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高中历史必修1人民版(课件+优化训练):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高中历史必修1人民版(课件+优化训练):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30 09:09:35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栏目链接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 ____________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2) 政治上: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
(3)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①召开: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________村召开。
人民解放战争  西柏坡  栏目链接②内容:第一,工作重心的转移。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________转移到 ________。
第二,确定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第三,确定党的总任务。提出中国由 ________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______________的总任务。
栏目链接 乡村   城市  农业国  社会主义社会 ③意义: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4) 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内容:A.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B.规定国旗、首都和国歌。
C.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栏目链接新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
应 用
思 考答案: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是(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即将结束;(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3)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4)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栏目链接3.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
4.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________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__________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独立主权 工人阶级 栏目链接 (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栏目链接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政权有什么不同?
读 图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________基础和________基础。
(2)基本概况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栏目链接法律   组织  1954年  北京  栏目链接 人民民主国家  民主集中制  公民的基本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栏目链接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读 图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1)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即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2)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初步建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由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_____________________职权的任务结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栏目链接(2)成为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3)进入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栏目链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做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履行什么职责?
应 用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要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____________国家。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统一的多民族 栏目链接2.确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并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________________、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回忆共同纲领》
3.实施:到195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4.意义: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有何不同?  
(1)背景上:《共同纲领》是在国民党政府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的;《1954年宪法》是在人民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由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
栏目链接(2)国家性质方面: 《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1954年宪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3)原则上:《共同纲领》体现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原则;1954年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栏目链接(4)在经济方针上:两者都提出了工业化目标,但《共同纲领》允许各种成分并存,分工合作,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954年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方针。
栏目链接1.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
①中国国体有了根本性的变动 ②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第一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④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解析:A项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言之过早,时机的成熟要到辛亥革命时,而中国资产阶级开始提出推翻清政府的要求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了。B项“各阶层”不正确,如它不能反映地主阶级的愿望。D项是此后逐渐达到的认识,在刚开始提出的时候还没有完全认识到。C项说法正确。
答案:C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含义: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栏目链接2.发展历程:(1)创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该制度。
(2)新发展: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栏目链接(3)曲折: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发展。“文革”时期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入瘫痪。
栏目链接(4)新的春天: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栏目链接3.特点:(1)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2)我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
(3)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栏目链接4.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栏目链接2.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是(  )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共同执政
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一起参政议政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解析:本题属于历史概念的精确考查题,要理解民主政治协商协商制度的准确含义,它是中共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的一项制度。
答案:C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实施原因和意义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栏目链接2.实施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在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栏目链接(4)自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因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栏目链接3.意义: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
(2)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即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栏目链接3.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图片可获得的信息为:五种少数民族的文字,由此可得出民族平等、团结等内涵。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由图片体现不出。
答案:D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课件32张PPT。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栏目链接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
(1)为早日解决________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___,宣布了争取用______________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台湾  《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方式 栏目链接(3)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政策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栏目链接读图思考:
读 图
思 考 栏目链接读 图
思 考 栏目链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目的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提出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答案:(1)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原因:①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各国与中国建交及与台湾当局断绝关系,特别是中美建交,美国断绝与台湾关系,使和平统一成为可能。
2.出台。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 栏目链接3.主要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___,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___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构想。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中华民族 现实 栏目链接什么是“一国两制”?它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读 图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1)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国家发展历史上影响深远,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香港回归。
(1)香港问题的由来:①鸦片战争后,香港被________占领。②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从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二、香港、澳门回归
栏目链接 英国  (2)香港问题的解决:
①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___________构想的提出。
②回归: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________的联合声明;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一国两制” 香港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 栏目链接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什么?
