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全解全析02
语文
1.D 2.C 3.D
4.①古代形成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②儒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华民族“礼”的规范和对“仁”“德” “善” 等的追求,影响着审美价值标准;道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审美态度及其创作。
5.①郭靖的色彩观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②黄蓉的色彩观是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中国水墨山水画……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张冠李戴,原文是“……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此处将“中国画色彩”说成“中国水墨山水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能力。
C.“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述错误,原文为“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此处省略了“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说成“人们的日常生活”。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五色体系”指的是“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的体系。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是染布时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无关政治和人事,故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可得出:古代形成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
由“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可得出:儒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华民族“礼”的规范和对“仁”“德” “善” 等的追求,影响着审美价值标准;由“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可得出:道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审美态度及其创作。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可知,郭靖眼中的“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
由“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可知,黄蓉眼中的“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符合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6.D 7.B
8.①描绘了白居易于浔阳楼上所饱览之胜景,表现了白居易对江州山河的赞美。②既展现出白居易在浔阳生活的踪迹,也表现了他被贬谪后志不能抒,而寄情于浔阳山水的情怀。
9.①作者不局限于浔阳江头送别这一事件,而是将其简写,成为介绍白居易的一个切入点,由此拓展开来,详细介绍白居易被贬的前后,有助于读者了解他,彰显了文化散文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特点。②略写浔阳江头送别的场景,详写白居易到浔阳的各种境况,想象其身处浔阳的心境,凸显出文化散文的语言之美。③略写浔阳那一夜,详写白居易面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既使文章得到拓展,又使文章的各个内容和浔阳那一夜产生关联,体现了文化散文自由不拘、形散神聚的特点。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文章以白居易的视角介绍了……”说法错误。文章是以第三人称这一旁观者的角度作为叙述视角的,不是以白居易的视角进行介绍的。
B.“彰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与学识,表现了作者对他仗义执言却无辜被贬的同情与不平”说法错误。第二段集中介绍白居易为官的履历,是为了表明即使他见过世面,但还是被眼前的水所震撼和惊艳,表现他对看到的水的喜爱。
C.“意在交代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在朝为官艰难这个主题”说法错误。文章介绍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宰相武元衡的被杀以及白居易的被贬,是为了突出白居易正直敢言的性格。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为下文刻画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上产生的巨大落差做充分铺垫”说法错误。由文中“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可知,后文中并没有描写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上产生了巨大落差。
C.“表现了他来到江州后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性格特点”说法错误。“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是表现诗人有隐居之志。
D.“在想象中化虚为实”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可知,应是化实为虚。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由《题浔阳楼》的内容“……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盆浦月,平旦炉峰烟……”可知,这首诗中描绘的是白居易在浔阳楼上看到的江州河山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他对江州山河的赞美之情。
由文中“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可知,浔阳楼是他所到之处,展现出白居易在浔阳生活的踪迹;同时,他又是为了缓解被贬后内心的郁结之情而登上浔阳城楼的,所以这首诗也表现了他被贬谪后志不能抒,而寄情于浔阳山水的情怀。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那一夜”的内容指的是白居易去西门外一个叫盆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在本文中作者没有详细描写浔阳江头送别这一事件,而是将其简写,一笔带过,是因为“浔阳江头那一夜”只是作者介绍白居易的一个切入点,文章从这个点拓展开来,详细介绍了白居易被贬前后的相关内容,可以让读者更加详细具体的了解他,彰显了文化散文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特点。
小说只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简略描写了浔阳江头送别的场景,而将写作重点放在白居易到浔阳的各种境况上,想象其身处浔阳的心境,如“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凸显出文化散文的语言之美。
小说略写浔阳那一夜,而详写了白居易面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如“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这些内容既使文章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又使文章的各个内容和浔阳那一夜产生关联,体现了文化散文自由不拘、形散神聚的特点。
10.D H L 11.A 12.B
13.(1)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2)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重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
14.①殷汤、文王、武王、周公、重耳等人都正身直行,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和孔子认为“帅以正”的观点相同。 ②殷汤重用伊尹,武王封微子,重耳敬贤,和孔子“举善”的观点相同。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
本题可以根据四字句式将“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分别断开,即在D H L处断开。
当然也可以根据语法断句,“文王百里”中“文王”作主语,“百里”是谓语,句子完整,在后面即D处断开;
“见纣无道”省略了主语“文王”,“纣无道”作“见”的宾语,句意完整,在后面即H处断开;
“诛杀无刑”中“无刑”作谓语,句意完整,在后面即L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为“推举、举荐”,意思不同,判断错误。句意: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
B.“道”都是指主张,政策和方法,意思相同,说法正确。句意: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于是废除了以前先王的治国政策。
