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1.(3分)C(“无治而治”的社会应该是“无政府”,而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
2.(3分)A(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明了二者的不同,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
3.(3分)C(属于法治。)
4.(6分)①加强农村法治力量,增强村民法治意识;②坚持问题导向,既要感悟社情民意,又要融合法理人情;③基层法治创新,既要有威严又要有温度。④深入基层治理,开展法治系列活动,帮助群众形成法律信仰。
评分建议: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现代文阅读II(本小题共4小题,共18分)
5.(3分)A
6.(3分)C(没有惋惜之情。)
7.(6分)①在国内战乱期间,华人商人可以在南洋从事商业活动从而获得财富。②郁达夫这样的文人,在海外身处险境,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却遭到迫害,显得残酷。③他的文学成就并不算太多,作为文人的才华不能得以显现,显得残酷。④这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于郁达夫先生在南洋为抗日而殉国的痛心之情,也批判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
评分建议: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8.(6分)①人生经历:留学日本,在外游历,在南洋参加抗日工作8年。②作品风格: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不拘一格。诗篇清新俊逸,小说有颓废之风,游记识见高尚、技巧灵动。③情感生活:感情浓厚而又率真,情感丰富,有时候理智控制不住情感。④思想精神: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他不满社会现状,思想先进,对当时的青年产生深远影响。⑤生活方式:生活放浪不羁,纵情醇酒妇人中,希望找到暂时的寄托。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9.(3分)C
10.(3分)A(都解释为“合乎”“符合”)
11.(3分)C(丁外艰是指祖父或父亲去世。)
12.(3分)D(两次担任宰相的是富弼。)
13.(4分)(1)臣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朝廷丝毫俸禄的人很多。
评分建议:忝、释褐、寸禄各1分,语句通顺1分。
(4分)(2)现在我们却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退缩着不敢向西来。
评分建议:资、却、业各1分,语句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恨”是“遗憾”的意思,遗憾的是菱歌惊醒眠鸥,打破眼前的静谧,故“伤心国事”“乐景衬哀情”错。)
15.(6分)①对隋炀帝骄奢淫逸的批判:昔日汴堤绿柳,目睹繁华,隋炀帝开凿运河,诏造龙舟,沉湎美色,醉生梦死,最终导致国家灭亡。②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借古讽今,写隋炀帝奢靡无度的旧事,含蓄地影射北宋王朝歌舞升平,腐化堕落,未来堪忧。③对当朝统治者的讽谏:借古喻今,借隋炀帝奢靡而亡的历史教训,希望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④对历史兴亡的悲叹:一轮清秋夜月笼罩在离宫别馆之上,迷蒙而冷寂。自然永恒而时事巨变,惟见水波潋滟,枫叶悠悠。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6.(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4)尽挹西江 千里澄江似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17.(3分)①源源不断 ②大势所趋 ③历久弥坚
18.(3分)C
19.(4分)①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共鸣,突出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下,各国汇聚起共迎挑战、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合作共赢是人心所向;
②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
评分建议:每点2分,共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20.(6分)①避免重蹈覆辙 ②诚信亦是底线 ③更考验诚信之心。
评分建议:每点2分,共6分。
21.(4分)答案示例:
事物——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反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评分建议:正面和反面各2分,要符合事物的特征,同时要对人生有启示作用。
作文(60分)
详见作文细则
【参考译文】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其祖父吕梦奇,是户部侍郎。吕蒙正在太平举国二年(977)录取为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不久,擢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凡是读书人未被任用时,见当世之政事不合理的地方,则心中不满;到被任用后,应当尽其所能,即使建议不一定都合理,也应使政事符合于治道。”
