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地州十二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红楼梦》“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等等。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
《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个人的情感来。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罢了。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像一座大厦的整本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
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恰恰将整本小说撑了起来,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国抒情文字的极致。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久低昂。宝玉出家,并不好写,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笔。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及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黛玉夭寿、泪尽人亡的命运,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铺排,可是真正写到苦绛珠临终一刻,作者须煞费苦心,将前面铺排累积的能量一股脑儿全部释放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聪明地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来就是“诗魂”,焚诗稿等于毁灭自我,尤其黛玉将宝玉所赠的手帕(上面题有黛玉的情诗)一并掷入火中,手帕是宝玉用过的旧物,是宝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点点还有黛玉的泪痕,这是两个人最亲密的结合,是两人爱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决绝将手帕扔进火里,霎时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涨成为一个刚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现,体现了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烁今的文学经典巨作。
(摘编自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材料二:
1983年,我尝试运用计算机,开始了对《红楼梦》语言的统计工作。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筛查,我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也越来越熟悉,这时有些念头会突然在脑海中闪过,提醒自己应做深究。这些念头怎么会冒出来的,我至今没弄明白,也许是筛查得多了,自然产生了语感的缘故。譬如对“索性”这个意思的表达,我突然感到前八十回是用“越性”这个词,只有后四十回才用“索性”。又如前八十回喜欢用“越发”一词,但在后四十回里,同样意思的表达却是用“更加”一词;前八十回一般用“才刚”一词,而后四十回里却是用“刚才”。甚至脏字的使用,前后两部分也有明显差异,在前八十回里,就连尊贵的王夫人或清雅的林黛玉也难免有时要说个“屁”字,而那些婆子或丫鬟开口时,一些很不文雅的脏字有时就会直闯读者的眼帘。后四十回的作者似乎很不屑于使用脏字,在那二十多万字里只出现过两次,而且相对来说还较文雅。一次是贾政在气急之中骂了声“放屁”,一次是贾琏引用了“大萝卜还用屎浇”这俗语。诸如此类的用词差异发现了27种,而对每次的发现我都需要将《红楼梦》查阅一遍以证实。
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利用计算机对《红楼梦》也查检了百余遍,根据获取的约2万个数据,可以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数理定位。最后的结论:将作品前八十回均分为A、B两组,它们的语言风格完全一致,确为一人所写,后四十回定义为C组,它的语言风格与A、B两组有明显差异,应非出自曹雪芹之手。若将后四十回按顺序均分为C1与C2两组,那么C1组的数据有向A、B两组靠拢的趋势,而C2组的数据则是更为远离,这表明在第八十一回到第一百回之间,当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不过运用数理语言学做统计分析,只能指出残稿的所在区间,却无法确定究竟哪些内容属于残稿。
(摘编自陈大康《荣国府的经济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它是高鹗所续,二是认为它的情节不符合曹雪芹原意、文采风格不如前八十回。
B.白先勇认为,高鹗与曹雪芹两人无论是家世还是个人遭遇都大不相同,高鹗要是续写《红楼梦》的话,想要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的情感来似不太可能。
C.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在文字和艺术上远不如前八十回,白先勇对此并不认同,他反而认为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甚至还超过了前八十回。
D.陈大康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不喜欢使用脏字,二十多万字里面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贾政骂人,另一次是贾琏引用俗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后半部写贾府的衰落,寄托着作者的哀悯之情,此书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充满了作者对过去繁华的追念。
