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岳麓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第5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岳麓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第5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29 17:55:26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山东学业水平考试)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这些发明家”指的是(  )
A.空想社会主义者     B.科学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十月革命领导人
【解析】 由材料中“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可知这些发明家并非是科学社会主义者;C、D两项又不符合题干中“发明家”这一限定条件,因此题干中的发明家只可能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答案】 A
2.被称为“工人革命运动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的是(  )
A.《论法的精神》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共产党宣言》 D.《四月提纲》
【解析】 “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是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因此,符合题意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 C
3.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晚期某一历史事件时说:“掌握政权的第一个条件是改造传统的国家工作机器,把它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消灭掉……它(所建立的政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他所评价的是(  )
A.三大工人运动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解析】 由题干中“19世纪晚期”“工人阶级的政府”可以判断应为1871年的巴黎公社;A项出现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C、D两项出现于20世纪初。
【答案】 B
4.“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工业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B.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
D.第一国际未能起到领导作用
【解析】 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爆发的。巴黎公社时期,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尚不具备。
【答案】 A
5.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是有现实性必要的。”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解析】 由“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等信息可知,这些标语出现在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而推翻它的是二月革命。
【答案】 B
6.与巴黎公社相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是(  )
①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 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③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 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十月革命对巴黎公社有哪些发展,也就是巴黎公社不具备的特点。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是暴力革命,而且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这是其共性,故排除①③。
【答案】 D
7.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 中共“二大”上,党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又叫民主革命纲领,要求广泛发动农民阶级来实现这些目标。
【答案】 C
8.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从材料中“朱毛彭”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其阐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应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答案】 B
9.(2013·江西上饶月考)某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次会议(  )
A.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C.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D.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解析】 从文件的名称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上,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以前受排挤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答案】 A
10.(2012·山东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是某纪念馆的纪念墙(部分),它警示和教育后人不能忘记的是(  )
A.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B.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岛
C.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D.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解析】 由题干图片中“300 000”可知是反映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侵华日军的暴行。
【答案】 D
11.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下列史实能证明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有(  )
①淞沪会战 ②台儿庄战役 ③百团大战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37年和1938年内”。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故排除③,选B。
【答案】 B
12.(2013·姜堰月考)20世纪40年代后期,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解析】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符合“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和使“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两个信息的,只有淮海战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1)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巴黎公社革命与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8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6分)
(3)苏维埃政府革命的措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的进步性?(6分)
【解析】 第(1)问注意从二者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措施来进行比较。第(2)问注意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加以分析。第(3)问从巴黎公社没有涉及的措施如银行问题、土地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都打碎了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剥夺了资本家的资本,交给工人监督管理,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趋势,其经验教训对苏维埃政府是十分宝贵的。苏维埃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将巴黎公社的理想加以充实完善,变成现实。
(3)将银行收归国有,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农民阶级,形成工农联盟,有利于政权巩固。
1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割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4分)
(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及意义如何?(6分)
