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重点中学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模块测试
高 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
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
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
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
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
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
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
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
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
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
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
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
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
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
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
第 1 页 共 12 页
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
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
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
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
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
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
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
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
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
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
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
“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
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
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
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
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
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
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 当下文学的功能
越来越细致、切实, 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
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
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
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
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
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
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
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
第 2 页 共 12 页
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
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
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
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
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
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
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
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
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
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
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
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
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
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
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
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
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
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
第 3 页 共 12 页
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
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
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
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
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
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
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
列出要点即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题。
远 行 何士光
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
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
“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
还有背篼……”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
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比青翠,
场头的核桃树闪闪发亮。到梨花屯之前,吴老八就嘱咐售票员小芳,在车窗
售好票再打开车门。一开始还算顺利,蜂涌而来的人们有些愕然,但还是老
实地挤在车窗前。
不一会,吴老八听见有人敲响另一面的车窗。
“撕一张票下来,老八!”
刘书记虽已退休,语气依旧不容商量。吴老八到汽车运输学校去学习,
组织意见那一栏曾有刘书记粗大的笔迹。
吴老八只得让小芳把票给刘书记递过去。小芳动作麻利,又把另一张票
递到她舅舅晋麻子的手中。
“哎哟,你们搞哪样名堂 ”
“不行!不行!”
第 4 页 共 12 页
车厢四周顿时吵成一片。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要紧,人人都有说不出的
忿忿。
“老子不跟他们说这些!”
张裁缝家的老幺扒住车窗,一飞身便进了车厢,又一下子把车门拉开。
冯家老三一横身子就把住车门,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大哥、二哥不由
分说地把麻袋往车厢里抬。其他人也蜂拥而上。
于是,便发生开头的一幕。
“不要忙!”吴老八继续声嘶力竭地吼道。但人们各自为战,没有人愿
意收回已经伸出去的胳膊,还窥探着把腿也横过去。
“哞——”,不远的草岗上的牛恰到好处地叫起来了,仿佛在嘲弄吴老
八,又仿佛在嘲弄全体男女……
车呢,也就长久地停下来了。车上越来越热,上了车的人们又陆续下了
车,衣服放在座位上占着座,麻袋和背篓依旧占了大半个的车厢。
供销社的杜主任站在路边狠狠地抽着烟。他当然知道那些麻袋是冯氏三
兄弟的,上车时就吆喝他们赶快搬开。过去数十年的岁月里,在梨花屯这个
大家庭中,杜主任就像一位掌管分配大权的父辈,烟酒糖茶,大小日杂,哪
一样不经他的手才到众人手上?但万万没想到,日子来到眼下,这事竟变成
了做生意,而且还要和冯家这样的个体户挤在一起。冯家老大冯有富也完全
不把杜主任放在眼里,只顾与旁人豪爽地说着话。
太阳洒下令人目眩的白光,众人的脊背隐隐发烫。不大有人走动,也没
有人说话。大家都有些泄气,剩下的只有漫长的相持和等待。
如果以为这辆车就会没法开走,这就有些失算了。这就没有弄清楚我们
梨花屯这一片土地上的日子,也没有弄清楚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的脾骨。
清早人们等车时可是喜气洋洋的。梨花屯所有要远行的人,都指望着这
辆长途客车。要知道,从梨花屯伸延出去的这条大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
里,都是没有客车的。
远远地,在那些长满枞树的土丘之间,出现了一个会动的光点。这光点
仿佛搔爬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又惊又喜,一时还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怕它到
头来并没有变成一辆车,又怕它从哪儿斜逸出去消失不见。渐渐地,那一点
光亮庞大起来,连轮子和喷出来的油烟也清晰可见。那一刻虽没有红旗招展,
却是人欢马叫,热火朝天。
对于这一辆车,大家一直是情切切而意绵绵的。一个个心里都十分清楚,
到头来,这辆车还是会开来的,当然也要继续开下去。
孟铁匠忽然站起身来,朝着冯家兄弟走过去。村里的铁工厂早已东歪西
倒,去年孟铁匠把厂子承包了,收益还不少。孟铁匠一起身,冯有富就看在
第 5 页 共 12 页
眼里,差不多同时站起来了。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他冯有富不能不领孟
铁匠的情,英雄总要惜英雄。
“几位兄弟,”孟铁匠略略侧了身子,对着冯家兄弟,“来,帮我一把,
把麻袋抬下来。”
站着的人们,蹲着的人们,全都动起来了,一齐向车厢那儿撵过去。
“不要乱来!车上那些背篼,也都要拿下来!”一个宏亮的声音吼道。
这是刘书记,这边那边地指挥着。这一回,人们似乎也不打算乱来了。
“听我的! ”张裁缝家的老幺立在车顶上调兵遣将,说不出的雄姿英发。
“麻袋先上!背篼!背篼拿上来!”转瞬间,原来空荡荡的车顶上,一张旧
篷布鼓胀起来,牢牢地用绳子系好。
阳光依旧明亮,车厢内依旧拥挤,却又让人全然感觉不到拥挤。坐的坐,
站的站,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注意着不去侵犯别人的立足之地。仿佛曾
有的那些荡倚冲冒从未发生过。
牛叫声还是拖长着,却好像在说“好啊——,好啊——”
“请大家坐好了!”吴老八终于这样说,连自己也有些好笑,又对大家
笑了笑。
大家当然坐得很好,一致对吴老八报以成功的微笑,当然,也是带歉意
的。
啊!远行!
