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然而,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等人的模仿,《红楼梦》香菱的摘句,无数书房和花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这个偏向到清末才矫正过来,读者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的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作了极热烈的赞扬,如:“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扫胡尘”、“靖国难”的诗歌在北宋初就出现过。靖康之变后,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不过,陈与义、吕本中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陆游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譬如刘子翚的诗里说“中兴将士才无双”“男儿取封侯,赴敌如饥渴”,语气已经算比较雄壮了,然而讲的是别人,是那些“将士”和“男儿”。陆游的“鸭绿桑干尽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着鞭”,尽管他把自己搁后,口吻已经很含蓄温和,然而明明在这一场英雄事业里准备有自己的份儿的。这是《诗经·秦风·无衣》的意境,是杜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中箭身死长句》的意境,也是岳飞《满江红》的意境;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的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刘克庄说陆游记闻广博,善于运用古典,组织成为工致的对偶,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可陆游时常觉得寻章摘句的作诗方法是不妥的,尽管他自己改不掉那种习气。他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弘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又针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议论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如《西昆酬唱集》中诗何尝有一字无出处?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刘克庄赏识的恰恰是陆游认为诗家的穷途末路。什么是“诗外”的“工夫”呢?陆游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要做好诗,该跟外面的世界接触,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诗人决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游历和阅历里,在生活的体验里,跟现实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像他自己那种独开生面的、具有英雄气概的爱国诗歌,也是到西北去参与军机以后开始写的。
(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选本还是摘句,清末以前的读者偏重陆游咀嚼出日常生活滋味的诗歌,就此造成了陆游是“老清客”的印象。
B.从陆游开始,文人们的诗歌创作中才有了“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气概和心情,有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凌云壮志。
C.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在他的作品集中,每首诗歌无一例外地表明了他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
D.陆游认为《西昆酬唱集》那种无一字无出处的创作方式,是诗歌创作的穷途末路。刘克庄赏识的正是陆游的这一观点。
2.依据本文,下列诗句不能体现陆游“拜鹃心事”的一项是( )
A.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B.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3.下列关于陆游诗歌的创作特色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陆游有着广泛的阅读面,善于用典故,却又不推崇多用典故。
B.陆游在诗中寄寓了投身沙场之志,与杜甫的诗歌意境相吻合。
C.陆游在早期诗歌创作中一味追求文辞华丽,以对偶工致著称。
D.陆游认为只有体验过丰富的现实生活,才能创作优秀的诗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①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②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③。”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④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音móu,相等。④易箦:指弥留之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旋除删定官 解除
B.其得上眷如此 亲属
C.盖寓微词也 细微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 显露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B.为论者所斥 公勉为之出
C.上之除目,自公而止 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D.其得上眷如此 韩侂胄固欲其出
6.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一组是( )
①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②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③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④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⑤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⑥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B.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
C.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
D.韩侂胄亲自写信请求陆游为南园撰写题记,陆游写下了《南园记》,当中隐含了对韩侂胄的不满。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2)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⑴
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⑸。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⑷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军中。
9.这两首诗的体裁是 _____________。
