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3 第二单元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必3 第二单元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8 22:5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图片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反映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传教。大家思考一下,佛教文化起源于哪个地区?对!古代南亚印度。那么,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何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古代印度文化
01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02
美洲印第安文化
03
目 录
(1)范围: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1、古代印度文化范围、背景:
(2)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印度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转移,印度文明的中心也从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史称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也称恒河文明或印度雅利安文明。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1)早期城市国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
(2)雅利安人南下: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前6世纪,佛教产生。
(3)孔雀王国(约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5年):古印度摩揭陀国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建立孔雀帝国,它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第一个统一奴隶制帝国——佛教兴盛;
(4)笈多帝国(约320年~约540年):由印度人自己建立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
(5)德里苏丹国(13-16世纪):11世纪,突厥人侵入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
古代印度的演变:
特点: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代相传
③实行种姓内婚制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实质:等级制度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1)宗教文化
①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宗教祭司人员
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
雅利安平民阶层
原住民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后来种姓制度虽然废除了,但种姓观念在印度民众中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和谐发展。
种姓制度:以血统论为基础,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等级制度。
在印度,种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职务、地位、上升机会和障碍。在农村,种姓差别甚至还决定了家庭和社会生活模式、居住和文化的类型。土地的占有通常也依种姓而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行政职务也是按种姓担任的,尤其是在农村。种姓还决定了人们宗教和世俗文化生活的模式,规定了各个社会集团的心理特征,并发展了隔离和高低关系细微的阶序金字塔。——R.德赛
几乎生活中每一行为,连洗澡穿衣在内,都有着一套宗教仪式,在每一个虔诚的家庭,每天都得崇拜私有的特别神祗和礼敬祖宗,对印度人来说,宗教实在是家庭中仪式之遵行,而不是庙里的盛典——那是要在节日才举行的。
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也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1)宗教文化
①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主要经典:四《吠陀》
核心教义:种姓制度
三大纲领: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
大约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一部印度——雅利安人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形成了。“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梨俱吠陀》与后来的三部吠陀被后世合称为“四吠陀”。它们是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后来,人们把“四吠陀”反映的时代称为“吠陀时代”。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历史纵横:吠陀时代
四吠陀
②佛教的产生:
A.时间:公元前6世纪,
B.背景: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C.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D.主张:“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释迦牟尼菩提悟道与《舍身饲虎》壁画
材料:佛陀的教义和婆罗门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主张“众生平等”。婆罗教认为,神是人的命运的主宰,神和人当然是不平等的;在人类之中又分为不同的种姓,种姓之间又是不平等的。可是佛教不承认神的主宰地位,把“神”和人以及其他生物都放在“众生”之列。佛教认为神比人有大得多的神通,但是神作为众生之一种也不能免除轮回之苦。神还必须从佛陀教义的启示中求得最终解脱,祭神求福就完全是荒唐的事了。佛陀又驳斥婆罗门教的不同种姓从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产生的神话。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婆罗门至上
众生平等
婆罗门阶级
刹帝利/吠舍
维护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
维护奴隶主特权,麻痹人民
婆罗门教
佛教
VS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1)宗教文化
②佛教的产生:
E.影响:
A.积极:否定种姓制度,倡导众生平等,它的产生和传播,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具有进步意义;
B.消极:主张消除欲望,忍受苦难,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材料:早期佛教作为反婆罗门教、反旧传统而出现的新宗教,首先它否定婆罗门教关于神能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教,……其次,他还针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个瓦尔那的学说,提出瓦尔那起源于社会职业分工的学说。……再次,早期佛教还主张消除宗教领域的不平等,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认为各等级的人都可以削发为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而解脱苦难。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印度 那烂陀寺考古遗址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1)宗教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1)宗教文化
③印度教:
印度教特点:
崇拜三大神、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
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一起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完全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印章文字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文字——印章文字、梵文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梵文
梵文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约公元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百子和般度五子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
《罗摩衍那》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
《摩诃婆罗多》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3)文学——史诗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罗摩衍那》雕塑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4)艺术——多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桑奇大塔
阿旃(zhān)陀石窟
印度佛塔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2、古代印度文化的成就:
(5)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思考与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材料1: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材料2: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特点: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以诗代史。
1.宗教色彩浓厚。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2.多样性。印度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3.包容性。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4.以诗代史。由于印度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长诗加以传颂。比如《摩诃婆罗多》这部世界上最长的诗,实际上是写古印度王国(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史实。 《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单纯的史诗,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面貌,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
