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栏目链接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起源。
(1)时间、地域:距今大约________年前,______________流域和 __________________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2)条件:______________的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______________的产生、______________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五千黄河长江农耕经济贫富分化文字 栏目链接2.帝的传说。
(1)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______________》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传说中的黄帝用______________手段平定四方,分置官员,确立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2)早期国家的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____________的方式实现。传说夏禹治水成功后,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贤能之人,继承了帝______________的权位。
五帝本纪战争禅让舜 栏目链接3.“家天下”制度的开始。
(1)开始:禹死后,禹的儿子______________继承了禹的地位,__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国家成为帝王的______________,王权在一姓中______________。
(3)评价: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是______________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启“家天下”传子宗族私产世袭生产力 栏目链接4.商朝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______________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______________和王权密切结合,商王通过占卜理解______________和主宰国政。
血缘神权天命 栏目链接商王要决定一件重大的国事通常会采取什么方法?
应 用
思 考答案:占卜。 栏目链接1.目的:__________。
2.内容:(1)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__________、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__________、__________、燕、卫、晋、宋等。(3)受封诸侯义务:服从王命、__________、__________、朝觐述职、镇守疆土等。(4)受封诸侯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再行分封,__________,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二、西周分封制
巩固西周统治王族鲁齐随从作战交纳贡赋设置官员 栏目链接3.作用:(1)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周朝的统治。
(2)消极:后来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__________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周朝分封制逐步崩溃。
周王室(王权) 栏目链接三、西周宗法制
1.地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2.内容特点:(1)按照___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核心是__________继承制;__________为天下的大宗。(3)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系列。
3.作用:(1)保证了贵族“__________”的特权和__________的绝对权威,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血缘宗族嫡长子 周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世卿世禄周王室 栏目链接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娶了一个妾,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为什么?
应 用
思 考答案:小儿子。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栏目链接神权和______________相结合;以______________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____________。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血缘关系集中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1.内涵:分封制是西周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核心内容。
2.内容: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他们有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以下,还可以分封他的亲属为士,士以下就是各级比较疏远的宗族成员,他们就是一般的平民。
栏目链接3.评价:通过层层分封,周天子建立了从上到下的以周王室宗族为中心的姬姓家族,并联合异姓贵族,对全国土地和人民实施统治,同时也完成了财产和权力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瓜分。西周通过这一制度,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是,诸侯国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造成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王权的衰落和诸侯权力的膨胀,分封制随之走向崩溃。
栏目链接1.据说周公(西周)东征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从中得出的信息有: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姻亲;②那时中国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③分封制属地方行政制度;④分封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统治(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应 用
示 例 解析:②错。西周时实行分封制不等于中国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答案:D 栏目链接二、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栏目链接2.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应 用
示 例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B 栏目链接三、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和法则,是分封制的内核。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栏目链接3.中国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该制度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应 用
示 例解析:题干体现的是古代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它始于周代。
答案:C 栏目链接课件35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栏目链接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法令出一
1.君主专制体制的创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__________,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出现。
2.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1)内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__________、司法权、__________等大权于一身,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始皇帝行政权军事指挥权 栏目链接(2)特点:__________是皇帝制度的本质特点,皇帝制度具有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皇位__________、皇帝独尊、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__________,皇帝个人因素直接影响我国古代的政治决策和政府的行政职能,从而使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皇权至上世袭制约 栏目链接(3)影响:我国历朝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是以__________、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皇帝成了“臣子”和“万民”的__________;皇帝对于官吏有__________的权力,有提拔和__________的权力,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__________”的关系。
维护君权主宰奖赏和惩办贬斥奴才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秦始皇的皇权至高无上体现在什么方面?有什么影响?
