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1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课时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1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课时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7-29 20:52:40

文档简介


1.(2013·昆明高一检测)增大压强,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是 (  )
A.2SO2(g)+O2(g)??2SO3(g)
B.H2(g)+I2(g)??2HI(g)
C.N2(g)+3H2(g)??2NH3(g)
D.FeCl3+3KSCN??Fe(SCN)3+3KCl
【解析】 增大压强只会加快有气体参加反应的速率,对于液体或固体参加反应的速率无影响。
【答案】 D
2.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
A.v(W)=3v(Z)     B.2v(X)=3v(Z)
C.2v(X)=v(Y) D.3v(W)=2v(X)
【解析】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相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W)∶v(X)∶v(Y)∶v(Z)=3∶2∶4∶3,因此选项C正确。
【答案】 C
3.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aA(g)+bB(g)??2C(g)
起始浓度(mol·L-1)  3.0  1.0    0
2 s末浓度(mol·L-1)  1.8  0.6   0.8
据此可推算出上述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
A.9∶3∶4 B.3∶1∶2
C.2∶1∶3 D.3∶2∶1
【解析】 化学计量数之比=Δc之比=(3-1.8)∶(1.0-0.6)∶0.8=3∶1∶2。
【答案】 B
4.(2013·山东兖州高一检测)一定条件下,在体积固定的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在10 s内,N2的浓度由5 mol/L降低到4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NH3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s)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C.增大H2的浓度或降低温度都会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D.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解析】 A项,v(N2)=0.1 mol/(L·s),v(NH3)=0.2 mol/(L·s);B项,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C项,降温使反应减慢;D项,两向速率应均增大。
【答案】 B
5.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解析】 要探究温度对v的影响,要保证其他条件相同,温度不同。
【答案】 D
6.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经5 min时,测得D的浓度为0.5 mol·L-1,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 mol·(L·min)-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时B的浓度为1.25 mol·L-1
B.反应开始前放入容器中A、B的物质的量各2 mol
C.5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 mol·(L·min)-1
D.x的值是2
【解析】 5 min时D的浓度为0.5 mol·L-1,则D的平均反应速率v(D)==0.1 mol·(L·min)-1,即v(C)=v(D),由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x=2。同理可知v(A)=0.15 mol·(L·min)-1;v(B)=0.05 mol·(L·min)-1。由此可知在5 min内A的浓度减少量为0.75 mol·L-1;B的浓度减少量为0.25 mol·L-1;假设A、B的起始浓度为y,可得=,y=1.5 mol·L-1,故5 min后B的浓度为1.5 mol·L-1-0.25 mol·L-1=1.25 mol·L-1,A、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1.5 mol·L-1×2 L=3 mol。
【答案】 B
7.两只敞口烧杯中分别发生如下反应:一只烧杯中反应为A+B===C+D,反应温度为T1,另一只烧杯中反应为M+N===P+Q,反应温度为T2,T1>T2,则两只烧杯中反应速率快慢为(  )
A.前者快 B.后者快
C.一样快 D.无法确定
【解析】 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大小。
【答案】 D
8.反应2SO2+O2??2SO3经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1,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 mol·L-1·s-1,则这段时间为(  )
A.0.1 s B.2.5 s
C.5 s D.10 s
【解析】 该时间内SO3的浓度增加了0.4 mol·L-1,根据方程式,相同时间内O2的浓度减小了0.2 mol·L-1。
所以,Δt===5 s,故选C。
【答案】 C
9.“碘钟”实验中,3I-+S2O===I+2SO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 ℃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c(I-)/ (mol·L-1)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2O)/ (mol·L-1)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s
88.0
44.0
22.0
44.0
t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色时间t1=________。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 ℃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________(填字母)。
A.<22.0 s         B.22.0 s~44.0 s
C.>44.0 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部因素如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已知数据可知,当c(I-)和c(S2O)乘积相等时,显色时间相等,即反应速率相等,但时间与速率成反比,故
t1==29.3 s。升高温度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即缩短显蓝色的时间,故t<22.0 s。
【答案】 (1)研究反应物I-与S2O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9.3 s (3)A
(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10.某温度时,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第________分钟X、Y、Z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X所占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开始至2 min,气体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4)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增大A的浓度,可使反应加快
B.缩小容器的体积,使反应加快
C.增大容器的体积,使反应加快
D.升高温度一定使反应加快
【解析】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2 min时不再发生变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v(X)∶v(Y)∶v(Z)=0.3∶0.1∶0.2=3∶1∶2,由题图可知,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答案】 (1)2 38.9% (2)3X+Y??2Z
(3)0.075 mol·L-1·min-1 (4)ABD

