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分析】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Cc,不考虑染色单体互换的情况下,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ABC和abc、ABc和abC、Abc和aBC、AbC和aBc,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2种,分别为ABC和abc、ABc和abC、Abc和aBC、AbC和aBc。
【详解】A、不考虑染色单体互换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4种基因型,A错误;
B、不考虑染色单体互换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3种基因型,B错误;
C、不考虑染色单体互换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可能为aBc、AbC、aBc、AbC,C正确;
D、不考虑染色单体互换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4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C。
2.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两个主要原因,AB正确;
C、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导致合子多种多样,从而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3.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为纯合的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其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说明芦花为显性性状,由A基因控制,非芦花为隐性性状,由a基因控制。
【详解】A、亲本为纯合的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其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说明芦花为显性性状,由A基因控制,由反交子代(F1)均为芦花鸡,可推知,反交亲本纯合芦花鸡为ZAZA,纯合非芦花鸡为ZaW,由此可以推知,正交亲本为ZaZa(非芦花雄鸡)×ZAW(芦花雌鸡),其子代为ZAZa、ZaW,且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A正确;
B、正交亲本为ZaZa(非芦花雄鸡)×ZAW(芦花雌鸡),其子代F1为ZAZa、ZaW,F1相互交配,产生子代F2的基因型为ZAZa(芦花)、ZaZa(非芦花)、ZAW(芦花)、ZaW(非芦花),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为1:1,B正确;
C、反交亲本纯合芦花鸡为ZAZA,纯合非芦花鸡为ZaW,反交子代F1为ZAZa和ZAW,它们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非芦花鸡基因型为ZaW,占1/4,C正确;
D、反交亲本纯合芦花鸡为ZAZA,纯合非芦花鸡为ZaW,反交子代F1为ZAZa和ZAW,它们相互交配,后代中芦花鸡有雄鸡,基因型为ZAZa、ZAZa,D错误。
故选D。
4.B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详解】A、豌豆是自花授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只能自交,但是孟德尔是进行杂交实验发现遗传定律的,杂交需要人工异花传粉,A错误;
B、孟德尔通过设计并实施测交实验,发现实际测交实验的结果与他推理的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B正确;
C、由F2中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从而推测出F1代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C错误;
D、若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性状分离比为1:1,则F1的遗传因子的组成为杂合的如Cc,D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孟德尔遗传实验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作出的假说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B
【详解】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学生对减数分裂理解不清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6.D
【分析】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色盲基因为B、b,女孩患病,则女孩的基因型为XbXb
【详解】色盲女孩的基因型为XbXb,两个色盲基因,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而父亲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她的祖母,而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于外祖母,也可能来自于外祖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7.B
【分析】根据F2的表现型之比5∶3∶3∶1是9∶3∶3∶1的变形,可知F1厚壳高含油量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F2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各占1/12,故F2中纯合子占1/4,A错误;
B、根据题干及F2的表现型之比可知,Ab、ab、aB可育,不育花粉的基因型为AB,B正确;
C、AB花粉不育,亲本中雄性不可能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并且不知道甲、乙的表现型,故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C错误;
D、薄壳低含油量雌性(aabb)与F1(AaBb)杂交,由于花粉AB不育,故子代中薄壳低含油量的个体占1/3,D错误。
故选B。
8.A
【详解】A、只有当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在一起时,受精作用才算完成,A错误;
B、精子、卵细胞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其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的一半,故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数量分别为n、n和2n,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中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染色体组合到一起,形成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既体现了细胞膜的识别功能,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
考点:受精作用
9.C
【分析】用甲、乙两个小桶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详解】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其中的小球代表配子 ,如甲是雌性生殖器官产生D、d两种配子,乙则是雄性生殖器官,产生D、d两种配子,A正确;
B、每次抓球是随机的,如果抓球次数偏少,结合时可能只出现DD和Dd组合 ,B正确;
C、每次抓取小球后要将小球放回,保证每次抓取D、d的概率相等,这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错误;
D、同一小桶中两种小球的个数必须相等,即模拟D、d两种配子,但两个小桶中的小球个数可以不相等 ,D正确。
故选C。
10.B
【分析】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指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A、狗的长毛与短毛是相对性状,A错误;
B、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B正确;
C、隐性性状是指杂种后代未表现出的性状,C错误;
D、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B。
11.B
【分析】玉米种子的非甜(E)对甜(e)为显性,种子颜色的黄色(M)对白色(m)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拆分法,用分离定律的方法来解决。
【详解】用拆分法,用分离定律的方法来解决。子代中非甜:甜=1:1,说明亲代控制甜与非甜的基因型为Ee×ee;子代中黄色:白色=3:1,说明亲代控制种子颜色的基因型为Mm×Mm,推测,亲代两株玉米的基因型为eeMm×EeMm,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3.B
【解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同源染色体22条,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会发生联会,形成11个四分体,所以可能出现,A错误;
B、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24条,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等23条,所以不可能出现两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等,B正确;