应 用
思 考答案:(1)秦始皇确定了“皇帝”制度。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2)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栏目链接1.限制相权的原因:宰相是帝王的__________。在执政过程中,帝、相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二、君权和相权
政治助手限制相权 栏目链接2.削弱相权:
(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
①汉武帝频繁__________丞相,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②建立__________。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__________的主要决策,随侍皇帝左右;汉武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__________;他们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形成了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的__________。于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成为执行机关,称__________。
更换中朝中枢参议机要中朝外朝 栏目链接(2)唐朝分散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______________(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____________;尚书省设________、______、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
(3)宋朝分割相权: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__________”;设“__________”,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__________;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__________。
中书省宰相吏户政事堂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栏目链接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秦朝:中国封建的监察制度从秦朝开始正式确立,在中央设立__________监察中央百官,在地方设__________监察郡县官吏。
2.西汉: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__________,每州部设__________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__________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御史大夫监御史十三州部刺史御史大夫 栏目链接3.唐朝:唐代__________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__________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__________复按。
御史台提点刑狱司监察御史 栏目链接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分为世官制、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2.察举制的演变和实质。
(1)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______________举荐道德和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六年之后,再次下诏策试__________,并且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察举制科举制主要行政长官贤良 栏目链接(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__________。地方行政部门设置“__________”,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所定品级成为__________的依据,它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3)察举制考选的对象、内容和考选的方式、程序都体现出__________的特征,其形式、实质都是以____________举____________,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__________无从体现。
九品中正制中正授官封闭官士民意 栏目链接3.科举制及其评价。
(1)__________创立科举制以后,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进步性: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__________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__________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隋朝行政人员行政效率 栏目链接③科举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__________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3)科举制的局限性:
①作为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的选官方式,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公平公正中国特色 栏目链接②科举制以__________为主要考试科目和内容,特别是明清__________,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_________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使科举制变为思想控制的手段,失去了选官的积极意义。
儒学经义八股取士创造意识
栏目链接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域依次为路、府、州、县。
五、行省的设置
郡县 栏目链接2.元代的行省制度:
(1)内容:①以__________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__________行省。②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__________,军政要务呈报__________。③行省官员必须定期觐见__________,向皇帝述职。④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__________等形式加以控制。
行中书省十个中书省枢密院皇帝省官互迁 栏目链接(2)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__________,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②对后世影响深远:______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中央集权行省 栏目链接行省制度设立的原因、条件是什么?行省制度的设立有何意义?
应 用
思 考答案:(1)元朝统一是设立的条件,而统一后辽阔的疆域需要进行有效的统治是原因。
(2)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行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一个继承性: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2.两个趋势:
(1)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至上,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继承中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栏目链接③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④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中央机关,但元代相权没有削弱,与其前、后的朝代相比,具有特殊性。
栏目链接(2)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①汉初,实行郡国两制并行,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②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官。
③唐代,形成道、州、县的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④宋代,形成路、州、县的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栏目链接⑤元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3.三个“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栏目链接1.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应 用
示 例 解析:汉武帝时形成了决策机构“中朝”,使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答案:C
栏目链接
二、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和行省
制度有何异同点? 栏目链接2.“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应 用
示 例D 栏目链接三、如何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凭据。
栏目链接3.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科举考试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栏目链接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但到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栏目链接3.“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应 用
示 例D 栏目链接
二、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和行省制度有何异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封国制
行省制
不
同
实施
时代
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和中
央政
府的
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中央政权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
元朝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作用
和影
响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
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同点
①性质都是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是巩固统治;③影响作用深远
课件28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栏目链接 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过程:
(1)灭六国:自公元前230年至___________年,秦军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____________等国,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2)北伐匈奴:公元前215年,派_____________率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_____________地区。此后,秦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公元前221齐蒙恬河套 栏目链接(3)南征岭南:灭六国后,秦军展开了__________的战略攻势。公元前214年,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________,平定了岭南。秦在岭南设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属__________管辖的开始。
(4)通“西南夷”: 秦朝在当时被称之为“西南夷”的广大地区,开辟了史称为“__________”的交通路线,并在其中部分地区委任__________,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央政权版图的开始。
统一岭南灵渠中央政权五尺道官吏 栏目链接2.意义: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 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②秦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巩固、扩大疆域,对周边地区施行__________,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的形成。
政治控制多元一体格局 栏目链接秦统一六国后,是怎样进一步拓展版图的?其影响如何?
应 用
思 考答案:(1)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南平岭南,统一岭南地区;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2)秦朝国家版图的拓展,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栏目链接1.起源:___________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郡县制的建立:(1)秦始皇采纳__________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2)内容:“郡”直属于__________,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等职责; “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 “______” “_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二、海内为郡县
春秋战国李斯中央乡里 栏目链接3.特点及影响:
(1)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__________。
(2)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_________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形成__________并存局面,后逐步削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世袭官僚政治郡国 栏目链接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的?
