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5月保温卷——语文(四)(老高考)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萝卜
曹永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他喜欢蹲在地埂上,看看嫩绿的蔬菜,听蔬菜弄出那种梆梆的细响。
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隔老远,就看到地里有个人。
地里的萝卜长得很好,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
那个人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皱着眉头说,哎。那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那人说,噢,我有点口渴,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拔得倒热乎。
那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老栓说,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那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这时候,老栓发现那人的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知道那是照相机。
那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那人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
那人把萝卜掰成两截,边嚼边说,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那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他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那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那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
太阳亮晃晃地挂在天上,非常旺盛。老栓看那人把萝卜吃完,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那人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
老栓跑到地里,用指甲往萝卜上面掐,那种掐得响的萝卜最甜。他挑到一个,擦得白白净净的,然后递给那人,你吃,这个肯定甜。
那人接过萝卜说,这地方可真漂亮。我喜欢这里的安静。老栓有点不高兴,你住在这里试试,想说话也找不到个伴。
那人说,以前的时候,这地方的鸟多不多?老栓说,我记得以前湖边到处是鸟,有黑颈鹤、黑翅鸢、白琵鹭,多得数不清。那人说,这些可都是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
老栓缓缓说,那时候,说粮食不够吃,就把湖扒开,放水造田。湖水放掉后,到处种庄稼,鸟儿在湖里找不到吃的,就跑到地里抢粮食,我们经常打鸟吃。那人说,你们竟然打来吃?
老栓说,后来,我们想吃也吃不到了。自从把草海的水放干,这地方连续多年碰到灾害,鸟兽差不多绝迹了。那人说,你们自讨苦吃。
太阳开始收敛光芒,悄悄往西边溜去。老栓说,八十年代说要蓄水还湖,又把豁口堵起来,总算慢慢看到鸟兽的踪影。那人说,你们没再打鸟?老栓说,看你说的,以前打鸟,是怕它们争粮食。湖水蓄起来后,气候也跟着慢慢好转,我们就在湖边种菜,你看这白菜,多嫩,你看这萝卜,多甜。
老栓说,我有点想不通。年青人怎么喜欢往外边跑,挡都挡不住。那人说,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外面能挣钱嘛。
老栓说,我就不信比种菜还挣钱。那人说,你的儿子也在外面打工?老栓说,看你说的,我家福鼎怎么可能打工,他在省城上班哩。他读书时候成绩就好,大家都说这娃将来有出息。
那人说,我想去阳关山看看。老栓抬腿就往地里钻,很快从里面提出一条萝卜,说,你再吃一个。那人皱眉说,我吃不下了。老栓说,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那人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这么好的地,我实在舍不得。那人吐出嘴里的萝卜皮说,以后去省城享清福。
老栓说,福鼎孝顺,几次把我和他娘接到城里,但我们住不惯,只待几天就跑回来了。看着那些楼房,我总觉得像个鸟笼。
那人总算把萝卜啃完,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那人慌忙把他拽住,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说着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他似乎想起什么,窜进菜地,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萝卜”为题,萝卜是文章的线索,围绕着老栓请那人吃萝卜来写,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B.小说通过“一张白净的脸”和“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交代出那个人城里人的身份。
C.当那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这一情节刻画了老栓热情、善良又虚荣的性格特点。
D.小说开头写菜地,结尾也写菜地,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也前后照应,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了升华。
2.在小说中“那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一宿(节选)
余光中
临睡前建辉提醒大家:要看日出,五点整就得起身。
入夜后气温更低,但十点一到,旅馆把暖气关了,也没有热水可用。我存(范我存,余光中的爱人)和幼珊母女平常就习惯于早睡,这时也顾不了厚被褥有多阴湿,就专心一志上了床,去追求冷梦了。
我却有些不甘。夜宿泰山,竟然在这高贵的绝顶抛下了一整座空山的仙人与古人、传说与轶事,那许多飞瀑、奔溪、盘道、绝壁,绝壁上危攀不坠的蟠蟠孤松;抛下了满山满谷的顽石、灵石,石上刻画的成语、名句、隆重其词的纪铭,只为了早睡早起,去看一眼未必能睹的日出?
