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 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
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 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 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 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 一份善良, 一份真性情,是古往
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 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回方 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
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 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矣
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洛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 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 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 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肯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
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 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 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 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
物,但她毕竟是个肯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 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
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 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 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
选口:区高中三校联考 高二年级请文试卷 第 1 页 共 7 页
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
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 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番丸来冰冻者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 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 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 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 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
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 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 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 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竞,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 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 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
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 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 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 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 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 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 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 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3
分 )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铋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蓬江区高中三校联考 高二年级计文试巷 第 2 页 共 7 页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 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葛覃
孙犁①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 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 长得结实精神, 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 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 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 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 一九四一年,边 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 富于青眷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 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 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 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 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 了。
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 探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 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
“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
吧!”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 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 ……作家们还是下乡, 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 一下十几年, 一 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 一首诗也没有发表 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
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单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展,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敝,现 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 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
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 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 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
“葛覃!”
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 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 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 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
蔗江.区高中三校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性 第3页 共 · 当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 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 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 么, 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 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 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 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 呢 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我说:“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 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 用,是茶佘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 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 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 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 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 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 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文本二:
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 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 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
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 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 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①孙犁(1913-2002), “荷花淀派”创始人。 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 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 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
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 《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 .文本二是作者放在 《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偶遇葛覃时,发现他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打水,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 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
B. 葛罩下乡很彻底,在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默默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 数,却毫无名气,小说刻画出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C. 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 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D. 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后来就基本不再写诗了,是因为教学生读书是务实 的事情,这种变化是他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小说中景物描写清新明 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这一特色。
B. 主人公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 ·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 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C. 文学与社会密切相关,国家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建国前后,也涌 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D. 《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 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特点。
蓬江区高中三校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8. 文本二中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请分析葛罩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4 分)
9.有人说,读《葛覃》“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从这两个角度简析 文本一的艺术特征。(6分)
二、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 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 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表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 而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
入则御前。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 官疑。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 高雅 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 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 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 而死乎 ”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 脉哉 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 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
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 脉哉
(选自《史记 ·蒙恬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 之/复其官爵
B.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 之/复其官爵
C.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 之/复其官爵
D.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 之/复其官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河,古代多指黄河, “河南”“河北”分别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
B. 参乘,古时乘车时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在左, 一人在右陪坐。
C. 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崩”,文中指秦始皇病死在沙丘。
D. 太子,常作为中国封建时代君主或诸侯的继任者的称谓,按礼俗多由嫡长子来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蒙恬出身名门。祖父蒙骜侍奉秦昭王,位至上卿,蒙恬因家世荫庇担任秦将。 B. 蒙恬功劳卓著。他统军北逐戎狄,修筑长城,威震匈奴,并参与修建秦直道。 C. 蒙恬深受重用。始皇帝宠信蒙恬;他的弟弟蒙毅也被始皇帝亲近,位列上卿。
蓬口.区高中三校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第5页 共7页
D. 蒙恬结局悲惨。蒙恬有大功于秦而被秦二世逼得自杀,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2)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
14. 蒙恬一生,功勋卓著,而司马迁却评价他“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请结合文本说 明司马迁这样评价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15~16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苗一伤神。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但又蕴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B. 颈联是用典抒情,用西汉时的贾谊被贬长沙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来抒发情怀。 C. 诗的最后一联间接委婉道出了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
D. 这首诗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的艺术意境。
16. 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 " 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
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
(2)《过秦论》中与“六王毕,四海一 ”同样形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过程的两句是
(3)相比现代人,古入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 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炊烟袅袅牧人归”。儿时的故乡,还是 的生活状态,悠悠升起的炊烟,自 然成了催人回家的信号。看到炊烟,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便想到了收工。女人们因念着孩子和 家务,总是行色匆匆地走在最前面; 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
不紧不慢缓缓地走在后面;暮归的老牛随着主人 看到路边翠嫩的野草,憋不 住,总要歪着脖子啃几口,高兴了还要“哞、哞—— ”地喊几声 …故乡的傍晚充满韵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黄昏迈着轻捷的步伐,悄悄地从天边走进了村庄,把无限的清幽和 甜美倾情地带给了故乡。 餐桌展开温馨的胸怀,静静地立在庭院里,把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 菜肴无私地呈现给家人。村子里不时响起犬吠和妇女的唤儿声。有的人家还在场的一角点燃 了麦壳、秸屑,以生烟驱赶蚊虫。这时候一家人最全,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扇着蒲扇,边
吃边聊,安闲而和谐。
偶尔,有萤火虫一闪一闪地 着,常常被孩子们捉进瓶子里,提在手里显摆、 把玩。远处,传来了一阵阵二胡和竹笛声, 像从深山幽谷流出来的清泉,也像 从河边吹来的凉爽的风,让吃饭、乘凉的人们感到特别的惬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 日落而息 B. 竿头日上 C. 日落而息 D. 竿头日上
踽踽而行 踽踽而行 款款而行 款款而行
飘荡
飘忽
飘忽
飘荡
含蓄隽永
委婉悠扬
委婉悠扬
含蕃隽永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 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 B. 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缓缓地走在后面 C. 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 D. 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女人后面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 “为家人准备好了的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摆放在立在 庭院的餐桌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5 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什么有人分不出红和绿 眼睛之所以能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是因为在眼睛后部的视 网膜上,有一种圆锥状的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它含有对颜色敏感的色素,因此能感受
色彩。( )。当各种颜色的光折射到视网膜上时, ① 。由于接受刺激的强弱程度 存在差异,因此当它们在眼内被调和在一起后,便使人感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色彩。如果视锥 细胞缺乏这三种感光色素中的一种, ② 。如果视网膜上缺乏能感受红色的细胞就是 红色盲,不能分辨 ③ ,三种原色都不能分辨的叫全色盲。患全色盲的人看到的一切 都是灰色的。色畜是一种遗传性的先天缺陷症,是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有缺陷导致的,色盲 大多数无法医治,但不影响正常生活。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 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的三种感光色素藏在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
B. 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含有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的三种感光色素
C. 三种感光色素就藏在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 D. 正常人的视锥细胞里有三种感光色素,它们能对红、蓝、绿三种原色产生反应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村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太空看地球,你会感受到一种生命力。你会发现地球有它独特的气质、变幻的表情、 神秘的色彩,你会被它的壮美和辽阔震撼。人们说“距离能产生大爱”,的确如此。身处太 空,你所见到的世界会让你的思想得到升华——在你心中,有很多东西会变得“很小”,比 如得失;有很多东西则变得“很大”,比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
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你获得 的启示,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孤江区高中三校联考 高二年级谢文试卷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