应 用
思 考答案: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栏目链接三、百官公卿
1.三公九卿制:
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又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__________,史称“三公”;设立各部门的主管官员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有人称之为“__________”。
御史大夫九卿 栏目链接2.朝议:
(1)含义: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讨论结果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2)作用:__________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__________。但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行踪诡秘,君臣悬隔,身为丞相的李斯都无法与皇帝相见,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大臣议政决策失误 栏目链接3.汉承秦制:
西汉基本沿袭了秦王朝的__________,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汉武帝时,另设十三部__________,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官僚制度刺史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如何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内容?
该制度是秦朝在总结前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创建的,因此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1)皇帝制度。这是秦的独创,是整个制度的核心,具体表现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性、绝对性、独断性和不可分割性。
(2)三公九卿制。这是中央行政制度,其特点是分工负责、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均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
栏目链接(3)郡县制。这是地方行政制度,既是对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否定,又是对战国时郡县制的继承、发展和完善,郡、县集中体现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直属中央,其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实现。
(4)官吏的选拔考察制度。这实际上是选官和监察制度,从而保证了皇帝的旨意能畅通无阻。
(5)秦律制度。这是推行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皇权不受法律限制,且皇帝的谕旨本身就是“金科玉律”,法律仅是皇帝的意志而已。
栏目链接 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应 用
示 例 A 栏目链接二、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巩固王朝统治。
③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栏目链接(2)不同点:
①背景、条件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②传承制度不同:分封的诸侯爵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栏目链接③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以及地方权力的大小不同: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而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栏目链接2.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解析:材料“使后无攻伐之患”是说郡县制有利于防止诸侯割据混战,根据材料信息,司马迁的评论肯定了郡县制的目的、作用,故选B。
答案:B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三、理解郡县制建立的深远影响 (1)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郡县制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各级官员的任命、考核、奖惩、升降的管理,强化了各级官员对中央政府的依附性,使各级官员更为直接地服从于中央政府。
栏目链接(3)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进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栏目链接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应 用
示 例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从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此即材料中所谓的“公天下”。
答案:D 栏目链接课件25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栏目链接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明太祖废丞相:明朝初年,下令________丞相职位,使六部______________于皇帝,并成为定制。
(2)废丞相后,明太祖亲自处理全国重大政务,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政务繁多的矛盾。
2.成立:明太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也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正式确立________制度。
罢除直接隶属内阁 栏目链接3.内阁的性质: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________机构,适应了皇帝加强________的需要,但它始终没有取得______________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________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领六部百司。
助理专制统治法定正式 栏目链接4.内阁的影响:
(1)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皇权________________的地位。
(2)随着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会威胁皇权,于是以__________的太监加以牵制。________________,妨碍阁权,并导致明代政治更加黑暗。
至高无上司礼监宦官参政 栏目链接1.宰相制度到明朝发生什么重大改变?这种改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应 用
思 考答案:(1)明废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入阁官员地位逐渐提高,入阁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2)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强化。
栏目链接2.明朝内阁的性质是什么?明朝内阁与近代内阁有何不同?