我戴帽披衣,推门而出,把自己交给泰山的春夜。呼喝的天风迫不及待把我接了过去,除此,四周的夜色一片岑寂。神憩宾馆前的旗杆上,只有长索在风中拍打着高杆,杆顶的天空飘着阴云,时疏时密,一轮未满的冷月出没其间,半明不昧的,有一点诡魅。这才记起今夕何夕,竟是清明之夕。念既动,又加风紧,徘徊了不久,就回去睡了。
但也睡不了多久,五点不到又再起床。对房的建辉与基林也起来了。大家都在衣橱里找到了那草绿色的军大衣,穿上了身。原来那是旅馆的标准配备,因为山顶比人间总是要低七八度,尤其是十二月到翌年三月,山上的气温恒在零下。
众人戎装相对,怪异加上臃肿,互相指笑了一阵。连昨天逞勇的建辉与基林也都武装了起来,足见凌晨的酷寒不可儿戏。更糟的是建辉的苦笑,说外面已下雨了。
果然劲风策细雨而来,凌晨的寒湿里,早有人影走动。不久山脊上的拜日族愈聚愈多,人声呶呶起落,向东边的日观峰蜿蜒而行。天地间唯我们在蠕蠕爬行,只为及时去朝拜东海的日出。天色幽昧,像罩在半球暗紫的大蛋壳之内,苦待太阳的血胎娠满,啄壳而出。
清明节日出,应为五点三刻。才五点半,拱北石四周早攀满了人影,大半是成双或呼群而来,有些登止危岩向东窥望,有些踱来踱去,有些则镁光闪闪,照起相来。但大家心里都在奢望,从茫茫的雨雾深处,从蓬莱仙岛的方向,徐福带六千童男女一去不返的烟波里,比一切传说更古老、比一切预测更新的,那照过秦皇与汉武汉光武,照过唐玄宗与清圣祖,照过处处不放过题诗(也算是一种不朽吧)的乾隆的太阳,此刻能排开一重重传说、一页页历史,用它火烫的赤金标枪射我们苦盼的眼瞳,给我们永生。因为人上人下,千古兴亡,此刻正轮到我们在岳顶见证永恒,见证刹那的永恒。因为此刻该我们来小天下。
雨虽停了,天也晓了,却未破晓。暗紫色的诡秘天帷转成了灰蒙蒙的雨云,除了近处的玉皇庙瓦顶俨然还盘踞在天柱峰头,远山深壑都只有迷茫的轮廓,也不闻岛声、泉声。登泰山而小天下乎?不但看不到日出,也看不见天下,连泰山也几乎看不见了。
“孔夫子的豪语变成了空头支票。”我只能苦笑。
“我以前来过,也没见日出。”基林说。
“我也没见到,”建辉以地主的口气安慰我们,“泰山山高雾重,看日出得碰运气。”
拜日族渐渐散了,我们的五人行也就走回旅馆,准备下山。
基林转头安慰我存与幼珊:“日出虽然没看成,山顶的题字刻石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一千两百年前唐玄宗的《纪泰山铭》,不但碑高、文长,而且书法劲道,是隶书的珍品。”
我们站在几近四层楼高的《纪泰山铭》下,仰瞻这盛唐盛世的宏文,直到气促颈酸,有点像蚂蚁读大字典般吃力。严整的成排金字在花岗绝壁上闪着辉煌,说的是开元十四年的事。那一年杜甫才十四岁,杨家的女儿还没有长成,《长恨歌》的作者还没有出生呢,谁料到渔阳的鼙鼓会动地而来?
我把这感想告诉基林与建辉。
“渔阳鼙鼓还早着呢,那时唐朝还稳如泰山。”建辉说得大家都笑了。
“这满山的碑文、对联、题字,多得像一本字典,简直读得人眼花缭乱。”我存叹道。
“可是乾隆皇帝还没题过瘾呢,”我说,“你要是看到有趣的,怕记不住,就拍下来呀。”
“刚才经过的一块大石头,刻了‘丈人峰’三个字,好像跟泰山有关系的,”幼珊说,“可是记不得了。”
“好像跟唐玄宗也有关系。”基林说。
“不错,是有关系,”我说着,取出袋里的一本泰山手册,翻了一下,“典出《酉阳杂俎》,说是开元十三年,也就是《纪泰山铭》的前一年,玄宗封禅泰山、把三品以下的官都升了一级。封禅使张说却把自己的女婿郑镒从九品径升到五品。玄宗见郑镒穿了大红官服,趾高气扬,怪而问之。郑镒答不出来。伶人黄幡绰在旁代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其实伶人所指是郑的岳父张说。后人称岳父、岳母为泰山、泰水,或即由此而来。至于岳父之称,也是由于泰山乃五岳之尊。当时这位封禅使张说能诗擅文,是中宗、睿宗、玄宗的三朝贤臣;玄宗封禅泰山,就是纳张说的倡议,事后更升他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又命他撰写《封禅坛颂》,刻于泰山,也就是我们头顶这篇《纪泰山铭》的宏文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就以“冷梦”两字写出了作者对夜宿泰山的担忧,同时暗示出此次出行泰山可能带来的失落。
B.“天地间唯我们在蠕蠕爬行”,既写出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又通过“唯”字传达出作者对人类无限力量的肯定。
C.作者所说的“孔夫子的豪语变成了空头支票”,与上文“登泰山而小天下乎”呼应,文章衔接自然,过渡巧妙。
D.“劲风策细雨而来”“远山深壑都只有迷茫的轮廓”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想象丰富,富有创造性。
5.关于文中围绕《纪泰山铭》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开元十四年为切入口,繁密铺排了杜甫、杨玉环、白居易、安史之乱等历史文化人物与事件,借此来写唐朝由盛而衰。
B.文章通过基林对《纪泰山铭》的评价,即碑高、文长,其书法水准是泰山石刻中最高的,写出了泰山石刻的魅力。
C.文章以丈人峰的掌故作结,如此既交代了《纪泰山铭》的写作缘由,又给泰山增添了神秘感,留下悬念。
D.“渔阳鼙鼓还早着呢,那时唐朝还稳如泰山”一语,巧妙地把历史与眼前泰山结合,智慧风趣,所以“大家都笑了”。
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7.本文选自余光中的散文集《山东甘旅》,该集子是余光中离开大陆52年后应邀到山东讲学并访问齐鲁大地所写。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甘旅”的理解。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二十一世纪正迎来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这样的时机可以说是百年一遇。
正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之下,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这对于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家数字竞争力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下行通道,逆全球化思维盛行,同时工业经济加速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转型升级。新基建契合的正是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这个“新”机遇,与“数字中国”战略一脉相承。
(摘编自吴绪亮《新基建与数字中国发展的战略逻辑》,《中国经济时报》2020年4月23日)
材料二:
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数字世界制高点,数字国家的建设风生水起。对我们国家而言,以“数字中国”为抓手,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数字中国”建设,是治理路径、方法、执行实施、结果复盘的全方位创新实践,也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变革再造和重塑。在治理能力竞争的赛道上,我们通过“数字中国”的建设基础,驰而不息。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今后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创新,创造出基于人、事、物、数据的运营平台,在有域无疆的,新的数字世界里,根据多维度的数据对物理世界的治理进行创新和重构。