应 用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是香港回归的前提条件;(2)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这是回归成功的关键因素;(3)中英两国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提供了法律依据;(4)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是香港得以回归的群众基础。2.澳门回归。
(1)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
(2)______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 栏目链接3.意义:
(1)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辟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3)标志着中国在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4)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
栏目链接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
(1)实现真正停火:1979年祖国大陆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
(2)打破隔绝状态:1980年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益增多,台海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通航  通邮  通商 栏目链接2.发展:
(1)双方政治接触: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海基会达成______________。
(2)祖国大陆进一步推动:1994年中国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九二共识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栏目链接3.障碍:一是台湾岛内________的发展;二是某些外国________的干涉。
4.中国政府的原则:中国政府重申,_______________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分裂倾向 反华势力 一个中国的原则 栏目链接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不同?
应 用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港澳问题:殖民侵略遗留的问题,属于国际问题,港澳英军葡军必须撤出。
台湾问题:解放战争遗留的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海峡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栏目链接一、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栏目链接2.内涵: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 ③“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④“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仍属中央人民政府。⑤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 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栏目链接3.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栏目链接4.香港、澳门回归及意义
(1) 回归: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运用的结果,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一大步。
(2)意义: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栏目链接1.以下两幅图反映了(  )
①“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②香港和澳门进入了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④中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关键是看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这两幅图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由此可知是有关统一大业的问题,而③和④是外交问题,因此可排除③和④。
答案:A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二、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联系与区别  
(1)二者联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栏目链接(2)二者区别:①设立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
栏目链接2.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应 用
示 例 B 栏目链接课件36张PPT。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栏目链接(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
(1)背景:____________的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
(2)召开:________年9月在北京召开。
社会主义制度  1956  栏目链接(3)主要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和________的变化。
②明确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③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任务,强调要坚持党的 ________制,反对________。
栏目链接 主要矛盾  民主集中  个人崇拜 ④法制建设方面提出__________、 ________的八字方针。
(4)评价: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全国执政后的第________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栏目链接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一次 中共八大为什么能够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应 用
思 考答案:因为中共八大结合中国实际,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对先进工业国要求的矛盾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结论。 栏目链接2.“文化大革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党内________错误思想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个人因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________,党和国家面临着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左”倾  修正主义  栏目链接③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④直接原因: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成为引发“文革”的导火线。
(2)标志: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政治局扩大会议  八届十一中全会 栏目链接“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读 图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政府负责人;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的标志。(3)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①造反派夺权和红卫兵运动(特点:打、抢、砸),全国陷入空前的大动乱之中。
②“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__________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
栏目链接 革命委员会③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栏目链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影响: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的内乱。
②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
③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因此而停滞或遭到破坏。
栏目链接读图思考:
读 图
思 考 栏目链接上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何时?其直接影响是什么?
读 图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一月革命”。发生于1967年1月。直接影响是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夺权风暴。
1.背景:
(1)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但其后两年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一度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邓小平同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转折
栏目链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时间:1978年12月。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 ________、 ________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栏目链接②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形成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④全会作出的实行_____________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 _____________为中心。
“以阶级斗争为纲” 邓小平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栏目链接(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栏目链接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应 用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和国家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表现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工作重心的转移,实现了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三、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2.表现:
(1)提出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栏目链接(2)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____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依法治国 栏目链接③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 ________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 栏目链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应 用