B.如果说《红楼梦》像一座大厦,那《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就是撑起全书的两根柱子,缺一不可。
C.《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写黛玉将题情诗的手帕掷入火中,用手帕勾连起前文,体现了作者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D.陈大康用了一年多时间,将《红楼梦》查检了百余遍,获取了约2万个数据,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做了数理定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写黛玉劝贾宝玉读书道:“(‘四书’‘八股文’)也有清微淡远的……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前八十回有交代宝玉说黛玉“不说这样混帐话”(读书取功名)]
B.《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写薛蟠妻子夏金桂害人不成反害己,误服毒药身死,饱受折磨的香菱熬出了头,成了薛蟠的正室。(前八十回写香菱的判词中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之语)
C.《红楼梦》第八十三回王太医来为黛玉看病:“一时,贾琏陪着大夫进来了,便说道:‘这位老爷是常来的,姑娘们不用回避。’”(前八十回写贾母生病“一时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
D.《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写贾府道:“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前八十回写贾府最后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对于《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白先勇和陈大康两人的观点主要分歧是什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岭记·二十六
贾平凹
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
一夜的寂静无声,天亮的时候,偶尔从寺后的河面上吹来一阵风,北街口的那棵娑罗树被云隔成了三裁,树根已经清晰了,坐着老和尚。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从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他扫的不是尘,是云。石板铺成的街道逐渐出现,上面一层冰,冷冷地发光。
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月,也过去了年,一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了故事,如同中街客栈旁榆树上的老鸹①窝被戳了一扁担,纷乱和嘈吵了一阵。
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二,照常的一个早上,云刚刚从街道上散去,秃子推着卖甑糕的独轮车到了豆腐坊门口,前边的路上仰面躺着一个人,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一抬头,老刘竟从店里出来,问:你说啥?秃子忙停下车子就去扶躺着的人,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人早就已经死了,变得僵硬。
任秋针五十出头,家里有老母亲还有两个孩子,因为住在后巷,没有门面房开店做买卖,就饲养了十几只羊。小镇上几十年从未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本分老实的任秋针怎么就横死在街头?这事惊慌了整个小镇,议论纷纷。派出所的人很快到了现场,排除了他杀和自杀,经尸检,也排除了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但任秋针的家属不行,太平社会,好端端一个人,说死就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停着尸不肯埋葬。镇派出所是全县评比中的模范派出所,也有心要给小镇个交代,于是进行详细调查。
据家属讲,头两天任秋针在黑沟放羊时丢失一只羊,回来自己给自己生气,喝了一瓶白干。事发的前一天黄昏,得到消息,黑沟村捡到了那只羊,任秋针就给家人说要去黑沟村呀,出门时还在怀里捣了一盒纸烟。
黑沟村村主任承认黑沟村是捡到了一只羊,也承认任秋针那天黄昏来过黑沟村。黑沟村是个穷村,那天集体在山脚下修水渠。捡到羊,原本想杀了给各家分肉的,羊太小,村里户数多,村主任提议杀羊熬汤吧,让全村老少都能沾上腥,天这么冷驱驱寒。而任秋针到村时羊汤已经在熬,支了三个大筒子锅。任秋针和村人论理,村人说,羊是村人捡的,杀羊也是本分,这就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呀!任秋针论不过,捶胸顿足地哭。村人见他可怜,安慰他,让他也喝羊汤。全村老少是各喝了一碗两碗的,他喝了三碗。天黑后任秋针返回,村主任还把他送到寺后的青莲河滩。
黑沟村人熬了羊汤喝是能说得过去的,并且全村百十多人都喝了汤,能说谁不对呢?任秋针若那天黄昏不去黑沟村或许回来不至于死在街头,可那是任秋针自己去的黑沟村呀!那么,任秋针从河滩到镇上还发生了什么事吗?糍粑店的孙掌柜主动来报告:任秋针脚上的旧胶鞋是他给的。那天晚上,他在店里蒸土豆,因为第二天有人给孩子过满月,订下的糍粑多,夜里两三点了,任秋针就经过门前。那时街道上都是云,店里灯光照出去,只能照出簸箕大一片亮,任秋针经过时在咳嗽,他说:打牌才回呀?任秋针说:我啥时打过牌?就站到了店门口。他是看到了任秋针一只脚上穿着鞋,一只脚竟然光着。他问天这么冷,你光脚?任秋针说是从黑沟村回来,过青莲河上列石时绊了一下,一只鞋被水冲走了。他见任秋针寒碜,就把他的一双胶鞋让任秋针穿,胶鞋是旧的,鞋底都磨成平板了。任秋针穿了鞋,说:明日我还你。
或许,就是这双底磨成平板的旧胶鞋,任秋针穿了在街上石板路上走过时,云大,石板上又结了冰,滑倒了后脑勺着地而死的?可孙掌柜是一片好意,哪能是他的责任呢?再调查石板街道结冰的事,确实是如果石板上不结冰,旧胶鞋再是底子磨成平板也不会滑跤的。但是,小镇上自有了这条主街道,以前住家和以后做门面店铺,大家都习惯着把洗脸水、洗衣洗菜水、淘米水,顺手就泼到街道上。这怎么认定是谁的错呢,有错那是家家户户都错。街道上的人争辩,哪个冬季里街道上不是层冰,是摔过人,可都是跌个屁股蹲儿,他任秋针一摔就死了!