(摘编自王晶《“数字中国”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学习时报》2019年11月22日)
材料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6.2%,而2005年这一比例仅为14.2%。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7%。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国际市场明显萎缩,尤其对于传统产业来讲,伤害更为明显。但在福建长乐,当地积极拥抱互联网,加速实施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很多公司厂房里,曾经人头攒动的场景不再,眼前是有序挥舞的机械臂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
今年以来,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福建省提出三年基本建成国家东南区域网络枢纽和海上数字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枢纽;浙江省计划三年投资近万亿元,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先的标杆省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开展5G创新应用400余项,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600余个,不仅持续拉动投资,也正激发中国经济内在活力。
(摘编自秦平《期待数字中国战略进一步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网2020年10月13日)
8.下列对“数字中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来临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B.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所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当前的“新基建”与“数字中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C.我们国家以“数字中国”为抓手,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抢占了数字世界的制高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产生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D.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行,促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始融入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创新,我们可能创造出基于人、事、物、数据的运营平台,这有助于我们对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和重构。
B.2005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14.2%,2019年这一占比已经达到36.2%。这组数据表明,数字技术驱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C.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国传统产业,数字技术有助于改造传统产业,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D.为了抵抗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扭转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维,2020年以来,我国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10.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公①为魏谓魏冉②曰:“文闻秦王欲以吕礼③收齐,以济天下,君必轻矣。齐、秦相聚以临三晋,礼必并相之,是君收齐以重吕礼也。齐免于天下之兵,其仇君必深。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齐破晋④强,秦王畏晋之强也,必重君以取晋。齐予晋弊邑,而不能支秦,晋必重君以事秦。是君破齐以为功,操晋以为重也。破齐定封,而秦、晋皆重君;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矣。”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子委下必听五伯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今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书》云:‘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以非此时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赵合,其仇君必深矣。挟君之仇以诛于燕,后虽悔之,不可得也已。君悉燕兵而疾僭之,天下之从君也,若报父子之仇。诚能亡齐,封君于河南,为万乘,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愿君之专志于攻齐,而无他虑也。”
谓魏冉曰:“(秦与赵)和不成,兵必出。白起⑤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公,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到。”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注】①薛公:即田文,号孟尝君,齐国人。②魏冉:秦国大臣,封于穰邑,称穰侯,后加封陶邑。③吕礼:秦国将领。因秦国相国魏冉曾想要杀死他,而逃奔齐国,后来又逃回秦国。④晋:特指魏国。⑤白起:秦国名将,善于用兵。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长A小B国C率D以E朝F天G子H天I下J必K听L五M伯N之O事P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弊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文中指孟尝君的封地薛邑。
B.客卿,战国时秦国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以客礼待之,故称。
C.万乘,一万辆兵车。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文中指魏冉可以称王。