李昉被罢免宰相后,吕蒙正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吕蒙正为人厚道宽容,有很高名望,以坚守正道自律。遇事敢讲话,每次讨论时政,有不公允的,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上赞许他能无所隐瞒。赵普是开国元老,吕蒙正是后来提升的官员,历任官职十二年,于是同任宰相,赵普很赞许他。不久,遭母丧,守丧未满三年被重新起用。先前,卢多逊任宰相时,他的儿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后来就当作常例。到现在,吕蒙正上奏说:“臣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朝廷丝毫俸禄的人很多。现在我儿子刚成年,请求以我刚出仕时的官职补任他。”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给九品京官,成为法定制度。
至道初年,吕蒙正以右仆射身份出任河南府通判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升为档案库仆射。六年,授给他太子太师一职,封为蔡国公,又改封为许国公。景德二年春天,吕蒙正上请求辞官回洛阳。到朝廷告辞那天,坐轿到东园门,命令他的儿子扶着他到宫殿,对皇上说:“对远方的人要和平共处,停止战争节省财用,是古往今来的治国上策,希望陛下经常替百姓着想。”皇上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皇上对吕蒙正说:“你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臣有个侄儿叫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具有宰相的才能。”夷简从此被皇上知道。
有个叫富言的人,是吕蒙正的宾客。一天告诉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吕蒙正答应了他。见面后,惊叹说:“这个小孩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过我。”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同学习,供给很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任宰相,也是以司徒退休。吕蒙正善于识人才就是这样。许国公的封命刚下来吕蒙正就逝世了,终年六十八岁。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文穆。
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00后女孩退房后屋里遍地垃圾”的新闻冲上热搜,于是00后被贴上了“任性幼稚”的标签;“00后整顿职场”的话题频频引发讨论,于是00后又被贴上了“敢于向潜规则说不”的标签。有人认为这样的标签生动形象,是00后的真实写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标签以偏概全,让00后背负了不该有的刻板印象。
作为00后的你,对于这样的“标签”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作文题解读】
《中国高考报告(2023)》蓝皮书指出,2023年命题高考命题继续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话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标签”命制作文题,旨在紧扣时代脉搏,加强考试内容与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勾连,努力实现语文课堂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夯实信仰根基,引导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紧扣时代特征,例举出生活中两种贴“标签”行为的原因和现象。同时用具体的事例诠释了“标签”的内涵,即标签是对一类群体特征生动而形象的高度概括。“标签”可以是正面形象的概括,也可以是负面形象的概括,可以是客观公正的,也可以是偏激窄化的。标签本义是指“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拓展到生活中,还可以是对人、事、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等对象的特征界定。
第二部分指明人们对贴“标签”行为的两种看法。前者肯定贴“标签”的作用,即“生动形象”、“真实”,可以展现鲜活的个性,便于人们更快更好地了解对象,同时也能使被贴者获得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后者否定贴“标签”的行为,即“以偏概全”,使被贴者“背负不该有的刻板印象”。可能带来认识的窄化、固化,造成刻板的印象,甚至对被贴者造成认识上的自我绑架、发展上的自我束缚。
写作任务中“00后的你”提醒考生,要立足自己的身份意识,关注自己,关注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理解”。既不能游离于材料,又不能只是对材料作简单的演绎和续写或扩写。“写一篇文章”意味着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或其他自己擅长的文体,但文体一定要明确清晰,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要求强调“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首先要选准角度,一是要源自材料,一切都要围绕“标签”这一主题,不可随便乱写;二是要自己有感而发,有感可写,不可任意胡写;三是要准确而辩证,不能选择片面的角度,说过头的话,写武断的文章。“确定立意”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某一方面的某一个角度立意,并深入剖析,从而把理说透说新。
【立意的角度】
从肯定的角度:贴标签是对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的生动诠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获得自我认同。
从否定的角度:去标签化,尊重个体或群体的鲜活特征,不以偏概全,不刻板武断。
从辩证的角度:标签体现了鲜活的特征,但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
