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5月保温卷——语文(三)(老高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三5月保温卷——语文(三)(老高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7 08:5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三5月保温卷——语文(三)(老高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是伴随着声音生成而传播的,并通过美妙的声音感染人心。《诗经》中的部分诗,在纳入礼乐制度之前,以唱诵的形式流传着,进入礼乐制度中,则成了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洪钟雅音呈现出来。“楚辞”本来就是唱诵的,与楚歌关系密切。屈原的《离骚》与祭祖诵诗有关,《九歌》更是对民间祭词的改造,《九章》是行吟泽畔的悲歌,《天问》是愤懑时的呵问。
汉末以来,学人开始有意识地探讨音理,这种对音理探求的标志就是韵书的产生。现知最早是东汉人服虔“始反音”,即懂得了反切,认识到一个音节单位可以分割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并用两个字相切而成音。三国时的李登,著有《声类》十卷,其书已佚,但唐人记载其“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不立诸部”,就是不用部首,“五尚命字”就是用唇、舌、齿、牙、喉五声为汉字分类,按发音部位分类汉字,这是就反切上字来讲的。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等人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认识到一个音节有平上去入不同的声调,并有意识地调整文学诵读的古韵和声调,以形成更为抑扬顿挫的效果。于是出现了沈约《四声》、夏侯咏《四声韵略》一类的著作。
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往往并世而出,且南北并峙:当苏州吴县的陆德明发愤著《经典释文》,“考名物之同异,显声读之轻重”的同时,河北临漳的陆法言等八人,专心讨论音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经过陆法言十多年的反复斟酌,终于完成了《切韵》五卷。《切韵》是我国历史上最科学的一部学术著作(曾运乾语)。该书是为了“广文路”和“赏知音”,因为“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切韵序》),使燕赵的“重浊”之音和吴越的“轻浅”之韵相得益彰。其后唐孙缅的《唐韵》、宋陈彭年的《广韵》等,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有所增补而成。
六朝以来学者重视“音”读,与文章的诵读有很大关系。《楚辞音》的作者释道骞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隋志》)。《楚辞音》就是为了诵读《楚辞》。同理,《毛诗音》是为了诵读《毛诗》,《史记音》是为了诵读《史记》。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文体就像人体,一篇成功的文体必须有抑扬顿挫的“宫商”,就如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具备“声气”一样。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声音的感染力有时可以超越或者提升内容的力量。
在那个追远的写本时代,得一卷书真是不容易,一旦得到,爱不释手,反复吟诵自在情理之中。晋代文学家束哲有《读书赋》,今残缺不全,其中记载耽道先生读书的情景:“垂帷帐以隐几,被纨素而读书,抑扬嘈囋,或疾或徐,优游蕴藉,亦卷亦舒。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称《硕鼠》则贪民去,唱《白驹》而贤士归。”这种读书,灵魂与声音,都与古圣先贤相融会。读书到了激动处,可以长笑,可以傲啸,可以痛哭,可以吟唱,甚至于手舞足蹈。中古时期韵书的兴盛,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期读书人的状况。
(摘编自伏俊琏《中古音学著述与文学诵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之前,汉字不存在四声,即汉字没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B.四声与“五声命字”密切相关,它就是从“五声命字”分类法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
C.《隋志》对释道骞评价很高,认为他编纂的《楚辞音》是人们诵读《楚辞》的范本。
D.刘勰认为,拥有抑扬顿挫的文章就是成功的文章,因为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出《离骚》《九歌》《天问》等,证明中国文学随声而传、以声感人的观点。
B.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既准确又精当,既佐证了观点,又充实了内容。
C.文章主体部分大致按时间先后进行论述,这样安排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D.文章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古代音韵学的特征与规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研究古人探求音理的韵书,有助于我们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知识。
B.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是一部堪与陆法言的《切韵》相提并论的中古音学著作。
C.由第四段内容可知,《百赋音》《文选音》应分别是为了诵读《百赋》和《文选》。
