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7 14:0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在本单元是第二篇精读课文,根据精读课文的特点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勾连课后练习题第一小题及习作例文《颐和园》后的习题,发现他们训练点的相似之处,可以选取在一个课时体现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在了解本单元的编排意图,充分认识教材各板块功能的基础上,调整板块的顺序,灵活处理本单元各板块之间的内容,整合资源。
注重技法,直击内核。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作者游览地点变化的句子,补充路线图,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明确写作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对信息分析的能力。
(二)巧用过渡句衔接游览的景点,本环节作为教学的“内核”,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过渡句的位置和作用,接着感知过渡句中衔接景点的重要信息,最后迁移到习作例文《颐和园》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写过渡句的三种方法。
二、巧设情境,提升能力。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创设任务情境:开展研学之旅—参观植物园,在学习本课“内核”后,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让他们按一定顺序设计游览植物园路线,并试着用上合适的过渡句把游览植物园的经过说清楚,初试身手。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所在的单元是特殊单元——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本文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文中多次描述了作者行踪变化,游览路线是课文的线索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而且四年级学生还不懂得运用过渡句进行景点之间的串联。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能按一定的顺序设计游览路线图。
3.学习游记中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写法,并用合适的过渡语介绍清楚路线。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能按一定的顺序设计游览路线图。
教学难点:
学习游记中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写法,并用合适的过渡语介绍清楚路线。
教学过程:
任务一:创设情境,梳理顺序
1.创设情境:同学们,想不想来一场植物园的研学之旅?在参观之前,让我们先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去学习他是怎么游览金华双龙洞?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重点指导“蜿蜒”“突兀森郁”。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作者游览地点变化的句子。
4.交流找到的相关地点变化的句子。
5.默读这些语句,圈出作者游览的地点,补充路线图。
任务二:提炼方法,巧用过渡
1.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2.游记中的过渡句应该怎么写呢?
①对比1、2、5过渡句,思考其相似之处,提炼写法,小结第一个小妙招:路程+景点。
②观察3、4过渡句共同之处,提炼写法,小结第二个小妙招:方位+景点。
3.拓展习作例文《颐和园》
①快速浏览《颐和园》,用横线画出过渡句,圈出景点,并完成练习。
②小结第三个小妙招:动词+景点。
4.教师总结三个小妙招。
任务三:迁移运用,初试身手
1.现在我们要正式开启我们的研学之旅—参观植物园。
2.明确:植物园的方位、大门,园内景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3.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一条游览路线。
如:(东南门)——( )——( )——( )......
4.哪位同学想当小导游?跟大家介绍下你的游览路线,要记得用上老师上课时教的小妙招,用合适的过渡语将这些景点自然地串联起来。
5.学生练说,师生评价。
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游览顺序
小妙招一:路程+景点
巧用过渡句 小妙招二:方位+景点
小妙招三:动词+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