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萧红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萧红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7 11:1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萧红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小二①
萧红
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我的窗前有一个小孩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的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我从后窗子再经过开着的门隔着屋子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扫帚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而他正用扫帚尖扫在我的门前土坪上,那不像是扫,而是用扫帚尖在拍打。
我心里想,这是什么事情呢?保育院的小朋友们从来不到这边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去问一问,我心里起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对那孩子。刚要开口又感到特别生疏了,因为我们住的根本并不挨近,而且仿佛很远,他们很少时候走来的。我和他们的生疏是一向生疏下来的,虽然每天听着他们升旗降旗的歌声,或是看着他们放在空中的风筝。
那孩子在小房的长廊上扫了很久很久。我站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他比那扫地的扫帚高不了多少,所以是用两只手把着扫帚,他的扫帚尖所触过的地方,想要有一个黑点留下也不可能。他是一边扫一边玩,我看他把一小块粘在水门汀走廊上的泥土,用鞋底擦着,没有擦起来,又用手指甲掀着,等掀掉了那块泥土,又抡起扫帚来好像抡着鞭子一样的把那块掉的泥土抽了一顿,同时嘴里边还念叨了些什么。走廊上靠着一张竹床,他把竹床的后边扫了。完了又去移动那只水桶,把小脸孔都累红了。
这时,院里的一位先生到这边来,当她一走下那高坡,她就用一种响而愉快的声音呼唤着他:
“林小二!……小二在这里做什么?……”
这孩子的名字叫林小二。
“啊!就是那个……林小二吗?”
那位衣襟上挂着圆牌子的先生说:
“是的……他是我们院里的小名人,外宾来访也访问他。他是流浪儿,在汉口流浪了几年的。是退却之前才从汉口带出来的。他从前是个小叫花,到院里来就都改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好。”
接着她就问他:“谁叫你来扫的呀?哪个叫你扫地?”
那孩子没有回答,摇摇头。我也随着走到他旁边去。
“你几岁,小朋友?”
他也不回答我,他笑了,一排小牙齿露了出来。那位先生代他说是十一岁了。
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
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
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那些土块是院里的别的一些小朋友玩着抛下来的,而他一块一块地从房子的临近拾开。一边拾着,他的嘴里一边念叨什么似的自己说着话,他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
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那山上隔着很远很远的偶尔长着一棵树,那山上的房屋,要努力去寻找才能够看见一个,因为绿色的菜田过于不整齐的缘故,大块小块割据着山坡,所以山坡上的人家像大块的石头似的,不容易被人注意而混扰在石头之间了。山下则是一片水田,水田明亮得和镜子似的,假若有人掉在田里,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沉在游泳池一样,在感觉上那水田简直和小湖一样了。田上看不见收拾苗草的农人,落雨的黄昏和起雾的早晨,水田通通是自己睡在山边上,一切是寂静的,晴天和阴天都是一样的寂静。只有山下那条发白的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汽车从那上面跑过。车子从看得见的地方跑来,就带着轰轰的响声,有时竟以为是飞机从头上飞过。山中和平原不同,震动的响声特别大,车子就跑在山的夹缝中。若遇着成串的运着军用品的大汽车,就把左近的所有的山都震鸣了,而保育院里的小朋友们常常听着他们的欢呼,他们叫着,而数着车子的数目,十辆二十辆常常经过,都是黄昏以后的时候。林小二仿佛也可以完全辨认出这些感觉似的在那儿努力地辨认着。林小二若伸出两手来,他的左手将指出这条公路重庆的终点;而右手就要指出到成都去的方向吧。但是林小二只把眼睛看到墙根上,或是小土坡上,他很寂寞地自己在玩着,嘴里仍旧念叨着什么似的在说话。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一丈远,仿佛他向来不想走上那公路的样子。