思 考 栏目链接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栏目链接一、“文化大革命”破坏民主法制的表现,从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1.破坏:
(1)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许多老干部、知名学者、普通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2)司法部门纷纷陷入瘫痪,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栏目链接(4)“文革”中建立的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
(5)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栏目链接2.教训
①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②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
③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栏目链接1.“文化大革命” 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最主要的表现是(  )
A.宪法成了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失去了保障
B.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C.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D.各级各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是民主法制的最大保障,宪法遭到破坏也就说明了民主法制失去了保障。
答案:A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栏目链接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栏目链接2.1999年,九届人大修订宪法,把什么重要内容写进宪法(  )
A.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科教兴国”战略
C.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主要考查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C项内容的提出是1949年,D项内容写入宪法是1954年。
答案:A
应 用
示 例 栏目链接
历史·必修1(人民版)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
1.人民解放军通过一个事件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促使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包括政治和军事上的,根据题意可知,此事件是指军事上的,故选C项。
答案:C
2.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1周年,有四位同学在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影响,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学甲说:“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B.同学乙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
C.同学丙说:“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D.同学丁说:“结束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
解析:A项“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不正确(如全国性的土地改革还没完成);C项中“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有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底;D项“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错误,此时港澳还没回归。
答案:B
3.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此作品属于大型历史画,体现宏伟气象,没有山水画特点;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人民还在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祖国大陆还没有全部解放。
答案:B
4.《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解析:《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临时宪法的作用,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首先是规定国家的性质。
答案:A
5.有这样一则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
C.1982年宪法 D.《临时约法》
解析:根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跨过鸭绿江(1950年)”等信息可以确定“新宪法”是指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他三项时间、性质上不符合,B项是在1949年9月;C项是1982年;D项是1912年。
答案:A
6.(2013·泰兴测试)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基本制度。关键信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没有陷入政党斗争局面。根据三大政治制度的含意等分析,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三大基本制度之一,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新时期的治国方针,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B
7.(2013·南通一中测试)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解析: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题干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8.我国人口特别少的 33 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络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 1 位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是包括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当家作主
D.少数民族人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A、B两项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人大”也实行“代议制”,因此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C
9.(2013·安庆一模)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庆祝大会上提出“60年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这里的“创举”是指 (  )
A.民族聚居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自决制度
D.内地与内蒙古对口支援制度
解析:内蒙古是第一个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具有开创性。
答案:B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  )
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新制度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要求的应该是这种根本政治制度为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据此回答:
(1)新中国建立起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2)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回答第二个问题,注意一一展开阐述。
答案:(1)新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人大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它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12.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材料三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情况。
答案:(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1.(2013·南阳模拟)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能力。从周恩来的谈话中可以看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的。
答案:C
2.(2013·江苏模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时间,二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政协核心议题就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事宜。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反映的事件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项。
答案:A
开国大典幕后故事两则
(1)天安门两侧的大红灯笼是日本战俘设计的
开国大典挂在天安门两侧的8个大红灯笼的设计方案其实是两个日本人提出来的,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战役中被俘,因为是被日军强迫参军的,很爱好和平,人也很善良。当时有人反对,说为什么不找中国人,中国也有艺术家!后来是周总理特别批准的,他还批评了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
(2)“主席”那两个字是胶水写上去的
开国大典负责书写标语的钟灵说,他这一生中写的最伟大、最光辉、最有意义的其实只有两个字。“记得那是1949年10月1日的中午,离开国大典还有3个多小时,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急匆匆地找到我说,坏了,毛主席胸前挂的那个写着‘主席’字样的红绸子找不到了,不记得夹在哪本书里了!我坐上吉普车就回中南海,到了办公室,我急中生智,找了一块红布,剪了一小块,用胶水在上面写了‘主席’两个字,洒上金粉,看上去跟别人的烫金字差不多,再坐上车回到天安门。那时候主席正在上天安门台阶,刚好赶上。”

历史·必修1(人民版)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选择题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公开提出(  )
A.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国共两党进行第三次合作
解析:本题属于历史史实的考查。B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1956年提出;C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D项国共两党进行第三次合作提出是在1981年。
答案:A
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解析:“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是一个中国和国家主权决不放弃。
答案:B
3.(2013·福建漳州模拟)“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首词当属(  )
A.《中国之歌》
B.《回归倒计时感赋》
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
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
解析:从材料信息“主权恢复”“遍地荆花”可知是香港回归祖国,B项表述错误,选C项。
答案:C