D.根据束皙《读书赋》读书情景的描述可知,古人读书特别注重声音与情感的投入。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影是“内容为王”的精神文化产品,而内容的关键是讲好中国故事。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是牵引整个电影行业发展的“牛鼻子”、拉动市场票房增长的“火车头”,是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也是电影从业人员的“硬道理”和“基本功”。用电影特有的声画结合、时空结合、光影造型、形象塑造的艺术技术手段,满怀激情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故事,豪情澎湃地唱响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时代主旋律,中国电影将迎来春色满园。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电影保持长期向好态势》)
材料二
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肥沃的土壤,这其中,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幻电影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科学技术追赶进步,也为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更为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又添了一抹亮色。
科幻电影的发展还需要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2012年,我国成为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中国人古已有之。下一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要将中国人的情感放大到广阔的太空背景下,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巧妙地糅合进科幻作品的创作中。唯有如此,中国的科幻电影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摘编自《人民日报》《期待科幻电影有更多中国味道》)
材料三
近几年,主打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脱颖而出,与之对应的产业链也日渐生成,创作与产业互相砥砺,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
创作者、观众和动画行业对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抱有深切期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资源中的宝藏,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与养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电影就是国外创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素材的提取与创造。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使用,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作品,是国产动画电影一项既重要又长期的课题,中国动画人责无旁贷。近年来,一批具有中华美学风格的高质量作品,从不同角度持续“破题”,让原创动画电影呈现回暖态势,也让中国动画成为文化行业关注的热点。
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将层出不穷,技术进步和产业完善将为创作带来足够“底气”。这是一条自信彰显中国韵味的道路,值得期待。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面对国内外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要坚持创新性和正能量并重。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丰厚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尤其考验创作者的创造能力、审美格局和思想境界。创作者一方面应放开尝试,从技术突破到文化表达,巧妙找到创新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对历史文化持严谨态度,发掘那些具有正能量、体现积极价值观的素材内容,以富有营养的作品给观众以精神启迪和价值引导。
在推动制作技术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艺术水准。目前,一些国产动画作品在角色设定、造型设计等方面仍然可以看到国外动画的影子。想要创造出真正具有成熟中国韵味的动画,还需要创作者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提升创造性转化的艺术水准。观众审美需求在不断变化,必然对创作提出更高要求,包括作品的叙事结构、美术风格、形象塑造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等,都需要在遵循动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打磨。
把握当代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实现跨代际、跨文化传播。动画电影观众群体广泛,不分老少,无论中外。针对这种跨代际、跨文化特点,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影片更需找到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契合点,把握当代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激活传统故事的当代意义,让传统以生动活泼、可感可亲的动画形象走近当代观众。
