘宜包贡②,青铁无多莫铸钱③。
劝课农桑诚有道,折冲樽俎④不临边。
要知使者功多少,看取春郊处处田。
【注】①顾子敦:秘书少监,掌管图书,国史实录等,元祐元年出任河东转运使。②包贡:即进贡。③铸钱:仁宗庆历初,诏江、饶、池三州铸铁钱助陕西经费,民苦之,后停罢,其患方息。④折冲樽俎: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顾子敦的勤勉尽职,也暗含诗人对他久任不迁的同情。
B.第二句“今领”与“印章”倒装,既是格律的需要,也是拟人手法的妙用。
C.诗人提出了“宜包贡”和“莫铸钱”的建议,表现出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D.全诗以议论为主,而末句通过描写春郊的农田景象,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
1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对顾子敦赴任河东的情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2)在阐释生与死这一人生的终极问题时,王羲之不拘成见,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3)《客至》中,杜甫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乡村生活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颇有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两句诗出自唐末王贞白的《白鹿洞》,它是诗人在白鹿洞求学时勤勉不倦的写照。登上____________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经几百年岁月打磨,她依然氤氲着书卷墨香。1179年,理学大家朱熹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深感惋惜,遂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的建议。但朝廷并未采纳,而朱熹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划拔田产,____________。在“朱陆之辩”后,朱熹还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 )。不仅如此,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揭示》共五条要求,有四条涉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____________”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揭示》不仅对中国书院发展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10年,白鹿洞书院与韩国绍修书院缔结为友好书院。书院虽然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始终延续,文化交流活动,对传承、弘扬和挖掘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思潮已在海外。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拥有强大的感召力,成为对外交流过程中的独特的“使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杰地灵惨淡经营原始要终光风霁月
B.钟灵毓秀踽踽独行终南捷径光风霁月
C.人杰地灵踽踽独行原始要终蔚然成风
D.钟灵毓秀惨淡经营终南捷径蔚然成风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并镌刻人石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
B.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也被镌刻人石
C.并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人石
D.关于陆九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他镌刻人石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书院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始终延续,这种文化交流活动,对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B.书院虽然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始终延续,文化交流活动,对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C.书院虽然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始终延续,这种文化交流活动,对传承、弘扬和挖掘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D.虽然书院现已不再具有教学功能,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始终延续,文化交流活动,对传承、弘扬和挖掘中国国学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21~22题。
①“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的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②“城市动物”。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架架煌煌大作,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像一个个超市,每一个产品都诱人,都必需,同时也都写上了交易价钱!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③“自己”。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到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21.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选段中三处引号的用法都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 )
A.只要说起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
B.“关关雎鸠”的洲就在不远的雎鸠岛,那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洲。
C.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大白莲花骨朵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D.每一个爸爸的肩膀,都曾是孩子的“战场”。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8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97年,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特洛夫;2017年,人工智能Alpha 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目前,Chat 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来与人类互动,甚至能完成撰写论文、编写脚本、制作代码等任务。
每次AI出现新成果,人类总会觉得某种巨大的变化将要来临,伴随而生的是对机器代替人工的担忧。随着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结构、模型、算法越来越膨胀和复杂,人工智能有可能会跨越某个关键节点,进入我们尚未看到的世界。
对人类而言,人工智能是助手、是朋友,还是对手?人类将何去何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B项,“曹操诗人选《文选》就是证明”错误,原文“曹操诗在后世被称赞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文选》则只收录两首;也是同样的缘故,可见这是分析为何曹操的诗人选《文选》的少,也是因为文辞不华丽。因此曹操诗人选《文选》不能说明文学语言是从简单质朴向精巧华丽发展的。C项,“萧统从不褒贬历史人物”错误,从材料二“一生似未明确褒贬过任何历史人物”可知,选项过于绝对。D项,“从提倡‘古文’的论者那里保存了大量优秀的篇章”不合逻辑,提倡“古文”的论者是蔑视骈体诗文的,且其所处时代在萧统之后。故选A。)
2.B(“萧统认为班固等人文采优于司马迁”错误。《文选》未选《史记》里的序和“太史公曰”,与“那些文字句式长短错落、不合乎骈文要求”有关,而非班固等人文采优于司马迁。)
3.D(画横线部分是萧统的评价,他认为《闲情赋》没有讽谏功能,对它持否定态度。A项,刘光菁认为,《闲情赋》内容深刻,可理解为忠臣思明主,持肯定态度。B项,苏轼认为《闲情赋》可与屈原、宋玉作品相比,持肯定态度。C项,陈沉认为《闲情赋》可比之《离骚》,持肯定态度。D项,方东树认为《闲情赋》为艳诗,持否定态度。故选D。)
4.①论证结构:材料一为总分结构,首先从《文选》的历史地位、《文选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入手,引出中心论点:萧统文章审美观是好文章在于文辞博富而美丽。然后分析萧统文章审美观念的内涵、局限性和积极作用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每点2分,酌情给分)