(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既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又要关注材料的时间和出处。回答问题要简练,紧扣要求,抓住要点。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第(2)问要注意出处,即井冈山、1928年等。第(3)问由《七律·长征》推知要求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结果及意义。第(4)问由“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是渡江战役。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或者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左”倾错误的领导。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一、选择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那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热衷于在头脑中用理性构想未来社会。下列人物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
A.傅立叶  B.孟德斯鸠  C.圣西门  D.欧文
【解析】 通过研读题干中的材料可知,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这些“思想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孟德斯鸠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答案】 B
2.(2013·杭州月考)1848年《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  )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C.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D.英、法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
【解析】 欧洲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他们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材料引言的意思。
【答案】 A
3.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  )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解析】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C
4.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D.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在物质基础、阶级条件、思想基础成熟的条件下,加上马、恩二人的努力下出现的。A项是物质基础,B项是阶级条件,C、D项分别是主观努力、思想条件,其中经济条件是最基本的条件。
【答案】 A
5.1848年,世界上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光荣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848年“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 B
6.《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
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
B.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纲领
C.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解析】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所以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 D
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  )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
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解析】 A项和B项属于资本主义的弊端;C项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D项属于昭示了未来社会的原则,符合材料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答案】 D
8.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广大中学生可以了解到(  )
①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第一次尝试的教训 ③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必然性 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②指的是发生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故应排除。①③④均属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答案】 C
9.“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为此……规定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年薪为六千法郎。”这一“限薪”令的主要动机是(  )
A.解决财政困难 B.防止官员腐败
C.提高执政能力 D.创建理想社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相关内容。从“六千法郎”可以看出是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规定各公社机关职员最高年薪”主要是为了体现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故选D。
【答案】 D
10.“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巴黎公社措施是(  )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能力。“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很好地体现了政权由人民掌管和属于人民。故选B。
【答案】 B
11.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即如何“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为此,巴黎公社采取了
(  )
①实行直接民主 ②成立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 ③规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④规定所有公务员实行低薪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 题干的主题是“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③④的规定符合这一主题。巴黎公社由代表组成公社委员会,是间接民主,①错误。②属于国家机构的设置,与主题不符。
【答案】 C
12.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是(  )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②空想社会主义 ③工业革命 ④巴黎公社
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工业革命是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兴起,而空想社会主义又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提供了思想基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的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的意思判断涉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与经济基础,联系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的意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随着历史的发展会有所变化,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发展。
【答案】 (1)“思想材料”指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
(2)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创造性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秘密所在。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怎样的信念?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结合公社的措施说明材料二中的“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3)材料二的实践与材料一有什么关系?
【解析】 第(1)问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回答;第(2)问结合巴黎公社的措施回答;第(3)问注意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
【答案】 (1)表达了无产阶级必胜的信念。意义: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②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提供了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巴黎公社在政治上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实行无产阶级民主,在经济上触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3)马克思主义客观上指导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社会实践,公社实践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一、选择题
1.下面两幅图片是俄国十月革命前不同阶层人们生活状况的显著对比。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上流社会举办的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内勉强果腹
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战争使广大人民饱受苦难
D.俄国经济的落后性
