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7 11: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散文阅读
一、散文概念
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
2.意境深远,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种类
1、写人记事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
2、写景抒情散文:写景抒情,咏物言志,以景物来抒写人的生命感受。
3、议论说理散文: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往往是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秋”的诗句
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秋”的诗句?
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识记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lǐn

tuó

tuí

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还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思考: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底蕴暗含其中;“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 都 的 秋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含有对故都(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
地点
( 北平)
事物
(内容)
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显现。点明描写内容。全文描写的核心。
1、文中哪个句子总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在文中圈点出来。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意句 文眼
2、圈点出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关键景物。
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任务一:整体感知,感受形象。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3——14: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任务二:根据“故都的秋”所具有的特点,梳理文章脉络。
任务三:探究写景抒情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
意象 秋景图 清 静 悲凉 情感
秋院(破屋、天色、牵牛花......)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秋晨院落图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破屋,破壁,牵牛花的蓝朵
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秋槐落蕊图
气味也没有,丝纹细腻清闲
声音也没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秋蝉残声图
衰弱的残声
衰弱的残声
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秋雨话凉图

息列索落
灰沉沉的天空、悲叹
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秋日胜果图
淡绿微黄的颜色、枣树叶落
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探究:文章的“形”“神”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形: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选材广泛)
神: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主题统一)
任务三:探究写景抒情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
①形散而神不散:郁达夫选择了五种秋景,紧扣“清、静、悲凉”来表现北国的秋味,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②意境深远:将“情”与“景”完美融合,构成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关系;运用了多种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③语言优美凝练:本文语言优美,一字千秋。从形、声、色等多个角度来描写秋天,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任务四:探究: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笔下特别的美?
①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②首尾呼应,使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与眷恋之情表达的更为浓烈。
任务五: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南国之秋”,有何作用?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南北秋韵比较
任务六:当堂检测: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秋雨的每一滴微雨里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故都的秋色
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
小结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