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7 09:2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佳一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它们被一些有经验的博物学家归为变种,或被另一些博物学家列为地理种或亚种,而另一些却将其列为亲缘很近、特征明显的物种。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1859年11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诸多具体细节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在后人的持续研究中,进化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着,但总体而言,达尔文进化论并没有在根本上被动摇。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5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否定了达尔文学说中关于遗传规律的一些非正确观点。但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魏斯曼完全接受并继承了,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
站在今天的视角,“种质连续学说”还不是真正的遗传规律。奥地利的孟德尔在1866年发表了真正的遗传规律,即经典遗传学上的两个重要定律-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遗传学从此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不连续突变引起进化的突变论思想占了上风,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挑战。但随后不久,一系列新的遗传学发现,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当然,也对达尔文原来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例如提出了“适应度”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最适者生存”的说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支,以消除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阂,也把现代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进展尽量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中。
如今,在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密码的破解,进化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基因选择学说”“社会生物学”“间断平衡说”“中性理论”“进化发育生物学”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推进着进化论。
(摘编自《进化论错了吗》)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管是在驯养情况下还是自然状况下,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生物的变异就会发生。
B.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微小变异的累积也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C.物种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自然变种,二者差异十分明显,但没有人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
D.自然选择能将有益于生物发展的微小变异保存和积聚起来,虽然过程缓慢,却不会受到限制。
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华莱士也发表相似的观点,但他却将进化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可见其淡泊胸襟。
B.“新达尔文主义”与“达尔文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基于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而对进化论所作的修正。
C.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新发现”,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促进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
D.在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新的生物学理论和学科层出不穷,它们为进化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也推动其不断完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来支持达尔文渐变论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可以触及到高处的反刍类动物来说,拥有修长四肢和长长的脖子,个体就越容易保存下来。
B.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其门类比今天的还多。
C.据计算,现代类人猿的脑细胞为10亿个,但现代人类的脑细胞却暴增到140亿个之多。
D.进化是宇宙的主要过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的过程。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5.有段时间,一些否定进化论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转发。例如有人就说,不相信自然选择可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对于生物学界的很多东西达尔文都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请结合材料二,对这样的论调进行反驳。(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同此心
老舍
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无论冬夏老坐着一个老婆婆。灰尘仿佛没有扑落过来的胆气,她老是那么干净。穷困没有能征服了她,她那随着年纪而下陷的眼中,永远深藏着一些和悦亲善的光,无选择地露给一切的人。她的职业是给穷人们缝补缝补破鞋烂袜子;眼还没有花,可是手总发颤,作不来细活计了。她的副业是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和替男女小学生们、洋车夫们,记着谁谁刚才往南去了,或谁谁今天并没有从这里经过,而是昨天太阳偏西的时候向北去了。这个副业是纯粹义务的,唯一的报酬是老少男女都呼她“好妈妈”。有人说,她本是姓“郝”的。城陷后,胡同口上好几天没有好妈妈的影儿。大家似乎没理到这件事,因为大家也都没敢出来呀;即使大着胆出来,谁还顾得注意她:国土已丢失,一位老妈妈的存亡有什么可惊异的呢?