毗连的水田和青葱的土丘开始旋转,电线起伏地在一旁追逐,大片大片
的菜花,朝着人们的面庞迎上来,跟着又退下去……路上有人下车,也有人
上车,希望不会有什么跌宕。吴老八脸上浮起一丝微笑。也不会怎么的,车
还会开下去的,等看见屹立的烟囱,县城就快到了……
(原载《人民文学》1985年第 8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退休的刘书记向吴老八拿票时不容商量,后来又出面维护好秩序,
表明他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B.冯家三兄弟前后两次抬麻袋,反映他们既有着冲动、蛮横的一面,
但也有着通人情的一面。
C.孟铁匠敢承包旧铁工厂并获得收益,说明他有魄力、有能力,为下
文他带头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第 6 页 共 12 页
D.小说真实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面貌,既有过去年代遗留的不良风气,
也有新政策带来的新气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配合人物的活动,不时穿插对乡野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
的气息,又能舒缓叙事的节奏。
B.“一夫当关便万夫莫开”“天下英雄唯有使君与操”等句子化用古
代诗文,意在营造古朴典雅的诗意美。
C.小说两次写到田野里拖着长音的牛叫,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又带有
诙谐意味,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
D.小说既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心态,也描写不同人物在同一场
景中的表现,丰富了形象,深化了主题。
8.小说在写争着上车和等待车来这两个场景时,两次打乱了情节的先后顺
序,这样叙述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6分)
9. 小说中长途客车开始遍体鳞伤,混乱不堪,后来秩序井然,最终成功远
行,这具有象征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下列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看重 行.年四岁 行:行走
B.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殆:恐怕 向.之所欣 向:朝着
C.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拐杖
D.遂.而鸡豚 遂:成、养好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
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
第 7 页 共 12 页
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
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
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
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
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
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
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
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
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
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
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
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
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
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B.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
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C.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
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D.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
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第 8 页 共 12 页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
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
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
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
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
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4.文中体现了哪些用人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
第 9 页 共 12 页
励友人。
B.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
暮之意。
C.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
风骨。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
心境。
16.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
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7.(1)成语有“青梅竹马”,《诗经·卫风·氓》“ ,
” 两句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意境
与之相仿。
(2)《陈情表》 中“ , ”
两句总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精练的句子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
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 。”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
身心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的两句“ , 。”
(5)《临安春雨初霁》中“ , ”
两句通过描写文人雅事,将作者被闲置的落寞之感蕴藏在恬适平静的表象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地名不只是一种称谓,一则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更是重要的文化形态
和载体。小到街巷里弄,大到行政区划,每一个地名背后,或蕴含着人们对
美好生活的期盼,或沉淀着当地生产生活的印记,或记录着某种自然地理特
征和人文风貌。
地名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禹贡》所列“九州”州名中,冀、兖、
青、徐、扬、荆,至今仍在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沿用。翻看中国地图,
第 10 页 共 12 页
有着几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的地名 ① ,邯郸、蓝田、张掖、临淄、
洛阳……地名中有浓浓的乡愁和独特的记忆,一个个村庄、一条条胡同、一
片片池塘,往往成为一代代“当地人”的文化原乡和精神寄托,让无数在外
的游子 ② 。一个名字就是一段故事。 ③ ,中华历史已走
过数千年光景,各式各样的老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沉淀着历史
的深意,延续着文化的音符,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基因和文化密码。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鲜明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
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 ④ 。通过珍