应 用
思 考答案:(1)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
(2)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近代内阁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
栏目链接1.设立:
(1)设立时间:清朝________帝时设立,初名军机房。
(2)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3)机构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________,人员________,办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________________特征明显,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二、军机处
雍正简单精干封闭性 栏目链接(4)评价: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____________。
2.密折制:雍正帝命令________________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君主专制
地方大员 栏目链接清朝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应 用
思 考答案:(1)清设军机处,最初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2)反映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栏目链接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__________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________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行政管理。
2.主要政策:在中央设立________________主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加强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地制宜尊重笼络放权改土归流理藩院 栏目链接3.历史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清朝对蒙古、________和新疆地区的统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________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________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西藏巩固 版图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栏目链接(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腐朽没落,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栏目链接1.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B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二、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明朝内阁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统治,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英国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它以议会为基础产生;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栏目链接2.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明朝内阁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
B.明朝内阁只有行政权,没有决策权
C.明朝内阁大学士权势逐步提高,英国内阁成员随时可以撤换
D.明朝内阁大学士在科举进士中产生,英国内阁成员由选举产生
应 用
示 例A 栏目链接三、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
(2)汉朝,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3)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
栏目链接(4)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5)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能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至此,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地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栏目链接3.清代军机处“名不师古……(但)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成为皇权加强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军机处的设置( )
A.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实现了皇帝“票拟”和“批红”的设想
C.取代了丞相,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D.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应 用
示 例D 栏目链接
历史·必修1(人民版)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选择题
1.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
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主专制独裁
解析: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分封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大宗——小宗,体现的都是等级差别,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C
2. 史书记载:“封诸侯,班赐宗彝,做分殷之器物。”它最符合( )
A.禹建立夏朝
B.汤灭夏建商
C.西周实行分封制
D.春秋诸侯争霸
解析:注意“分殷之器物”。
答案:C
3.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解析:这里的“封建时代”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时代,B、C、D三代都属于“郡县时代”。
答案:A
4.“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按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①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只有最大的是嫡长子,并非全部是嫡长子。
答案:C
5.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解析:耕牛、铁犁春秋末年才出现,西周时不可能作为分封物品。
答案:C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社会遗存的影响。中国人将个人的姓置于名字前,说明重视一家一姓的宗族血缘观念,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的特点,选B项。
答案:B
7.(2013·广东高考文综)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注意题目上的要求“从政治角度看”,题干中“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属于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结合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及社会的稳定。其余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答案:B
9.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夏商周时期,是宗法制形成和发展阶段。
答案:A
10.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注意题眼“家国一体”。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使“家”“国”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於焦,黄帝之后於祝,帝尧之后於蓟,帝舜之后於陈,大禹之后於杞。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记》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春秋隐公三年)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左传》
材料四 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周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有哪些?
答案:主要对象,一是先代贵族如神农、黄帝、尧舜禹和殷商降族之后,二是功臣,三是王族。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形成何种关系?
答案:义务:受封诸候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周王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义务;关系:君臣关系,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诸侯要服从周天子。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历史影响?
答案:第一种答案。问题: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尊敬周天子。影响:分封制崩溃。
第二种答案。问题:周天子没有充分理由,就“夺郑伯政”,郑国为发泄不满,做出了不尊敬周天子的过火行为。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东周王权的衰落。
(4)材料三与材料四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第一种答案:相同。都是不尊敬周天子。都反映了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崩溃。第二种答案:不同。材料三仅是郑伯发泄不满时不尊周天子,郑伯无意取代周天子地位。而材料四中楚王问鼎反映了楚庄王有替代周天子号令天下的野心。
12.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记·王制篇》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 《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三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点?
答案: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周王分封土地主要依据爵位高低。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试归纳在宗法分封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答案:社会结构特点: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条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大宗和小宗层层相属,形成了较稳固的等级序列。②西周的社会结构具有族权和政权合一的特点。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定时期的?
