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1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1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8 17:5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检测
1、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性质?主要战线?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4、一战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新秩序?如何评价?
5、为什么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前检测
1、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争斗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根源)。
3、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联系的加强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6、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课前检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性质?主要战线?战役?
标志:1914年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主要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课前检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6)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课前检测
4、一战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新秩序?如何评价?
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
积极:构成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在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局限: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课前检测
5、为什么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空想)
马克思主义诞生
(科学)
巴黎公社(实践)
列宁主义(现实)
导入: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预习检测1】:大声阅读书第91-92页第一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个人等方面出发)。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美)莫斯《俄国史》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概括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个人等方面出发)。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79次,1914年发生1046次。 ——《人类文明图鉴》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概括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个人等方面出发)。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工人力量也在逐渐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不过他们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
——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资很少。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概括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个人等方面出发)。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之后,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各自分散活动。统一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没有建立起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概括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个人等方面出发)。
1900年12月,列宁在德国创办了《火星报》,通过秘密方式运回国内,在工人群众中散发,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火星报》为纽带(“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同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6)个人因素: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2、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主要内容。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形成的标志:
(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主要内容: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3、列宁主义形成的意义。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预习检测2】:大声阅读书第92-93页第二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4、概括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3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推翻
两个政权
政权交给
沙皇统治
临时政府、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在干什么?
帝国主义战争
镇压人民反抗
什么方向?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冬宫
意义?
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影视资料: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5、十月革命的胜利有怎样的意义?
(1)对人类历史: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对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3)对俄国和世界历史:十月革命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客观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薄弱。
2.主观原因
(1)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措施来巩固政权。
(4)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5)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合作探究: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怎么办?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预习检测3】:大声阅读书第93-95页第三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
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集中有限的力量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措施: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又是如何面对的?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预习检测3】:大声阅读书第93-95页第三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7、新经济政策的背景、重心、内容、特点、评价?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3)内容:农业: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多种所有制;利用市场、货币和商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5)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了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新”: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直接过渡
间接过渡
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
③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④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⑤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鲁吉亚 1936.12.05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预习检测3】:大声阅读书第93-95页第三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8、苏联模式的内容、成果、特征、评价?
(1)内容: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成果: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
③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④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⑤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自《全球通史》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③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本课小结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经验与教训?
①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应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来发展经济。
④要使国民经济(轻、重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成果要惠及人民。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1)经验:
(2)教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