4.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项条件中,最主要的是(  )
A.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中国早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D.英、葡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解析:本题四个备选项都是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因素,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
答案:A
5.(2013·江南十校联考)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实施群体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
解析:图片反映了西藏和澳门的政治制度,西藏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故选C项。
答案:C
6.“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解析:从材料中“1949年台湾同祖国分离”“近三十年”可以判断,该材料发表的时间应为1979年。
答案:A
7.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D
8.2008年11月6日,马英九赠给陈云林台湾少数民族独木舟造型的莺歌陶作,象征“两岸三通、春暖花开、前景光明”。该事件的最主要意义是(  )
A.有力地制止了“台独”的分裂图谋
B.从根本上解决了台胞投资的难题
C.对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积极影响
D.反映了两岸政治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解析:A项中的“有力地制止了”,B项中的“从根本上解决了”,D项中的“根本性变化”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C
9.2008年11月3日至7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11月5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台北圆山饭店设午宴欢迎陈云林一行。宋楚瑜说,“两岸要和平发展,必先要发展和平,两岸必须放下干戈,才能追求和平与发展;两岸合则两利,两利则合。”这说明了(  )
①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 ③祖国统一的方式只有实行“一国两制”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材料中只是强调和平统一,得不出“一国两制”是“统一的唯一方式”的信息。
答案:B
10.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提及:“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天都代表着中国一整段历史的结束。……过了这一天,香港又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中国也站到了新起点上。”这一天指的是(  )
A.1997年6月30日 B.1997年7月31日
C.1997年7月1日 D.1997年12月20日
解析: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从内容上判断,“这一天都代表着中国一整段历史的结束。……过了这一天,香港又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请回答: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简要说明在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强占台湾和台湾回归祖国的事件。
(3)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解析:本则材料围绕温总理引用《春愁》一诗展开设问。抓住关键句“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是指1895年《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割占。
答案:(1)1896年,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2)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占台湾。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阐述了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
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09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和“一国两制”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2)相同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依据材料三指出,香港、澳门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3)问,从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角度展开回答。
答案:(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解析:第(4)问,抓住题设限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史论结合回答即可。
答案:(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
①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国两制”方针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②错误;④不符合史实,本题选A项。
答案:A
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授权”“新区域”等信息可知,澳门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一国两制”构想得到进一步丰富,故选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
澳门问题的形成和解决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澳门问题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的。
1553年,葡萄牙以曝晒船上水渍货物为由,并通过贿赂当地中国官吏,进入澳门居住;从1557年起,他们每年须向当地中国官吏交纳一定银两的地租,以换取在澳门居住的资格。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被迫割地赔款。葡萄牙政府也趁机发难。1845年,葡萄牙颁布法令,公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拒交地租,以武力抢占关闸,驱逐中国官吏,绑架中国士兵。1864年完成了对澳门的占领。
1887年,葡萄牙与中国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但该条约涉及的勘界问题经多次会谈一直无法达成协议。1928年,当《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第四次期满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曾照会葡萄牙政府,声明中止该条约,并与葡萄牙政府签订了新的《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新条约没有提及澳门问题,葡萄牙占领澳门的现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1955年葡萄牙宣布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并于1976年颁布了《澳门组织章程》,规定澳门地区属葡萄牙管制下的特殊地区,享有行政、经济、财政及立法自治权。1979年中葡两国建交,双方就澳门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澳门是中国领土,目前由葡萄牙管理;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适当时机中葡两国通过友好协商解决。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历史·必修1(人民版)

热点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及概况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它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1966—1976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破坏时期:这十年期间民主与法制建设被迫中断,法律制度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遭受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时期: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2)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3)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确定下来,标志着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迈进了现代化进程。
◎例题分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主要说明(  )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体现了这一制度,可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选C;A项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1.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的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答案:A
2.“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热点二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异同
类别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本质区别
经济
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政
权力
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权力
机关
活动
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型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分权制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行政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例题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框架。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 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③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④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故排除含④选项。
答案:A

1.世界上的民主政治表现形式有很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的结果,这种制度的建立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开始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积极的探索
B.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普选基础上产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C.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协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