他发现了有人在远处看着他,他就跑了,很害羞的样子跑掉的。
我又见他,就是第二次看见他,是一个雨天。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磴一磴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他是怎样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他一定的,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②。
【注】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苏联作家班台来耶夫的儿童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改造流浪儿童的事。1935年鲁迅翻译了这部小说,载1935年3月16日《译文》第二卷第一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林小二本是生疏的,所以默默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但“我”对于他的事迹却曾有耳闻。
B.文中三次写林小二独自一人“嘴里念叨着什么”的情节,有利于凸显他寂寞而闭塞的形象特点。
C.文章描写林小二独看远山所见的风景皆是从“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其实并非林小二所见之景。
D.文章最后称呼林小二为“小叫花子”,既有首尾呼应的效果,又表明“我”因其有了朋友感到欣慰。
2.文章中出现多处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
3.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改变”,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火线外(二章)①
萧红
窗边
M站在窗口,他的白色的裤带上的环子发着一点小亮,而他前额上的头发和脸就压在窗框上,就这样,很久很久地。同时那机关枪的声音似乎紧急了,一排一排地爆发,一阵一阵地裂散着,好像听到了在大火中坍下来的家屋。
“这是哪方面的机关枪呢 ”
“这枪一开,在电影上我看见过,人就一排一排地倒下去。”
“这不是吗 炮也响了。”
我在地上走着,就这样散散杂杂地问着M,而他回答我的却很少。
“这大概是日本方面的机关枪,因为今夜他们的援军必要上岸,也许这是在抢岸……也许……”
他说第二个“也许”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也许”一定是他又复现了他曾做过军人的经验。
于是那在街上我所看到的伤兵,又完全遮没了我的视线;他们在搬运货物的汽车上,汽车的四周插着绿草,车在跑着的时候,那红十字旗在车厢上火苗一般跳动着。那车沿着金神父路向南去了。远处有一个白色的救急车厢上画着一个很大的红十字,就在那地方,那飘蓬着的伤兵车停下,行路的人是跟着拥了去。那车子只停了一下,又倒退着回来了。退到最接近的路口,向着一个与金神父路交叉着的街开去,这条街就是莫利哀路。这时候我也正来到了莫利哀路,在行人道上走着。那插着草的载重车,就停在我的前面,那是一个医院,门前挂着红十字的牌匾。
两个穿着黑色云纱大衫的女子跳下车来。她们一定是临时救护员,臂上包着红十字。这时候,我就走近了。
跟着那女救护员,就有一个手按着胸口的士兵站起来了,大概他是受的轻伤,全身没有血痕,只是脸色特别白。还有一个,他的腿部扎着白色的绷带,还有一个很直地躺在车板上,而他的手就和虫子的脚爪般攀住了树木那样紧抓着车厢的板条。
这部车子载着七八个伤兵,其中有一个,他绿色的军衣在肩头染着血的部分好像被水浸着那么湿,但他也站起来了,他用另一只健康的手去扶着别的一只受伤的手。
女救护员爬上车来了,我想一定是这医院已经人满,不能再收的缘故。所以这载重车又动摇着,响着,倒退着,冲开着围观的人,又向金神父路退去。就是那肩头受伤的人,他也从原来的地方坐下去。
他们的脸色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色的,除掉这个,从他们什么也得不到,呼叫,哼声,一点也没有,好像正在受着创痛的不是人类,不是动物……静静地;静得好像是一棵树木。
人们拥挤着招呼着,抱着孩子,拖着拖鞋,使我感到了人们就像在看“出大差”那种热闹的感觉。停在我们脚尖前面的这飘蓬的人类,是应该受着无限深沉的致敬的呀!