10.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1.两首诗的尾联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B.诗的颈联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上句“塞上长城”,从大处,远处写,写理想,是实写;下句“镜中衰鬓”,从近处、细处描写,写目前,是虚写。
C.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颔联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D.尾联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13.结合全诗,应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请简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梁启超称赞陆游:“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四、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16.下列句子中,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六、语言表达
17.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存在四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说起陆游,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他一生留下大约9000多首诗歌。本小组拟将陆游诗歌作为研究重点,以学习诗歌写作,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诚邀热爱诗歌并对陆游有所了解的同学加盟参加。
请于本月15日前,将自荐信投入图书馆大厅里的“陆游研究”信箱。
陆游研究小组
2010年1月5日
18.在陆游89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
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字。
七、小阅读-课内
19.下列对《书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一句的情感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 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使他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A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从陆游开始,文人们的诗歌创作中才有了‘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气概和心情,有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凌云壮志”错误。由“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的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 “‘胡尘’、‘靖国难’的诗歌在北宋初就出现过”可知,并不是从“陆游开始”才有的。
C项,“……每首诗歌无一例外地表明了他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错误。由“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可知,选项“每首诗歌无一例外”属于无中生有,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描写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属于例外。
D项,“……刘克庄赏识的正是陆游的这一观点”错误。由“刘克庄赏识的恰恰是陆游认为诗家的穷途末路”可知,刘克庄与陆游恰恰相反。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由宋代遗老表扬陆游的话“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可知,“拜鹃心事”指“寤寐不忘中原”,力主恢复中原。只有“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是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陆游在诗中寄寓了投身沙场之志,与杜甫的诗歌意境相吻合”错误。由“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可知,境界并不吻合。
故选B。
4.D 5.B 6.A 7.C 8.(1)陆游天性激昂慷慨,喜欢行侠仗义,常常把策马草拟檄文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喜好结交中原的英雄豪杰,以求消灭敌人。
(2)他的官位已经升到了中大夫,就辞官退休了,发誓不再出来做官。
(3)他自身行为端正了,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去实行;他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没人会听从。这大概就是说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解除”错误,应该译为授官。句意:立即决定授予他删定官的官职。
B.“亲属”错误,应该译为关怀,宠爱。句意:陆游得到孝宗皇帝的关爱到了这样的程度。
C.“细微”错误,应该译为隐藏,不显露。句意:这是暗含了隐晦的批评。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解为“来,用来”,表目的,连词。
B.被,介词;因,介词。
C.均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D.均指代陆游,代词。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题干要求“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③句体现皇帝对陆游的重视。④段表现陆游归隐的生活。⑤句韩侂胄邀请陆游为南园写记。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不当。陆游已归隐,并发誓不再做官;后答应韩侂胄复出为官,对这个选择,他觉得很愧疚。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慷慨”,意气激昂奋发;“踞鞍”,策马,骑马;“檄”,檄文;“好”,喜好。
(2)“致其仕”,请求辞官退休;“誓”,发誓。
(3)“正”,端正;“虽”,即使;“其李将军之谓也”,正常语序为“其谓李将军也”,为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陆游,字务观,名游,是山阴人。大概是因为他母亲梦见秦少游后生了他,所以用秦少游的名作为陆游的字,而把秦少游的字作为陆游的名。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陆游仰慕秦少游的缘故。绍兴末年,(陆游)才被赐及第。他向茶山曾文清学习诗歌。曾经跟从紫岩张公四处游历,详细地了解了西北边境的战事。陆游天性激昂慷慨,喜欢行侠仗义,常常把策马草拟檄文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喜好结交中原的英雄豪杰,以求消灭敌人。从商人、道士、和尚到诗人、剑客,没有不广泛结交的。在剑南做官的时候,写作诗词,都寄托着恢复中原的志向。(他的诗词)在书肆广为流传,有人得到了这些诗词并把它们呈送到孝宗皇帝那里。皇上勾画圈点他的诗作并且赞赏他的诗,立即决定授予他删定官的官职。有人疑虑陆游交往过杂,由此他被品评的官员排斥。皇上爱惜他的才华,马上重新任用他。皇帝亲自批准陆游官职,授予陆游礼部郎的职位。孝宗皇帝亲自任命官员,到陆游为止再也没有其他人,陆游得到孝宗皇帝的关爱到了这样的程度。陆游请求提前退隐,在若耶、云门之间往来,接纳宾客亲切融洽,用饮酒做诗来自娱自乐。他的官位已经升到了中大夫,就辞官退休了,发誓不再出来做官。韩侂胄坚持想让他出山,陆游因为他而勉强再次做官。韩侂胄很高兴陆游能归附自己,以至请出他最宠爱的四夫人弹奏着阮琴翩翩起舞,求取陆游的词章,故陆游写下了“飞上锦裀红绉”的诗句。又让陆游舀取青衣泉的泉水,青衣泉旁边有唐代开成道士题跋。韩侂胄请求陆游写一篇记,陆游所写的记极尽精美古雅,而且因为满座的宾客都不能尽一瓢,只有陆游尽了一勺,而且他还说自己辞了官又再出来做官,这不但是愧对青衣泉,而且愧对开成道士。此前,慈福皇后把南园赏赐给韩侂胄,韩侂胄向陆游索求一篇记。陆游在记中写道:“天下的人知道您的功劳却不了解您的志向,知道圣上倚重您却不了解您的自我安排。您自己的安排和与圣上对您的倚重,原本不相等。”这是暗含了隐晦的批评。他又说:“我老了,谢绝事务隐居在山阴的湖中。您亲自写信来,说:‘请你替我写《南园记》。’难道是索要那些没有谄媚的语言,没有过分赞美的文章,足够用来启发您的志向吗!”陆游已经获赐丙第,有人说陆游探求孝宗皇帝恢复中原的大志,所以写下诗歌,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期盼。到陆游临终时,还留下了诗来给他的家人看,诗中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那么陆游的理想,在他临死的时候还有显露和表白。
