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二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二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8 17:5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亳州市二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48分)
1.下图是古代世界主要文明的分布,影响其独立、多元性特征的主要因素有(  )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交通条件的限制 ③地理环境的影响 ④频繁的商贸往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泥土、制笔用的芦苇在古代西亚的沼泽地区随处可见,因此泥板在很长时期内是两河流域最重要的书写材料;莎草纸是尼罗河三角洲遍地可见的植物,压制成页非常简单。这说明(  )
A.文字产生受制于书写材料的类型 B.书写材料的选择与自然环境相关
C.尼罗河流域先民最早发明造纸术 D.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影响范围广
3.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美洲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图1所示为出土于阿富汗东部哈达城的佛像,该佛像创作于公元2至3世纪,无论是五官还是头发造型都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极为相似。这件作品的雕刻手法也是非常典型的希腊风格,但胸前装饰的璎珞却出自佛教。由此可见(  )
A.希腊神话得到实物印证 B.文化交流丰富艺术内涵
C.西亚佛像雕刻手法多元 D.印度佛教缺乏本土特色
5.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实质解体 B.资本主义势力崛起
C.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D.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6.12世纪初,法国毛纺织中心琅城的市民通过花费巨资赎买、武装暴动等方式,从国王路易六世手中得到特许状,获得了一定的城市自主管理权。该材料可用于佐证西欧的(  )
A.城市自治 B.文艺复兴 C.殖民扩张 D.启蒙运动
7.1403年至 1404 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 B.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
C.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
8.下图节选自一位航海家日记。该材料(  )
彼等非常顺从,……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以为,一旦发韧,……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
A.强调了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变化 B.反映了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大帝国 D.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9.图1是有关英国咖啡馆的绘画。这幅1674年的木刻画来自保罗·格林伍德的一张“让人清醒并有益健康的咖啡饮品的优点”的广告单页。这表明(  )
图1
A.全球物种交流加深 B.东西方商贸往来扩大
C.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 D.咖啡受到英国女性追捧
10.下列表格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此解读更为全面的是(  )
国家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 皇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者
欧洲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A.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
B.欧洲的地理知识比当时的中国要更为丰富
C.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
D.追求经济利益使欧洲航海活动更具持久性
11.传统观点认为,达·伽马首航所获利润是航行成本的60倍,而今有的学者通过史料查证以及比较当时商品价格,认为去掉远航成本、船员船只损失,实际利润只有成本的6倍左右。这体现了(  )
A.旧有历史研究失去价值 B.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C.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史论随研究发展而有所变化
12.1522年以前,德语尚未统一,有南德、北德等多种类型。随着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版《圣经》的传播,统一的德语得以形成,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始用这种德语写作。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
A.实现了德国政治上的统一 B.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C.使人们获得了信仰自主权 D.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3.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罗马教会权威、专制主义的锐利武器,进而把牛顿基于近代物理学基础上的“科学理性”推及为一般的人类理性。伏尔泰等人对牛顿学说的推崇旨在(  )
A.摆脱罗马教会的思想束缚 B.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C.推动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D.以理性精神推动社会变革
14.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15.1785年,有律师为阿克莱特辩护时指出:“工艺各部门中最有用的发明并不是关在书房里的专务理论的哲学家们的创作,而是通晓使用技术方法的、从实践中得知什么构成其探讨课题的灵巧的工匠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段辩护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科学理论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B.手工工场发展日趋专门化
C.发明主要源于工匠的实践创新 D.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
16.巴黎公社的许多重要决议和措施,常常是群众首倡的。比如4月16日公社根据选民的建议将逃亡业主遗弃的工厂移交给工人生产协会的重要法令;1871年4月30日公社根据第19区选民的倡议通过了建立社会治安委员会的决议。这说明巴黎公社(  )
A.践行了人民民主 B.强化了工农联盟
C.坚持民主集中制 D.消灭了阶级剥削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开始起冲突。数万年来人类一直生活在互相隔绝的状态中。经过几千年时间他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甚至在形体特征上也产生了差别。这一过程一直扩展到全球,因而至公元1500年种族隔离现象开始遍及全世界。当西方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进行其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也就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被迫移居到新的大陆,各个种族也因之而不再互相隔绝。欧洲人由于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居于领先地位而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葡萄牙垄断了到东方的跨洋运输;17世纪,荷兰取代葡萄牙掌握了东方贸易,将贸易范围扩大到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以至南非。而且,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印度的纺织品等逐渐取代香料,尤其是胡椒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18 世纪,欧洲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普通商品,过去欧洲与东方的贸易,由于运输困难、风险较大、所以价格昂贵,是只有少数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侈品贸易。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进口量的增长,价格下跌,砂糖、咖啡、茶叶以及各种香料成为大众商品。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1500年前后“全球统一”进程的特点。(6 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500年前后“全球统一”进程带来的有利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在长期不断的宪政改革之下,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体制;而法国则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终在19世纪末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更为世间所罕见。渐进的英国民主道路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政体中的有利因素,保持了政治稳定,避免出现社会大动荡;而激进的法国民主化则彻底重塑了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在流血冲突中被打破、重塑。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01—1850年,英国外贸额增加了6倍。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向英国这个“世界工厂”“殖民帝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地。
