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4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4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7 19:1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 ( )于不顾,
——法国学者费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海洋
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程标准: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和平: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二、挑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三、挑战:广东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重点:1.郑和下西洋
(目的、概况、影响、成功原因)
2.戚继光抗倭
(背景、概况、评价)
3.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四、展望:铸海洋强国,扬科创之帆
(一)郑和下西洋“西洋”概念
一、和平: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阅读70页找到“西洋”指的是哪?
西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二)郑和个人介绍
一、和平: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郑和个人简历
姓名:原名马和,小名三宝(三保)。
时代:明成祖朱棣(dì)时期(明朝前期)
性格:“ 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
民族:回族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职业:宦官、航海家
经历:从小熟悉海洋,了解许多国家历史地理,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宝太监”。
(三)郑和下西洋目的
一、和平: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成祖疑惠帝(太祖之孙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阅读p70页结合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在祖法儿国, 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安息香、苏合油之类,来换易(交换)紵丝、瓷器等物。…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 ——《瀛涯胜览》
目的:
①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③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明成祖朱棣
明惠帝 朱允炆
根本目的
(四)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一、和平: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如果你是远航归来的郑和,你如何向皇帝汇报呢?
结合p71页填表,开始你的汇报!
郑 和 下 西 洋 时间
出发地
次数
船队规模
所携货物
到达范围
1405—1433
7次
最多时200多艘
最少时60余艘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刘家港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送礼、贸易)
飞燕阵
丝绸
茶叶
漆器
金银
瓷器
异兽
珊瑚
象牙
宝石
香料
刘家港
(1405-1433)







今越南
今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
今沙特阿拉伯
今孟加拉
(四)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一、和平: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1519-1522
次数 7次 4次 2次 1次
船队规模 60-200艘 最大船1500吨左右 3艘 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 最大船110吨左右 5艘 最大船13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环球航行
对比同时期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地位?
战船
坐船
粮船
马船
水船
151.8米
24.5米
哥伦布旗舰
宝船
长44丈4尺,
宽18丈。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地位:郑和的航海,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五)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一、和平: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根据图片结合72思考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印尼爪哇岛三宝庙
《榜葛剌là进麒麟图》
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积极影响:
(五)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一、和平:沧海云帆耸,天涯纽带长
根据图片结合72思考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南京·郑和墓
明朝朝贡(进贡):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
消极影响:
七次远航劳民伤财,给明政府带来了沉重经济负担,
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开放。
知识拓展:明朝朝贡
朝贡:又称进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结盟,这些礼物称为贡品。朝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进贡碗石的暹罗:该国曾在1437年进贡了一批碗石(鹅卵石之类),当时明朝给了每斤250贯高价,暹罗由此获利颇丰。
不用铸钱的日本:史料记载,朱棣是个“视金钱如粪土”的皇帝,永乐三年(1405),仅赐给日本国王的铜钱就有150万枚,次年又赏赐1500万枚,王妃500万枚。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干脆自己不铸铜钱,以永乐铜钱作为流通货币。——《鬼脸历史课》
(六)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
一、郑和下西洋
阅读材料思考郑和能下西洋成功原因有哪些?
明成祖更是锐意开拓,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以打开对外交往新局面。——刘祥学《四夷来朝与明初百年对外关系的变局》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3课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明史·郑和传》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①明朝国力强盛,提供雄厚经济基础。
②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③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
④郑和个人的能力出众。
根本原因
二、挑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背景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称为“倭寇”。
倭寇
倭患
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
———《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
元末明初
明朝中期
严重威胁沿海地区民族
生命安全和国家安全
海禁政策
走私猖獗
元末明初,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明中期,国力下降,实行海禁。随着中日贸易不断扩大。海禁已远不能满足中日贸易需要。当时日本正处在战国时代,各封建主为加强自己经济力量,解决财政困难,便组织武士、海盗和商人,渡海掠夺中国财富。甚至借“入贡”之名,行海盗之实。1523年发生“争贡事件”,浙东人民惨遭祸害。明世宗撤销市舶司,禁止对曰通商,堵死正当通商,非法贸易却愈演愈烈。日本海盗商人与中国沿海势家、奸商勾结,深入东南内地进行劫掠。加之明政府内部对抗倭分歧严重,沿海倭患日益严重。——蔡俊士《戚继光在浙江台州抗倭斗争述论》
阅读材料思考明朝面临什么问题,此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二、挑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二)戚继光个人介绍
戚继光个人档案
时代:明朝中期
籍贯:山东登州(今蓬莱)
民族:汉族
职业:军事家
经历: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率领军队被称为“戚家军”。后在北方抗击鞑靼十余年,保卫北部疆域安全。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本兵书。
(三)抗倭经过
二、挑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准备:
(2)阶段:
阅读73-74页思考戚继光为抗倭做了什么准备,
其抗倭斗争可分为几个阶段?
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整顿军队,招募农民、矿工,
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鸳鸯阵)
戚家军
1561年,倭寇进犯浙江
进犯福建、广东
戚继光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
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消灭浙江倭患
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四)抗倭评价
二、挑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阅读73页材料研读,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戚家军
军纪严明
训练有素
能征善战
上下团结
作战英勇
戚家军同仇敌忾,
不除倭患不罢休的决心,
(四)抗倭评价
二、挑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不求个人名利,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根据图片和诗句,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你如何评价戚继光抗倭战争?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山东蓬莱的
戚继光纪念馆
天津蓟县的
戚继光雕像
福建平和县的
戚继光像
情怀抱负:
评价:
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抗倭战争性质
(五)抗倭成功原因
二、挑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
——《倭变事略》
大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广大群众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部编人教七年级下册
戚继光所著兵书
阅读材料和图片思考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有哪些?
①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③获得人民的支持
②戚家军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经过
三、挑战:广东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
请求暂时借地登岸晾晒货物。
1573年,向明朝政府上交五百两白银,获得了在澳门的租界居住权。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签约,
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与祖国分离446年。
四、展望:铸海洋强国,扬科创之帆
三哥的事情,你们都要谅解!他不是不孝子, 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
“海天卫士”王伟
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
依海富国
以海强国
人海和谐
合作共赢
——习近平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郑和下西洋
明中后期
国力渐衰
戚继光抗倭
(来自东方的挑战)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来自西方的挑战)
战争冲突
受到侵略
和平交往
朝贡贸易,友好往来
课堂小结
启示: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民族复兴,向海图强!
课堂小练
1.“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张骞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C
2.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目的是为提高明朝国外地位和威望 B.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C.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1405-1433,先后七次下“西洋
B
3. 7次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郑和七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明朝出现这样的壮举的根源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B
4.东南亚的一些地名、庙宇以“三宝”命名,如泰国“三宝塔寺”、“三宝城”等,新加坡“三宝山”。印度尼西亚“三宝垄”,从中不能得出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 B.体现郑和远航增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友好往来
C.说明郑和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 D.说明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D
课堂小练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一位抗倭将领维护祖国海防安全的决心。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C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宣扬国威,
C. 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业绩
A
8.《广东通志》中记载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个故事结局是 (  )
A.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歼灭倭寇 B.岳家军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
C.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寇准力主抗敌说服皇帝亲征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