D.1949年9月《共同纲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2.政治协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946年的政协会议,达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决议
B.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政协工作得到恢复和改进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案:A

历史·必修1(人民版)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共“八大”历史意义的认识。回答时,只要联系八大的内容,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即可作出判断。D项干扰性不强,易排除;A、C是会议的内容,但与B项相比,显然是次要的。
答案:B
2.(2014·惠州调研)1962年,中国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当时一角钱的纸币发行不久就经历了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你认为出现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图一中的人群全部靠右行进,被认为犯了右倾的严重路线错误,图二进行了修正。
B.图一印刷工艺太差,版面不清晰,图二更简洁
C.图一未能体现新中国妇女半边天的地位,图二进行了纠正
D.图一防伪技术太差,图二加上了冠号辨别法的防伪技术
解析:考点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犯“左”倾错误,之后不断发展由此推断出应该是A,而B、C、D三项和材料无关。
答案:A
3.建国之初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时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答案:C
4.刘少奇同志受到迫害时曾说过:“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 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
A.文革的全面发动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
D.中共中央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解析:从刘少奇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文革期间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因此是反映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答案:C
5.(2013·邯郸四校联考)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一届人大
1954—
1958年
二届人大
1959—
1963年
三届人大
1964—
1975年
四届人大
1975—
1977年
五届人大
1978—
1982年
5
4
1
1
5
A.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解析:从表中看1964至1977年召开次数明显很少,说明从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后,第三届、第四届召开会议减少,这时期恰值“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干扰,故选择C项;第一届人大选举的主席是毛泽东;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九届人大期间,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6.(2013·南阳模拟)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原则的理解。从材料看,加强民主与法制,促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建设的法制化,答案为B项。
答案:B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主要的依据是(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D.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主要依据就是会议确立了把我国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答案:B
8.(2013·邯郸四校联考)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  )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观察漫画可知,图片中的“村委会选举”、“镇领导”等可知此为村民自治制度。实质讽喻了个别官员违背了村民自治制度,选C项。
答案:C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
A.实行民主改革
B.实行改革开放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进行土地改革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改革以及土地改革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只有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的。
答案:B
10.(2013·广东茂名一模)“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仍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问题,A项错误。农民自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说明B项正确。C项明显错误。D项材料反映不出来。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民主太少,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这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三 邓小平说:“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要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举例说明“过去民主不足”的表现,并概括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展的历程。
(2)据材料二回答,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3)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解析:要正确理解民主和法制的关系;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全面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1)表现:如“文革”期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革命委员会成立;全国夺权;社会秩序严重破坏;全国人大和政府无法正常工作。发展历程: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完善。
(2)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3)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共八大为加强党的建设规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反对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毛泽东当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他对1958年以来“左”的错误及其教训的意见,在毛泽东左右下,政治局扩大会议把彭德怀及其赞同者张闻天等人定为反革命集团加以批判。“文革”期间,彭、张等被迫害致死。
材料三 中共九大党章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机构,并规定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材料四 中共十二大党章规定:(1)设立顾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2)改主席制为总书记制。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党章还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务不是终身制,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请回答:
(1)中共八大至十二大中共中央的组织原则有何变化?彭德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中共十二大的组织原则和八大本质上有何相同?有何进步?
(3)从其变化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解析:本材料题要求同学们能从通过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二大的比较,得出一些规律认识。第一问是考查组织原则变化的认识,第二问对十二大与中共八大进行辨析。第三问考查学生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答案:(1)八大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九大删掉了党员的权利,取消了监察机构,严重违反了民主原则,变成了个人独行专断。十二大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增设了保障机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彭德怀事件说明当时对个人崇拜和专制未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机制,八大的民主集中制未能坚持下来。
(2)相同:都坚持了民主集中制。进步:十二大民主机制更健全,更有保障机制,废除了干部终身制。
(3)执政党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党内民主,并建立民主保障机制。

1.(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增量民主”的含义,根据材料信息“‘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可以判断俞可平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答案:B
2.(2013·长沙联考)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30年来党在探索中的成就与挫折,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史实分析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
C.“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一边倒”——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解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大跃进运动——经济建设追求高速度;“一边倒”不是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而是中国政府采取的在外交上不致处于孤立地位的一种外交策略。C正确。
答案:C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22日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着重指出了毛泽东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的失调的要求。三中全会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全会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以及平反“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一系列问题。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全会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王鹤寿为副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从三中全会起,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