【写作注意点】
本次写作是引导考生正确理解“标签”的内涵和作用。所以考生必须要根据材料思考,而不是只堆积一些相关、相类似事例,或是重复别人说过的正确的话。
明确文体,是指用什么文体写就要像什么文体,而不是许多混杂在一起,四不像。
二、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
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形式、内容均恰当,要敢打高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一等卷 48~60分 一等上 54分以上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中“标签”的内涵和“贴标签”的影响,贴合材料的写作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议论能紧扣材料形成独到的观点,逐层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洁净。
一等下48~53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中“标签”的内涵和“贴标签”的影响,符合材料的写作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清晰。议论观点正确,角度准确,说理透彻,符合逻辑。
二等卷36~47分 二等上42~47分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中“标签”含意和材料的写作要求,思路较清晰,结构完整。议论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
二等下36~41分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议论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三等卷24~35分 三等上30~35分 审题不够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议论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三等下24~29分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四等卷 0~23分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写作要求,写作水平差。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结合材料,明确一个角度,围绕对“标签”的理解行文,即不低于36分。
2.考生能正确领会材料的意义,正确分析“标签”的内涵和“贴标签”带来的影响,适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的辩证关系,则赋分不低于42分。
3.考生不仅能正确分析“标签”的内涵和“贴标签”带来的影响,还能分析正确态度,且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则赋分不低于45分。
4. 考生无视材料,另起炉灶,不能体现“标签”的相关内涵意义态度等,则赋分不高于30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考试、游戏人生、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如皋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基层治理已经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但乡村仍然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乡村一方面社会矛盾多发高发,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法治力量不足、村民法治意识淡薄的困境。依法治村是必由之路,其中却又掺杂着各种风俗、伦理与人情。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有时“上气”不接“下气”,执行跟不上制度,给权力留下了任性空间。
辩证地看,问题的存在也为基层法治创新带来了动力。问题导向的法治路径,成为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特色。很多基层司法人员感叹,在农村推进法治,既需要对社情民意的感悟,又需要法理人情的融合。在办案方式上,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创新。笔者调研时遇到“全国优秀法官”黄植忠,他主张“多解扣子,少敲锤子”,其“调解四法”让撤诉率达八成以上,化解了不少矛盾。在他眼里,农村的很多案件如果一判了之,看似简单快捷,但乡亲们可能会国此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说“案结事了”体现法官水平,那么实现“人和”则体现法官境界。这就要求基层的司法工作者,要有包公的心、宰相的肚、婆婆的嘴、毛驴的腿。
感受到基层法治任务繁重、工作不易,才更能理解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广东省惠州市为了将法治引入基层纠纷化解,聘请律师担任驻村“法制副主任”。过去,律师基本活跃在城市,而村民很少能够见到。如今,“法制副主任”让法律从手册中走出来,不再是摆摆展台、发发材料;在纠纷处理中,他们成为缓冲第三方,消解了对立双方的信任危机。在基层治理的法治土壤中,“法制副主任”好比催化剂,一点一点唤醒村民的法治意识。如今,惠州很多村民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说“我打你”,而是变为“我告你”。惠州实践启示我们,法律信仰需要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诉诸群众的经验和感受才能形成。
需要强调的是,基层法治创新并非只要温度不要威严,而是要推动改变“情一理一法”的积习,走向“法一理一情”的排序。在乡村治理中,群众诉求越是家长里短、多元多变,越需要用法治思维审视问题、解决矛盾。无视规则去“摆平”“搞定”,图一时方便而埋下发展隐患,看似高效的背后却是资源浪费和矛盾积压。以法治为原则,统领人情、伦理,才是化解乡村矛盾的正道、消解乡村冲突的正途、走向乡村善治的正轨。