9.律诗 10.C 11.《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律诗是近体诗一种。格律严密。源于南朝,盛于盛唐。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这两首诗,每一首都是四联八句组成,颔联、颈联对仗规整,格律分明,所以是典型的律诗。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所以此句情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无奈。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所以此诗尾联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12.B 13.①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愤于金兵南下,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多年前的抗金经历。愤中有豪言壮志。②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抒发了诗人的沉痛、感伤之情。③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但诗人并不绝望,诗中还蕴含着诗人豪壮的感情。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句的能力。
B项,实写虚写弄反了。“塞上长城空自许”意思是“自己白白地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一个“空”字表明长城之景是作者回忆、想象之景,是虚写;“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这是作者对镜自照的实景,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盼北伐、盼恢复都成了空谈。故B错。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分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首联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颔联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这两联表现了作者期盼恢复中原的豪迈气概,是一种“义愤”之情。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颈联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
14.(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陆游生活在特殊的时期,主战派奋勇抗金,而主和派又与主战派政见不和,陆游志存高远,胸怀大志,早年抗金气壮山河的事迹往往激起他的爱国豪情。可惜壮志未酬,鬓发早白,怎能眼看胡尘肆虐而聊以诗鸣?忧愤不已,令人慨叹。
【详解】(1)此题考核对比阅读的能力,先理解各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归纳出共同点和不同点。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白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2)首先理解梁启超这首诗的意思,这首诗是赞扬陆游的,抓住其中的“爱国”“意不平”等词句,可以看出主要赞扬陆游的爱国精神。而陆游的记梦诗通过对梦中作战场面,醒后“鬓虽残,心未死”的心理的描绘,表达他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15.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塞”“衰鬓”“斑”“瓜洲”“渡”“名世”“载”“堪”,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16.C
【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纯用名词短语连缀,不用动词、虚词联结。A、B、D三项都具有这一特点。C项中用了动词。故选C。
17.(1)“说起陆游,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删去“对”;(2)“他一生留下大约900多首诗歌”删去“大约”;(3)“以学习诗歌写作,陶冶性情,放飞心灵”,在“放飞心灵”后加上“为目的(目标)”;(4)“加盟参加”删去“参加”或“加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说起陆游,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错误,主客体颠倒,“对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中主客体颠倒,是“同学们对陆游”而不是“陆游对同学们”,改为“说起陆游,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或者“对于同学们来说一定不会陌生”。
(2)“他一生留下大约900多首诗歌”错误,成分赘余,“大约”与“多”不可重复使用,去掉“大约”或者“多”。
(3)“以学习诗歌写作,陶冶性情,放飞心灵”错误,成分残缺,介词“以”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为目的”。
(4)“加盟参加”错误,语义重复,“加盟”与“参加”意思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8.同学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陆游仍矢志不渝,临终前大声疾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竭尽力量。这样,才能让古往今来赍志而殁的志士仁人含笑九泉。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明确题干要求,并通过解读要求明确考查方向和内容,严格按照要求去回答。
本题中,首先要注意主题: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这个主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两方面应相互照应,缺一不可。同时注意语言要有文采。由此来进行写作。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书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的表述错误,这里并没有自责,而是有些遗憾。
故选B。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