【解析】 由两幅图片的对比可以看出,当时俄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
【答案】 B
2.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占大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十月革命前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答案】 D
3.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8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二月革命的斗争对象和结果。“自由”指的是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 B
4.列宁17岁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警官问他:“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文中的“一堵墙”被推倒是在(  )
A.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期间  B.二月革命中
C.七月事件中 D.十月革命中
【解析】 列宁早期的斗争是反对沙皇的专制制度,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是在二月革命中。
【答案】 B
5.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具体表现为(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无产阶级掌握临时政府的实际权力
D.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
【解析】 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因此说二月革命的结果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答案】 B
6.1917年4月,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且认为革命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列宁这一想法被打破是在(  )
A.二月革命后       B.七月事件后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后 D.宣布退出一战后
【解析】 七月事件中临时政府武力镇压工人运动,站在人民的反面,暴露出其反动面目,并且迫使工农武装转入地下。
【答案】 B
7.“……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赤手空拳、袒胸露背的无产阶级起来了……同志们,这就是第二次俄国革命胜利的保证。”“第二次俄国革命胜利的保证”是(  )
A.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建立
B.无产阶级和各阶层的联合斗争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D.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解析】 由“向沙皇政府报仇……赤手空拳、袒胸露背的无产阶级起来了……”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领导俄国革命,与各阶层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沙俄专制统治。
【答案】 B
8.1917年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策略。这个文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俄国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是(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不要议会制共和国”
C.“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 D.“废除警察、军队”
【解析】 明确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是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列宁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退出战争。由于战争的灾难,此时期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是退出一战。
【答案】 A
9.(2013·福州月考)甲问:“什么军舰最厉害?”乙答:“巡洋舰。”甲吃了一惊,问:“为什么?”乙答:“一艘巡洋舰放了一炮,却改变了世界。”乙所指的实际上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 材料中“一艘巡洋舰放了一炮,却改变了世界。”说明相关事件具有改变世界的意义,综合分析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A、C两项具有世界意义,但A项不符合“一艘巡洋舰放了一炮”,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0.俄国十月革命中通过的《和平法令》的意义是(  )
A.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得以完成
B.与各交战国签订了平等的和约
C.使俄国最终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使俄国人民享受到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解析】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所以《和平法令》的意义是使俄国最终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B、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1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所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最能满足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是(  )
A.《四月提纲》 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解析】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一战。而《和平法令》的颁布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
【答案】 B
12.“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这是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和获得城市应享的特权,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如果说巴黎公社超出了它正常的职责范围的话,很抱歉,那是它要回答凡尔赛政府的战争挑衅。 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二集
材料二 俄国当前的形势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的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巴黎……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这里的“榜样”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政权性质和人民权利方面有何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析】 第(1)问从巴黎公社的性质和采取的措施上进行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注意巴黎公社的举措仅涉及工人阶级,俄国则包含了农民阶级,涉及更多的经济问题。
【答案】 (1)“榜样”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2)在政权性质方面要求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在人民权利方面规定了官员的权利及土地和社会产品的分配监督方式。这一变化说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与巴黎公社相比其认识更加成熟,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俄国工业产值世界排名
工业
总量
石油
棉纺

机器
制造
水泥
生铁

5
2
3
4
5
5
5
20世纪初垄断组织已成了俄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到一战前夕,已约有200个垄断组织,在工业生产中占了统治地位。
材料二 1913年在俄国国内工农产业总值中,农业占57.9%,工业占42.1%。其中工业总产量只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仅占美国的7%,德国的17%,英国的22%,法国的40%。
材料三 一战中俄国强征1 500多万名壮士入伍,前线屡次战败,到1917年已有150多万人死在战场上,400多万人伤残。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农田大量荒芜;但农民依然没有自己的土地。1917年俄国物价比战前涨了8倍,而工人工资仅仅是战前的一半,生活艰难,甚至没有充饥的面包。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材料四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概括俄国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2)从材料二两组对比数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什么?一战和革命的关系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的数据对比可以分析出俄国的落后。第(3)问材料反映了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由此可以理解一战与俄国革命的关系。第(4)问要依据材料概括。
【答案】 (1)工业排名世界前列,工业发展,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2)俄国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还是落后的农业国;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与美、德等国有很大差距。