答案:积极作用:①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②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原因:①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和独立性,势力逐步增长。②随着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等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日渐难以维系,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
1.(2013·辽宁五校联考)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和分封制。由关键信息“嫡”“宗法”“封建子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相结合,答案为A项。
答案:A
2.(2014·佛山质检)祖先祭祀是古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此规定源于(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推恩令” D.郡县制
解析:此题考查宗法制的内容,材料中“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指的是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内容。
答案:A
鲁国文化与周礼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而周公无论是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勋。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
在鲁国,周礼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不论是“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如君位传承、祭天礼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以及燕享、乡射等无不如此,否则就会遭到指责,甚至被视为“不祥”的举动。周礼由周王室制定,而在具体实施时,各诸侯国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制宜。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祖述先王之训。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必修1(人民版)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
1.(2014·湛江测试)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关键词“众建其官”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原则是分权原则,“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体现了通过分权,达到牵制地方重臣的目的。
答案:B
2.汉代前期一皇帝曾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根据该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 )
A.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最大威胁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黄老思想下的西汉政治软弱
D.地方势力都是刘氏势力,是皇权的屏蔽势力
解析: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西汉初,地方(诸侯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A
3.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
A.外朝和中朝 B.待中和丞相
C.中朝和外朝 D.尚书令和太尉
解析: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答案:C
4.(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解析:据关键信息“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可知宋代通过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B、D三项未从题干中反映出来。
答案:C
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
解析:A、B两项错,C项是目的,只有D项属于积极意义。
答案:D
6.(2013·深圳调研)“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讲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由“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等可知为宋朝,宋朝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故选C项。
答案:C
7.《元史·地理志》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又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设置王国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解析:A是秦始皇管辖地方的措施,B是西汉时期的内容,C是隋唐时的中央官制。
答案:D
8.(2013·湛江调研)史载:“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入主自为之。”这一状况发生在( )
A.西周周公时期 B.西汉高祖时期
C.唐代玄宗时期 D.北宋太祖时期
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此种状况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兵、财、地”皆由皇帝掌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
答案:D
9. 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
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B.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D.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解析:中央集权是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故选D项。
答案:D
10.(2014·汕头质检)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别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
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解析:“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的含义指通判的存在对州官行政事务的干涉,反映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2)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过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一道图表式问答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图一可获得镐京以及鲁、齐、燕、晋等信息,据此可判断出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通过三省名称以及其职能判断出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三可通过大都以及各省名称判断为元代的行省制;由此第(2)、(3)问就可依据教材及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
(2)分封制的影响: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行省制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3)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12.古代中国曾长期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汉初曾经出现王国问题,唐末出现藩镇割据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担心宋朝也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就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八
请回答:
(1)假如你是赵普,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好办法?
(2)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了吗?材料二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看法如何?
(3)你认为中央与地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阅读、概括和历史阐释能力。
答案:(1)办法:①收精兵: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相互牵制;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布兵原则;②“制钱谷”;③削实权:削弱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实权,中央设二府三司,分管行政权、军政权、财权。地方上设通判和实行文官制。
(2)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作者看法:北宋高度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的措施取得了成功,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地方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失败。
(3)中央与地方应保持的关系:既要中央集权,又要让地方保留一定的自主权。
理由:①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积极影响明显。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克服离心力,形成民族凝聚力;古代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维系了中华的大统一与文明延续。②北宋中央过度集权,导致地方不能发展,从长远来说也不利于维护中央政权,是顾此失彼。
1.(2013·乌鲁木齐诊断)《荀子·君道》中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制度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通判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行的,因此君主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D两项属于地方管理制度,B项属于中央管理制度,只有C项属于监察制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2.(2014·金山期中)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包括若干个州,以便于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工作。与“道”职能相当的是( )
A.秦朝的郡 B.西汉的州