1.(2013·常州高一检测)下列各组反应中,属于可逆反应的一组是(  )
A.2H2O2H2↑+O2↑,2H2+O22H2O
B.NH3+CO2+H2O===NH4HCO3,
NH4HCO3NH3↑+CO2↑+H2O
C.H2+I22HI,2HIH2+I2
D.2Ag+Br22AgBr,2AgBr2Ag+Br2
【解析】 可逆反应指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即满足两个条件:①同一条件下的反应;②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同时进行。
【答案】 C
2.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重要特征是(  )
A.反应停止了
B.正、逆反应的速率均为零
C.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
D.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答案】 D
3.在5 mL 0.1 mol·L-1KI溶液中滴加0.1 mol·L-1 FeCl3溶液5~6滴后,再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可证明FeCl3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是(  )
A.再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I沉淀产生
B.加入CCl4振荡后,观察下层液体颜色
C.加入CCl4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Cl沉淀产生
D.加入CCl4振荡后,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观察是否有血红色
【解析】 反应本质为:2Fe3++2I-===2Fe2++I2,故Cl-未参与反应,B、C不正确;因反应中I-过量故A不正确。
【答案】 D
4.(2013·连云港高一检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
A.Z为0.3 mol·L-1     B.Y2为0.4 mol·L-1
C.X2为0.2 mol·L-1 D.Z为0.4 mol·L-1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为可逆反应,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能为0。
【答案】 A
5.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C.反应达到平衡后,NO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D.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解析】 升温,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速率均加快,A项错误;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项正确;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速率保持不变,C项正确;由于CO和CO2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故当两者同时消耗的量相等时,反应即达到平衡,D项正确。
【答案】 A
6.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
A.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同时就有n mol B2生成
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同时就有2 n mol AB生成
D.单位时间内有n mol B2发生反应,同时就有n mol AB分解
【解析】 对于D项,v(正)≠v(逆),而C项则符合条件;不管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每生成n mol A2,必定同时生成n mol B2,B项错;该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不论平衡与否,总压强总是不变,因此A项也不正确。
【答案】 C
7.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3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
D.v正(N2)=3v逆(H2)
【解析】 达到平衡时,同一物质的v正=v逆,不同物质等于反应的相应计量数比。
【答案】 C
8.(2013·广东广州统测)表示反应X(g)??4Y(g)+Z(g),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6 min后,反应停止
B.当反应达到一定的反应限度时,X的物质的量减少了0.85 mol
C.当达到平衡时,Z的浓度增加了0.85 mol·L-1
D.若降低温度,v(正)减小,v(逆)增大
【解析】 由题图可知,第6 min时,反应达到了一定的反应限度,但反应没有停止,而是始终在进行,A项错误;此时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了0.85 mol·L-1,由于体积未知,无法确定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量,B项错误;由于X、Z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故此时Z的浓度增加了0.85 mol·L-1,C项正确;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D项错误。
【答案】 C
9.在80 ℃时,将0.20 mol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1 L已抽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时间(s)
浓度(mol·L-1) 
0
20
40
60
80
100
c(N2O4)
0.20
c1
0.10
c3
A
B
c(NO2)
0.00
0.12
c2
0.22
0.22
0.22
根据本题内容和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填空(c1、c2、c3、A、B表示相应的浓度),请回答下列各小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中c2________c3________A(填“<”、“>”或“=”)。
(2)20 s时,N2O4的浓度c1=________mol·L-1,在0~20 s内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方程式N2O4??2NO2可以判断,NO2的变化浓度是N2O4变化浓度的2倍,所以20 s时,N2O4变化浓度为×0.12 mol·L-1=0.06 mol·L-1,即c1=0.20 mol·L-1-0.06 mol·L-1=0.14 mol·L-1,v(N2O4)==0.003 mol·(L·s)-1。40 s时,NO2变化浓度为2×(0.20 mol·L-1-0.10 mol·L-1)=0.20 mol·L-1,即c2=0.20 mol·L-1;从60 s后,c(NO2)不再发生变化,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N2O4变化浓度为×0.22 mol·L-1=0.11 mol·L-1,即c3=0.20 mol·L-1-0.11 mol·L-1=0.09 mol·L-1。
【答案】 (1)N2O4??2NO2 > =
(2)0.14 3.00×10-3 mol·(L·s)-1
10.甲、乙两个研究小组决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证明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平衡状态”。
(Ⅰ)甲组:取5 mL 0.1 mol·L-1的KI溶液于试管中,滴加0.1 mol·L-1的FeCl3溶液2 mL,发生如下反应:2I-+2Fe3+===2Fe2++I2。为了证明该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反应液,滴加AgNO3溶液,发现有少量的黄色沉淀(AgI)生成,证明反应物没有反应完全;②再取少量反应液,加入少量CCl4,振荡,发现CCl4层显浅紫色,证明萃取到了I2,即有I2生成。
结合①②的结论,他们得出该反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反应限度。
(1)指导老师指出他们上述实验中①不合理,你认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步骤②适合检验生成I2较多的情况,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灵敏地检验是否生成了I2,这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乙组:取4 mL 1 mol·L-1的CaCl2溶液于试管中,发现滴入1 mol·L-1的Na2SO4溶液6 mL后已经观察不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了,发生的反应是:Na2SO4+CaCl2===CaSO4↓+2NaCl。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上述反应具有可逆性,简要列出实验步骤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探究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以在某一反应物相对过量的前提条件下,检验另一种反应物和某种生成物都存在,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没有彻底进行,即化学反应有一定的可逆性和反应限度。
(Ⅰ)甲组:为了证明2I-+2Fe3+===2Fe2++I2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和反应限度,则应该检验反应体系中存在I-、Fe3+、Fe2+和I2四种微粒。从反应物的量的角度考虑,I-相对过量,所以不能检验I-。为了检验方便、典型,只需检验溶液中存在Fe3+和I2即可,分别用KSCN溶液、淀粉溶液(或CCl4萃取)等合理方法。
(Ⅱ)乙组:从反应物的量的角度考虑,Na2SO4溶液相对过量,若反应没有可逆性,则Ca2+完全沉淀,但是若该反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和反应限度,则Ca2+没有完全沉淀。可以在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来检验是否还存在未反应的Ca2+。因为SO相对过量,所以不能用检验SO的存在来证明该反应的可逆性。
【答案】 (Ⅰ)(1)该反应中KI溶液相对过量,不能通过检验是否存在I-来说明反应是否可逆 取少量反应液,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血红色,则可以证明Fe3+没有反应完全,反应是可逆的
(2)取少量反应液,滴加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则可以证明生成了I2
(Ⅱ)将混合液过滤,在滤液中加入1 mol·L-1的Na2C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反应有一定的可逆性,不能完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