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7 11:12:04

文档简介

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D(“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说法不当,文中是“‘文气说’的提出……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应是“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
2.B(“影响……更大”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所以不是说刘熙载所说的“气”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3.C(根据文意来看,“气”是指精神气质、性格秉性、作品的风格,而C项中的“气”是指自然景象。)
4.“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根据材料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可知,“文气说”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根据材料二“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可知,“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5. 材料一肯定了“文气说”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材料二对这一学说进行了阐释,侧重于肯定其文学价值。解析:材料一第一段中心句是“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第二段中心句是“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第三段中心句是“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据此可知材料一在肯定“文气说”的积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材料二首先提出话题,“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并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等。接着指出这一学说在当时的价值,即“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后,指出这一理论对后代的影响。其中,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肯定其文学价值是材料二论述的重点。
6.A(B.“因此”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并非就是因为他与老画家的“同乡、旧友、中学同学”的关系。
C.分析显得武断。“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这一理解不完全正确。从原文语境看,这两个细节固然表现这个青年的“温文尔雅”,但“谦卑低调”则并不妥帖,从“熟练地”“又极随便地”等修饰语不难品味出这个青年的造作,有想要向老画家炫耀自己作品的张扬,又有故作漫不经心的掩饰姿态。D.属于局部误读。“不修边幅”“俭朴”这些理解尚可,但“清贫”“与潮流格格不入”这一理解则不恰当。)
7.C (C.“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错,这一理解将小说主题意蕴窄化了,文章主题主要是对艺术家人品的思考。)
8.①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构思”既指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避免旁逸斜出。②利于丰富小说主题意蕴。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以为老画家“偷木条”“竟这样猥琐”自信获得新的小说构思。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
9.①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②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心地纯正;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然而贪鄙自私。③老画家身为市美协主席,却异常随和,不摆架子,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追慕虚荣,贪图享受。④如此鲜明对比,虽情节简单,而思想含蕴丰富,褒贬寓于其中,耐人寻味。
10. C(原文标点)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1. A 两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前者为“符合、相称”,后者为“称述、描写”。
12. B“但这些书都是古人的陈词滥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可知,这里是说自己读的书都是写古人过去的事情,并没有贬低这些书的意思。
13.
(1)博览(遍览)天下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结交朋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的气概。(得分点:“周览”“交游”“疏荡”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所以毅然离开了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来了解天地的广大。(得分点:“决然”“舍去”“知”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14.①苏辙爱好写文章,认为写文章就得“养气”。②“养气”除了读书之外,还要寻访“天下奇闻壮观”,苏辙以此作为求见的理由。③只有见了韩太尉,才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每点1分,意思答 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思考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 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与他浩然之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博览(遍览)天下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结交朋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个人,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心中而溢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跃动在他们的言词里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但他们自己没有觉察到。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了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我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粮仓、府库、城 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雄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倚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就如同周公、召公那样辅佐君王,您在边城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敌安边。然而我还未曾见到您啊。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在 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到这里,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却因还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您的风采,听您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我还年轻,还不能够通晓当官的事务。我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官职),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而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够悠闲几年,我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如果认为我 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更是我的幸运了。
15.A(解析: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
16.
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异:① 柳诗这两句运用通感,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的杜鹃鸟绕着落花的场景,将筝声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听筝的悲怨之情。(或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听到筝声而想象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的画面。化无形为有形,表达出伤春惜别之情。)② 白诗这两句借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听者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答出“同”2分,“异”每点2分。)
(每个空1分)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B(3分)
19.C(3分)
20.B【解析】根据上文“这一封封非常时期的非常家书”和下文“让人发自内心地感慨”可知,括号处主语应是“家书”,排除A、D两项;C项后半句主语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中途易辄,排除。(3分)
21.C【解析】划线句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选项虽都有“似”的比喻形式,但A、B、D都不是比喻。(3分)
22.A(3分)
23、【答案】①鳞次栉比 ②车水马龙 ③极目远眺【解析】第一处,填写“鳞次栉比”。鳞次栉比:鳞,鱼鳞。次,次序。栉,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排列。像鱼鳞或梳篦的齿那样紧密地排列着。形容建筑物等密集、排列整齐的样子。主语是“朱雀大街两旁高楼”,描写高楼建筑整体特点的成语也就是“鳞次栉比”,所以,此处填写“水涨船高”。第二处,填写“车水马龙”。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繁华的朱雀大街肯定是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些特点都可以用“车水马龙”来概括,所以,此处填写“水涨船高”。第三处,填写“极目远眺”。极目远眺:极:尽;眺:望。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语境“站在北庭东城墙外的观景栈道上,一眼可见的是绿色的杂草与农田。”有观看地点,有观看景象,所以,此处填写“极目远眺”。(每个空1分,共3分)
24.参考答案:灭活疫苗是指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和灭活,再通过多次接种后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保护性免疫生物制品。(4分)
25.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略)伊美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考试
(
姓 名
考 号
班 级