于是第二部插着绿草的汽车也来到了,就在人们拥挤围观的当中,两部车子一起退去了。
M的腰间仍旧是闪着那带子上的一点小亮,那困恼的头发仍旧是切在窗子的边上。宁静,这深夜的宁静,微风也不来摆动这桌子上的书篇……只在那北方枪炮的世界中,高冲起来的火光中,把M的头部烘托出来一个圆大沉重而安宁的黑影在窗子上。
我想他也和我一样,战争是要战争的,而枪声是并不爱的。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
小生命和战士
“你看那兵士腰间的刀子,总有点凶残的意味,可是他也爱那么小的孩子。”我这样小声地把嘴唇接近着L的耳边。
其实渡轮正在进行中的声音,也绝对使那兵士不会听到我的话语的。
其中第一个被我注意的,不是那个抱着孩子的,而是另外的一个,他一走上来,就停在船栏的旁边。他那么小,使我立刻想到了小老鼠。两颊从颧骨以下是完全陷下来的,因此嘴有点突出。耳朵在帽子的边下,显得贫薄和孤独,和那过大的帽遮一样,对于他都起着一种不配称的感觉。从帽遮我一直望到他黑色的胶底鞋,左手上受了伤,被一条挂在颈间的白布带吊在胸前,他穿着特为伤兵们赶制的过大的棉背心,而这件棉背心就把他装饰成一只小甲虫似的站在那里。等另外两个兵士走近前来的时候,他就让开了。
这两个之中的一个,在我看来是个军官,他并不怎样瘦,有点高大,他受伤的也是左手,同样被一只带子吊在胸前。在他慢慢地踱着的时候,那黑色皮鞋的后半部不时地被黄呢裤的边口埋没着。当他同另外的一个讲话的时候,那空着的,垂在左肩的军中黄呢上衣的袖子,显得过于多余地在摆荡——因为他隔一会就要抬一抬左肩的缘故。
我所说的挂着刀的兵士,始终没有给我看到他的正面,因为那受伤的军官和他谈话总是对立着,我所能看到的是他脚上的刺刀针,腰间的短刀,他的腰和肩都宽而且圆。那在怀中的孩子时时想要哭,于是他很小心地摇着他,把那包着孩子的军外套隔一会儿拉一拉,或是包紧一点。
不知为什么,我看他好像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忘掉他腰边的短刀,孩子一安静下来,他的左手总是反背过来压在刀柄上。
渡轮走近一个停在江心的货船旁边的时候,因为那船完全熄了灯火,所以好像一座小城似的黑黑地睡在江心上,起重机上还有一个大皮囊似的东西高悬着。
我是背着锅炉站着的,背后的温暖已经增加到不能忍耐的程度,所以我稍稍离开一点,可是我的背后仍接近着温暖,而我的胸前却向着寒凉的江水。
那军官的烟火照红了他过高的鼻子,而后轻轻地好像从指尖上把它一弹,那烟火就掠过了船栏而向着月下的江水奔去了。
我一转身就看到了那第一个被我注意的伤兵就站在我的旁边,似乎在这船上并没有他的同伴,他带着衰弱或疲乏的样子在望着江水。他好像在寻找什么,也好像他要细听一听什么,或者不是,或者他的心思完全系在那只吊在胸前的左手上。
前边就是黄鹤楼,在停船之前,人们有的从座位上站起来,有的在移动着,船身和码头所激起来的水声,很响地在击撞着。即使那士兵的短刀的环子碰击得再响亮一点,我也不能听到,只有想象着:那紧贴在兵士胸前的孩子的心跳和那兵士的心跳,是不是他们彼此能够听到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注]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随后,萧红跟随友人撤往武汉,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就写于此时。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一排一排”“一阵一阵”等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枪声之急之多,强调突出了战时背景。
B.“飘蓬”一词,生动地写出了这些可敬的人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般的命运,为了抗战,居无定所。
C.文章记录了萧红在战场边缘的见闻,对伤员们负伤状况做了细致的描写,直接体现了战斗的激烈。
D.作者运用平实、率真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稚拙浑朴的悲壮之美、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悲伤情调。
5.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将伤兵描绘成“一棵树木”“小老鼠”“小甲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战争对人的摧残。
B.士兵腰间的短刀所代表的凶残的战争与小孩子象征的天真纯洁的人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士兵是爱孩子的,战争不能泯灭他们善良本真的人格。
C.通过对伤兵脸色的描述——“有的是黑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黄色的”,写出了伤兵经历的痛苦。
D.腰间带刀又抱着孩子的战士、忙碌的救护员、负伤的士兵与军官,都映入读者眼帘,人物形象描写细致,立体饱满。
6.有人评价,萧红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叙事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她的叙事艺术。
7.茹志鹃的《百合花》和萧红的《火线外》都是“非战争化”的战争题材文章,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城三月
萧红
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在榆树还没变黄之前,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
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
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
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
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了。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
“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也很好,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