(3)一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激化了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4)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政治前提。

一、选择题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解析】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故而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答案】 D
2.1922年6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上述材料表明中共已经(  )
A.开始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B.受到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C.明确了民主革命的目标
D.放弃了“一大”制定的中心任务
【解析】 材料“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表明中共已经有了明确的革命目标。
【答案】 C
3.(2013·福州月考)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封面题字为“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辛亥革命爆发
B.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
C.国民党围剿苏区红军
D.解放战争爆发
【解析】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更没有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苏区红军的旗帜是镰刀斧头;解放战争时期,发动农民阶级的措施是土地改革。图片的寓意是农民阶级的自我觉醒,在国民大革命的旗帜下,自发组织起来,支持正义的国民革命。
【答案】 B
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被称为国民大革命。“国民”的主要含义应是
(  )
A.由国民党发起
B.底层民众广泛参与
C.以进步各阶级联盟的统一战线为基础
D.以反帝、反军阀为革命任务
【解析】 本题可以从参加国民大革命的阶级来理解。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形成了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答案】 C
5.江西南昌市有著名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右图为馆内一幅著名的油画,如果请你为其拟定主题,最恰当的是(  )
南昌起义
A.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B.革命摇篮,燎原之地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D.创建军队,武装夺权
【解析】 本题考查八一南昌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武装夺权的开始。
【答案】 D
6.(2013·安徽师范高中第一次月考)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解析】 材料中的“腊子口”、“六盘山”、“陕甘军民”、“征师”、“吴起”等关键信息,反映了红军的长征和胜利。
【答案】 B
7.(2012·山东学业水平考试)“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 由材料中“端航向”、“毛公统率兵”等信息可知,空格部分应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
【答案】 C
8.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张学良实践自己誓言的行动是
(  )
A.宣布东北易帜
B.参加重庆谈判
C.与杨虎城共同发动“西安事变”
D.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 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是全民族的抗战,张学良作为爱国将领,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誓言,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
【答案】 C
9.(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
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
C.日军屠城南京 D.日军占领台儿庄
【解析】 从材料中“杀掉这么多的俘虏”可以判断是指大屠杀事件,故选C项。
【答案】 C
10.(2013·莆田月考)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近期中共党史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右图是其中某书的部分目录。下列作品与该书所反映的主题内容一致的是(  )
A.《星火燎原》 B.《长征组歌》
C.《血战台儿庄》 D.《开国大典》
【解析】 从材料中的字里行间的信息,可以知道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期间。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符合题意。A、B项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项也明显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1.(2013·潍坊月考)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了当时国人期盼(  )
A.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B.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C.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知道“毛泽东先生来了”是指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去重庆和国民党就和平建国的问题进行协商和谈判,因此B项最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2.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因此材料是指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和我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2)“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民革命的目标,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取得怎样的成果?
(3)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的历程。第(1)问主要考查国共合作在思想和组织上的条件,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组织上是指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第(2)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3)问需要概括共产党在1945年至1949年所做的努力,注意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这个角度。
【答案】 (1)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改组国民党,同意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民主建国的路线;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正为三民主义的信徒,秉承国父的遗教,本不愿在对日作战之后再继之以剿匪的军事,来加重人民的痛苦。所以抗日战事甫告结束,我们政府立即倡举和平建国的方针,更进而以政治商谈、军事调处的方法解决共党问题。不意经过了一年有半的时间,共党对于一切协议和方案都横加梗阻,使其不能依预期的步骤见诸实施。而最后更发动其全面武装叛乱,危害国家的生存。我政府迫不得已,乃忍痛动员,从事戡乱。”
——蒋介石1949年《元旦声明》
材料二 “回忆三年前,当抗战胜利的初期,由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由于国家需要积极建设,由于各党派对国家和人民需要尚有共同的认识,我们曾集合各方代表和社会贤达于一堂,举行过政治协商会议。经过三星期的努力,更多谢杜鲁门总统的特使马歇尔先生的善意调协,我们也曾经商定了一个和平建国纲领和解决各方争端的具体方案。……可惜当时各方既未能完全放弃小我的利害,全国人民亦未能用最大的努力去促进这个和平运动的成功,遂致战祸复发,生灵涂炭。”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1949年元旦的广播演说
材料三 “在八年抗战之后,继之以三年内战,不仅将抗战胜利后国家可能复兴之一线生机毁灭无遗,而战祸遍及黄河南北,田园庐舍悉遭荒废,无辜人民之死伤成千累万,妻离子散啼饥号寒者到处皆是。此一惨绝人寰之浩劫,实为我国内战史上空前所未有……中共方面所提八项条件,政府愿即开始商谈。”
——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22日声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概括总结蒋介石、孙科、李宗仁对这个问题的各自看法。
(2)简略介绍三段材料产生的背景。
(3)依据史实对材料一、二的观点进行批驳。
【解析】 第(1)问要综合三段材料归纳出谈论的中心问题,再概括出三个人物各自的观点。第(2)问应根据三段材料发表的时间分析。第(3)问应结合内战前国共双方的行动说明。
【答案】 (1)关于内战的责任问题。蒋介石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孙科认为各方均有责任,李宗仁则回避内战的责任问题。
(2)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军队主力已基本上被消灭。
(3)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派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并作出重大让步;1946年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蒋介石先玩弄假和平伎俩,后又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