——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
材料二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条件。(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4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分)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4分)
亳州市二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B C A C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C C A
1.【答案】A【解析】据纲要下册第1课所学可知,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与题旨相合,故①、②、③正确;频繁的商贸往来有利于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使文明具有相似性,与题干“独立、多元性特征的主要因素”逻辑不合,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书写材料是两河流域随处可见的芦苇以及泥土制成的泥板,而尼罗河流域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尼罗河三角洲遍地可见的植物纸莎草,这可以说明书写材料的选择与当地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故选B 项;结合所学知识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例如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等都产生了文字,因此文字产生与书写材料的类型无关,排除A项;中国西汉时期最早出现造纸术,排除C项;书写材料的使用并不等于楔形文字的影响,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略
4.【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于阿富汗东部哈达城的佛像与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相似,且其雕刻手法也是非常典型的希腊风格,但胸前的装饰却出自印度佛教,说明文化交流丰富艺术内涵,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只是阿富汗的佛像与希腊风格类似,并不是希腊的文物出土,不属于实物印证,排除A项;阿富汗东部属于中亚,并不是西亚,排除C项;印度佛教具有强烈的本土特色,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下册第3课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关系的建立、解除都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即封君封臣间有着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故选C项;“已经实质解体”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关系的建立、解除的仪式要求,排除A项;“资本主义势力”不合时空,题干未见市民阶层、城市自治等信息,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于近代,与“中世纪”时空不合,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略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可知,15世纪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故选C项;此项是表象,不能反映时代特征,排除A项;此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且也是表象,排除B项;此项只涉及佛罗伦萨对人才的重视,且与材料信息无关,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判断居住其中人们的身份,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 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 ”可知,欧洲人远洋航行的目的是为了土地和财产,故选D项;据材料“ 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 ”可知,改材料主要描述了远洋航行带来的利益,没有涉及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而材料主旨是远洋航行给西班牙带来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仅是远洋航行给西班牙王室带来的利益,不能说明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大帝国,排除C项。
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有咖啡出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的原产地并不在欧洲,主要在非洲、美洲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年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换,才使得咖啡出现在英国,故选A项;咖啡并不是东方国家的特产,因此不能说是东西方之间的商贸,排除B项;材料只能表明英国在出售咖啡,并未体现什么人可以买,什么人不能买或者买不起,因此不能反映贫富差距,排除C项;材料只是一则咖啡广告,但不能反映是否受到追捧,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紧扣题干“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与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财政负担而未能持续相比,欧洲大航海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不合题意,非“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的解读,排除A项;“要更为丰富”不合史实,且不符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的解读,排除B项;“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不合史实,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宗藩外交,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传统观点认为”“而今有的学者通过史料查 证以及比较当时商品价格,认为……”,可知史学研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史料研究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故选D项;旧有的历史研究能为现今的历史研究提供参照,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排除A项;历史真相的揭示需要依托可靠的史料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史学研究者的具体立场和对史学研究的主观看法,排除C项。
12.【答案】B【解析】随着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版《圣经》的传播,统一的德语得以形成,说明宗教改革促进了德意志语言的统一,从而有利于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故选B项;德国政治上的统一实现于1871年,而不是宗教改革时期,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德语版《圣经》的传播,推动了德意志语言的统一,而不是人们获得了信仰自主权,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德语由于宗教改革的推动而走向统一,而不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作为批判罗马教会权威、专制土义的锐利武器,进而把牛顿基于近代物理学基础上的‘科学理性’推及为一般的人类理性”,可知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借牛顿学说批判罗马教会和专制统治,目的在于以理性精神推动社会变革,故选D项;伏尔泰重在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摆脱罗马教会的思想束缚攻击对象,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B项;伏尔泰推动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但无法达到普及,排除C项。
14.【答案】C【解析】材料表格主要体现美国制宪会议形成国会建设方案的过程,但没有涉及到选举问题,故A项错误;上表的内容是国会建设方案的形成过程,没有涉及到国会的地位问题,故B项错误;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充分照顾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利益,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故C项正确;共和制度下的分权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材料只是讲述国会的建设问题,没有涉及到和其他部门的分权,故D项错误。
15.【答案】C【解析】略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巴黎公社的许多重要决议和措施,常常是群众首倡的”可知,巴黎公社根据群众意见做出决议,体现了人民民主,故选A项;巴黎公社建立的政权是工人政权,未实现工农联盟,排除B项;1905年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城市政权,且最终失败,故未能消灭阶级剥削,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答案】(14 分)