C、着丝点断裂前,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是24条,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可能是22条或24条,两种细胞单体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C错误;
D、着丝点断裂后,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24条,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22条或24条,两种细胞染色体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D错误。
故选B。
14.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均为棕色牙齿,儿子都正常,说明该遗传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患病男性的基因型为XAY,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儿子的基因型为XaY。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详解】A. 因父亲患病,母亲正常,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故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 用A、a表示相关基因,其儿子的基因型为XaY,与正常女性(XaXa)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为0,B正确;
CD. 其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XaY,其女儿与正常男子结婚,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2,子女都可能患病,C正确,D错误;
因此选D。
【点睛】熟悉伴性遗传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一遗传规律对后代的发病概率进行正确推断是解题的关键。
15.B
【分析】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 9:3:3:1 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 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由于Aa、Bb、Dd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7:9:9:9:3:3:3:1,A错误;
B、由于AA为纯合,所以只有两对基因Bb、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B正确;
C、由于AA、bb为纯合,所以只有一对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C错误;
D、由于DD为纯合,又因为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后代在正常情况下性状分离比为3:1,D错误。
故选B。
16.D
【分析】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1)测交法;(2)自交法。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但动物常用测交。
【详解】A、测交法可用于鉴定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体,若测交后代均为显性个体,则其为纯合体,若测交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其为杂合子,A正确;
B、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故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值能准确反映待测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值,B正确;
C、测交可反映待测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值,进而可以检测亲本遗传因子组成,C正确;
D、测交可检测基因型及产生配子的比例,但不能检测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
故选D。
17.C
【详解】A、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A错误;
B、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的,且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如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存在携带者,但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B错误;
C、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类出现遗传病,C正确;
D、先天性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
18.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则两只杂合白羊的基因型都为Aa,它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1:2:1表现型为白羊:黑羊=3:1。
【详解】从统计学上讲,两只杂合的白羊交配产生的子代中,白羊与黑羊的比例应为3:1,但因为子代小羊数量少,不符合统计学要求,A、B、C三项均有可能。
故选D。
19.D
【详解】由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和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以上分析可知,减数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故选D。
20.C
【分析】双亲正常,但正常患病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因此该病为常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题意可推知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据“这对夫妇都有一个患该病的弟弟,但在家庭的其他成员中无该病患者”分析可知,其这对夫妇的双亲都是杂合子(Aa),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1/3AA、2/3Aa,因此他们所生子女患病可能性为2/3×2/3×1/4=1/9。
故选:C。
21.AD
【分析】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MⅠ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MⅠ中: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MⅠ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MⅠ末: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MⅡ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
【详解】A、甲图中CD段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错误;
B、甲图中的AB段(DNA复制)若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或有丝分裂,B正确;
C、乙图中AB段时期是DNA已经复制后,还没有平均分配之前,最后变为a,所以AB是减数第一次分裂DNA复制之后,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甲图的BC段时期是DNA复制之后,可能是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 ,C正确;
D、同源染色体性状、大小一般相似、颜色不同表示来源不同,丙图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分别是①④、②③、⑤⑧、⑥⑦ ,D错误。
故选AD。
22.ABD
【分析】雄性:有角(AA、Aa),无角(aa),雌性:有角(AA),无角(Aa、aa)。
【详解】A、两只无角羊如:无角雄羊(aa)×无角雌羊(Aa)杂交,后代会出现有角雄羊(Aa),A错误;
B、两只有角羊如:有角雄羊(Aa)×有角雌羊(AA)杂交,后代会出现无角雌羊(Aa),B错误;
C、有角羊雄(AA)和无角雌羊(Aa)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雄性可能全为有角(AA、Aa),C正确;
D、有角雄羊(Aa)×无角雌羊(Aa)杂交,后代会出现aa的个体,D错误。
故选ABD。
23.A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
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细菌细胞中,因此不能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B错误;
C、该实验中,步骤①培养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加,C正确;
D、该实验用带有放射性的32P标记了噬菌体,因此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D正确。
故选AB。
24.ABC
【分析】图是X、Y染色体示意图,其中有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基因是成对存在的,而非同源区段则相互不存在等位基因。
【详解】A、若该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杂合刚毛雌果蝇(XAXa)和刚毛雄果蝇(XAYA或XaYA或XAYa)进行杂交实验,子代可能会出现基因型为XaXa的雌果蝇,表现为截毛,A错误;