作为国产动画的一种特有形式,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具有很高辨识度,能够充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相信随着技术进步与术提升双管齐下,创作与产业双向激励,自信彰显中国韵味的动画电影将会进行更多探索,诞生更多佳作,以推动中国动画产业走向成熟。
(摘编自《人民日报》《动画电影彰显中国韵味》)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的声画结合、时空结合、光影造型、形象塑造的艺术能更好地呈现故事,是电影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B.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为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影响人们对未知世界想象高度的主要因素。
C.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得益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及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期望值的提升。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与养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画电影因此脱颖而出。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一批具有中华美学风格的国产动画电影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使用,让原创动画电影呈现回暖态势。
B.主打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产业链日渐生成,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将层出不穷,值得期待。
C.创作者的创造能力、审美格局和思想境界决定了他们能否放开尝试,从技术突破到文化表达,巧妙找到创新突破口。
D.观众审美需求在不断变化,对创作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在遵循动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制作技术的进步。
6.下列说法是中国电影发展最关键环节的一项是( )
A.讲好中国故事。 B.多出精品力作。
C.发展综合国力。 D.壮大电影市场。
7.以上材料对中国电影发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会烧尽吗
甫跃辉
春末或深秋,一个人到野外去,漫步或站立,看“野旷天低树”,看四周的苍翠山峦稳坐,收获之后的大地袒露一颗赤裸的黑暗的心……这是我到上海后,于清醒和睡眠的罅隙,时常默想的场景……我的四周是孤静的,甚而有些压抑,沉闷如缺氧的海底。抬头看天,天上一棱一棱铺展开鱼鳞状的云,正随了太阳的坠落,无声地变幻着颜色,浅红,绯红,暗红,绛紫……恰如一张浓墨重彩着喜怒哀乐的京剧脸谱。而它俯瞰着的大地呢?所有肆意泼洒的色泽早已收割殆尽,偶然遗落的种子如黄金,也已经被几场风雨消磨得乌暗。
而有一束火冒出来了,似发自大地的心脏。
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慢腾腾地跃动着,慢腾腾地裹挟了尚未干透的麦秸、油菜秆或稻草,哔哔啵啵的声音,轻轻地敲击着耳鼓。慢腾腾的,那火苗盛大了,舞蹈着,蔓延着。沉睡已久的大地,苏醒过来,发出呜呜咽咽的似哭似笑的、非哭非笑的、持续的声响。如果没有风,会看到沉重的烟柱曲扭着,抛下重负,努力上升,当抵达云边时,获得了云一般轻盈的质地,静穆地四散开,混同于云朵了。
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我确乎真正地置身于这样的野外……
那年,家里在滚石山脚下种了一亩多油菜。油菜刚钻出土,招展着绿而厚的小手掌,我便时常背了竹篓到田里。杂草隐蔽在油菜底下,丰茂鲜嫩,伸手去薅,断了的草茎散发出青的浓郁气息,汁液沾手上,绿绿的一层。
那是冬日正午,太阳高悬头顶,影子匍匐在脚底。四面空旷的田地里,绿色紧连着绿色,绿色一直延续到东边山脚,那便是滚石山。山上最惹人注目的,是遍布了几百座坟头。其中一座坟头朝向西南边,正和我默默相对,坟里埋的是爷爷。爷爷是在我六岁那年过世的,和他相关的记忆,已然残存不多。每年去上坟,我站在坟边,望向低处被四面高山围住的绿意荡漾的田地。心想,爷爷看得到这些么?如果看得到,哪怕是一动也不能动,那“死”还不算一桩太坏的事;如果什么也看不到,那“死”是真有些糟糕了。一次又一次,我去给爷爷上坟,思想里总跳出这问题,然而始终没有结论。
油菜一日一日长高,绿色的血液在枝干和叶片间奔突,发出寂静的呼喊。蹲下拔草时,头发不会露出来了;再过些时日,油菜终于开花。黄灿灿的,一整块一整块,如同刚刚用刀齐齐切下的蜜饼,明艳,清亮,香气四溢。
蜜蜂嗡嗡着,蝴蝶翩跹着,它们自有忙活的事务,并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钻在油菜花底下,如大鱼潜入深水,倾听着来自水面的讯息。我知道,就在头顶,阳光底下,无数细弱的生命在辛劳奔波着,一幕幕生命的悲喜剧上演着。油菜花粉扑扑落在头发上脸上,也落在手上,凉冰冰的,透着清香。抬起头看,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便在眼帘上投下淡漠的影子。越过它们,再往上看,山影淡淡,白云悠悠,青天汗漫。寂静,温暖,接近于无限透明。这一切是那么让年幼的我感动。
冬天过去,春天汹汹而至。油菜籽收回家,堆积于幽暗的耳房,油菜秆仍留在田里,日复一日,被太阳收尽了水分。我随父母来到田里时,天色已近黄昏。晚霞映照大地,地上遍布奇异的影子。我们搬了些油菜秆到推车上,决定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据说这样可以肥田。
是父亲先点燃了第一堆。
那让我后来在上海常常默想的场景出现了:先是浓黑的烟冒出,再后是牛血似的火苗蹿出,缓缓蚕食,吞噬,蔓延,最后,火光熊熊,黑烟腾腾。
从火堆里,我抽了一根燃烧着的油菜秆,跑到这边又跑到那边,点燃了第二堆第三堆。我们守在油菜田的四角,看火越来越炽烈,连成澎湃汹涌的一大片。哔哔啵啵的声响,衬托得黄昏愈发寂静。在不远处,也有别人家点燃了油菜秆;更远处也有。忽然,我为一个大隐患忧惧起来了:如此这般任由大火泛滥,难道大地不会烧尽了吗?