可是,她到底又坐在那里了。一切还是那样,但她不能再笑脸迎人。她看见了成群的坦克车在马路上跑,结阵的飞机在空中飞旋,整车的我们青年男女捆往敌营去吃枪弹,大批的我们三四十岁的壮汉被锁了去······像牛羊在走向屠场时会泪落那样,她直觉的感到不平与不安。
最使她不痛快的,是马路那边站岗的那个兵。她对谁都想和善,可是对这个兵不能笑着点点头。他的长刺刀老在枪上安着,在秋阳下闪着白亮亮的冷光,他的脚是那么宽,那么重,好象唯恐怕那块地会跑开似的死力地踩着。那是“咱们”的地;“好妈妈”不懂得别的,那块地是谁的她可知道得很清楚,像白布上一个红团不是中国旗那样清楚。她简直不敢再往马路那边看。可是不看还无济于事,那白亮亮的刺刀,宽重的脚,时时在她的心中发光。
她慢慢觉出点奇怪来:为什么咱们不去揍他呢 揍人,是她一向反对的事,可是现在她觉得揍那个兵,日本兵,是应当的。揍,大家不但不去揍他,反倒躲着他走呀!咱们的那些壮小伙子简直没有心胸,没有志气,没有人味儿!假若她有个儿子,要去揍对面的那个兵,她必定是乐意的,即使母子都为这个而砍了头,也是痛快的。
“好妈妈”来得特别的早,都快到收活的时候了,来了个面生的小伙子,大眼睛,宽脑门,高鼻子。他不像个穷人,可是手中拿着双破袜子。好妈妈刚要拿针,那个小伙子拦住了她。“明天我来取吧,不忙,天快黑了。回家吗?一块儿走 来,我给拿着小筐!”一同进了驴儿胡同,少年低声地问:“这条胡同里有穿堂门没有?”
“好妈妈”摇摇头,而后细细地端详着他。看了半天,她微微一笑:“我知道 你!”
“怎么?”少年的眼亮得怪可怕。
“你是好人!”“好妈妈”点头赞叹。“我告诉你,这里路南的第十个门,有个后门,可是没法打穿堂儿,那是人家的住宅呀。”少年没有言语。“好妈妈”慢慢地想出来:“行!我要准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我可以托咐倒脏土的李五给你们开开门。”少年还是没有言语。
“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老妈妈抬头望了望他。
“什么意思?”
“我说不明白!”“好妈妈”笑了。“你是念书的人吧?”青年点了点头。“那你就该懂得我的话。”“好妈妈”的脸上忽然非常地严肃起来:“告诉我,你明天什么时候来?我不会卖了你!”
“我明天早晨八点来!”
“就是卖杏茶的周四过来的时候?”
“好!卖杏茶的过来,那个门得开开!”
“就是!”
“你知道我要干什么?”
“知道!”
“啊?”
“知道!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
次日,“好妈妈”早早就到了。她坐了好像一年的样子,才听到周四尖锐的嗓音渐渐由远而近:“杏儿-茶哟。”“好妈妈”的手哆嗦起来,眼睛钉住那边的刺刀尖-一个小白星似的。“杏儿-茶哟。”周四就快到她面前了,她的眼几乎不能转动,像黏在了刺刀尖上。忽然,直像一条黑影儿,由便道上闪到马路边的一棵柳树后,紧跟着,枪响了,一声两声。那个兵倒在了地上。南边北边响了警笛。那条黑影闪进了驴儿胡同。倒在地上的兵立了起来,赶过马路这边。南边北边的“岗”,也都赶到,像作战的蚂蚁似的,匆忙地过了句话,都赶进胡同中去。好妈妈停止了呼吸。等了许久许久,那些兵全回来了,没有那个少年,她喘了口气,哆嗦着拿起那双袜子来,头也不愿再抬一抬。
也就是刚四点钟吧,她想收活回家,她的心里堵得慌,正在这么想,取袜子的来了!她几乎不肯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一会儿,她把袜子递给他。他蹲在一旁,看着袜子,低声地问:“早晨我打死他没有?”“好妈妈”微微一摇头。“他装死儿呢,一会儿就爬起来了。”
“呕!下回得用炸弹!”他一边说着,一边掏出一块钱的票子来,“妈妈和李 五分吧。”
“留着用吧,我不要”“好妈妈”摆了摆手,“你要是有枪啊,给王二一支,他也愿意干。”
“有的是人,妈妈!”
“你姓什么呢?”
“暂时没有姓名,”少年立起来,把袜子和钱票都塞在衣袋里,想了想:“啊,也许永久没有姓名!再见,妈妈!”