B、若该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杂合刚毛雌果蝇(XAXa)和刚毛雄果蝇(XAYA或XaYA或XAYa)进行杂交实验,子代可能会出现截毛(XaXa),B错误;
C、若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杂合刚毛雌果蝇(XAXa)和刚毛雄果蝇(XAY)进行杂交实验,,子代中刚毛雌果蝇(XAXA、XAXa)的比例为1/2,C错误;
D、若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杂合刚毛雌果蝇(XAXa)和刚毛雄果蝇(XAY)进行杂交实验,,则子代中雄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刚毛(XAY):截毛(XaY)=1:1,D正确。
故选ABC。
25.A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
【详解】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性状分离比应为9:3:3: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AaBb个体致死,A错误;
B、当AA(或BB)纯合致死时,后代表现型比例为(2:1)×(3:1)=6:3:2:1,B正确;
C、若AaBb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配子组合为(AB:Ab:aB)×(AB:Ab:aB:ab),统计后代分离比为4:1:1,C正确;
D、若AaBb产生的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配子组合为(AB:aB:ab)×(AB:Ab:aB:ab),统计后代分离比为7:3:1:1,D正确。
故选A。
26.(1) B 黄色
(2)Aa AA
(3)1/3
(4)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1)分析实验B组中,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出现黑色鼠,说明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2)分析实验B组中,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出现黑色鼠,说明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则亲本中两只黄色鼠的基因型均为Aa,正常情况下,它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即黄色鼠:黑色鼠=3:1,但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说明AA种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根据B组实验,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说明黄色为显性性状,且AA致死,所以黄色鼠的基因型为Aa,黑色鼠属于隐性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a。由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可知,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AA。
(3)分析C组实验为测交实验,黄色鼠(Aa)与黑色鼠(aa)杂交,后代中黄色鼠(Aa)与黑色鼠(aa)的比例为1∶1。实验C后代中的黄色鼠雌雄(Aa)个体相互交配,AA受精卵不能完成胚胎发育,Aa:aa=2:1即黑色鼠的概率是1/3。
(4)C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为:
27.(1) 有丝分裂后期 a
(2) 8 0 8 次级精母细胞
(3) ab bde
(4) 4 AB、Ab、aB、ab
【分析】分析图1,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粒已经断开,所以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
分析图2,a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等于DNA数目的等于体细胞的2倍,所以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b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DNA 数目的一半且等于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所以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等于DNA数目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所以可能是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d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也是DNA的一半,所以d表示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均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是生殖细胞。
【详解】(1)图1中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粒已经断开,所以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对应于图2中类型a的细胞。
(2)图1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由图可知,图1中细胞核中染色体有8条,染色单体有0条,DNA有8个。细胞类型c的染色体数目等于DNA数目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所以可能是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如果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3)a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等于DNA数目的等于体细胞的2倍,所以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b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DNA 数目的一半且等于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所以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等于DNA数目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所以可能是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d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也是DNA的一半,所以d表示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均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是生殖细胞,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所以b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e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所以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
(4)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有AB、Ab、aB、ab,共有4种类型。
28. F1出现红眼雄果蝇(或F1没有白眼雄果蝇); 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2∶1∶1(或红眼∶白眼=3∶1) 7 根据假设2和假设3推导出的结果相同,回交实验的结果都是雌雄果蝇中均有一半红眼一半白眼 让白眼雌果蝇和纯种红眼雄果蝇杂交 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 15 【分析】红眼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子代均为红眼果蝇,据此可以判断果蝇的红眼为显性性状,白眼为隐性性状。亲本雌果蝇应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1)若控制白眼的基因(w)只位于Y染色体上,则白眼雄性果蝇的雄性后代应均为白眼,与实验结果相矛盾,因此假设1不成立。
(2)若控制白眼的基因(w)位于X和Y染色体上,则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XwYw,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XWYw,F1杂交得到的子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红眼,一半表现为白眼,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2∶1∶1(或红眼∶白眼=3∶1);群体中与眼色有关的基因型,雌性有3种,雄性有4种,共有7种基因型。
(3)控制白眼的基因(w)不论位于X和Y染色体上,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让亲代白眼雄果蝇XwY?和F1红眼雌果蝇XWXw交配,子代雌雄果蝇中均有一半红眼一半白眼,因此该杂交方案不能区分假设2或假设3。
(4)若要证明假设3正确,可以让白眼雌果蝇和纯种红眼雄果蝇杂交,则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若控制白眼的基因(w)位于X和Y染色体上,则子代雌雄果蝇均为红眼。