D.中国,古代泛指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称为“四夷”。与今天的“中国”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文劝说秦相魏冉,主要是请他劝说秦王让魏国出兵攻打齐国,如果魏国取胜,魏冉将名利双收。
B.田文认为,如果秦齐联合,就一定会重用吕礼,这不但威胁到其他诸侯国,还会给魏冉带来麻烦。
C.秦国客卿造劝说魏冉把握时机,联合燕国等诸侯国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才能永久保住魏冉的封地。
D.有人劝魏冉专心去促成秦与赵的和谈,不要等到赵国打败秦国之后再来和谈,那样就会被人轻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破齐定封,而秦、晋皆重君;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矣。
(2)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赵合,其仇君必深矣。
15.“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出自《尚书》,这种理念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不无启示意义。请结合选文内容对这句话加以分析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黄庭坚
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苹。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沁,山露佛头青。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从水写到树,第三句再以“翠光交映”带出水上的亭子,视角转换自然。
B.塘中荷花香色俱全,“渡”字将荷香动态化,“红妆”则以美人比喻荷花之艳。
C.雨中水草缓缓飘动,浮萍散碎,雨后白云满天,青山掩映,诗句充满了画面感。
D.这首词通过描写夏夜景物,在恬淡的意境之中,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归隐的渴望。
17.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指上下片衔接之处,是词意承转的关键地方。“堪听”是本词的过片,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其承转作用。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但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始皇生活的奢靡,连梁柱上的钉头都比谷仓里的米粒还多。
(3)《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六、语言表达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松脂是指松树中含有的树脂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一种黏稠的液体,它在树脂道中流动,松脂都是一滴一滴往外流,这个过程很耗时,可以延续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松脂还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
松脂是松树光合作用的产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松树叶中的叶绿体不断吸收和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即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产生氧气。而生成的糖类再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经过各种中间产物,后在木质部的分泌细胞中生成了松脂。所以,若要增加松脂产量,则需要松树有繁茂的枝叶、发达的根系和充足的光照,为松树提供充足的营养并增进树木的生理代谢,从而使光合作用能够更充分的进行,才能获得更多的松脂。
20.请根据材料第一段内容给“松脂”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21.下列是根据材料第二段概括松脂形成过程的流程图,请在方框或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内容,每处不超6个字。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著名经济学者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请人帮忙推陷在土坑里的小汽车。他随机向路过的行人求助,发现半数以上的人都乐于出手相助。后来他改变了求助策略——他告诉行人,如果有谁帮忙推车,他将给予对方10美元作为报酬。这次竟然只有很少几个人愿意帮他,他甚至遭到一些人的白眼:“我没有时间,你用10美元去雇佣别人吧!”第三次,他改变了答谢策略——车被推出土坑后,他赠予每个施助者价值1美元的小礼物。这次他发现,施助者不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小礼物,还反过来对他表示感谢。
以上材料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2.①陪衬作用。以萝卜为纽带,以那人的言行举止衬托出老栓的热情朴实以及对农耕文明的情感。②那人不断提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老栓与那人在萝卜地的对话,反映出城市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巨大冲击,深化了主旨。 3.①小说的情节是老栓和那人在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对话,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例如;委婉地写出草海湖的往昔和即将发生的变化,不仅写出了一个湖泊的变迁史,还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反映出城市文明入侵对人心理造成的的巨大冲击。③这种情节安排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
B. “交代出那个人城里人的身份”错,“一张白净的脸”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突出人物的文雅,“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交代人物的身份,与摄影相关,但不能得出是城里人的身份。
C.“虚荣”错,老栓给那人一再拔萝卜请他吃,老栓是真心实意请他吃的,表现老栓热情、善良、淳朴,老栓的性格中没有虚荣的特点。