【思考与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材料1: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材料2: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特点: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以诗代史。
成因: ①灾害频繁,使人们对自然和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③外来民族频繁入侵的影响;
④古代印度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佛教传播路线图
材料: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所有的东南亚,泰国、缅甸不言而喻,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我说的影响,不仅是指宗教的影响,还包括印度文学、艺术和哲学。
——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
(1)东南亚地区(影响最大):
①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建筑、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3)印度的十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
一、古代印度文化——梵天佛地,颇具特色
3、古代印度文化的传播:
朝鲜半岛进入新石器时代
约四五千年前
朝鲜出现了青铜器,
稍后有铁器
公元5世纪前后
7世纪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918年-1392年)
高丽王朝(王建)
(1392年-1910年)
朝鲜王朝(李成桂)
朝鲜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7世纪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开启统一新罗时代。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一)古代朝鲜文化
1、古代朝鲜的政治演变
经济: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一)古代朝鲜文化
2、古代朝鲜文化的成就
角度 表现
经济
天文
史学
文字
其他
公元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7世纪,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12世纪,完成《三国史记》为朝鲜半岛最早史书
在汉字基础上,创立本国文字:“谚文”
特色鲜明的音乐与舞蹈
15世纪中期,《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朝鲜谚文
和顺大谷里青铜器
瞻星台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一)古代朝鲜文化
3、中朝文化的交流
(1)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2)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材料:(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
——《东国通鉴》
南韩学习中国的端午节
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地方十道;土地国有;科举选官;建立学校教育制度,传播儒家文化和汉文学,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一)古代朝鲜文化
3、中朝文化的交流
(3)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4)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清末朝鲜书法家 李斗璜
世宗大王1446年创制训民正音
朝鲜乐舞传入中国
海印寺国宝的代表当属八万大藏经。经版共有81340块,经文达6791卷。
海印寺坐落在韩国庆南和天郡伽倻山的中谷,是韩国的三大古寺之一。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一)古代朝鲜文化
3、中朝文化的交流
(1)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技术传入日本;
(2)公元3世纪中叶, 大和国兴起,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4)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5)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3)6-7世纪,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6)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体制。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1、古代日本的政治演变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2、古代日本文化的表现
角度 表现
宗教 神道
武士道
文艺 文字
文学
建筑
绘画
借助汉字楷体和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大和绘,浮世绘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2、古代日本文化的表现
①神道教: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等都有神灵,应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②天皇制度: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③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阳女神
天照大神
日本徳仁天皇和雅子皇后
日本皇室家徽为
"十六瓣八重表菊纹"
材料:武士道最为强调的精神,其一为尽忠,其二为知耻。尽忠知耻的最高表现,就是死:为忠和耻而死,是为圆满。
“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叶隐》
(1)宗教:
【思考与探究】武士道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 武士道是日本的标志,它对日本人的影响绝对不亚于樱花,他是扎根在日本土地之上的鲜花。对于日本人来说,武士道不是自然博物馆之中,保藏在标本箱之中的干枯的古老美德。在我们之间,那是至今仍具有力量和美的活着的存在。虽然武士道没有任何的实体性的形态,但是它却散发着道德的馨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的魅力所在。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1)武士道作为大和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塑造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2)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铸造了日本人野蛮、好战等民族特征。近代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给人类的和平与生命带了了极大地伤害。
(3)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培养了日本人的奉献精神、使命感、责任感、恪尽职守的民族性格,从而促进了日本的崛起。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日本其实相当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成书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奈良时期(公元710-794)的作品。
《万叶集》借助汉字写成的,后者汉字主要用做表音符号。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2、古代日本文化的表现
(2)日本的文学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写实小说,有日本《红楼梦》之称。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成书年代一般认为1001年-1008年。
紫式部(973-1015),本姓藤原,字不详,式部为服侍皇后的女官的称谓。紫式部是贵族出身,后夫死家道中落,被招进到宫中做了皇后的侍读女官。(与曹寅的经历相似)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
(3)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法隆寺,又称斑鸠寺。据传始建于607年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它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法隆寺五重塔,其建时在我国正处于隋代,也反映了我国这个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的模式。
唐招提寺——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有鉴真大师坐像。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2、古代日本文化的表现
法隆寺五重塔
唐招提寺
大和绘是一种日本民族绘画艺术,最初出现于10世纪,11世纪时形成。大和绘是日本在学习和临摹中国唐朝画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主要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也有的绘画作品与战争或宗教有关。大和绘追求一种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避免零乱的线条和过于严肃的笔法,采用浓艳的色彩。大和绘作品一般都画在纸或绢上,有时也画在邱宅的隔扇或屏风上。
大和绘的代表作是《源氏物语画卷》,就是将《源氏物语》的故事用大和绘的手法画在屏风上。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2、古代日本文化的表现
(4)艺术: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浮世绘,出现并兴盛的年代比大和绘要晚,盛行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03-1867)。浮世绘是一种风俗画,“浮世”的意思是转瞬即逝的尘世、现世。它以描绘市民生活为主,常常以美女、歌舞使演员为主要内容。浮世绘最初以墨色印刷,后来发展出丹绘、锦绘等多色样式,色彩鲜艳、线条简练,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19世纪后期,随着日本国门的打开,浮世绘传到西方,对西方印象主义画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2、古代日本文化的表现
(4)艺术: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日本在直接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改选和简化汉字,与日本民族的语言相适应,在9世纪形成了“假名字母”。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