然而,还没得出结论,我又有了新的忧惧——
焰火之中,虫蚁纷乱地翻飞,它们的翅膀,很快就要烧尽了,正发出一股股古怪的气味儿。这些微介的生命,是逃不脱这一场大劫难了。它们会呼喊吗?我是听不见的。它们有名姓吗?我是记不住的。但这一幕是那么深切地撼动了一个少年的心。
火光照得四围的沟渠、土石、树木和草窠纤毫毕现。滚石山上爷爷的坟头也凸显在这大光明里。就连我自己,也异常孤立地凸显于这大光明里了。大光明里,我站立着,正和爷爷的坟头遥遥相对。
许多年后,读到萨缪尔·贝克特薄薄的《终局》,克劳夫声音含糊地说:“我打开了我那单人牢房的门,我走了。我的背驼得这样厉害,我见到的只是自己的脚。要是我睁开眼睛,在我的双腿之间只有一点儿浅灰黑色的灰尘。我对自己说,这大地熄灭了,尽管我从未见到它发过光。就这样孤零零地走着。当我摔倒时,我将因幸福而流泪。”
恍若被一束闪电击中了。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来了,暮色沉沉,少年擎着火奔跑,身后是一堆一堆新生的火。终了,他气喘吁吁地站在大火边,大火在他脸上镀上了一层酡红,他兴奋又忧惧,如痴又如醉。那个看似稚嫩的问题再次跳出来:大地会烧尽吗?虽然从未发生过,但谁又能为未来担保呢?
反复读了好多遍,我确定,那“单人牢房”是无所不在的。生命、亲朋、语言、生活、记忆、审美、躯体、种族等等,乃至最后必将到来的死亡,无一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单人牢房。我们被不知不觉地拘禁住了,找不到也常常忘记了去找那扇门。
我没忘记那次阅读,我想,这大地熄灭了,但我是见过它燃烧的,且相信大地是不会烧尽的,“浅灰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几场雨过后,灰烬融入泥土,土里长满水稻的新苗,水稻成熟、收获,稻草晒干,又会生出新的火苗。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运用排比,罗列“我”在野外看到的情景,“收获之后的大地袒露一颗赤裸的黑暗的心”引出下文烧火的野外。
B.“大光明里,我站立着,正和爷爷的坟头遥遥相对”,暗示着在熊熊的大火中,蕴含着生与死从未割裂的奥秘。
C.第3段运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生动形象地描摹了火苗燃烧田野时的景象以及大地被燃烧后给人带来的感受。
D.本文内容在故乡童年的记忆与上海的城市生活之间转换,时空跨度很大,看似散漫,实则主题突出、意蕴丰富。
10.请结合全文试析本文标题“大地会烧尽吗”的丰富内涵。
11.本文多采用前后照应体现思想的连续与深刻,请指出两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伐郑,克之。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迎庄王。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天下之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弊邑,君如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王之玉面也。”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将军子重进谏曰:“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庄王曰:“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以是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菑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既而晋人之救郑者至,请战,庄王许之,将军子重进谏曰:“晋,强国也,道近力新,楚师疲劳,君请勿许。”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遂还师以逆晋寇,庄王援枹而鼓之,晋师大败。晋人来渡河而南,及败,奔走欲渡而北,卒争舟,而以刃击引,舟中之指可掬也。庄王曰:“嘻,吾两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师,以轶晋寇。《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庄王之谓也。晋人伐楚,三舍不止。大夫曰:“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寡人之过也。如何其辱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请击之。”庄王俯泣而起,拜诸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君下其臣犹如此,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乃夜还师。孔子闻之曰:“楚庄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第四》)
12.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闻B之C古者D盂E不F穿G皮H不I蠹J不K出L四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B.锡,赐给的意思,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锡”意思不同。
C.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的“舍”意思相同。
D.过,过错,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打败了郑国,郑国国君亲自去见楚庄王,承认自己的罪过;楚庄王表示,是一些郑国大臣说了坏话,才致使自己出兵讨伐郑国。
B.将军子重认为楚郑之战,损失重大,如果不占领郑国,会白费民力;楚庄王则认为,礼义重于利益,而且征服百姓比占有国土更重要。
C.虽然晋国是强国,而且距离郑国路途近,力量没有消耗,而楚国的军队已经疲劳,但楚庄王仍然决定与之交战,最终楚军打败了晋军。
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将自身与先君对比,争着承担犯错责任;晋国人认为楚国上下同心,三军协力,难以战胜,于是撤兵。
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
(2)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
16.“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意为“柔软的他也不吞下去,刚硬的他也不吐出来”,文中楚庄王的“柔亦不茹”与“刚亦不吐”分别体现在哪里?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①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被贬官时期。②金徽:瑶琴。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开篇起兴,赞美瑶草碧玉般可爱,给人以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阅读趣味。
B.词的上阕写了词人穿过花丛,终于到达了美好世界,一吐胸中浩然之气,不甘心离去。
C.“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意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D.这首词通过情景交融和借用典故等,将内心感受抒发得曲折有致。
18.请结合词作内容赏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六、情景默写
1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惠君看到庖丁解牛的场面后发出“____________”的追问,进而引出庖丁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道”与“技”的关系。
(2)先贤之志是指明归宿的灯塔,曾皙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沐浴临风酣歌而归的理想社会图景;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林觉民舍夫妻深情为民族大义;杜甫登临岳阳楼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人身世遭际联想到“____________”的国事,抒发“____________”的忧国忧民之悲,余韵无穷……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先哲的探索从未停止!