“哎,下回来,打准一点!”“好妈妈”的心里又不堵得慌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妈妈”本是姓“郝”的,又因为总是坐在胡同口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作为报酬大家都称她为“好妈妈”。
B.“好妈妈”无论冬夏都坐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所以她了解附近胡同院落的情况,能为少年的刺杀活动提供撤退的建议。
C.日本哨兵被枪击倒地后,“南边北边响了警笛”,并且其他哨兵马上赶到了事发地点,说明日本侵略者遍布我们的城市。
D.小伙子在刺杀日本哨兵前观察地形,事后拿出一块钱要送给帮忙的“好妈妈”和李五,暗含他是个心思缜密,心地善良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述了北平沦陷后人们不敢出门的情形,营造了日本侵华带来的恐怖氛围,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背景。
B.小说中两次写到“好妈妈”的话“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表明了人物淳朴的抗日决心,照应了标题,推进了情节。
C.小说用了很多笔墨来进行对话描写,在“好妈妈”与小伙子的对话中,我们辨识人物的身份,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
D.“南边北边的“岗”也都赶到,像作战的蚂蚁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当时日本官兵多且忙碌的特点。
8.这篇小说借助“好妈妈”的视角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9.2023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某论坛发起以“同仇敌忾,全民抗战”为话题的征文活动。如果你推荐这篇小说,请你简要说明推荐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昊,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 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文本二: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完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及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B.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学习优异的人,晋时仍 保留。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指的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D.归田,归还公田,有时也是张衡《归田赋》的省称,在本文中是辞官还乡的意 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遭遇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为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李密守丧期满,应征到洛阳任太子洗马,后外调任温令,他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后虽官职得到调整但仍心怀怨恨。
D.李密有才情,上《陈情表》感动了皇帝,又通过比较舜、禹、皋陶等的谈话特点,否定了诸葛亮琐碎的言谈方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
“可次齐桓。”(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4.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武帝被李密的言辞打动而停召他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一寸金①
柳永
井络②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③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④,桥名万里⑤,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⑥风化。台鼎⑦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注释】
①本词约写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为柳永登进士第之前游历成都时所作,此时柳永已四十多岁。②井络:井为星宿名,井络指井宿的区域,既专指岷山,又泛指蜀地。③摸石:成都风俗活动。《月令广义》:“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求子,得石者生男,得瓦者则生女。”④梦应三刀:《晋书·王溶传》:“溶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溶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成都)乎?,.....果迁溶为益州刺史。”后常用指官吏升调。⑤桥名万里:万里桥在成都市南锦江上。三国时蜀费祎出使吴,诸葛亮于此饯行,祎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而得名。⑥文翁:为汉景帝时蜀地郡守,于成都市中办起官学,招属县弟子入学。⑦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为台鼎。此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作开头,以“控西夏”三字托一组四字对句“井络天开,剑岭云横”,突出了两蜀地势的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B.“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几句写游人如织,熙熙攘攘,那些衣饰华美的俊男靓女,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C.“梦应三刀,桥名万里”用王溶迁为益州刺史和诸葛亮送费祎出使吴国的典故,暗指某官员升调为成都地方长官。
D.“空遗爱”三句,是说此地的长官虽然不被两蜀三川的百姓爱戴,但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
16.结合词作内容,从整体上比较本词与柳永的另一首写钱塘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相同点,从题材、表现手法、主旨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1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韩愈曾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直言自己获罪被贬,屈原《离骚》中也有类似诗句“______”表现了自己遭到贬黜。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品行。
(4)《望海潮》中跨越时空距离,描写西湖山水之美,杭州特有景物相映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5)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_。(温庭筠《菩萨蛮》)
(6)盘飧市远无兼味,___________。(杜甫《客至》)
(7)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字辉,以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的能力,在实现个人转型并激发“粉丝磁场”后,成为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升温,网络直播行业①,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生活方式。众多网红纷纷入场,但也难免 ②,水平参差不齐。