C.“下车引之”的“下车”意为“从车上下来”,意思不同,判断正确。句意:周武王还没有登位。/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D.“夜缒而出”的“夜”字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在夜晚”,意思不同,判断正确。句意:白天夜晚不停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说法错误,原文为“武王见贤臣已亡”,不是贤臣全部被纣王处死,而是贤臣死的死,走的走,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傅相”,辅佐;“臣”,名词作状语,以臣子的礼节;“事”,侍奉。
(2)“反”,通“返”,返回;“明法”,修明法令;“率”,率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材料二“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周公乃辞位出……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晋公子重耳……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可知殷汤、文王、武王、周公、重耳等人都正身直行,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和孔子认为“帅以正”的观点相同。
结合材料一“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材料二“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武王未下车……封微子于宋”“晋公子重耳……敬贤明法”可知殷汤重用伊尹,武王封微子,重耳敬贤,和孔子“举善”的观点相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治政。孔子回答说:“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正”,您如果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
华康子问道:“要使百姓恭、忠诚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庄重地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对你恭敬;你孝顺老者,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忠诚;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勤勉了。
材料二:
商汤遭遇夏桀暴虐无道,践踏仁义,虐杀臣民,于是商汤重用伊尹,怀仁义之心,推行德政。他看到夏桀不行仁义,暴虐天下臣民,便兴兵讨伐夏朝、流放夏桀,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他革除乱政,补救弊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改革旧制,建立新法,于是海内诸侯纷纷向他朝贡,天下百姓沐浴他的教化。
纣为天子时,他残暴狠毒又骄奢淫逸,不顾国家政事。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文王便用仁德来规劝纣王,天下诸侯都知道文王是一个贤德圣明的人,都真心诚意地追随他。周文王死后的第九年,天下八百个诸侯都同时在孟津会合。不用传言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不用招呼但都亲自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知道周武王忠诚可靠,都想追随他,和他一起去讨伐纣王。当时,比干、箕子、微子还在商朝为臣,武王十分尊敬他们,不敢贸然讨伐商朝,便让诸侯军队退回。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见势逃到外地避祸。纣王还剖开孕妇的肚子来看肚子里的小孩是怎么长的,砍断早晨在寒水中渡河者的腿骨来察看他的骨髓是否与众不同。周武王看到纣王身边的贤臣死的死,走的走,于是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商纣王,把他杀了。周武王还没有登位,就先率领诸侯们去为比干建立坟墓,打开粮仓,赈济天下饥民,把宋地分封给微子。
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在当时,周公摄政,对没有功劳的不给予赏赐,对没有犯罪的不施加刑罚;普天之下,家家都很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田野里禾麦茂盛,作物丰美;派遣民工服公役按季节而不误农事,说服诸侯勤王事用礼义而不动武力;行事顺应天地的意志,恩泽广被四方的异族。这时候,管叔、蔡叔不明白周公的苦心,反而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诬告周公。周公于是辞去相位,到边境去视察诸侯的工作一年。天上突然刮起暴风,降下暴雨,日夜不息,作物不生长,树木都倒下。周成王非常恐惧,于是打开王室封存秘藏的文件柜,查阅有关周公的册子,才知道周公是一位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周成王于是哭泣着连夜赶路去迎回周公。周公回国后,上天降福,五谷都茁壮成长,倒伏的树木都直立起来,天下富足安定。
晋公子重耳的时候,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之间凭武力相互攻伐,实力强大的称霸天下。公子重耳遭晋国内乱,无法立足,逃奔到翟国。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敬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于是诸侯都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15.C
16.①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来展现农村秀丽的风光;②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③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的能力。
C.“辛酸之苦”错,“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农民辛劳生活的同情、怜悯,隐含诗人对农民勤劳的赞美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意思是说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情景,而且这不是个别农民的行为,从“朝朝”“处处”可看出劳作的范围之广,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意为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诗句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
1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枞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少时过桂岭,壮岁出榆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术、攻、笃、枞、旌旆、逶迤、碣。
18.易如反掌(轻而易举) 拍案叫绝(赞不绝口) 另起炉灶
19.①“人机模拟对话”的方式增加了场景感和真切感,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与ChatGPT聊天的具体情境。②“人机模拟对话”的方式更能体现出ChatGPT的语言特征和对话能力,显示出它灵敏的反应能力。
20.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这里是说ChatGPT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容易,可填“易如反掌/轻而易举”。“易如反掌”:指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轻而易举”:表示很容易办到。
第②空,这里说的是ChatGPT的聊天表达方式和反应过程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可填“拍案叫绝”或“赞不绝口”。“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第③空,这里说的是有人选择坚守绘画,那也有人放弃绘画,选择新型的创作方式,可填“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意思是另外重支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由原文一“问”一“ChatGPT”答的形式展示在文章中,可以让读者对ChatGPT的人工智能方式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比用其他描述性的语言描绘来的直观,更富有场景感。
由原文“作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我在培训数据的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不能保证我的回答最终是100%正确”可知,“人机模拟对话”的方式及对话的内容,更能体现出ChatGPT的语言特征和对话能力,用事实证明了它灵敏的反应能力。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否会”和“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不匹配,前文是两种可能,后面给出的是一种可能,故去掉“积极”;
