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19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19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7 19: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5课 盛衰有凭:明朝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七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米善军
南海
文莱
印度洋
东南亚
东海
一、威名远播:郑和下西洋
郑 和
三宝太监
1.基本概况
郑和下西洋 项目 内容
主要目的
时间/次数
在位皇帝
装载物品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②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1405—1433年/
七次
明成祖·朱棣
①丝绸;②瓷器;③茶叶;④漆器;⑤金银货币;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一、威名远播: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
刘家港
占城
满剌加
榜葛剌
古里
天方
木骨都束
一、威名远播:郑和下西洋
爪哇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2次 1次
船队 规模 62艘,最大船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 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 110吨左右 5艘,最大船
130吨左右
对比中外航海活动,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
①时间早/长
②次数多
③规模大
④范围广
空前壮举
一、威名远播:郑和下西洋
2.历史影响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榜葛剌近麒麟图》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刘家港


西太平洋
印度洋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一、威名远播:郑和下西洋








材料1:明朝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
—《中国历史·七下》
思考: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材料2:明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能够准确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季风、海流航行。
—《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3: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多种通信手段……整支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是在统一号令下进行的。
—《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4: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分工明确…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中国历史·七下》
①经济发达,国力雄厚;
②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先进
③组织严密,团结协作
④优秀人才储备充足
⑤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⑥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根本
原因
二、平定海波:戚继光抗倭
1.背景
(1)倭寇的出现
①时间:
元末明初
②国家:
日本(古称倭国)
③组成:
武士和奸商
④性质:
海盗武装集团
⑤活动:
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东南沿海
倭国
倭寇
倭患
二、平定海波:戚继光抗倭
1.背景
(2)倭患的形成
①时间:
②原因:
③罪行:
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
④影响:
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明朝中期


东南沿海
A.外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B.内因: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思考:东南沿海地区为何成为倭寇侵扰的对象呢?
原因:①经济上:经济发达,商贸兴盛;
②地理上:靠近日本; ③军事上:海防松懈;
倭患
2.戚继光抗倭
二、平定海波:戚继光抗倭
(1)军队
“戚家军”
(2)阵法
“鸳鸯阵”
(3)战绩
①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②消灭福建、广东倭寇,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台州
福建
广东
(4)性质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像








思考:戚继光抗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呢?
材料1: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少保年谱耆编·凯歌》
材料2: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中国历史·七下》
《倭寇图卷》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境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①戚家军军纪严明,作战勇敢;
②明军同仇敌忾,团结对敌;
③抗倭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④戚继光的卓越军事才能;
二、平定海波:戚继光抗倭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民族
英雄
戚继光像
明代《抗倭图卷》(局部)画面描绘了明水军与倭寇交战的情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
2.过程
澳门半岛
氹仔岛
路环岛
中国·澳门示意图
时间 内容
1553年
157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葡萄牙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澳门主权仍属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澳官,驻扎军队,全面管理。
16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思考:为何自明朝中期以来,外患接踵而至呢?
国力衰弱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交往
明朝
前期
1.明太祖时期:
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明成祖时期:
郑和下西洋
明朝
中后期
1.戚继光抗倭
“戚家军”
“鸳鸯阵”
①台州大捷,平定浙东倭患;
②基本解除东南地区倭患;
(1)军队:
(2)阵法:
(3)战绩:
(4)性质:
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1)目的:
(2)最远到达:
(3)影响: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开创亚非海上交通线
本课小结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交往
明朝
前期
国 力
强 盛
郑和下西洋
主动
和平
交往
明朝
中后期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
澳门的居住权
战争
冲突
被动
国力
衰弱
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盛转衰
本课小结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1.郑和曾向明朝皇帝表达过自己远航的初心“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初心是(  )
A.提高国际地位 B.实现中国富强 C.宣扬明朝威望 D.加强与西方联系
2.“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 。这段文字记载的史实更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的(  )
A.政治制度 B.对外关系 C.民族政策 D.经济发展
课堂演练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3.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数千居民“列栅柜战” “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4.杨帆同学喜欢用戚继光的名言警句来做人生格言,下面是他收集的一句戚继光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
A.抵抗匈奴,修筑长城 B.抗击金军,郾城大捷
C.驱逐荷兰,收复台湾 D.抗击倭寇,九战九捷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5.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收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等。这些诗句反映了作者(  )
A.横渡东海传播中华文明 B.翻越葱岭,探究真理
C.保卫海防,报效国家 D.心系故园,万里寻根
6.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活动,其中某国于1553年在我国建立了殖民据点。这里的“某国”和“殖民据点”分别是( )
A.荷兰、台湾 B.西班牙、海南 C.英国、香港 D.葡萄牙、澳门
课堂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