事实上,除了一划而过的快浏览和段子奇观的冲击外,人们也希望有从容不迫的慢享受,希望能有信息知识的增量。
高热度更需冷思考。从“调料的名称”讲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排比,锦心绣口的比喻,董宇辉的过人之处可能不在于带货能力,而是内容生产。“知识十直播”的形式,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但从直播行业本身看,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爆,人们见证了太多网红的③。唯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激发火花,才能突破同一种营销形式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课内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4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全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孔雀东南飞 ②夙兴夜寐 ③名余曰正则兮 ④鸷鸟之不群兮
B.①三岁食贫 ②士贰其行 ③二三其德 ④长余佩之陆离
C.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③手巾掩口啼 ④足以荣汝身
D.①伏清白以死直兮 ②逆以煎我怀 ③千万不复全 ④砯崖转石万壑雷
2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谢家来贵门 ②阿母谢媒人
B.①嬉戏莫相忘 ②及时相遣归
C.①自可断来信 ②苟余情其信芳
D.①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明亮的世界,使用镜子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林清玄
当代青年需要既向外看世界,又向内看自己。向外,才能积极进取,勇创佳绩;向内,才能发现不足,看到真实。阅读以上材料,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1. D2.C3.A
4.①材料一主要使用类比论证,通过驯养情况下生物发生变异以及人们可以进行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推导出自然条件下生物也会发生变异以及通过自然选择将变异保存和积聚的结论。②材料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或归纳论证)通过梳理达尔文主义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达尔文进化论虽有不足甚至错误但并没有在根本上被动摇的观点。(每点2分,共4分)
5.①该论调以偏概全: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诸多具体细节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但不能就此否定其整个理论体系。②缺乏发展的眼光:从达尔文主义,到新达尔文主义,再到现代达尔文主义,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进化论也在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从而对生物进化作出更科学的解释。(每点3分,共6分)
6. A 7.D
8.①以事件见证人的身份讲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以“好妈妈”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不是刺杀的直接参与者,不知道行动的具体内容,使故事增添了悬念。③以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市民心中所想、眼前所见的抗日活动,深化全民抗战的主旨。④作为故事线索人物出现,使情节更集中,便于情节展开。
9.此次征文活动的话题是“同仇敌忾,全民抗战”:①人物虽少但各阶层都有,有很强的代表性,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底层劳动人民,也有年轻人这样的学生,有力地突出了“同仇敌忾”。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连姓名都没有,这恰恰暗示了类似的事情在各敌占区都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③小说写的不是政府和军队的有组织抗战,而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的抗日故事,说明反抗侵略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10. D 11. B12.D
13.(1)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采分点:服阕、以、征、次)
(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采分点:从事、白、清慎、弗之劾也)
14.李密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以情感人;指出晋“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以理服人;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心动人。(每点1分)
文本一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奏《陈情表》,说: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呈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
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在家中去世。
15.D
16.①题材上,都是都市风情词。《望海潮》和《一寸金》一个描写东南的杭州城,一个描写西南的成都城,都是都市风光、风物、风俗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生活的集结,是对都市立体化、复合型的全面展现。②表现手法上,都用了铺叙手法。《望海潮》层层铺陈渲染,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堤沙、怒涛、集市、西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不同侧面把杭州城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集中描写了出来。《一寸金》从地理位置写起,然后依次铺陈渲染了成都城的锦里、蚕市的商业素荣,歌舞兴盛、游人如织的文化繁荣,浣花溪畔的优美风景,历史上名臣贤相政治清明的中和之美,最后以“异日成佳话”点明旨意。这样层层铺叙的手法是柳永“慢词”的鲜明特点。③主旨上,都隐含着投献干谒的目的。两首词都是通过描摹都市的繁华来变相称赞地方长官的政绩,或多或少都希望引起地方长官对自己才华的注意并加以引荐。
17.(1)謇朝谇而夕替。(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5)鬓云欲度香腮雪(6)樽酒家贫只旧醅(7)晓来谁染霜林醉
18.①异军突起 ②泥沙俱下 ③县花一现(每空1分)
19.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转型,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同时激发“粉丝磁场”,成为了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20.①三个“.·····的······”的结构,使句子的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②“信手拈来”“整饬华丽”“锦心绣口”集中表现了董宇辉深厚的知识素养,对董宇辉丰富的知识进行赞扬。
21.C 22.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