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1-12 00: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文题解通]
◎导读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正是从这些观点生发开去,道出创新和创造的奥妙。
阅读本文,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论题,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论观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 ),美国实业家。
[知识览通]
◎语音
1、对称性:“chèn”不能读成“chēng”或“chèng”
2、孜孜不倦:“zī”不能念成“zhī”
3、曲线:“qū”不能念成“qǔ”
4、模式:“mó”不能念成“mú”
5、锲而不舍“qiè”不能念成“qì”,“shě”不能念成“shè”
◎字形
1、关键:“键”不能写成“健”。
2、选粹:“粹”不能写成“萃”。
3、麻烦:“烦”不能写成“繁”。
4、思维:“维”不能写成“惟”。
5、尝试:“尝”不能写成“偿”。
6、缺乏:“乏”不能写成“泛”。
7、即使:“即”不能写成“既”。
◎词语
1、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涉取:吸取。
3、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想法。
4、素材:没有经过加工或提炼的原始材料。
5、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明白。喻:明白。
6、锲而不舍:比喻学习、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半途而废。
7、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8、行之有效:(方法、措施)实行起来有成效。
◎常识
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直接阐明事物本质和规律,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文章。它一般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主议论文除了一个中心论点,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枝。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或正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
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一)理论论据,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二)事实论据,即用具体可靠的事实(包括数据)来做根据。论据应可靠、充分有力,与论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统一的桥梁。通过理论,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有驳论文中还采用“归纳法”等。
◎理文脉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了每个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维清晰。
◎辨结构
◎探意旨
本文作者鼓励人们大胆创新,富于创造性。作者认为,要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从论述的中心看,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文章标题和开头提出“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不是中心问题,而是为了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2、从论述的思路看,本文开头分析“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从而引出文章中心问题,提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求,”接着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作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回答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的三个关键性的要素,表明意旨。
◎议问题
1、为什么说“事物正的确答案不止一个”?
明确:因为事物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明确: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3、本文告诉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明确: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看法。
5、联系课文所说“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否任何人具备呢?是否存在着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运用设问的作用。
明确:意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同时,还在结构上起到承接、过度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6、本文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明确:第一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发读者的兴趣。第二问:关于创造性思维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符合“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同时得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思辨色彩很浓的文章,但写得浅入浅出,通俗易懂,为人所接受。具体说来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1)本文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引入,思路清晰,起、承、转、合结构安排合理,有很强的逻辑性。第一部分破题,引出论述的中心问题,第二部分承接上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第三部分从怎样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角度证明论点,即转;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归纳全文。
(2)大量的过渡段、过渡句的运用使用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条理论强。第5段、第7段、第10段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3段开头的“不过……”,第8段开头的“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第9段开头“另一个例子……”,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些使文章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运用典型事例说理,使得文章说服力强。如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活用知识典型,专家小组调研材料说明富有创造力的问题,这些都能很好证明论点。
(4)在语言上大量运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能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同时大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条理清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案及教后反思
博兴乐安实验学校 王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