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礼记》二则
新知导入
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作品简介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虽有佳肴》选自______________
《大道之行》选自_______________
《礼记·学记》世界教育史
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礼记·礼运》
虽有佳肴
第一则
字词积累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 ) 学相长(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zhǎng
jiāo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所以
困惑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虽然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
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
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宾语前置的标志
字词总结
通假字
《兑命》曰
(“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勉励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 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
其
学学半( )
学学半( )
不知其旨也( )
其此之谓乎( )
动词,教导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动词,学习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宾语前置 其谓之此乎
文言句式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内容探究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
教和学的关系 。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
学→知不足→自反
教→知困→自强
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化主旨。引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师生共同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学学半
教学能相长
结构梳理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第二则
《大道之行也》
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新知导入
字词积累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jǔ
mù
guān
fèn
w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施行
同“举”
培养
指才干出众。
指品德高尚。
公共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所以
以……为亲
以……为子
同“鳏”,老而无妻
……的人
有终老的保障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译文: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自己的职分,女子要及时婚配。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财物
因此、所以
作乱害人
兴起
这
称作、叫做
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和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字词总结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举”,推举。
同“鳏”,老而无妻。
通假字
男有分,女有归( )
大道之行也( )
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 )
鳏寡孤独( )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古今异义
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
古义: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唯独。
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副词,单,只。
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亲
不独亲其亲( )
不独亲其亲( )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一词多义
子
不独子其子( )
不独子其子( )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
动词,杜绝,闭塞。
动词,关门。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盗窃乱贼而不作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
词类活用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倒装句:不必藏于己。
文言句式
“……也”表判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
内容探究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政治制度 。
1.文章中提到的“大道”和“大同”分别指的是什么?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社会纲领是什么?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任何想像都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社会的影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特殊的总括,拿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大同”社会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合作探究
讨论: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
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
合作探究
拓展探究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纲领性的说明: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家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