二词语搭配不当,“改善”和“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搭配不当,修改为“提高”。
修改后: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1.①有时吃点药好点; ②这个推手就是食物过敏; ③大部分人根本感觉不到。
22.过敏性鼻炎也是联合过敏,不仅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食物过敏也难辞其咎。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后句“不吃药又来”可知吃了药会好点,但是无法根治,因此该空可填“有时吃点药好点”之类的语句。
②处,由前句“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花粉背后还有推手”可知该空要填除花粉以外的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另一个“推手”,再结合后文所谈到的中心对象“食物过敏”,可知此即第一“推手”,因此该空可填“这个推手就是食物过敏”之类的语句。
③处,前句提到“这种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非常不典型”,因此该空可填“大部分人根本感觉不到"之类的语句。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语段主要解说过敏性鼻炎引发的原因,“确实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些冤枉,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花粉背后还有推手,这个推手就是食物过敏”“多数慢性过敏是联合过敏,过敏性鼻炎也一样”是文段的核心内容。概括出: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食物过敏也是推手,过敏性鼻炎也是联合过敏。
再用表达递进关系的句子来表述,使用“不仅……也”等关联词,注意梳理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
23.略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时间为序,叙写了革命时期党中央在延安所做的重要决策和延安精神的具体内涵,以及党的二十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讲话。中间用“岁月如歌精神永驻”衔接起来。这体现了历史中的延安和延安精神对于当下的重要指导意义。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延安精神永远是指导我们前行的力量。
任务要求中明确作文的主题为“回首,再出发”,这是关系型的主题,体现了“回首”与“出发”的关系。回首不是为了沉浸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只有勇敢地出发,回首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回首与出发,是不断循环逐步上升的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回首”和“出发”相关,表达回望过去、汲取力量、奋发前行的主旨思想。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延安精神是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然后根据任务要求以“回首,再出发”为主题,一是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论述延安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的指导意义的角度,论述践行延安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总结,延安精神既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图腾,是信仰高地、信心之源,又是民族复兴任务的指路明灯。
【参考立意】
(1)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
(2)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3)继承优良传统,勇于开拓进取。
(4)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实际动能。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参考答案02
参考答案
1 2 3 6 7 11 12 15
D C D D B A B C
1.D 2.C 3.D
4.①古代形成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②儒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华民族“礼”的规范和对“仁”“德” “善” 等的追求,影响着审美价值标准;道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审美态度及其创作。(每点2分)
5.①郭靖的色彩观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②黄蓉的色彩观是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每点2分)
6.D 7.B
8.①描绘了白居易于浔阳楼上所饱览之胜景,表现了白居易对江州山河的赞美。②既展现出白居易在浔阳生活的踪迹,也表现了他被贬谪后志不能抒,而寄情于浔阳山水的情怀。(每点3分)
9.①作者不局限于浔阳江头送别这一事件,而是将其简写,成为介绍白居易的一个切入点,由此拓展开来,详细介绍白居易被贬的前后,有助于读者了解他,彰显了文化散文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特点。②略写浔阳江头送别的场景,详写白居易到浔阳的各种境况,想象其身处浔阳的心境,凸显出文化散文的语言之美。③略写浔阳那一夜,详写白居易面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既使文章得到拓展,又使文章的各个内容和浔阳那一夜产生关联,体现了文化散文自由不拘、形散神聚的特点。(每点2分)
10.D H L (每点1分)11.A 12.B
13.(1)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傅相”,辅佐;“臣”,名词作状语,以臣子的礼节;“事”,侍奉。每点1分,句意1分)(2)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重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反”,通“返”,返回;“明法”,修明法令;“率”,率领。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殷汤、文王、武王、周公、重耳等人都正身直行,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和孔子认为“帅以正”的观点相同。 ②殷汤重用伊尹,武王封微子,重耳敬贤,和孔子“举善”的观点相同。(答出1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治政。孔子回答说:“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正”,您如果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
华康子问道:“要使百姓恭、忠诚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庄重地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对你恭敬;你孝顺老者,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忠诚;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勤勉了。
材料二:
商汤遭遇夏桀暴虐无道,践踏仁义,虐杀臣民,于是商汤重用伊尹,怀仁义之心,推行德政。他看到夏桀不行仁义,暴虐天下臣民,便兴兵讨伐夏朝、流放夏桀,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他革除乱政,补救弊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改革旧制,建立新法,于是海内诸侯纷纷向他朝贡,天下百姓沐浴他的教化。
纣为天子时,他残暴狠毒又骄奢淫逸,不顾国家政事。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文王便用仁德来规劝纣王,天下诸侯都知道文王是一个贤德圣明的人,都真心诚意地追随他。周文王死后的第九年,天下八百个诸侯都同时在孟津会合。不用传言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不用招呼但都亲自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知道周武王忠诚可靠,都想追随他,和他一起去讨伐纣王。当时,比干、箕子、微子还在商朝为臣,武王十分尊敬他们,不敢贸然讨伐商朝,便让诸侯军队退回。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见势逃到外地避祸。纣王还剖开孕妇的肚子来看肚子里的小孩是怎么长的,砍断早晨在寒水中渡河者的腿骨来察看他的骨髓是否与众不同。周武王看到纣王身边的贤臣死的死,走的走,于是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商纣王,把他杀了。周武王还没有登位,就先率领诸侯们去为比干建立坟墓,打开粮仓,赈济天下饥民,把宋地分封给微子。