D.“主题上也前后照应”错,开头写“他喜欢蹲在地埂上”,表现老栓对土地的热爱,结尾“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朝那个人追去”,表现老栓的善良,小说的主题是反映城市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击,开头与结尾并没有揭示小说的主题,也就不存在主题上前后照应。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人物形象角度,当那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表现出老栓热情、善良、朴实,那人夸萝卜甜时,老栓很得意,老栓劝那人再吃根萝卜,提到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舍不得,这些内容表现出老栓对农耕文明的情感,热爱而眷恋,那人对塑造老栓起到了陪衬作用。
从情节结构角度,那人不断向老栓提出问题,“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这地方的鸟多不多”“你们竟然打来吃”“你的儿子也在外面打工”“怎么吃不到了”,这些问题推动着故事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
从主旨角度,那人和老栓的谈话中,既提到了草海湖的以前自然环境,也提到了现在的变化,那人问老栓为何吃不到了萝卜,引出老栓的感慨,因为大力发展旅游业,不让种地了,老栓不习惯去城里享清福,这些反映出城市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巨大冲击,深化了主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手法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紧密结合文本,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小说主体部分讲述那人与老栓在草海湖聊萝卜,聊草海湖的过去,聊现在青年的选择,聊老栓儿子接老栓夫妻进城,这些情节都是小说显露出来的。
分析小说未显露的部分,小说提到草海湖的往昔,湖泊面积大,鸟类种类繁多,但人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破坏性很大。现在草海湖开始蓄湖,慢慢看到鸟兽的踪影,“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草海湖的变迁史,表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反映出城市文明入侵对人心理造成的的巨大冲击,小说表达的委婉曲折。
分析情节的作用,老栓和那人的对话中,讲述了草海湖的变迁史,也流露出老栓对土地的情感,这样的情节安排,更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小说大量留白,如老栓离开土地后生活如何,引人深思。
4.C 5.D 6.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天风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之大;②动静结合。夜色岑寂,天风呼啸,一动一静相互衬映,衬托出春天夜晚的岑寂,表达出作者感受到的天风的震撼,使文章生动活泼;③长短句结合,使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④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朴素中更加洗练典雅,具有诗意化。 7.①作者本次旅行虽未能见到泰山日出但仍体会到了游泰山的乐趣;②在登顶过程中及山顶所见之景让作者对自然生出豪情;③作者在对山顶题字刻石,尤其是在对《纪泰山铭》仰瞻和聊天中加深了对泰山文化的景仰、崇敬之情;④52年后重返祖国故土,泰山一宿深化了作者对祖国、民族的思念、热爱。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冷梦”所指情感错误。“冷梦”两字写出的是泰山阴冷潮湿的天气,也是早起出门的原因之一。
B.“通过‘唯’字传达出作者人类无限力量的肯定”错误,“唯”字传达出的是作者肯定自我的态度。
D.“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远山深壑都只有迷茫的轮廓”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迷茫的轮廓”属于远山沟壑的实际特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借此来写唐朝由盛而衰”错。是为了突出《纪泰山铭》这盛唐盛世的宏文的历史悠久。
B.“书法水准是泰山石刻中最高的”错,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为“尤其是一千两百年前唐玄宗的《纪泰山铭》,不但碑高、文长,而且书法劲道,是隶书的珍品”,并没有说书法水准是泰山石刻中最高的。
C.“又给泰山增添了神秘感,留下悬念”错。以丈人峰的掌故作结,应为“给文章增添了趣味性”。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呼喝的天风迫不及待把我接了过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天风人格化,用词语“迫不及待”“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之大;
②“呼喝的天风迫不及待把我接了过去,除此,四周的夜色一片岑寂”,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夜色岑寂,天风呼啸,一动一静相互衬映,衬托出春天夜晚的岑寂,表达出作者感受到的天风的震撼,使文章生动活泼;
③“杆顶的天空飘着阴云,时疏时密,一轮未满的冷月出没其间,半明不昧的,有一点诡魅。这才记起今夕何夕,竟是清明之夕”,长短句结合,使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
④“时疏时密”“半明不昧”“今夕何夕”,据此看出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朴素中更加洗练典雅,具有诗意化。
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对“甘旅”的理解:
本文中作者并未看到日出,但仍称其为“甘旅”。“甘”即“甜、乐”,答案指向“情感”。据此分析出,作者本次旅行虽未能见到泰山日出但仍体会到了游泰山的乐趣;
结合文章可见,选文中作者分别从“自然景物”与“文化景观”两方面对泰山进行描写,故答题时从以上两方面入手即可。据此分析出,在登顶过程中及山顶所见之景让作者对自然生出豪情;作者在对山顶题字刻石,尤其是在对《纪泰山铭》仰瞻和聊天中加深了对泰山文化的景仰、崇敬之情;
题干有提示,余光中是久未返乡,即使未见日出,但他身在故土,这亦让他感到“甘”。据此分析出,52年后重返祖国故土,泰山一宿深化了作者对祖国、民族的思念、热爱。