线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道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道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
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
摘编自李树吉《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
文本二:
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微博橙子辅导认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摘自陈碧娥《<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
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
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丕评价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
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文气说”更大。
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
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
3. 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3分)
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
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4.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4分)
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构思
铁凝
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
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
这张正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看着,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
“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楼群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迎面扑来。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
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决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
“哎,老大爷,怎么随便拿木头?”
“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老人微笑着,老人还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栋二号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他想起他一手拿锯、一手扶桌面的情景)……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已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了。
1983年12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画家总算在自家破烂中找到一张正方形破桌面来钉油画内框,但只够画框宽度而长度不足,为此他颇感苦恼。
B.老画家和丁副师长是同乡、旧友,也是中学同学,因此,丁副师长离休后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养老。
C.“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这两个细节,旨在表现青年的温文尔雅和谦卑低调。
D.老画家穿着“褪色的皮鞋”,围着“被虫蛀的毛巾围脖”,表明他不修边幅,也表明他清贫俭朴,与潮流格格不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奔”“抽”等动作描写简洁而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的兴奋,照应上文他绞尽脑汁地搜寻钉画框的材料的叙述。
B.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怎么随便拿木头”“再短也是国家的呀”等话语表现了警卫敬业负责、认真严格的作风。
C.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为老艺术家的“猥琐灵魂”而深感不屑,小说通过青年心理独白,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真善美这一主旨。
D.小说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和顺叙手法叙事,以“找”发端,又以“找”收束,首尾圆合,构思自然巧妙,人物描写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
8.小说以“构思”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认为,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铁凝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B.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称其气之小大”与“其称文小”(《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称”字含义相同。
B.“见乎其文”与“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京师,是京城、国都。在古代,京华、京阙、京国等都可以用来指“京城、国都”。
D.四夷,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辙认为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都富有气势,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心中,跃动在他们的言词里而进入了他们的文章。
B.苏辙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都是乡党之人,见识不广,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都是古人的陈词滥调,并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C.苏辙路过了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眺望了奔腾的黄河。他到了京城,知道了天下的雄伟和壮丽。
D.苏辙述说自己还没能见到以雄才大略著称的韩太尉,因此希望有幸一睹韩太尉的风采并得到韩太尉的教诲,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4分)
(2)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4分)
14.苏辙写作的本意是想见韩太尉,文章为什么要大谈“养气”?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听筝[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乐声传情,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真切感人。
B.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16.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正是“无”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三、课内文言文知识(本题共2小题,4分)
18.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非汉所望也
D.皆为陛下所成就
19.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人穷则反本。 穷:困窘。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小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被筑起。已经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书信,成为医护人员与家人交流的载体。
这些逆行者既是战士,也是父母、儿女、妻子、丈夫。家人是他们的最大“软肋”,也是最坚强的后盾。这些普通人,怎样变成一往无前的英雄 在《逆行者家书》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周馨瑜写信告诉儿子:“面对国家召唤,妈妈心里只有四个字:义不容辞。”
这一封封非常时期的非常家书,( ),让人发自内心地感慨“每个人都了不起”。它们生动昭示∶危急关头总有人义无反顾站出来,肩负起沉甸甸的使命,这些人就是鲁迅称赞的“中国的脊梁”。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B.用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C.用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被映照出来
D.普通人的英雄本色体现在质朴的文字中,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B.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被筑起。
C.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筑起坚不可摧的一道生命防线。
D.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坚不可摧的一道生命防线被筑起。
(二)成语填空题
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句中,绵绵春雨滋润着京城,早春时节蕴含着无限生机。诗中的天街据说就是西安朱雀门外的大街。如今的朱雀大街两旁高楼 ,路上 ,早没了青青草色与朦胧烟柳。不过在大街一段的西侧有一面唐诗文化墙,上面就写有这首诗和对天街的介绍,记录并提醒人们这里曾有过的景象。岑参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则是当时北庭东门外的景色。如今,九月的天气正似火般炎热,站在北庭东城墙外的观景栈道上,一眼可见的是绿色的杂草与农田。尽管如此,仍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让人 。

语言表达题
24.阅读下面文字,请提取文中关键信息,尝试给“灭活疫苗”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字。(4分)
灭活疫苗是指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将其灭活。这种生物制品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它们的裂解片段组成为裂解疫苗。裂解疫苗的生产,是将微生物进一步纯化,直至疫苗仅仅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它既可以是蛋白质疫苗,也可以是多糖疫苗。蛋白质疫苗包括类毒素和亚单位疫苗。大多数多糖疫苗由来自细菌纯化的细胞壁多聚糖组成。
灭活疫苗的免疫机理使受种者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反应,它产生的抗体有中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作用,对细胞外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灭活疫苗常需多次接种,第1剂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仅仅是“初始化”免疫系统。必须接种第2剂或第3剂后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接种灭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随着时间而下降,因此,一些灭活疫苗需定期加强接种。灭活疫苗通常不受循环抗体影响,即使血液中有抗体存在也可以接种。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重庆市“橙子辅导”公司门前,一位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农民工在公交车站台等车。公交车进站后,这位农民工刚跑出去两步,又赶紧折返到刚才坐的椅子,用白色手套擦拭座椅,擦完后已经来不及赶车,只好再等下一班车。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体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