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解析】 由题干可知,兄弟之国有15个,姬姓之国有40个,占周初封国的大部分,具有明显的族权政治的特点。
【答案】 C
2.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本质上(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解析】 从整个材料的意思看出,其阐述的问题是废分封行郡县的史实和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使后无战攻之患”是本题的题眼。最符合题意的是B项。
【答案】 B
3.下列是我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图表,其中首次体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是( )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四个图示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还要注意“首次”,据此可判断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首次分割了相权。
【答案】 C
4.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由材料中“小心敬慎”、“不至有权臣”、“权属于君”说明军机大臣并无实权,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5.梭伦为打破贵族的专权,对国家权力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他执政时期,雅典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越来越少
B.四百人议事会被公民驱散
C.某人因买卖婚姻受到法庭审判
D.某位奴隶有幸成为陪审员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因此,A、B两项的叙述明显错误。奴隶始终不享有公民权,D项错误。
【答案】 C
6.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 )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解析】 古罗马法律强调司法实践,强调证据。这和“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的语言是一致的。
【答案】 D
7.(原创题)2012年12月16日,日本自民党赢得众院选举,安倍将再次出任首相,野田佳彦辞去党首。近年来,日本首相的频繁更换也引起了人们对其政体的关注。下面是对日本政体的分析,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
天皇
是日本国和国民整体的象征,他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
国会
国家的最高权力和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参两院组成
内阁
是行政权的主体,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由国会提名经议员选举产生,经天皇任命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法国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现代制度中,美国和法国没有保留皇帝制度,因此可以排除。中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与之有质的区别。从材料中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保留天皇,天皇是国家元首,但无实权;国会是唯一的立法机构,掌握实权;内阁是行政机构,首相是行政首脑。这体现的是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和英国最为相似。
【答案】 C
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作出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法官的地位 B.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
C.提高法官执法的公正性 D.确保司法独立
【解析】 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分析,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生,且薪金不得减少,可知宪法是要保证法官任命后不受外界的干扰,即确保司法独立。
【答案】 D
9.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反映了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解析】 法国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此消彼长,其社会根源在于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答案】 C
10.(2012·河北唐山模拟)历史的发展似乎故意和这位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创者——俾斯麦,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麦分歧严重。1890年,75岁的俾斯麦被迫辞职。这说明了( )
A.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皇有权罢免宰相
B.未经联邦议会通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的做法有违宪法
C.依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俾斯麦任期已满
D.共和派势力削弱,君主派占上风
【解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
【答案】 A
11.从下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不包括( )
年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
英国商品进口总额
鸦片走私总额
1821
14 757 132元
13 693 213元
225 780元
1833
17 814 260元
10 119 655元
1 218 510元
A.1821年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
B.1833年中英贸易中白银流向中国
C.1833年英国对华正常贸易是入超
D.1833年鸦片贸易额较1821年激增
【解析】 对比表格中的几组数值可以看出,1821年和1833年,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英国入超,但鸦片走私数额激增。故A、C、D三项结论均与表格信息相符。综合1833年的正常贸易和鸦片贸易数额可以看出,B项结论与表格信息不符。
【答案】 B
12.洪仁?凇蹲收?缕?分兴担骸靶艘?校?扔邪偻蚣也普摺??蛉?⑺母幻窆睬肓ⅲ?蛞蝗饲肓ⅲ??薏豢伞!薄白几徽咔牍凸ぃ?坏寐蚺??菪ν獍睢保弧?(矿藏开采)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省及省外之人来采”。这表明他( )
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③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式 ④维护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从材料“请雇工”、“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等关键词中,可以判断①②③都正确,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 B
13.德国《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 )
A.侵华英军 B.英法联军
C.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日军 D.八国联军
【解析】 从材料中的“1900年6月19日”、“民族战争”等信息,可知“战争”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正确。
【答案】 D
14.“文(孙文)已遁途东归,自美徂(到)欧,旨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据此判断,孙中山( )
A.对列强抱有很大的幻想
B.对列强有了清醒的认识
C.发此电文是在同盟会成立后
D.准备回国领导国民革命
【解析】 材料中“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的信息说明,孙中山当时对列强抱有很大的幻想,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答案】 A
15.青岛的五四广场以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其标志性雕塑被称为“五月的风”。这是因为( )
A.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地
B.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中心地
C.和青岛有关的问题当时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D.青岛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而命名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关于“山东问题”,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而青岛的主权问题是山东问题的主要内容,故命名为“五四广场”。
【答案】 C
16.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 此题考查对19世纪中期世界主要思想潮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851年宣布资本主义死刑”和所学史实应该指的是1848年2月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迅速蔓延。故选A。
【答案】 A
17.“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的高级职务均享有高薪,因而被视为可钻营和私授的肥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薪金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上述材料应该出自( )
A.《共产党宣言》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本题所引材料出自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答案】 D
18.“径启者:兹附上广东银行大洋三百元支票—张,希如照收,即转湖南省党部毛泽东同志。此致中央执行委员会 汪精卫”。与这一文件相符合的史实是( )
A.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B.国民政府已经完成统一
C.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D.国共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的代表人毛泽东和汪精卫的支持与合作关系。说明了当时所处的时期应该是C。
【答案】 C
1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
A.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B.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生
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D.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抗战
【解析】 1935年初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 B
20.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能集中在( )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11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人民当家做主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由此获得新生。
【答案】 C
21.“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解析】 题干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情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的结果。
【答案】 C
22.“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解析】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根据题干信息“米字旗降落、五星红旗升起”可以判断是香港回归。
【答案】 C
23.“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
B.马歇尔计划与美苏“冷战”
C.马歇尔计划与战后“新经济”
D.“北约”成立与美苏“冷战”
【解析】 从题干中“美国政府……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一句分析出这属于马歇尔计划,协助欧洲复兴。杜鲁门主义属于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答案】 B
24.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解析】 本题可以从时间排除。中苏关系恶化始于1958年,而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排除A项。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走出去的目的是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发挥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应有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25.(2011·黑龙江学业水平考试)1990~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述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发展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解析】 题干材料显示中国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维和行动,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特点,B、C、D三项题干均没有体现,与题干含意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 660件,涉及3 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4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发展的一种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注意观察材料一中三幅图片的内涵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如“于事稳便”“岂得……独断一人之虑也”等,再结合课本所学概括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三则材料反映的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机构的发展演变,从中不难得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这一趋势,然后结合课本所学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答案】 (1)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2)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影响: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官场因循守旧,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二 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动摇。第四,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2分)
(2)通过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怎样的立场?(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为了针对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势力?(6分)
【解析】 第(1)问要抓住材料出处中的“台湾和平统一”这一关键信息,联系“一国两制”来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不容许分割”、材料三中“一个中国的原则”等信息来分析。第(3)问要结合香港、澳门的回归来考虑。第(4)问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一个中国。
(3)重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历史意义:洗雪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4)“台独”势力(岛内分裂势力)、外国反华势力。
28.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 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该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4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化。第(1)问抓住“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的有效信息。第(2)问首先抓住“1971年”的时间背景,然后根据材料内容,联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衰落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教材回答即可。第(4)问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即可。
【答案】 (1)苏联。“冷战”政策。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原因:欧共体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特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影响: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
(4)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