根据近年的考古文献显示,平假名和片假名其实都是唐代时的音符,是日本人借用了乐谱上的音符来记录他们的语言。
平假名
片假名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2、古代日本文化的表现
(5)文字: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书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1)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
(2)借用汉字的楷书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3)中国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日本文化的发展。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3、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唐代的朝服
奈良时期的服饰
平城京与长安城
和同开珎

开元通宝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3、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8世纪,茶及饮茶的方法从中国唐朝传入日本,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传播,后逐渐流行。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在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二)古代日本文化
3、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1)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的制度,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2)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祭祀孔子。
(4)宗教:中国佛教、道教等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思考与探究】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
二、中华基因——古朝鲜与日本文化
材料1:文化的贫瘠落后状况,使之(日本)能够几乎无阻碍、无痛苦地汲取中华文明。
——[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
材料2:我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朝鲜的印刷术、天文学和医学,成就显著。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玛雅
阿兹特克
印加
时间:
14-16世纪初
区域范围:今墨西哥地区
时间:前1千纪初-16世纪上半期衰落。
区域范围: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
时间:12—16世纪初
区域范围:秘鲁的库斯科地区
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1、古代美洲文明的时空
(1)形成背景:新航路开辟前,与其他大陆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文化共性的表现:
农业:培育出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宗教:宗教上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建筑: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金字塔,作为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来祭祀神灵。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0-31,梳理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表现
宗教 (共性)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文字:独特文字
历法:玛雅历
数学: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建筑:驿道、太阳庙
医学:使用麻醉剂、人体解剖
历法: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
结绳记事
宗教上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
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建造金字塔:作为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来祭祀神灵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精美艺术: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2、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表现
宗教:多神崇拜
(1)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神。
(2)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中的羽蛇形象
阿兹特克神话中的
烈日之神“托纳蒂乌”
印加神话中太阳神因地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阿兹特克太阳神金字塔
印加阿卡帕纳金字塔
建筑:
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2、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表现
其他方面:
(1)玛雅文化:
①文字:独特文字
②历法:发明了“玛雅历”
③数学: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玛雅人的文字由很多图画和符号组成,至今无法被释读
卓尔金历
哈布历
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象形文字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2、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表现
其他方面:
(2)印加文化:
①建筑:创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材料:为了与广大统治地区联系,印加人修建了两万英里经过铺砌的道路、桥梁,这个陆地交通网远远胜过当时欧洲的任何道路系统。利用这些道路,携带着多色结绳,经过专门训练的通讯员将种种信息尤其是人口普查资料,带往驻扎在帝国各处的地方长官。
——(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印加人的“飞毛腿”信使
印加驿道
库斯科太阳神庙
②医学: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③历法:制定了太阳历(一年365天)和太阴历(一年354天)
印加的穿颅手术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2、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表现
其他方面:
(3)阿兹特克文化:
①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②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③精美艺术: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阿兹特克人储藏玉米
阿兹特克的图画文字
浮动园地
阿兹特克盾牌
特诺奇蒂特兰城复原图
阿兹特克陶像
阿兹特克金饰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2、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表现
材料二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述史料反映出造成印第安文化衰亡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内部之间的交往有限。
启示: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几乎毁灭殆尽。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阿尔瓦拉多,征服了玛雅人。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公元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征服了印加帝国。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毁灭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1.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性的,发展是多样性的。
2.文明无高下优劣之分,应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
3.不卑不亢、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取长补短。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和文化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以开明开放的态度相互包容、和平
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习近平
1.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
2.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形成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
3.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4.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动因。
问题探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东非
西非
玛雅
文明
印加
文明
阿兹特
克文明
南非
北非
古埃及
文明
印度
文明
希腊
文明
中华
文明
两河流域
文明
非洲
文明
美洲
文明
伊斯兰
教文明
基督教
文明
儒家
文明
佛教
文明
多元
共生
以文明交流超越
文明隔阂
以文明互鉴超越
文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
文明优越
——习近平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重要讲话
文明观念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时空坐标
课堂小结
文化成就
日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影响
南亚:古代印度
传播与影响
印加文化
美洲印第安文化
独立发展,缺乏交流,走向毁灭
玛雅文化
东亚
阿兹特克文化
丰富多彩、颇具特色
朝鲜——文化成就及受中华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