七、语言表达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八、选择 简答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松脂是指松树中含有的树脂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一种黏稠的液体,它在树脂道中流动,松脂都是一滴一滴往外流,这个过程很耗时,可以延续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松脂还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
松脂是松树光合作用的产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松树叶中的叶绿体不断吸收和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即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产生氧气。而生成的糖类再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经过各种中间产物,后在木质部的分泌细胞中生成了松脂。所以,若要增加松脂产量,则需要松树有繁茂的枝叶、发达的根系和充足的光照,为松树提供充足的营养并增进树木的生理代谢,从而使光合作用能够更充分的进行,才能获得更多的松脂。
21.请根据材料第一段内容给“松脂”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22.下列是根据材料第二段概括松脂形成过程的流程图,请在方框或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内容,每处不超6个字。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穿梭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但似乎也失去了心灵的宁静。喧嚣的人群、纷繁的娱乐形式、无尽的功名利禄……形成各种各样的诱惑,让许多人迷失其中。但也有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叫冬子的年轻诗人选择隐居终南山,在大自然里追寻一种心灵的宁静,四年时间,他完成了一部随笔集《借山而居》。
以上材料给你带来哪些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辩证思考,谈谈你的感受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A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齐梁时期的周顺、沈约之前,汉字不存在四声”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等人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可知,汉字的四声之前是存在的,是周顺、沈约发现了四声。属于曲解文意。
B.“它就是从‘五声命字’分类法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五尚命字’就是用唇、舌、齿、牙、喉五声为汉字分类,按发音部位分类汉字,这是就反切上字来讲的。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等人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认识到一个音节有平上去入不同的声调,并有意识地调整文学诵读的古韵和声调,以形成更为抑扬顿挫的效果”可知,五声是就发音部位而言,四声是就音阶高低而言,二者不属于同一分类体系,四声并不是从五声命字分类法基础上发展演化来的。属于强加关系,
D.“刘勰认为,拥有抑扬顿挫的文章就是成功的文章”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文体就像人体,一篇成功的文体必须有抑扬顿挫的‘宫商’,就如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具备‘声气’一样。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声音的感染力有时可以超越或者提升内容的力量”可知,刘勰只是强调抑扬顿挫在文中的作用,拥有抑扬顿挫是成功文章的条件之一。属于夸大其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错误。通读全文,根据“《声类》十卷”“沈约《四声》、夏侯咏《四声韵略》”“《切韵》”“”“六朝以来学者重视‘音’读,与文章的诵读有很大关系。”可知是立足于大量古代文献资料,以诵读为基础来进行研究的。属于文无据。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有助于我们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知识”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学人开始有意识地探讨音理,这种对音理探求的标志就是韵书的产生。”“东汉人服虔‘始反音’,即懂得了反切,认识到一个音节单位可以分割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并用两个字相切而成音。三国时的李登,著有《声类》十卷,其书已佚,但唐人记载其‘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可知,韵书的功能是分辨语音,与形义无关。
故选A。
4.B 5.D 6.B 7.①材料一要求中国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②材料二要求发展中国的科幻电影,让中国科幻电影有更多中国味道。③材料三要求打造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④三则材料都表明了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的电影。 8.①材料三整体是总分总结构。②首先指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强调创作者、观众和动画行业对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抱有深切期许,指明创作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是一条自信彰显中国韵味的道路。③接着指出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需要着重注意的三个方面的问题。④最后强调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的意义,即能够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无中生有,“是影响人们对未知世界想象高度的主要因素”于文无据,材料二中原文是“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未知世界想象的高度”。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概括不全,“这就需要在遵循动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制作技术的进步”错误。由材料三第五段“在推动制作技术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艺术水准”可知。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整合与分析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是“内容”的关键,不是电影发展的关键;“发展综合国力”“壮大电影市场”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条件,并非“关键”;材料一中“多出精品力作”是“牛鼻子”“火车头”等看出“多出精品力作”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电影是‘内容为王’的精神文化产品,而内容的关键是讲好中国故事。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是牵引整个电影行业发展的‘牛鼻子’、拉动市场票房增长的‘火车头’”可知材料一要求中国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