基层法治实践是法治中国的重要部分、法治昌明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各类社会矛盾,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当法律意识不仅出现在书本上,也出现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时;当乡村干部带头守法,并依法化解纠纷时,法治才能给人以盼头,让人尝到甜头,信法守法用法才有劲头。
(摘自《人民日报》:《让法治扎根“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政治权力来推行。
B.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我们是一个“无法”的、礼治的社会。
C.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不是“无需规律”,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D.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的,礼是从教化中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从内里限制人的各种行为。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要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人主动服礼来维持社会秩序的。
B.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
C.“调解四法”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还保住了人情。
D.基层法治建设要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诉诸群众的经验和感受,让百姓形成法律信仰,信法守法用法。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八佾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
C.《史记·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D.《白鹿原》中冷先生摆酒席让白嘉轩与鹿子霖互致歉意,重归于好。
4.新时期如何让法治扎根“乡土中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小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悼念郁达夫
连士升
都达夫先生逝世已经六周年了。这位创造社的健将,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文人,他的成就和影响,并没有被人忘记。
他的感情既浓厚而又率直,这是诗人所应具的本质。事实上,他的诗篇的清新隽逸,音韵的响亮铿锵,用字的典雅自然,在当代诗人中算是罕见。他对于中国旧籍的根底的雄厚,对于西洋文学的悉心研究,这都是专门学者应具的条件。至于他的放浪不羁的生活,整天和醇酒妇人结不了缘,这又是中国传统名士的作风。
他的诗篇虽被人传诵一时,然多散见于各报章杂志,迄今木出过专集。陆丹林先生、郑子瑜先生、谢云声先生、李冰人先生、张幼怀先生搜集郁达夫的诗篇多年,将来应该有个比较完备的单行本问世。他的小说,战前我已经看过五六集,那种充满着颓废的作风的文字,是否为这大时代的青年斗士所欢迎,还是个疑问。至于他的游记,这完全用素描的功夫来描写山川景物,识见高尚,眼光深刻,这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文字。
三年前(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上海杂志公司曾把郁达夫的游记,搜集了十三篇,出了一个专集。这个专集显然有遗漏,因为它没有把作者的“马六甲游记”包括在内。这部游记一半是纪载浙江,尤其杭州一带的景物,一半是纪载江苏、山东、安徽等处。至于他个人离开故乡后,在外国外省居住较久的地方,如日本、上海、北京、南洋,他倒很少写游记,虽然这些地方的生活和环境,曾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出来。
儿童时代的印象最深刻,家庭生活的滋味最亲切,所以古今中外许多小说家多以故乡和家庭做背景。若论游记,很少人会注意到故乡,一来故乡的景物懂得太清楚了,反而平淡无奇:二来故乡的掌故知道得太多了,反而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普通写游记的人,多在外国或外省旅行的时候,以走马看花的姿态,把一切新鲜的风景人物摄上镜头。
话又说回来,假如一个人有机会,于离乡十载二十载之后,重返故乡,把儿童时代所听的掌故,重新听一遍;把儿童时代想看而没有看的地方,细心再看一次;这种“反刍式”的旅行生活,并不比到外国或外省去旅行参观时的兴趣减少一分。
“前行五六十步,就在黑暗中听得出水声了;再下去三四十步,脸上就觉到点点的飞沫;再下降,前进三五十步,洞身忽然变得极高极大,飞瀑的声音,振动得耳膜都要发痒。瀑布约高十丈左右,悬空从洞顶直下,瀑身下广,瀑布下无深潭,也无积水,所以人可以在瀑布的四周围行走,走到瀑布的背后,旋转身来,透过瀑布,向上向外一望,则洞口的外光,正射着瀑布,像一条水晶的帘子,这实在是天下的奇观:可惜下洞的路不便,来游者都不能到底,一看这水晶帘的绝景。”
别的不用说,单是“飞瀑的声音,振动得耳膜都要发痒”,“一看这水晶帘的绝景”等句子,如非感受性十分强烈,表现力非常高明的能手,绝对不能做得到。
又如他记载兰溪的横山时,他拼着平生的智力和技能,作入木三分的描写。他说:“横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冲,三面的远山,脚下的清溪,东南面隔江的红叶,与正东稍北兰溪市上的人家,无不一一收在眼底,像是挂在四面用玻璃造成的屋外的水彩画幅;更有水彩画所画不出来的妙处哩。你且看那些青山碧水之中,时时在移动上下的一面一面的同白鹅似的帆影,看彩色电影里的外景影片,究竟有那一张能够比得上这里?”