派出所调查之后,结论任秋针确实死有其因,但又无法认定谁有责任。任秋针家属还是不行,镇政府补助五千元。
任秋针埋葬后,过五七,家人在寺里做了一场焰口②超度。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云不是如碌碡滚③,也不是如席筒卷,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完全看不见北街口那棵娑罗树,看不见那六百二十八级寺门前的台阶。
[注]①老鸹,北方方言,指乌鸦。②焰口,一种佛教修行仪式。③碌碡滚,即碌碡(陕西发音lǒu zhǒu),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天早上,卖甑糕的哑巴秃子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他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睡在大街上。
B.本分老实的任秋针讨羊无果,回来时能见度低,石板台阶结冰湿滑,不慎摔破后脑勺而死。
C.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使小镇“纷乱和嘈吵了一阵”,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
D.小说利用排除法,排除了黑沟村人、孙掌柜、在街上泼水的家家户户对任秋针之死的嫌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一层冷冷发光的冰,为下文任秋针的死埋下了伏笔。
B.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交代了秃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
C.“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运用比喻,将原本无理的逻辑说得看似有道理。
D.“老鸹”“碌碡滚”等方言俗语不事雕琢的使用,突出了小说作者语言运用技能的高超。
8.小说对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人民文学》对贾平凹的《秦岭记》进行了评价:“(作品)可见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候②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难构③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劝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曾任魏国犀首。②梁君,魏国国君魏惠王。田侯,齐国国君齐威王。③难构,即“构难”,结怨,交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B.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C.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D.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犀首谢陈轸”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其身易穷”的“穷”意为陷入困境,与“图穷匕首见”中的“穷”意思不同。
D.“公之不慧也”与“士之耽兮”(《氓》)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轸在出使齐国时途径魏国,趁机求见了魏国的公孙衍,并告诉公孙衍,不能只吃吃喝喝,而应该把天下的政事承担起来。
B.楚国起初和李从有约定,要把政事交由李从,但后来在燕、赵两国的劝说下,楚国改变主意,又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
C.公孙衍主张攻打赵国,而田盼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攻打赵国可能会有后患,田盼的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公孙衍的认同。
D.公孙衍和田盼率军攻打赵国,军队还未出国境,魏王和齐王担心他们吃败仗就又给他们增加了兵力,结果击败了赵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4分)
(2)夫难构而兵结,田候、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4分)
14.公孙衍在听从陈轸的建议后,他本人获得了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周秀实田家行(节选)
王庭珪
向来辛苦躬锄荒,剜肌不补眼下疮。
先输官仓足兵食,余粟尚可瓶中藏。
边头将军耀威武,捷书夜报擒龙虎。
便令壮士挽天河,不使腥膻污后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和朋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看到田家生活的艰辛,诗人感慨良多。
B.诗歌第二句运用比喻,以挖肉补疮也不能救得眼前之急,写出了农家的困难。
C.诗的第五、六句写夜里传来捷报,边地将军威武善战,打败了敌兵,令人兴奋。
D.以“天河”象征国家命运,以“腥膻”借代北方侵略者,表现了对胜利的渴望。
16.诗歌的题目提到“田家行”,但诗的后半部分并不写“田家”,怎么理解诗人这样的安排?(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 , ▲ ”两句写时光匆匆流逝,春去秋来,更相替换。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 ▲ ”两句写月亮上的神仙和动物也被乐声吸引。
(3)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描写晴空下的乐器声和夜晚的歌声的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疗效很差时,长期从事血液疾病研究,后又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自己重点研究内容的王振义,决定将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为研究方向。1983年,他就发现,全反式维A酸能够把急性早幼粒细胞分化成健康的细胞。这一研究成果令王振义等①。但是还没来得及进行临床试验,1986年,有一个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5岁小女孩②,医生们穷尽了当时所能做的各种治疗,毫无效果。医生们判断,这个小姑娘最多只有7天的时间了。小姑娘的父母面临着绝望。这时候王振义站了出来,他说:“我们新研究了一种药,对这个病或许有效,但是目前还没有临床试验,你们愿意试试吗?”此时的王振义,马上就要退休了,家人和同事都劝他不要冒险,毁了自己的名声,可王振义说:“身为医生,见死不救,我真的做不到。”