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处的鸣呜呜,呜呜鸣。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节选自《小城三月》,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内心。从“哥哥讲故事,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细节,表明他们早已互相倾心。
B.病入膏肓的翠姨突然拉住了去看望她的哥哥的手,大声哭出来。这一“拉”和“哭”字写出了翠姨对哥哥的苦苦等待和怨恨。
C.小说以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翠姨短暂而又充满无奈与悲哀的人生,小城这一生活背景的落后,更显出她的人生的孤独感。
D.作者以儿童视角叙事:“我”的姨悄悄地爱上了“我”的哥哥,她很渴望这样的爱,可是没有人能意识到她心底的强烈爱情。
9.关于文中翠姨采办嫁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翠姨在采办嫁妆时,所受到的一切来源于男性的优待与尊重,翠姨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念书的好处。
B.采办嫁妆时,翠姨的不痛快和最开心集中在一起,表现出翠姨对婚期的反感和被平等看待的满足。
C.采办嫁妆后,翠姨体会到那几天人生意义,更不愿意出嫁,为下文她坚定要读书的想法埋下伏笔。
D.作者在叙述中有议论,“一生中”三个字虽然平淡,内涵却十分丰富,暗示人物命运会因此而惨淡。
10.小说开头与结尾处,均选用“杨花”这一物象,请结合翠姨的一生,分析其表达效果。
11.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萧红的小说则善于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彰显悲剧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皆是从‘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其实并非林小二所见之景”错,文中描写的远山风景既是林小二所见之景,也是“我”所见之景。
2.①渲染了抗战背景下社会压抑的氛围,烘托了“我”沉重孤寂的内心感受。②塑造了林小二立体的人物形象,突出战争环境对儿童的影响。③补充故事背景,有利于文章主题的凸显及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3.①起初,林小二是缺乏教导的“小叫花”,会在夜里恶作剧把水龙头打开。在来到保育院一段时间后,他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主动打扫走廊,安静地将开着的水龙头关上。②保育院改变了林小二的性格特点,使他从孤僻寂静中走出来,被朋友拥抱,逐渐被尊重与接受。③林小二的出现也改变了“我”,他成为“我”心目中勇气与希望的源泉。
4.C“直接体现了战斗的激烈”有误,这里记录在战场边缘的见闻,描写伤员们的负伤状况,展现火线外画面,应为间接表现战斗的激烈。
5.D“人物形象描写细致,立体饱满”错。“我所说的挂着刀的兵士,始终没有给我看到他的正面……我所能看到的是他脚上的刺刀针,腰间的短刀,他的腰和肩都宽而且圆”侧重局部形象的细节处理,不能说立体饱满。
6.①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展现火线外画面.使得叙事真实生动,也能自由地抒发感慨,并更易激发读者共鸣。②文章叙事擅长细节处理,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使形象变得具体可感,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呼之欲出。③叙事中注意对情感的节制,作者把对战争的感受隐藏在日常事情和生活的细节中,避免了叙事中过度抒情和空洞抒情的弊端。
7.①从标题上看,《百合花》和《火线外》就契合了“非战争化”的特点。②从情节看,《百合花》《火线外》都较少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战场外的事件。③从人物与主题表达看,《百合花》借助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下“我”、新媳妇和女卫生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纯洁的犹如百合的爱去反衬战争的残酷;《火线外》通过个人生活、个人感情以及伤兵画面的叙述描写,深化对战争社会批判的目的。④《百合花》的语言清新质朴,《火线外》语言直率而自然,都与常见战争题材小说不同。
8.C
A.“早已互相倾心”错误,从“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可知,翠姨是一厢情愿,“哥哥”并不知情。
B.“对哥哥的……怨恨”错误,翠姨有对哥哥的等待没有怨恨。
D.“没有人能意识到她心底的强烈爱情”错误,“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可见,母亲对翠姨的爱情有猜疑。
9.D“因此而惨淡”有误。“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采办嫁妆时她因受到尊敬而开心,“一生中”饱含了对翠姨命运的同情,没有暗示命运因此而惨淡。
10.①内容上:“杨花”与“翠姨的一生”极具相似性之处:“杨花”四处漂浮,无力把握自己的方向;翠姨人微命轻,寄人篱下,不能自己做主,无力抗争;②结构上:首尾呼应。小说故事始于春天,起于“杨花”,结束于春天,结于“杨花”,春依然,“杨花”依然,人却枉然,在对比中更显悲剧效果;③主旨上:开头写杨花“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暗示翠姨的悲剧命运,结尾写“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表明春天易逝,也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
11.①用悲剧体现人生价值,能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有崇高美;②翠姨的人生悲剧性在于有了女性生命意识觉醒却不为他人理解,走向灭亡;③彰显生命价值,对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④揭示社会矛盾,呼唤更高程度的民主、平等、自由;⑤引起读者的思考,去叩问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