这一段文字,和“儒林外史”最精彩的描写王冕在郊外放牛遇雨那一段文字作个比较,便知道都达夫的描写工夫,纵不超越前贤,至少也可以和前贤等量齐观了。
游记中也插了一点掌故,不过他的穿插的方法很轻松,不像胡适之的“庐山游记”那么噜苏。本来读地理的人,必须兼通一点历史,把一件事情的背景源源本本说出来,才有趣味,但是,这种夹叙的方法必须有限度,不然,喧宾夺主,未免太熟风景。同样的,游记里插一点掌故,好像酸辣汤里加一些胡椒,很有味道。但是胡椒加得太多,那简直使人吃之而不得下咽了。
游记中时常插几句旧诗,这些诗篇多是文情并茂,琅琅可诵。郁达夫本来能诗,触景生情,所以他的诗特别有意思。兹摘录几首如下:
兰溪栖真寺题壁
红叶清溪水急流,兰江风物最宜秋;
月明川畔琵琶响,绝似浔阳夜泊舟。
寥寥数语,雅淡雄浑,把兰溪①的景物烘托出来,绝似唐人风味。
又如“钓台的春昼”里,他和数年不见的几位已经做了官的朋友高谈阔论。谈论之余,还背诵了一首两三年前在同一的情形之下做成的诗篇: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郁达夫感情丰富,有时因为过分丰富了,所以未免滥用情,有个朋友笑他说,任何女人都可以对他施魔力。换句话说,他的理智控制感情不住,尤其是酒后耳热的时候,他的理智失了平衡,感情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骋驰不了。这种生活,从他的自传式的体裁写成的小说里更是时常可以看得明白。
在“扬州旧梦寄语堂”那一篇,他开头写了一篇旧作:
乱掷黄金买阿娇,穷来吴市再吹箫。
箫声远渡江淮去,吹到扬州廿四桥。
他明知“妇人有关国运,易惹是非”,可是一到情场,他总是缴械。香艳的诗篇,美妙的佳句,读者固然感觉很清爽;但作者在满腹牢骚没有吐出来之前,他的心里恐怕比吃油还难过。
他的好友郭沫若先生,在“论郁达夫”一文里,对他有几句强公光的论断,郭先生说:
“在创造社的初期,达夫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②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郭先生的话一点也不错,因为我个人在年青时代,对于都达夫先生的作品,好像看了魔一样,有很好的印象。
他的精神上的朋友虽然很多,但在现实社会里,“他很感觉着孤独,有时甚至伤心”。
因为这缘故,他不得不纵情在醇酒妇人中,希望找到暂时的寄托。
都达夫于一九三八年南下,任《星洲日报》编辑,从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五被客那一年止,这悠悠的八年间,他的文学成就并不算太多。从此可见南洋这个地方,对于商人固然是利蔽③对于文人未免太残酷了。
(1951年《南行集》)
注释:①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②枯槁:表示植物或者人枯萎憔悴的意思。③利蔽:好的庇护所。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郁达夫先生的小说和游记识见高尚、眼光深刻,为时代的青年斗士所欢迎。
B.郁达夫的游记对故乡多有描写,这种“反刍式”的表达,可以洞见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C.“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是说悲歌痛哭于事无补,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理智。
D.郁达夫在现实社会里纵情于醇酒妇人,对他的这一做法作者表示理解,认为情有可原。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高度评价了郁达夫先生的成就和影响,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文中将游记里的掌故比作胡椒粉,突出了巧妙运用掌故的艺术效果,也赞美了郁达夫游记作品的造诣。
C.文中多处引用郁达夫的诗作,既表现了他思想深邃、感情丰富,也表现作者对其诗作未曾发表的惋惜。
D.本篇悼文以散文化的笔法,从诗人的气质、名士的生活等多方面剖析了郁达夫独特个性形成的原因。
7.文章结尾处作者认为南洋这个地方“对于商人固然是利蔽,对于文人未免太残酷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8.所谓“浪子”,是指在思想上追求自由,形象上不拘一格的漂泊者。有人评价郁达夫先生的一生充满“浪子情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握进士第一,授待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快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筒,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
逆为定制。
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 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御诸子软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今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B.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C.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D.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言未必尽中
B.俄丁内艰,起复
C.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D.其知人类如此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有复于王者日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考中者被称为“折桂”,文中“进士第一”即状元。
B.一纪,指木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约为十二年。文中指吕蒙正历任官职十二年。
C.丁内艰,指母亲逝世后离职守丧三年,丁外艰指经营不善生活艰难而赋闲在家。
D.致仕,古代指官员辞去官职,也称“休致”,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可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蒙正守正自律。他建议朝廷以他刚出仕时的官职补任他的儿子,从此以后成为惯例。
B.吕蒙正忠君爱民。他希望皇帝要“以和为贵”,想百姓之所想,皇帝采纳了他的进言。
C.吕蒙正知人善荐。他认为他的几个儿子不足任用,而他的侄儿吕夷简具有宰相的才能。