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在当时,周公摄政,对没有功劳的不给予赏赐,对没有犯罪的不施加刑罚;普天之下,家家都很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田野里禾麦茂盛,作物丰美;派遣民工服公役按季节而不误农事,说服诸侯勤王事用礼义而不动武力;行事顺应天地的意志,恩泽广被四方的异族。这时候,管叔、蔡叔不明白周公的苦心,反而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诬告周公。周公于是辞去相位,到边境去视察诸侯的工作一年。天上突然刮起暴风,降下暴雨,日夜不息,作物不生长,树木都倒下。周成王非常恐惧,于是打开王室封存秘藏的文件柜,查阅有关周公的册子,才知道周公是一位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周成王于是哭泣着连夜赶路去迎回周公。周公回国后,上天降福,五谷都茁壮成长,倒伏的树木都直立起来,天下富足安定。
晋公子重耳的时候,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之间凭武力相互攻伐,实力强大的称霸天下。公子重耳遭晋国内乱,无法立足,逃奔到翟国。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敬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于是诸侯都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15.C
16.①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来展现农村秀丽的风光;②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③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每点2分)
1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枞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少时过桂岭,壮岁出榆关)
18.易如反掌(轻而易举) 拍案叫绝(赞不绝口) 另起炉灶 (每空1分)
19.①“人机模拟对话”的方式增加了场景感和真切感,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与ChatGPT聊天的具体情境。②“人机模拟对话”的方式更能体现出ChatGPT的语言特征和对话能力,显示出它灵敏的反应能力。(每点2分)
20.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每点2分)
21.①有时吃点药好点; ②这个推手就是食物过敏; ③大部分人根本感觉不到。(每空2分)
22.过敏性鼻炎也是联合过敏,(2分)不仅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1分)食物过敏也难辞其咎。(1分)
23.略
【参考立意】
(1)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
(2)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3)继承优良传统,勇于开拓进取。
(4)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实际动能。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A4考试版02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休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部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遮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显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4.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4分)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霖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蹬过黄河,涉着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就有两岸生命连绵不绝的涌动。
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盆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
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城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是可忍孰不可忍?依唐制,东宫官员固然不得参谏朝政,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宰相不是他杀的,他也远远无法威胁别人坐上这个位子,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江州,离京城如此遥远的东南小城。
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徽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故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他憋不住说了,结果就给自己惹下这么大的祸。
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
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
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的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
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盆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这首《题浔阳楼》。
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都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森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
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属无拘无束地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着栏杆跳望一阵,又与友人临窗坐下,缓缓喝上几杯庐山云雾茶。今夕何夕?犹抱琵琶化着面靥妆的脸不时一闪而过,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声一直似隐似现。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
(摘编自《文汇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白居易的视角介绍了江州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物产,赞美了它的水光潋滟,展现出“满眼是水”带给诗人的惊诧和欣喜。
B.文章第二段集中介绍了白居易的为官履历,彰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与学识,表现了作者对他仗义执言却无辜被贬的同情与不平。
C.文章介绍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宰相武元衡的被杀以及白居易的被贬,意在交代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在朝为官艰难这个主题。
D.文章介绍了白居易的名字来源于“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取希望其“一生处于平易之境”“以待天命”等意,并借此来衬托白居易的刚毅与正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通过对比描写呈现出浔阳城与长安城不同的气候特点,为下文刻画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上产生的巨大落差做充分铺垫。
B.文章将水、船、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和两岸连绵不绝涌动的生命联系起来,自然关联湓浦口,情境化再现诗人浔阳江头送客的情景。
C.文章用“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交代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来到江州后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江州秋天的风景,在想象中化虚为实,表现了对白居易的赞赏和仰慕,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
8.文章在概述《琵琶行》的内容之后,又提及了《题浔阳楼》,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题目为“浔阳江头那一夜”,然而对“那一夜”的内容却简略带过,请结合文化散文的特点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A王B百C里D见E纣F无G道H诛I杀J无K刑L赏M赐N不O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在文中指任用,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思相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下车,在文中指国君登上王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下车”意思不相同。