8.C 9.D 10.①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家数字竞争力的提升。②国家治理层面: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③经济发展层面:提振了经济信心,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拉动投资,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C.“我们国家……抢占了数字世界的制高点”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数字世界制高点,数字国家的建设风生水起。对我们国家而言,以‘数字中国’为抓手,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可见我国正在建设数字国家,而非已经“抢占了数字世界的制高点”。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为了抵抗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等新型基础设施”说法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下行通道,逆全球化思维盛行”,这是对当今全球局势的阐述;材料三中谈到了“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今年以来,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这是阐述了数字技术的前景和我国各地正在布局的基础设施。可见,对当今全球局势的阐述和“我国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我国各地加速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并不是“为了抵抗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扭转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维”。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了当前面临的时代机遇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数字中国”的建设,“对于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家数字竞争力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点可以直接概括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国家数字竞争力的提升。
材料二阐述了“数字中国”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原文中说“以‘数字中国’为抓手,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抓住了数字时代的最核心竞争力”“‘数字中国’建设,是……的全方位创新实践,也进一步推动……各领域的变革再造和重塑”。由此可见,从国家治理层面上看,“数字中国”的建设,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三阐述了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的内容,以福建长乐为例,展望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前景。原文中说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可见,从经济发展的层面看,“数字中国”的建设,提振了经济信心,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开展5G创新应用400余项,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600余个,不仅持续拉动投资,也正激发中国经济内在活力”,可见“数字中国”的建设,还能拉动投资,激发经济内在活力,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11.CHL 12.C 13.D 14.(1)打败齐国,可以确定您的封地,那么秦、魏都得看重您;如果齐国没有被打败,吕礼会再次被重用,那么您一定会非常困窘。
(2)一旦秦国突然发生其他变故,而与齐国联合,齐国又与赵国联合,他们仇恨您的程度一定更深了。 15.①“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意思是,做好事要愈多愈好,除祸害要愈彻底愈好。
②选文中秦国客卿造是借此名言劝说秦相魏冉去动员燕国出兵攻打齐国,免得秦国与齐国联合起来威胁燕、赵、魏、韩等国。
③今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时,也要以德为邻,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共建和谐社会;同时,对于危害社会与国家的人,也要坚决予以惩治。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样您可以为小国之长率领小国朝见天子,诸侯一定会听从,这可以同春秋时代的五霸相比。
“长小国”,省略主语的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率以朝天子”,“以”连接前后两个动作,句意连接紧密,单独成句;
“委下必听”,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五伯之事也”,判断句,单独成句。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魏冉可以称王”错,秦国客卿造对穰侯魏冉说,进攻齐国如果能够成功,魏冉的封地陶邑就可比作万乘大国。只是“比作大国”,不是真的“可以称王”,变成大的诸侯国。这是在给他“画大饼”,只是把这样的功业夸大,大到可以与“五伯”相比,但实际上并不能实现。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那样就会被人轻视”曲解文意,选文最后一段是写有人分析秦国与赵国的微妙关系,他说一旦和谈破裂,势必发生一场秦赵间的战争,无论秦国是否取胜,都对魏冉不利。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破”,打败;“重”,看重;“大穷”,非常困窘。
(2)“卒”,通“猝”,突然;“从”,通“纵”,联合;“仇”,仇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树立品德,必须辛勤灌溉;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意思是,做好事要愈多愈好,除祸害要愈彻底愈好。
结合“因天下之力,伐仇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以非此时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赵合,其仇君必深矣。挟君之仇以诛于燕,后虽悔之,不可得也已”可知,选文中秦国客卿造是借此名言劝说秦相魏冉去动员燕国出兵攻打齐国,免得秦国与齐国联合起来威胁燕、赵、魏、韩等国。
联系现实,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今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时,也要以德为邻,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就像各国团结一致对付齐国一样,共建和谐社会;同时,齐国那样对别国有威胁的国家就如同危害社会与国家的人,也要坚决予以惩治。
参考译文:
薛公田文为魏国劝说秦相魏冉,说:“我听说秦王想通过吕礼去联合齐国,以此来救助天下,这样,您一定会被轻视。齐、秦联合来对抗赵、魏、韩三国,吕礼一定兼任齐、秦两国的相国,这样,就等于您结交齐国而加强了吕礼的地位。如果齐国避免了各国的军事威胁,一定会深深仇视您。您不如劝秦王命令薛邑的兵力去完成攻齐的任务。如果齐国被打败,我田文将请求魏王把所得的齐国土地作为您的封地。齐国如果被打败,魏国就会强盛起来,秦王担心魏国强盛,一定会借重用您去联合魏国。齐国把薛邑给了魏国,(魏国也)不能(单独)对抗秦国,那么魏国也一定会借重用您去讨好秦国。这样,您既收获了打败齐国之功,又依仗魏国抬高了自己的地位。打败齐国,可以确定您的封地,那么秦、魏都得看重您;如果齐国没有被打败,吕礼会再次被重用,那么您一定会非常困窘。”
秦国客卿造对穰侯魏冉说:“秦王把陶邑封给您,您在秦国已经掌权好几年了。进攻齐国如果能够成功,您的封地陶邑就可比作万乘大国了,这样您可以为小国之长率领小国朝见天子:诸侯一定会听从,这可以同春秋时代的五霸相比;攻齐如果不能成功,陶邑就成为需要邻国救济之地而不能依靠了。所以进攻齐国,这对陶邑来说,是存亡的关键。您如果想取得成功,为什么不派人去燕国对燕相国公孙操说:即使是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然贤能,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然贤能,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凭借虞舜、商汤和周武王的贤能,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现在攻打齐国,这是您的大好时机啊。凭借诸侯之力,攻打敌对的齐国,既可以报复燕惠王以前的耻辱,又可以完成燕昭王未竟的功业,还可以为燕国除掉万世之害,这是燕国长远的利益所在,也是您建立大功名的良好时机。《尚书》上说:‘做好事要愈多愈好,除祸害要愈彻底愈好。’吴国不灭亡越国,越国就会灭亡吴国;齐国不灭亡燕国,燕国就会灭亡齐国。齐国被燕国灭亡,吴国被越国灭亡,这就是除去祸患没有除尽啊。您如果不乘此时机完成您的功业,除掉您的祸害,一旦秦国突然发生其他变故,而与齐国联合,齐国又与赵国联合,他们仇恨您的程度一定更深了。以这样的仇敌来讨伐燕国,到那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如果您动员燕国的全部兵力,马上消灭齐国,诸侯也一定会像父子报仇那样,争先恐后地响应您的行动。如果真正能够灭掉齐国,我们将把黄河以南一带作为您的封地,您将会拥有堪比万乘之国的土地,身居中原,而四通八达,南与陶邑为邻,永世没有祸患。希望您一心一意地进攻齐国吧,不要有其他什么顾虑了。”
有人对魏冉说“如果秦国主张和赵国议和,不成功的话,秦国一定要出兵。如果出兵,白起又将率兵出战。战胜了赵国,由于您原来主张议和,那就于您不利;如果被赵国打败,秦国就一定得听从赵国的,这时如果同意您议和的主张,您就会被人看轻了。您不如专心致力于与赵国议和而不要想其他的事,这样赵国很快就会归附秦国。”
16.D 17.①“堪听”表明雨至,承接上片月下荷塘的晴朗之景,由此转为下片对雨中景雨中事的叙写;
②“堪听”诉诸听觉,承接上片对修水、新绿、鸳鹭、荷花等景物的视觉描写,转为下片对雨落横塘、檐响风铃的雨中景的听觉描写。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了词人内心对归隐的渴望”说法错误,“修水”是作者的故乡,本词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非内心对归隐的渴望。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
“堪听”意为“可以听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堪听”指可以听到小雨过后的各种声音,表明微雨已经到来。该句承接上片“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的景物描写,夜风清冷,月色洒满荷塘,池水清澈平静,可以从水中看见星斗的移转;也由此转为下片对雨中景如“媻姗藻荇,琐碎浮萍”“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的描写,以及雨中事“重开宴”的叙写;
从描写手法上,“堪听”视听觉描写,它将上片的视觉描写承转为下片的听觉描写。上片是作者从视觉角度描写的景色,如青翠的柳枝、身着锦衣的鸳鸯和白色的鹭丝、荷塘的小径中散缀的青色浮萍、幽香美丽的荷花等;而下片“微雨过”“声不断、檐响风铃”等是对雨落横塘、檐响风铃的雨中景色的听觉描写。
18.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俟”“磷”“庾”“粟”“鼎铛”“珠砾”。
19.排比。
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
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中,有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故构成了排比修辞手法。
该句运用排比手法,使内容丰富,露珠、太阳、红霞,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变化,多角度多侧面联想想象;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极富感染力,排比修辞增强语势。
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20.松脂是松树中含有的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被用作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的一种黏稠液体。 21.①有机化合物(糖类物质)②生物化学反应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找出“松脂”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的一些句子。如“松脂是指松树中含有的树脂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树脂”这是“松脂”的特征;“它是一种黏稠的液体”这是“松脂”的性质;“松脂还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这是“松脂”的功用。然后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即“松脂是……一种黏稠液体”的形式,把“松脂”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的一些句子换成定语的形式放到单句中即可。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以及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根据“松树叶中的叶绿体不断吸收和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并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即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产生氧气”,可概括出松脂形成的关键步骤是:松树叶中的叶绿体先进行光合作用,然后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根据“而生成的糖类再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经过各种中间产物,后在木质部的分泌细胞中生成了松脂”,可知生成的糖类要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才能生成松脂。