(1)特点:欧洲人居主导;殖民扩张是手段。(6分)(每点3分,2点共6分)
(2)影响: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长距离迁移;促成了欧洲在未来世界的主导地位。(每点2分,共4点8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欧洲人由于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居于领先地位而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可知欧洲人居主导;据材料一“当西方于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进行其海外扩张时"、“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被迫移居到新的大陆”可知殖民扩张是手段。
(2)据材料二“16世纪,葡萄牙垄断了到东方的跨洋运输;17世纪,荷兰取代葡萄牙掌握了东方贸易,将贸易范围扩大到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以至南非”可知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据材料二“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印度的纺织品等逐渐取代香料,尤其是胡椒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可知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一“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被迫移居到新的大陆”可知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长距离迁移;据材料一“欧洲人由于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居于领先地位而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可知促成了欧洲在未来世界的主导地位。
18.【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国情不同导致的民主道路选择差异。(2分)
阐述:13世纪,英国《大宪章》签订后,逐渐确立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行,君主立宪政体逐渐确立起来。此后,英国民主政治在承袭“王在法下”“议会中心”等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开创了英国式的民主道路模式。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封建专制势力根深蒂固。法国大革命结束了专制政体后,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导致法国政局动荡不堪,政体更换频繁。1875年,经过各派的斗争和妥协,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8分)
综上,英法民主道路的选择,归根结底是国情不同的产物。(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
【解析】
根据材料“渐进的英国民主道路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政体中的有利因素,保持了政治稳定,避免出现社会大动荡;而激进的法国民主化则彻底重塑了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在流血冲突中被打破、重塑”可知英法两国在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英国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一些有利的政治传统,比如王在法下、议会制、内阁制等,又进行了大量创新,例如君主立宪、责任内阁制等,使英国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在相互妥协的改革过程中逐步完善民主政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地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民主政治;而法国是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阶级矛盾尖锐,法国以持续不断的革命形式推动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来扫清了封建残余势力,在多次革命与复辟的较量中,法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高涨,最终在1875年的议会投票中,共和派和君主派以妥协的形式建立了共和政体,法国长期的革命动荡和小农经济存在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二者说明在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演进中,对民主化道路的选择存在差异性。
19.【答案】(12分)
(1)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6分)(每点2分,共3点6分)
(2)
历史条件: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讯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点2分,共3点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1801—1850年,英国外贸额增加了6倍”可知,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据材料一“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可知,在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优势;据材料一“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可知,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2)第一小问阶段及理由,据材料二“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可知,第一阶段为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据材料二“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可知,第二阶段为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第二小问历史条件,根据两个阶段的时间“1880年前”及“1880—1884年”可以工业革命、交通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英国的影响力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讯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而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故将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20.【答案】(14分)
(1)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任答两点,共4分)
(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每点2分,共3点6分)
(3)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包括武力扩张与和平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
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每点2分,共2点4分)
【解析】
第一小问共同点,据材料一“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可知材料认为两大帝国的对外张加强了不同地区的世界联系,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据材料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材料认为两大帝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将这些文明成果对外传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从国家疆域来看,两大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具有疆域辽阔的特点。
(2)据材料二“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可知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影响了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可知阿拉伯人在“百年翻译运动”中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典籍翻译成为阿拉伯文,后来又重新回流到欧洲,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文艺复兴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可知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3)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这两大帝国的扩张……”“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材料认为武力扩张与和平的商贸往来都是文明交往的形式,但是和平的商贸往来更能促进世界各地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交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