C.宋朝的谏院 D.元朝的中书省
解析:“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工作”相当于西汉的州刺史的工作,就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答案:B
萧何下狱
刘邦平定了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收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历史·必修1(人民版)
热点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机构的发展变化
1.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汉承秦制。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时创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隋朝时建立,唐朝时完善。这种制度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北宋设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
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6.内阁的创立:明太祖时开始创立,明成祖时正式确立,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军机处的设置:清雍正帝时设立,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例题分析: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包括( )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分别设置内阁与军机处,故③、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C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都(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造成统治机构的臃肿
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A
热点二 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
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
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及门第
考试成绩
备注
被限定在贵族范围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
◎例题分析: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
A.秦朝军功爵制度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解析:注意题中要求:对后世考试制度的影响。由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答案:A
2.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答案:B
热点三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积极影响: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繁荣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皇权专制形成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八股取士,实行文字狱,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新、创造力,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题分析: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 )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
C.军机大臣在皇帝心中没有任何地位
D.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旨意来拟发谕旨
解析:本题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应用。从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大臣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要根据皇帝的旨意来拟发谕旨。A项材料没有体现,B、C两项与史实不合。
答案:D
1.清朝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度发展( )
①使国家决策具有随意性 ②助长了官场的守旧之风 ③造成官僚机构极度膨胀 ④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2.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降职或罢免)。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不敢扬声。材料能够说明秦朝( )
①官场的腐败 ②潜伏统治危机 ③相权威胁皇权 ④君臣关系极不正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历史·必修1(人民版)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中国
C. 汉武帝开拓疆土
D. 忽必烈一定乾元
解析:注意“皇帝”这一称号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经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家天下”的本质。
答案:B
2.(2014·广州调研)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
解析:此题属于比较题,比较“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的共同点,两人的行为虽然不同但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D项错误,因为秦始皇时期没有诸侯。
答案:A
3.(2014·湛江测试)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为“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相同,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 )
A.中央集权建立与加强
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的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秦始皇对一月的叫法的处理,体现出秦始皇通过这样的做法加强自己的地位。
答案:D
4.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此题中的政体不是指国家政治体制,而是指政治制度,再结合“以此治国”,只有D项符合。
答案:D
5.(2013·金华模拟)《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统一全国后,吸取了周实行分封制的教训,不再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以求长治久安。所以“周制”指的是分封制。
答案:B
6.汉景帝时,皇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解析:汉景帝此举与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一样,都起到分散、削弱封国实力的效果。
答案:B
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解析: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都没有封地。
答案:D
8.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解析:封建官制下,官吏由君主直接任免,对君主负责,故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答案:C
9.秦统一后确立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下图是“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C.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解析:秦律维护君主专制独裁,是一家之法。秦朝虽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但秦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制国家,故选B项。
答案:B
10.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的同时,世卿世禄制就不存在了,故②不能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二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上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对此提出了什么主张?
(3)你如何评价材料二的观点、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材料理解、概括评价能力。
答案:(1)观点:秦应复古,实行分封制。论据:一是殷周“封子弟功臣”,“王千余岁”,二是“事不师古”不能长久。
(2)用分封制会造成“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的恶果来否定材料一的论据;提出“焚书”的主张。
(3)材料二否定分封制是为了维护秦的统一,巩固秦朝统治,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但由此提出的“焚书”建议虽然一时对统一思想有利,但毕竟是简单粗暴的文化专制行为,从长远来说,对巩固秦朝的统治无益。
12.阅读下则材料: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了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明朝思想家李贽
请回答:
(1)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
(2)李贽认为秦始皇“未可轻议”,其理由是什么?试结合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说明。
(3)李贽是针对汉代以来的什么倾向发表这些见解的?
解析:本题要求客观评价秦始皇,以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答案:(1)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旧制度,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秦始皇有功有过,既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帝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汉代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主要是强调他统治残暴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的伟大贡献。