最后根据流程图中已经提供出的步骤进行补充,①补充有机化合物(糖类物质),②补充生物化学反应。
22.例文:
勿给善心打上“价码”
当他人陷入困窘中时,只要力所能及,我相信人们一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助人为乐”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人性光辉的闪现。
依据马斯洛的五等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从“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再到“尊重”和“自我实现”。这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的提升,由动物的“自然性”到人的“社会性”的跨越。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他人的尊重,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目标得以达成。当然,这是一个无意识的实现的过程,人在“助人为乐”时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现实的功利性。正因为有了“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才体会到一种至高至纯至乐的精神上的“高峰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为乐”既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而且,这个“利”与物质和金钱无关。将助人之行明码标价,显然是以“名利之心”揣度施助者的“君子之行”,不仅误解了善行的动机,还侮辱了他人的人格。金钱固然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可以买到任何一件有价码的商品,但善心不是商品,也无法以明确的价格来衡量,退一万步讲,即使真要标上价码,那也是无价之宝。“1美元”的小礼物是真诚的感谢,而“10美元”的报酬就沦为赤裸裸的购买,前者体现的是真诚的感谢和尊重,后者则暴露出金钱的“腐臭”和人格的卑劣:钱多钱少不是问题,附加于金钱之上的人性和动机才是根本。
看看我们新时代的道德楷模,有为家乡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海南退休教师符国仲,有资助350多名西部孩子梦圆大学的刘春荣,还有在寒冬中解救悬窗老人的“热心女孩”施艾彤。他们都是时代的“推车人”,他们“推车”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10美元”的酬劳,他们无不是将助人视为人生之至乐。正是在助人中,他们感受到崇高的精神愉悦。借用毛主席盛赞白求恩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以助人为乐的人,必然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古人云:“日行一善,功满三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但我们助人行善,并不是为了“功满三千”,而是因为助人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这是我们为人的德行,也是人生的修行。我们当然不希望被我们帮助过的人付给我们“10美元”的酬金。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应该用“10美元”的酬金去侮辱他人。
不管是你,是我,还是他,我们都不应该给善心打上“价码”;让善行得到尊重,让助人之行回归至乐的本真,是我们的应尽之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叙事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小实验,实验的内容是关于求助方式的。材料中有三种求助方式,第一种是经济学家随机向路过的行人求助,半数以上的人都乐于出手相助,可见随机求助的方式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还算差强人意;第二种求助方式是他事先告诉行人,如果有谁帮忙推车,他将给予对方10美元作为报酬,这种求助方式似乎变成了交易,大部分人不愿意接受,因为这让乐于助人的善行体现不了人的美德;第三种求助方式是事后答谢,虽然礼物很小,但却让施助者事后很是高兴,因为这样做是对他们助人行为的肯定,是对他们无私美好行为的尊重和赞美。
求助方式的不同,使求助得到帮助的几率和施助者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我们的求助方式,以得到预期的帮助。随机求助的方式差强人意,这在周围人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得到帮助;用金钱作为报酬的求助方式不可取,这样让人情变得冷漠;求助后答谢更愉快的让人接受,这是对施助者助人行为的尊重和肯定。小礼物让施助者更开心,因为礼物的意义不是对他们的善行或者义举进行“定价”,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感激和褒扬。
从施助者的反馈角度看,当某种行为出于道德考量时,即使没有任何报酬,人们也乐于帮忙,因为人们觉得这样的行为有道德、精神意义上的价值。如果给助人行为“定价”,那会让别人不悦,甚至产生厌恶、抵触情绪。当然,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该答谢,但不是给钱,小礼物让施助者更开心,因为礼物的意义不是对他们的善行或者义举进行“定价”,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感激和褒扬。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不能也无法“定价”的。如果认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就难免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生困境。金钱并不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有时候换一个事物,往往问题会迎刃而解。
写作指导:在文章的开头概括材料简短引入论点,如“不能用金钱衡量一切”;正文部分可以运用递进式结构完成写作,先写正确的求助方式,接着论述不能用金钱解决一切,最后论述应对施助者的精神给予肯定和尊重是最好的方式。可采用列举论证方法来充分说理,可列举事后给见义勇为者颁发荣誉称号和适当的奖金的事例来论证对人的精神层面的肯定和尊重更能让人接受,更能倡导善行。
立意:
1.求助的正确打开模式。
2.对善行精神层面的肯定更有效。
3.不能用金钱衡量一切。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