由“科幻电影的发展还需要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下一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要将中国人的情感放大到广阔的太空背景下,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巧妙地糅合进科幻作品的创作中”在结合题目“《期待科幻电影有更多中国味道》”可知材料二要求发展中国的科幻电影,让中国科幻电影有更多中国味道。
由“近几年,主打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脱颖而出”“作为国产动画的一种特有形式,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具有很高辨识度,能够充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可知材料三要求打造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
综合来看三则材料都表明了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的电影。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三整体是总分总结构。
由“近几年,主打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脱颖而出,与之对应的产业链也日渐生成,创作与产业互相砥砺,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创作者、观众和动画行业对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抱有深切期许”“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将层出不穷,技术进步和产业完善将为创作带来足够‘底气’。这是一条自信彰显中国韵味的道路,值得期待”可知前几段首先指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强调创作者、观众和动画行业对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抱有深切期许,指明创作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是一条自信彰显中国韵味的道路。
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要坚持创新性和正能量并重”“在推动制作技术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艺术水准”“把握当代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实现跨代际、跨文化传播”可知接下来用三个段落指出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需要着重注意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由“作为国产动画的一种特有形式,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具有很高辨识度,能够充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可知文章最后强调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的意义,即能够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9.A 10.本文以大火燃烧大地为喻,由自然界毁灭新生的规律联想到人类,人类世界也有消亡,但消亡之后会迎来新生,消亡的旧事物会成为新生事物成长发展的营养。人类社会必将一代代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发展。 11.①前文大篇幅描写“烧油菜秆”,与后文“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擎着火奔跑”形成照应,表现人生命题的沉重,以及二十年来作者思考的连续性。②“我”在上海默想的场景两次出现,相互照应,那“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虚虚实实,从故乡到异乡,象征着萦绕在作者脑海中的思索从未消失。③文章第9段提到“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可以肥田,对应文末“‘浅灰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由实入虚,解释了消亡与新生的矛盾统一。④爷爷的坟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启发“我”思考生与死的关系。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首段运用排比”错误。排比手法至少要由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三个短语或句子连缀在一起。文章首段写在野外看到的情景时没有运用排比。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本文以大火燃烧大地贯串全文,从“烧油菜秆”为下一季的庄稼肥田,再到萨缪尔的《终局》里提到的“这大地熄灭了”,非常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至人类社会。
文章结尾,作者说“这大地熄灭了,但我是见过它燃烧的,且相信大地是不会烧尽的,‘浅灰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几场雨过后,灰烬融入泥土,土里长满水稻的新苗,水稻成熟、收获,稻草晒干,又会生出新的火苗”,作者用此标题意在表明,消亡的旧事物会成为新生事物成长发展的营养,正如被烧掉了的油菜秆将使土地更加肥沃。大地是烧不尽的,人类社会也必将一代代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发展。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看似文笔流动随意,实则主题突出,文中多处前后照应。
从燃烧场景来看,前文大篇幅描写“烧油菜秆”,与后文“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擎着火奔跑”的场景形成照应,表现二十年来“少年”虽已变成“中年”,但对于宏大人生命题的思考从未间断,一直深深刻在脑海里。