D.吕蒙正深得重用。吕蒙正一生历任多职,深得皇帝赏识和信任,其间还两次担任宰相。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8分)
(1)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4分)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谏逐客书》)(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青房并蒂莲
周邦彦
醉凝眸。正楚天秋晚,远岸云收。草绿莲红,浅映小汀洲。芰荷香里鸳鸯浦,恨菱歌、惊起眠鸣。望去帆、一派湖光,掉声咿哑橹声柔。
临窥汴堤细柳,曾舞送莺时,锦缆龙舟①。拥倾国纤腰皓齿,笑倚迷楼。空令五湖夜月,也羞照三十六宫秋②。正浪吟,不觉回桡,水花风叶两悠悠。
[注]①锦缆龙舟:隋炀帝巡游江都(扬州),诏造龙舟,饰七宝金玉,以彩缆系之,香闻百里。②三十六宫秋:源自徐凝《汉宫曲》“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赵飞燕独受汉成帝宠幸,“一人承宠,各院凄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凝眸”二字,写诗人醉中凝神远眺,以一种含蓄的滞重笔调引出下文极目之景。
B.上阕中“恨”字紧承“醉”字,写诗人面对扬州美景,伤心国事,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
C.下阙“愁窥”与上阙“醉凝眸”相呼应,使上片的清丽之景顿染愁情,感伤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词借素秋时节楚天高远清廓的景色抒发感慨,深邃含悲,呈现出“苍凉郁勃”的风格。
15.这首词的下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浪漫主义诗人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2)《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 , ”两句,以农村常有的声响衬托田园生活的幽静。
(4)面对浩浩长江,古代文人多有文字流传,佳句频出,如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_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执大象,天下往”。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 ① 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正因如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
“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十年来,这一理念被陆续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凸显。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刚刚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予以积极响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下,各国汇聚起共迎挑战、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说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
② 、人心所向。
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③ ,永不改变。国际风云无论如何变幻,我们要坚定站在正确历史的一边,高举共赢、合作旗帜,我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际风云无论如何变幻,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我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B.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坚定站在正确历史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我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C.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我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D.国际风云无论如何变幻,我们要坚定站在正确历史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我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运用了很多数字,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1题。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山东淄博的烧烤火了。缘何这么火?答案有很多,细究起来就是一个字:诚。这种“诚”首先体现为价格公道。淄博烧烤是因为人均六七十元火出圈的,比其他地区便宜。实惠的体验为淄博烧烤带来不少粉丝。有些地方美食也曾因性价比走红,但客人多了就肆意涨价,最终口碑全无。淄博需要吸取教训,① 。
诚信就像烤肉里的盐,保证了食材的底味。对于经营者而言,② 。有诚信打底,热情服务、产品创新才能锦上添花。
作为新晋烧烤之城,淄博火到现在也就两个多月,能不能长红还有待观察。此时,既要维持热度,更要保持清醒。火起来之后,面对送上门的生意以及数倍于过往的游客,淄博能否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甚至服务得更好?这不仅考验当地的管理能力和接待能力,③ 。
21.仿照示例,从“竹子”和“风筝”两个事物中任选一个,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4分)
示例:彩虹
正面:为了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00后女孩退房后屋里遍地垃圾”的新闻冲上热搜,于是00后被贴上了“任性幼稚”的标签;“00后整顿职场”的话题频频引发讨论,于是00后又被贴上了“敢于向潜规则说不”的标签。有人认为这样的标签生动形象,是00后的真实写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标签以偏概全,让00后背负了不该有的刻板印象。
作为00后的你,对于这样的“标签”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