D.夜,指夜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字意思及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文教风化天下;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14.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花朵上晶莹的水珠,比作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形象表达了对花的爱怜之情。
B.作者以议论入词,奉劝词客骚人,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笔锋灵活心思脱俗。
C.用“朝朝出”与“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农民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辛酸之苦。
D.整首词,语言通俗,上下片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16.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农村生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弟子与老师的关系,他认为之所以要“能者为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婉言自己有意奉诏,但“____________”;想要奉养祖母,又“____________”,这使李密进退失据,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3)“榆关”即今天的山海关,古人称之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这一古称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最近火热的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这款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订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 (1) 。不少和ChatGPT“聊过天”的网友纷纷感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成的”。它真的这么靠谱吗?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们也来会一会这位“全能网友”——
问:你真有那么靠谱吗?
ChatGPT:作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我在培训数据的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不能保证我的回答最终是100%正确。
和它聊天,可以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也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当被问到一些严肃性话题和解决方案,它的回答逻辑合理、用词到位,虽然没有提出老生常谈之外的观点,但清晰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快速的反应过程令人 (2) 。
它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有专家指出,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某些工作有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风险。那么,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和冲击,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去应对,方向不同,结果就同。当照相技术的普及给肖像画家造成巨大压力,有人选择 (3) ,有人选择坚守绘画的阵地。结果是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改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会真正的主角是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模拟人机对话的方式,这种语言形式有什么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这过敏性鼻炎好像沾上了就很难好,年年如此,有的人是某个季节花粉过敏,有的人一年四季都过敏。 ① ,不吃药又来,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总也断不了根。98%的人都认为是花粉引起的,这也没错,确实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些冤枉,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花粉背后还有推手, ② 。多数慢性过敏是联合过敏,过敏性鼻炎也一样。蒿草过敏背后还有隐藏的食入性的或其他的过敏原,食物过敏的症状70%表现在呼吸道。也就是说花粉只是引起季节性过敏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往往同时伴有食物过敏。这种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非常不典型, ③ 。到了过敏季食用了过敏食物同时接触过敏的花粉,过敏性鼻炎症状会明显加重。所以如果能找出过敏的食物,提前或至少在过敏季避免接触,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可以到不吃药也能耐受的地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简述文本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岁月如歌,精神永驻。2022年,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说:“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回首,再出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A3考试版02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休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部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遮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显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4.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4分)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霖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蹬过黄河,涉着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就有两岸生命连绵不绝的涌动。
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盆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
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城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是可忍孰不可忍?依唐制,东宫官员固然不得参谏朝政,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宰相不是他杀的,他也远远无法威胁别人坐上这个位子,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江州,离京城如此遥远的东南小城。
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徽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故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他憋不住说了,结果就给自己惹下这么大的祸。
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
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
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的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
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盆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这首《题浔阳楼》。
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都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森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