“我”在上海默想的场景两次出现,从故乡到异乡,那“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跨越千里,象征着萦绕在作者脑海中的思索从未消失。
从燃烧结果来看,文章第9段提到“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可以肥田,对应文末“‘浅灰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由实入虚,解释了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严格遵循着消亡与新生的矛盾统一。
此外,爷爷的坟多次出现,“坟”作为死亡的象征,每次出现也都会启发“我”思考生与死的关系。
12.C G J 13.B 14.D 15.(1)对强者我就回避,对弱者我就欺凌,这样我就无法在天下立足了。
(2)说了一句对手下表示谦恭的话就使敌人退兵,安定了国家,他称霸诸侯不也是应该的吗? 16.①“柔亦不茹”体现在楚庄王善待表示臣服的敌人,怜悯战败的士兵。
②“刚亦不吐”体现在楚庄王面对强敌不躲避,积极应战。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古时候水盂不破,皮裘不损坏,就不去四处经营。
“吾闻之”主谓宾结构,后面是“闻”的具体内容,“之”后断开;
“盂不穿”“皮不蠹”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在“穿”“蠹”后断开。
故在C G J处断句。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都是是赐给的意思,两者意思相同。句意:赐给一块不生庄稼的地方。/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C.正确,都是指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句意:离楚都九十里还不停止前进。/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
D.正确,分别是“过错”和“责备”。句意:楚国君臣争着承担犯错误的责任。/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楚庄王和大夫们都将自身与先君对比”概括不当,原文“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请击之。’”,可见楚国大夫应该是与先君之时的楚国大夫对比。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威”,胁迫,欺凌;“是”,这样;“无以”,无法;“立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在天下立足。
(2)“还”,退兵,撤兵;“安”,安定,使……安定;“霸”;称霸;“不亦……乎”,不也……吗?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柔亦不茹”,由原文“吾闻之……以是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菑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面对表示臣服的郑伯,楚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晋人来渡河而南,及败,奔走欲渡而北,卒争舟,而以刃击引,舟中之指可掬也。庄王曰:‘嘻,吾两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师,以轶晋寇”,面对争船而被砍断手指的晋兵,楚庄王退师,给他们生存的机会。可见体现在楚庄王善待表示臣服的敌人,怜悯战败的士兵。
②“刚亦不吐”,由原文“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遂还师以逆晋寇”,将军子重认为晋军强大而且军队不疲劳,主张不与之交战,但楚庄王认为不能对强敌回避。可见体现在楚庄王面对强敌不躲避,积极应战。
参考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攻克了郑国。郑襄公袒露上身,左手拿着旄旌,右手拿着鸾刀,前来迎接庄王,说:“我是个没有德行的边疆小臣,冒犯上天,闯下大祸,因而使大王辛苦劳顿,委屈大王来到这个小地方,假如大王怜悯我这个失位流亡之人,赐给一块不生庄稼的地方,我一切听大王命令。”庄王说:“您手下一些不良之臣,不断地来说些不中听的话,因此使我有机会来瞻仰您的风采。”庄王亲手挥动旌旗,指挥军队后退七里扎营。将军子重上前劝庄王道:“南郢与郑国相距好几千里,死的大夫有好几位,这次战役死了几百名士兵,现在打败了郑国却不占领,恐怕白费了人力物力吧?”庄王说:“我听说,古时候水盂不破,皮裘不损坏,就不去四处经营,因此君子重视礼义而轻视财利,要的是对方服罪而不贪图对方的领土,人家表示服从还不放过人家,那是存心不良,我如果靠存心不良在天下立足,那么灾祸随时会降临到我身上了。”没多久,晋国援救郑国的军队到了,要求交战,庄王答应了。将军子重上前劝庄王说:“晋国是强国,他们路途近,力量没有消耗,楚国的部队已经疲劳,大王还是别答应他们。”庄王说:“不行,对强者我就回避,对弱者我就欺凌,这样我就无法在天下立足了。”于是调回军队迎击晋军,庄王手持鼓槌擂鼓,晋军大败。晋军来的时候,是渡过黄河南下,到战败时,士兵奔跑想渡黄河北上,相互争船,船上的人用刀砍那些抓着船帮的手,船里的断指可以大把地捧起来,庄王说:“唉!我们两位国君不和,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就下令让军队后撤,放晋军一条退路。《诗经》说:“柔软的他也不吞下去,刚硬的他也不吐出来。他不欺侮孤寡无靠的人,也不害怕凶悍强横的人。”这说的是庄王啊。晋国军队攻打楚国,离楚都九十里还不停止前进。楚国的大夫们对楚庄王说:“请下令出击晋军。”庄王说:“先父穆王在世时,晋国不攻打楚国,到我执政时,晋国来进攻楚国,这是我的过失造成的,怎么好委屈各位大夫呢!”大夫们说:“先君穆王在世时,晋国不攻打楚国,到臣下辅政时,晋国来进攻楚国,这是臣下的过失造成的,请下令出击晋军。”庄王低下头流了泪,站起来,拜谢各位大夫。晋国人听到这件事,说:“楚国君臣争着承担犯错误的责任,况且君主对他的臣子是如此谦恭,这就是所谓上下同心,三军协力,我们不能攻打他们啦。”就趁着黑夜撤兵。孔子听说此事后,说:“楚庄王称霸,是有道理的。说了一句对手下表示谦恭的话就使敌人退兵,安定了国家,他称霸诸侯不也是应该的吗?”《诗经》说:“安抚远方的国家,亲善邻近的国家,来安定周王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7.B 18.①词人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污浊现实的不满。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着饮酒,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③词人“采摘灵芝仙草、醉舞下山、追逐明月”的行为表现了他志行高洁、不落尘俗、向往自由的品性。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终于到达了美好世界”分析错误,“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在这里是诗人虚写,非实写。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在这首词中,“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一句中,“武陵溪”出自《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此处是借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指出自己也像陶渊明一样,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从而反衬出当今世界的污浊,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句中,“谪仙”是指李白。“谪”字暗示此时作者正处于贬谪之中。这句词意思是:谪仙李白不知去了何处,无人陪着我来饮酒。这只是表面的意思,而深层次的意思是真正懂得作者的人都不在身边,无人能理解作者的苦闷。所以此处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的情感。