王振义就是这个小女孩的父母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当下就同意了尝试新药。王振义给小女孩用了新药之后,③地在病床前守了7天,观察小女孩的反应。最终,这名小女孩成为第一个被治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引用了王振义的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光和热,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但是它也有“打喷嚏”的时候——会爆发,强烈的太阳爆发会释放出100亿颗百万吨级原子弹的能量。这些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扰动的事件叫作空间天气事件。
古时,人类是不太能感受到空间天气事件的。空间天气事件对人类的影响仅限于极光。对于中国人来说,因为我国地理纬度较低,磁纬度更低,基本上看不到极光。即使是在中国最北面的漠河,极光也是小概率事件。但是①。比如《旧唐书》中记载,在公元775年,“十二月丙子夜,东方月上有白气十余道,如匹帛,贯五车、东井、舆鬼、觜、参、毕、柳、轩辕,三更方后散”。白气十余道,如匹帛,只能用极光来解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天气事件②,比如会导致天上的卫星出故障,电离层扰动会影响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磁场的变化会在地面电网、高铁等大环路导体中产生超强的感应电流,带来线路故障等。2022年2月,一次量级不高的地磁暴导致了高层大气密度增加,使美国空间探索公司的一批“星链”卫星很快坠毁。
如果我们不重视对空间天气事件的研究、预报和应对,③,人类社会的高技术设施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我们现在密切依赖于卫星的生活方式,可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而这些高技术系统的重建和恢复需要很长时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
B.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
C.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D.娜拉,这是什么意思?你的脸色铁板冰冷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结果出炉,让我们看到无数年轻人的成长故事:自小贫困、在他人帮助与个人奋斗之下考入名校的许继聪,因为淋过雨,所以更懂得要为他人撑伞。他主动放弃推免机会,到宁夏西海固支教1年,并募款10万元资助300多名学子。命途多舛、双目失明的陈玉娇,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带着不利的身体条件在体育运动道路上过关斩将,取得了包括3枚全国残运会金牌在内的72项荣誉。见义勇为、堪称“巾帼英雄”的位小风,为了拯救坠坑的小女孩,毅然跳入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茅坑,用双手托举起生命的希望……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人不由得感慨:新一代中国青年是多么了不起!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员,这些故事给了成长中的你以怎样的启迪?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疆兵团地州十二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他反而认为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甚至还超过了前八十回”错误,原文是“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
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就是撑起全书的两根柱子”错,应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和黛玉之死两个场景就是撑起全书的两根柱子。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C项符合前八十回所写王太医常来贾府诊病。A项,前八十回宝玉说黛玉“不说这样混帐话”,前后不一致。B项,前八十回香菱的判词中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暗示她遇到夏金桂便被折磨致死,前后不一致。D项,前八十回说贾府最后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可能再“家道复初”,前后不一致。
4.①先从人们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②接着从别人不可能续写以及两个场景的高超艺术性方面展开论述。③最后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行文思路十分明晰,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作者的角度进行论证,接着着重以两个经典情节为例进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
5.①白先勇认为,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罢了;陈大康认为,后四十回可能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大部分并非曹雪芹写的。②白先勇从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角度加以论述;陈大康借助计算机筛查,从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的差异性角度加以论述。(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都十分鲜明,考生应细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合。