5.①《文选》是萧统讲求文辞博富美丽的文章审美观念的体现,它以带给人精神愉悦和享受为目的。陶渊明诗文大多语言朴素率直,被一些人认作“田家语”,不太符合《文选》的价值取向,故只有少量人选。②陶渊明是时人公认的“高尚之士”。这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使他的作品有了规范、指导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的作用。萧统出于道德教化的考虑,编撰《陶渊明集》以“讽谏”“时事”“风教”社会。(每点2分,酌情给分)
6.B(“并且借此衬托秦少游仕途坎坷和命运不幸”错。文章写唱戏的周素娟和颜大花脸,是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不是为了衬托秦少游。)
7.C(“全文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家乡的文游台”错,文章有回忆小时候的感受,但并非全文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写,比如后面写秦少游的部分,就不是以儿童视角写的。)
8.①秦少游是高邮人;(1分)②秦少游才学卓越;(1分)③秦少游关心人民生活;(2分)④秦少游贬谪中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
9.①“听出了一腔悲愤”:一般来说,“听出”的应该是声音,这里“听出”的却是“悲愤”,奇特的表达与“打洗脸水来”的口语化叙述融为一体,灵动新奇。②“削秩徙郴州”:借用“削秩”“徙”等文言词,言简意丰,这与前面的“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的平淡语言结合在一起,文白交错,恬淡典雅。(每点3分,酌情给分)
10.C(“货器”是一个词,指财物,不能分开,应在“器”后断开,排除B、D两项;“肆其怒”后面不应断开,“与”是并列连词,“黜罚”和“怒”都是“肆”的宾语,排除A项。故选C。)
11.B(“爱护之意”错误。“字”是养育之意。)
12.D(“认吏的仆人”错误。柳宗元的话“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意思是官吏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为虽然老百姓是官百姓的。)
13.(1)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甫”置“天者”各1分,句意1分)(2)现在自己做了官,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财,却在他们的事情上怠惰,这样的人普天之下到处都是。(“直”“怠”“然”各1分,句意1分)
14.相同点:都传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对百姓充满了爱护和同情。(1分)不同点:文本一强调的是官吏们不可繁政扰民,而应让百姓休养生息;(1分)材料二强调的则是官员的职责,要求其做人民公仆,为民服务。(1分)
15.B(“也是拟人手法的妙用”错误,“印章今领”四字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16.①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他高兴,表示祝贺。②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贡,但不要用青铁铸钱。③勉励友人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期望殷切,语重心长。(每点2分,酌情给分)
17.(1)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18.D(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也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钟灵毓秀: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结合“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分析,选用“钟灵毓秀”。惨淡经营:苦费心力地经营筹划。踽踽独行:一个人走路孤零零的样子。结合语境内容“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划拨田产”分析,选用“惨淡经营”。原始要终:探求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终南捷径:借指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结合“这在当时科举既成,”社会背景,等分析,选用“终南捷径”。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结合“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思潮已在海外”分析,选用“蔚然成风”。)
19.C(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结合前句内容朱熹还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分析,C项衔接恰当。)
20.A(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成分残缺,应该改为“这种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后面“挖掘、传承和弘扬”的主语。C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传承、弘扬和挖掘”位置不当。D项,成分残缺,应该改为“这种文化交流活动”;“传承、弘扬和挖掘”位置不当。)
21.A(“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是引用,“城市动物”“自己”是特殊含义。A项,引号是突出强调。B项,引号是引用。C项,引号是特殊含义。D项,引号是特殊含义。故选A。)
22.①借代。不称“汽车”而用“金属的小铁盒子”代替,体现对都市人与自然隔离的生活方式的否定。②比喻。把汽车行进比喻成蚂蚁列队而行,体现人类的渺小可悲,已经异化为了“城市动物”。(每点4分,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部分通过“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和人工智能Al—pha 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以及Chat GPT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先进性,来说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以及将会成为人类的对手或取代人类完成任务,我们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第二部分写AI新成果,让人类产生对机器代替人工的担忧。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应该是好帮手、朋友。然后一方面从理论上挖掘根源进行分析,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说,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人工智能再强大,对生产者而言,是实践的产物;对使用者而言,是实践的工具,它不具有自主创造力,更何况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会促进人类思维的方向转换,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社会进一步发展。因此人工智能不会是人们的敌人,不必产生担忧。最后总结全文,人工智能的未来将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来造福人类。
【参考立意】人类是主宰,科技是辅助;人工智能,机遇和挑战并存;科技将造福人类;探索和创新是科技永恒的方向。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二: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我把肉放在盘子里,把酒斟满酒杯,追赶而送他到了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让官吏为自己主持公道。现在自己做了官,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财,却在他们的事情上怠惰,这样的人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哪里只是不认真?甚至还盗窃老百姓的财物。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他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赶走、处罚他。现在天下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来责罚他们,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情势不同而道理一样,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害怕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