(5)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上,则与眼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3+2=5种;另外有一对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与体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3种,群体中与果蝇眼色和体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5×3=15种。
【点睛】基因是伴X染色体遗传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1)基本思路一:用“纯合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即:
(2)基本思路二:用“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即: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bbXAXa BbXAXa 1/2
(3) 3/8 1/4
(4)1/8
【分析】由I-1、I-2(不患甲病)和II-2(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病,由II-1(不患乙病)与II-2(不患乙病)所生子代III-1患有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病,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II-2会患有乙病,与题图相悖,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合题干信息(有一种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1)由I-1、I-2(不患甲病)和II-2(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病,由II-1(不患乙病)与II-2(不患乙病)所生子代III-1患有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病,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II-2会患有乙病,与题图相悖,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合题干信息(有一种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遗传特点为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2)由系谱图可推知,III-1患有乙病,且其父亲患有甲病,结合(1)的分析,故其基因型为bbXAXa,II-3的儿子患有甲病,且有患乙病的女儿,则基因型为BbXAXa;II-4的基因型为bbXAY,根据系谱图,确定III-6为正常女性,即III-6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故III-6的基因型与II-3的相同(BbXAXa)的概率为1/2。
(3)结合(1)的分析可知II-1的基因型为BbXAXa,II-2的基因型为BbXaY,II-1和II-2婚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为3/4×1/2=3/8;II-1和II-2婚配生一个患乙病(bb)孩子的概率为1/4。
(4)结合(2)的分析,II-3基因型为BbXAXa;II-4的基因型为bbXAY,II-3和II-4婚配生一个孩子两种病都患的概率为1/2×1/1=1/8。B.“你们俩只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孩子”
C.“由于你们俩的弟弟都患有该病,因此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9,
D.“根据家系遗传分析,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16”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
分。
21.如下图是与细胞分裂相关坐标图(不考虑质DN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淤
1
吟
甲
乙
丙
A.
甲图中CD段-定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B.甲图中的AB段若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C.乙图中AB段时期不完全对应于甲图的BC段时期
D.丙图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分别是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22.某种山羊的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遗传因子控制。遗传
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有角,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无角,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
个体中雄性有角、雌性无角。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只无角羊杂交产生的后代中,不会出现有角个体
B.两只有角羊杂交产生的后代中,不会出现无角个体
C.有角羊和无角羊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雄性可能全为有角
D.有角羊和无角羊杂交产生的后代中,不会出现aa的个体
23.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中一
组实验如下图所示(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2P标记
检测放射性
A.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将普通噬菌体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即可得到32P标记的噬菌体
C.上清液检测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步骤①的时间过长或过短
D.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24.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基因是成对存在的,而
非同源区段则相互不存在等位基因,如图所示。控制果蝇
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的刚毛(A)和截毛(a)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对等
位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两种情况:①位于X染色体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的非同源区段,②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利用杂
小。华小*。6
合刚毛雌果蝇和刚毛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不考虑突变)。
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该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子代中雌果蝇不可能表现为截毛
B.若该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子代中雄果蝇全表现为刚毛
C.若该对基因位于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子代中刚毛雌果蝇的比例为1/4
D.若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子代雄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刚毛:
截毛=1:1
25.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等位基
因独立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
若该个体自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后代性状分离比为5:3:3: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AABb个体致死
B.后代性状分离比为6:3:2: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某一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C.后代性状分离比为4:1: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组成为b的雄配子或雌配
子致死
D.后代性状分离比为7:3:1:1,则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组成为Ab的雄配子或雌
配子致死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共45分)
26.(12分)在一些性状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
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
个例子。
某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实验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实验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数量比为2:1
金测生物试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