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属无拘无束地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着栏杆跳望一阵,又与友人临窗坐下,缓缓喝上几杯庐山云雾茶。今夕何夕?犹抱琵琶化着面靥妆的脸不时一闪而过,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声一直似隐似现。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
(摘编自《文汇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白居易的视角介绍了江州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物产,赞美了它的水光潋滟,展现出“满眼是水”带给诗人的惊诧和欣喜。
B.文章第二段集中介绍了白居易的为官履历,彰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与学识,表现了作者对他仗义执言却无辜被贬的同情与不平。
C.文章介绍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宰相武元衡的被杀以及白居易的被贬,意在交代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在朝为官艰难这个主题。
D.文章介绍了白居易的名字来源于“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取希望其“一生处于平易之境”“以待天命”等意,并借此来衬托白居易的刚毅与正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通过对比描写呈现出浔阳城与长安城不同的气候特点,为下文刻画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上产生的巨大落差做充分铺垫。
B.文章将水、船、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和两岸连绵不绝涌动的生命联系起来,自然关联湓浦口,情境化再现诗人浔阳江头送客的情景。
C.文章用“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交代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来到江州后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江州秋天的风景,在想象中化虚为实,表现了对白居易的赞赏和仰慕,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
8.文章在概述《琵琶行》的内容之后,又提及了《题浔阳楼》,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题目为“浔阳江头那一夜”,然而对“那一夜”的内容却简略带过,请结合文化散文的特点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A王B百C里D见E纣F无G道H诛I杀J无K刑L赏M赐N不O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在文中指任用,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思相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下车,在文中指国君登上王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下车”意思不相同。
D.夜,指夜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字意思及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文教风化天下;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14.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花朵上晶莹的水珠,比作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形象表达了对花的爱怜之情。
B.作者以议论入词,奉劝词客骚人,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笔锋灵活心思脱俗。
C.用“朝朝出”与“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农民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辛酸之苦。
D.整首词,语言通俗,上下片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16.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农村生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弟子与老师的关系,他认为之所以要“能者为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婉言自己有意奉诏,但“____________”;想要奉养祖母,又“____________”,这使李密进退失据,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3)“榆关”即今天的山海关,古人称之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这一古称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最近火热的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这款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订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 (1) 。不少和ChatGPT“聊过天”的网友纷纷感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成的”。它真的这么靠谱吗?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们也来会一会这位“全能网友”——
问:你真有那么靠谱吗?
ChatGPT:作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我在培训数据的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不能保证我的回答最终是100%正确。
和它聊天,可以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也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当被问到一些严肃性话题和解决方案,它的回答逻辑合理、用词到位,虽然没有提出老生常谈之外的观点,但清晰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快速的反应过程令人 (2) 。
它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有专家指出,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某些工作有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风险。那么,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和冲击,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去应对,方向不同,结果就同。当照相技术的普及给肖像画家造成巨大压力,有人选择 (3) ,有人选择坚守绘画的阵地。结果是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改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会真正的主角是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模拟人机对话的方式,这种语言形式有什么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这过敏性鼻炎好像沾上了就很难好,年年如此,有的人是某个季节花粉过敏,有的人一年四季都过敏。 ① ,不吃药又来,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总也断不了根。98%的人都认为是花粉引起的,这也没错,确实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些冤枉,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花粉背后还有推手, ② 。多数慢性过敏是联合过敏,过敏性鼻炎也一样。蒿草过敏背后还有隐藏的食入性的或其他的过敏原,食物过敏的症状70%表现在呼吸道。也就是说花粉只是引起季节性过敏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往往同时伴有食物过敏。这种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非常不典型, ③ 。到了过敏季食用了过敏食物同时接触过敏的花粉,过敏性鼻炎症状会明显加重。所以如果能找出过敏的食物,提前或至少在过敏季避免接触,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可以到不吃药也能耐受的地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简述文本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岁月如歌,精神永驻。2022年,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说:“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回首,再出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