1.(2013·安徽五校质检)下面的史料应有两处句号,读材料判断句号应该处于的位置是(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偃说上曰:“古者诸侯①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②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③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④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推恩令”。材料意在劝说汉武帝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①处应为逗号,②处应为句号,③处为逗号,④处为句号。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项。A、B两项都只体现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因此排除D。
答案:C
万里长城是怎样修筑起来的
史料记载,万里长城是按如下组织、施工措施兴建的。
(1)人力来源:一是国家戍边的官兵;二是被征来的民夫;三是被充军的罪犯。
(2)构筑法则:“因地形,用制险塞。”这是历代修筑长城的重要法则。按此法筑城,一则可使城、关愈发险峻,便于防守;二则也可节省建筑材料。
(3)施工管理:多采用分段、分片、分区包修和重点“会战”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如在八达岭发现的一块明代万历十年的石碑,记载了其中有一段七十多丈的长城,是由几千名官兵和许多民工包修而成的。可见“包修制”是长城施工管理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4)建筑材料:所用大量的土方、石方等,均以就地取材解决。如在崇山之中,便开山取石垒墙。在平原黄土地带,则取夯土筑城。在沙漠地区,便用芦苇或柳枝条,进行层层铺沙修筑,亦甚为坚固。此外,砌墙所用的大量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设有专门供料部门。在居庸关发现的石刻中,记载了有关窑厂和办料署等名称。
(5)运输问题:建筑材料的运输,主要靠人力解决。如挑、抬、排队传递等。此外也用毛驴、马匹等进行驮运。同时还采用一些简单的机具:如畜力车、手推车、绞车、走索和飞筐等。当搬运大石料时,便利用斜坡地、滚木、撬杠等办法进行拉运。
在几百、几千年以前,这些原始的但又符合科学原理的建筑施工方法,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历史·必修1(人民版)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选择题
1.(2013·中山期末)“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内阁制度的理解能力。材料“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表明君主还是有实权的,故选A项。
答案:A
2.(2013·顺德测试)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的一贯的理念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围绕皇权强化,特别是明朝内阁制的设置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选C项。
答案:C
3.在一本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内阁大学士为3至6人,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然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设置军机处
解析:由“万历”“嘉靖”可判断出是明朝,从“张居正”可判断出是内阁制。
答案:C
4. 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是哪个时期的制度(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解析:材料反映出的机构运行机制是皇帝直接与工部、户部协调工作,而没有经过以宰相为首的尚书省或中书省机构,因此应该是在明清时期。
答案:D
5. (2013·济南模拟)“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据材料信息“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得①;提取材料信息“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得④。
答案:C
6.“(封函传递迟速)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次一事,已为前代未有者。”按这样的方式和速度传达皇帝“御旨”的是( )
A.唐朝的尚书省 B.明朝的内阁
C.清朝的军机处 D.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解析:清朝军机处办事效率高,具有简、速、密的特点。
答案:C
7.(2014·茂名模拟)“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解析:从材料关键词“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旁人谁也不知道”可知这样有利于皇帝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即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A
8.(2014·衡水调研)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与“它”相关的是( )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解析:此题考查军机处的概念和对材料的理解,从材料关键词“直接听命于皇帝”“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可看出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2013·江西九江二模)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专制”一词出现1800多次、“颛制”(颛,通“专”)75次,用于君主的“专制”仅有几条,其余全部用于臣民;“独断”一词出现则多于“专制”,绝大部分用在君主身上。这说明( )
A.古代中国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
B.“专制”一词古今应用语境有异
C.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互为消长
D.“独断”一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
解析:专制是指君主大权独揽于一身,独断专行。题干反映“独断”的出现多于“专制”,而且专制大部分是用于臣民,这说明古代中国“专制”与现代的含义是不同的,B项正确。
答案:B
10.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加强(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解析:题目中所列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动,根据各机构职能的变化可知这些变革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加强,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一绘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及阁员五人在内阁大臣杨荣家的杏园中聚会的场面,是当时仕宦生活的真实写照。图二是清代军机处值房内景。
请回答:
(1)内阁制设于何时?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其特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阐释历史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图一通过解说可知图片反映了内阁官员权势和地位的提高;第(2)问中较难回答的是特点的归纳,容易遗漏要点,解答时应充分注意。
答案:(1)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为了加强专制而建立。
(2)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
影响: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特点: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等特点。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75)曾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请回答:
(1)概括题干材料中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
(2)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为什么?试用史实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理解和史论结合阐释历史的能力。
答案:(1)孟德斯鸠主要观点有二。一是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二是认为中国政府把“民政”当作“家政”。
(2)同意。理由和史实:
例:自秦建立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以来,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实行愚民政策和暴政,残酷压制不同政见者,荼毒天下生灵。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满洲贵族制造了两百多起文字狱。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是对中国专制制度一针见血的描述。
(3)影响:
①消极影响:皇权专制形成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推崇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实行文字狱)、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它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导致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
②积极影响:强化君主专制与加强中央集权相结合,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繁荣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
1.(2013·常州调研)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是指专制的空前强化,清朝设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答案:D
2.(2013·四川广安二模)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
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
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解析:“职责纠劾百官”,即负责对中央官员的监察。“辑督各道”指辑录、督查地方各省,属地方监察机构的上级部门。故B正确。
答案:B
杀功臣最多的皇帝
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宿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十年中杀了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历史上将胡惟庸案和
蓝玉案称为“胡蓝之狱”。有些开国功臣,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曾被朱元璋赞为“勋臣第一”的儿女亲家李善长(其子李祺被朱元璋招为驸马),也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或杀掉,或赐死。右丞相徐达,是跟从朱元璋起兵的同乡,几十年来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一直是明军的统帅,被公认为功臣之首。他对朱元璋忠顺恭谨,朱元璋多方侦查也寻不出他的过失。然而阴狠的朱元璋,竟乘徐达身患背疽忌吃鹅肉的时候,赐他熟鹅,徐达流涕而食,不日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