最后,“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句则是对自己行为的描写。“采摘灵芝仙草、醉舞下山、追逐明月”等行为是李白曾经做过的,这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做的,这些看似不合于俗的行为恰恰表明抒情主人公的行为不同于凡俗,这些行为表现了他志行高洁、不落尘俗、向往自由的品性。
19. 技盖至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近乎技矣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盖、道、技、沂、雩、咏、亲、孤、戎、泗。
20.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
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增强了语势,极富感染力。
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21.松脂是松树中含有的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被用作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的一种黏稠液体。 22.①有机化合物(糖类物质)②生物化学反应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找出“松脂”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的一些句子。如“松脂是指松树中含有的树脂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树脂”这是“松脂”的特征;“它是一种黏稠的液体”这是“松脂”的性质;“松脂还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这是“松脂”的功用。然后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即“松脂是……一种黏稠液体”的形式,把“松脂”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的一些句子换成定语的形式放到单句中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以及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根据“松树叶中的叶绿体不断吸收和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即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产生氧气”,可概括出松脂形成的关键步骤是:松树叶中的叶绿体先进行光合作用,然后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根据“而生成的糖类再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经过各种中间产物,后在木质部的分泌细胞中生成了松脂”,可知生成的糖类要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才能生成松脂。
最后根据流程图中已经提供出的步骤进行补充,①补充有机化合物(糖类物质),②补充生物化学反应。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所给背景材料没有明显的思考提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材料首先交待了现代都市人面临的“两难”生活困境:一方面生活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享受到生活的便捷,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却“失去了心灵的宁静”,因为人们面临着五光十色的“诱惑”。然后,说明了不同的人所做出的不同的选择,有人“迷失其中”,有人远离都市,追寻内心的安宁,比如诗人冬子。
分析了材料的内容层次之后,考生需要对材料中的相关现象和事实做出明晰的判断:
(1)“两难”的生活困境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无可避免,但二者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绝然对立的关系,至于如何调和,则是思考的关键节点。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因为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诱惑就加以排斥,这是“因噎废食”的行为。
(2)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迷失其中”,沉溺于诱惑而不可自拔,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应该予以反对和批判,以体现高考写作考查“立德树人”的宗旨;冬子的选择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大自然是人心灵的家园,尤其是在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大自然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诗意栖居”的可能。但我们也须明白,冬子的选择绝非唯一的选择。
“两难”生活的困境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人的内心,不管外在的诱惑有多大,只要谨守内心的宁静,“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能思考到这一层面,作文就有了思想的深度。当然,作文还要体现思想的广度,例如,除了在大自然中寻得心灵的宁静之外,读书、旅游、交友、音乐,艺术创作,或者做公益等等,都是积极的选择;另外,当我们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了高远的理想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心灵趋于一种“伟大的宁静”状态。总而言之,作文要能结合当下社会实际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要言之有物,体现出思辨性。
立意:
1.心灵的宁静,源于高尚的情操。
2.只有抛弃名缰利锁,才能求得内心安稳。
3.“守正”则“心静”。
4.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正确看待身边的种种诱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