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具体内容的能力。“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错误。从小说文本来看,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给小镇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奇,但没有使人们的生活陷入恐慌的状态。选项对事件做了过度解读。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错误。小说第四段交代了秃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此段中没有使用“神态”描写。
8.①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云,互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②小说通过对云这个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凄迷伤感的氛围。(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写作手法的能力。小说中的云是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其作用可以分别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回答。
9.①小说交代了山村村民任秋针因寻找丢失的山羊不幸摔破后脑勺而死的事,并对其死因展开了推理,借此展现了山村村民贫穷、安静、平凡的人生状态。②小镇上百姓的生活,是秦岭一带山地深处人民生活的写照,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平凡。③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宏大的主题,更接近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是一个情境化题。“隐约可见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给考生规定了答题的方向:小说是如何“隐约”地展现“山地深处”的人的“人生底细”“生活况味”的?考生可以从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回答。
10.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犀首谢陈轸”与“多谢后世人”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前者意为“拒绝”,后者意为“告诉,告知”。
1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燕、赵两国并没有劝说楚国。
13.(1)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是旧交,他们多次派人邀请我,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我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
(2)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王和魏王看到形势危险,又怎么敢放着军队不给我们用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故”意为“旧交”;“数”意为“多次”;“谒”意为“拜见”。第(2)小题的关键点:“兵结”意为“短兵相接”;“安”意为“怎么”;“予”意为“给”。(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齐、燕、赵、楚、魏五国都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掌管了天下政事。(2分)公孙衍得到重用,再一次担任魏国相国。(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指向明确,考生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整合即可。
【参考译文】
陈轸为秦国出使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拒绝接见陈轸。陈轸说:“我之所以来,是因为有事情。您不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公孙衍便会见了陈轸。陈轸说:“您讨厌做事吗?为什么有吃有喝而没有事做呢?”公孙衍说:“我无能,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做事呢?”陈轸说:“请允许把天下的事务移交给您。”公孙衍说:“怎么做到呢?”陈轸说:“魏王派李从率车百辆到楚国出使,您可以从中使楚王对李从持怀疑态度。您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是旧交,他们多次派人邀请我,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我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您能够出行了,就自己在朝廷上说:‘我马上要出使燕国、赵国,急需准备车辆整理行装。’”公孙衍说:“好吧。”就去拜见了魏王,魏王答应了他,立即明确声明要出使燕国、赵国。
各诸侯国客居在魏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人告诉他们的国君说:“李从率车百辆出使楚国,公孙衍又率车三十辆出使燕国、赵国。”齐王听说后,唯恐结交魏国晚于其他诸侯,就把齐国的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齐国的政事。魏王停止了公孙衍出使。燕国、赵国听说后,也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楚王听说后说:“李从同寡人订了盟约,现在燕国、齐国、赵国都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公孙衍一定想为我做事,我也想任用他。”于是背弃了李从而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魏王说:“我之所以不派公孙衍出使,是认为他不能胜任。现在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我也把政事交给他吧。”公孙衍于是掌管天下的政事,又得到了魏国相国的官位。
