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杜甫
石 壕 吏
他年少悠游,十年困守;战乱流离,仕途坎坷。他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为
“诗史”。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石壕史》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 甫
节奏:二三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整体感知
逃跑。
投宿。
多么。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整体感知
捎信回来。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最近。
防守。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还在吃奶的孙子。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译: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
整体感知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答题模式:
人物+地点+时间+事件
天明――告辞――结局:
暮――投宿――开端:
夜――住宿――发展:
高潮:
线索:诗人的行踪
时间顺序
有吏夜捉人
听妇前致辞
请从吏夜归
独与老翁别
夜久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四个人,四件事。
合作探究:
(齐读第一节)
想一想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齐读第二节)
想一想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想一想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
想一想
(默读第三节)
“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 。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出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 。
听妇之苦
兵役苛酷
战争之惨烈
百姓受害之重
战争破坏严重
听妇之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男二死
丧子之苦
------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观吏之怒
捉、呼、怒
夜、夜久
蛮横凶暴
观吏之怒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试补出吏的逼问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暗
明
吏:
妇:
小结二三节
文中的官吏大发慈悲,动了恻隐之心了吗?请从诗中找到依据。
想一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做了些什么?
察作者之情
听
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差役的行为?是怯懦还是其他原因?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察作者之情
忧国忧民无比矛盾
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想一想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
道不完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
保卫和平,
让白鸽飞遍全球,
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感悟
我们要
不要
和平
战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