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外交史
壹
古代中国外交
古代中国的朝贡外交(宗藩体系)
朝代 表现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汉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唐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流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 宋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明清 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郑和下西洋;海禁
《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朝贡贸易
含义: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
形式:有“朝贡"与“回赐”
原因:包括彰显政治正统性的需要、自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对同边国家的吸引,以及儒家天下观的价值追求。
历程:两汉时基本形成,盛唐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精细化、规范化,鸦片战争后受到冲击,直至甲午战争后体系崩溃
特点: 是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持续时间长;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
张骞通西域
(1) 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3)贡献:
①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有效管理推动民族交融。
②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是丝绸之路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
③促进民族之间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④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丝绸之路发展历史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贸易商品
路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绸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元 明清 民族迁徙携带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以后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 明中期前 鸦片战争后 瓷器
贰
近代中国外交
条约 内容
1840《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定
1843《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
1843《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望厦条约》 “巡查贸易权”
1844 《黄埔条约》 居住传教权
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 内容
《天津条约》 (英法美俄1858) 外国公使进京;十口通((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赔款;内河航行权;鸦片贸易合法化;经商、传教等
《北京条约》 (英法俄1860) 承认《天津条约》;增开天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赔款增至800万两;允许华工出国
中俄《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 侵占我国北方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 让步 承认朝鲜独立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 惩办 主要内容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赔款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划界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驻军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地区驻军
双禁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
中华民国: 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外交不断近代化。
A. 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
B. 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定了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
C. 在驻外使领馆方面,收回驻外使团的人事任免权,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
北洋政府
1)袁世凯: 1915“二十一条”
2)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3)华盛顿会议时签署《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中国恢复对山东的主权
4)1925年五州惨案后,广东国民政府力主“革命外交”,宣称废除不平等条约
5)1927年2月,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历史园地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
2)1943年1月,英美与中国签订条约,此条约中中国基本废除了近代以来列强所获得的“治外法权”等一系列特权;
3)1943年11月22~26日,美国、中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盟国会议。《开罗宣言》中规定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
4)1945年8月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加强了中苏两国对日协同作战,直至反法西斯战争完全胜利为止,条约保证了远东地区战后的稳定和和平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必要时可开入任何不开放的口岸、地方或领水朝贡外交与近代条约外交的实质
比较
1.古代中国的朝贡外交:
名义上带有政治尊奥等级色彩,但并没有实质上的军事和经济侵害,仅限于心理上的优越感,并没有对体系内的亚洲其他国家带来民族危机。
2.近代西方条约外交:
名义上签约双方平等、公开协商,但都是以军事侵略为先锋,以经济、政治、文化侵略为内核的,本质是西方的殖民体系,因而给亚非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
叁
新中国: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外交政策的演变
革命外交一务实外交、双边外交一全方位外交一大国外交
1.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美苏冷战下的中国外交
(1)特点:由“一边倒”( 意识形态 )到“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国家利益)。
(2)主要内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步入国际舞台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打扫干净再请客”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另起炉灶”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
国际环境恶化下的中国外交
(1)特点:“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革命外交) 与“一大片”
(2)主要内容:反对苏联和美国霸权主义、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
1953年 中印会晤(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
1954年万隆会议(“村同存异”;万隆精神)
外交政策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
(1)特点:“一条线”,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2)主要内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A.出现与亚非拉独立国家建交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B.1964年与法国建交,逐渐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C.与意大利、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建交,中英、中荷关系深格为大使级
D.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E.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
F.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
外交政策的演变
20世纪80、90年代后
(1)特点:“全方位”,不结盟政策、全方位外交下引领全球治理。
(2)内容: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外交政策的演变
大国关系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周边关系
解决与哈、吉、塔三国的边界问题
1997年12月,东盟首脑建立“10+1”会晤机制
与印、巴、朝、韩、越、蒙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外交成就
发展中国家
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建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多边外交
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活动
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二十国集团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发达国家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周边国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非洲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
重大问题
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全球治理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一带一路
中国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熄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主场外交
中国通过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外交成就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伴而不结盟
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扩大利益交汇点
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也相继出台。中国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同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年,初步建立了主权国家间行为原则。
维也那体系(欧洲中心)
1815年,英法普奥俄形成欧洲大国均势,展开对弱小民族国家压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英法衰落,美日崛起。
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 不同社会制度间争夺霸权 )
英国的外交政策
1.政策:“光荣孤立”
含义 :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原因:
经济实力雄厚,掌握海上霸权;
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
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不愿加入任何一方。
2.20世纪初英国又为什么要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
原因: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
3.这一政策的变化体现了英国对欧洲奉行怎样的外交原则
大陆均势
[反对任何一个大国称霸欧洲,而使欧洲各国之间保持势均力敌,以便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