公孙衍和田盼想率领齐、魏两国的军队去攻打赵国,魏王和齐王不同意。公孙衍说:“请两国各出五万兵力,不超过五个月就能攻下赵国。”田盼却说:“轻易动用军队,这样的国家容易出现危险;轻易使用计谋,这样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您现在对攻下赵国这件事说得也太容易了,恐有后患。”公孙衍说:“您太糊涂了。那两位君主,本来就已经不想出兵,今天您又说出困难来吓唬他们,这样不但赵国不能攻打,而且我们两人的图谋也要破产了。如果您干脆就说很容易,那么两国君王的顾虑就消除了。等到双方交战,短兵相接,齐王和魏王看到形势危险,又怎么敢放着军队不给我们用呢?”田盼说:“对。”于是就合力劝说两国君主听从公孙衍的意见。公孙衍、田盼于是得到齐、魏两军的指挥权。军队还没有离开国境,魏王和齐王担心他们到了赵国要吃败仗,就调集全部军队紧跟而来,结果彻底击败了赵国。
15.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不正确。诗题中的“和”,是“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和”朋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
16.①后半部分虽然没有写田家,但处处和田家关系密切。②田家“先输官仓足兵食”的高尚情操,就是为了将士们能多打胜仗。③驱逐侵略者,恢复故土,“不使腥膻污后土”,这也正是田家的普遍愿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后半部分没有明确写田家,但写出了田家“先输官仓足兵食”的目的,写出了田家“便令壮士挽天河,不使腥膻污后土”的愿望。
17.(1)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2)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3)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分别出自屈原《离骚》、李贺《李凭箜篌引》、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荐背诵篇目。
18.①欢欣鼓舞 ②危在旦夕 ③寸步不离(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欢欣鼓舞:形容非常高兴振奋。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寸步不离:一小步也不离开。
19.①王振义长期从事血液疾病的研究,②后来他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为自己重点研究的内容,③他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疗效很差,④于是,将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为研究方向。(写出两个短句,给1分;写成三个短句,给2分;写成四个短句,给3分;表达流畅,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单句,答案把这个长单句变成了四个短句。符合题意,不改变原句的意思,并且是短句,就算正确。
20.①面对病人家属,王振义态度诚恳,救人心切;说话很有分寸,实事求是,丝毫不夸大药效。②面对好心劝阻他的家人和同事,他的话显示了他把救人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不去考虑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③直接引用王振义的话更直接地表现了他的医者本心和高尚情操。(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鲜明的能力。王振义的这两句话是分别对病人家属和自己的家人、同事说的,很有针对性,表现了他的不同方面的特点。两点综合起来,更好地表现出他的医者本心和高尚情操。
21.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表示解释说明,与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B项,表示插入语句。C项,表示转换话题。D项,表示声音延长。
22.①在中国史书上也记录过极光事件(在中国史书上也有过记录) 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已)非常大 ③一旦遇到非常极端的空间天气事件(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①处,据后文中国史书中对极光的记录,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②处,据后文写空间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③处,据前文的假设,和后文“人类社会的高技术设施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以时事热点为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所给材料是热点新闻,即“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年度评选揭晓。材料中用铺排举例的手法列述了其中有代表性意义的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许继聪、陈玉娇、位小风等人的模范事迹梗概。材料首尾的议论句提示了审题立意的范畴,即“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新一代中国青年是多么了不起”。这道题凸显立德树人的高考作文命题宗旨,充满时代主旋律和青年正能量。
材料之后的引导语提示写作者的身份,即“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员”,彰显材料所述时闻故事与写作者自身成长经历与体验的关联。“这些故事给了成长中的你以怎样的启迪”“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些提示,点拨考生充分品读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们所展现的自强坚忍、无私奉献、见义勇为、奋发向上、勇于竞争等多方面的高尚品质、可贵精神,并联系自身成长历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阐发自己的启迪与感悟。
二、参考立意
(1)成长总要历经挫折,青春当须自强坚忍;
(2)精神成长是一生的功课,正当年轻时,应不断校正精神向度,向上向善;
(3)独立与自主,是当下年轻人最重要的必修课;
(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长中的年轻人要学会追寻生命里的那道光;等等。
三、题意评分解说:略
四、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略
(二)字数等扣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