惜老地名,是在彰显文化自信,更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保持地名的延续性,
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才是具有历史价值和战略眼光的做法。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总能看到青年的身影,在脱贫攻坚时、在疫情防控下、在边睡戍
守中……
B.妈妈问:“你考的分数是……”“620分!”我兴奋地回答道。
C.滴答滴答……窗外,春雨在唱着欢乐的歌,安慰着我孤独的心灵。
D.天道酬勤,我要全力以赴,让梦想成真,我可以,我一定可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题。
“意境”作为中国诗词、绘画共同的追求,打通了诗画审美的理想之境。
宋元明清以来,无论是宋人的工笔花鸟、元人的山水,还是明清的大写意花
鸟,中国画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即不管技法如何发展变化,
① 。意境如何表达?画家从古诗词中悟出许多心得,并将其运用
在中国画创作中,以期通过独特的构思深化对诗境的理解,进而提炼思想、
升华艺术表达。古诗意册页的创作要点不是如何图解诗词, ② 。
在创作中,每个画面与诗词的对应,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不仅要表达诗意,
更要传递情感。齐白石之“新”在于朴实天趣,黄宾虹之“新”在于浑厚华
滋……历代中国画大家的代表作, ③ ,实则是画家思想境界
第 11 页 共 12 页
之新。画家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图式、技法等变革。那些“一步登天”的画家,
实则是对意境的误解。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一步登天”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是( )(3分)
A.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B.我们五月以后的生活费简直毫无着落了,幸亏冬服、被条等可以减省了,
我们逐渐送去质店替我们“保.管.”。
C.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巧.妙.”的法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 10.11 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
字社会。但网络空间纷繁复杂,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副作
用。在网络中,诈骗、攻击、辱骂、摸黑、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网上“历
史虚无主义”、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文娱热点排行等乱象广为诟
病;用户账号名称信息违法违规、网络大 V 账号恶意营销等问题影响恶劣;
一些“网红”售假、偷税漏税等现象更是严重。
材料二 2021 年 11 月 19 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
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以“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
旨在打造一个网络文明理念宣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
的平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12 页 共 12 页答 案
1.C
2.D
3.B
4.(4 分)①相似点:锤子具有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
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
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4 分)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
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
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每点 2 分,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
7.B
8.(6 分)①小说先写人们争上车的混乱,接着交代之前引发混乱的缘由。
这样写为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气氛,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小说
先写人们在沮丧中相持等待,转而写之前人们怀着期盼的心情等车来的情景。
这样写使小说的叙事有了波澜,也为后文人们行动的转变做好铺垫。[每点
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①客车遍体鳞伤,象征着过去年代留下许多创伤和痛苦;客车
混乱不堪,象征时代变革引起种种矛盾和冲突。②客车变得秩序井然,象征
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能够达成共识,合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问题。③客车
成功远行,象征在经历波折之后,社会将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将集体奔向美
好的新生活。[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10 答案:D。A项,行:经历。B项,向:过去、从前。C项,策:拄着
11.C。【解析】句意:“(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
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 ”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
第 1 页 共 5 页
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两处“尊贤而贱不肖”为并列结构,“而”字表
并列,中间不必断开,第一处作“于”的宾语,第二处作谓语,排除AB;
两处“曰”是对话标志,后面应断开,“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
也”为对称结构,排除 D。故选C。
12.B。“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
也”可知,是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故选B。
13.(1)(4分)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
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善”“亡”“贵”各1分,状
语后置句1分。)
(2)(4分)希望陛下您怜恤我愚拙的诚心,应许我微小的心愿,希望刘氏
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矜愍”“听”“庶”各1
分,句意1分。)
14.(3分)识别人才(1分),尊重人才(1分),任用人才(1分)。
【解析】由“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概括为:要识别人才。
由“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可概括为:要尊重人才。由“司城子罕亡,子韦不
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
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可概括为:要任用人才。
15.B.
16.(6分)参考答案:①唐诗描写意象、意境,目的是抒发情感。如李诗借
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
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②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阐发哲理,如苏诗描写秋冬
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
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每点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答案: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第 2 页 共 5 页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倚南窗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18.①数不胜数 ②魂牵梦萦 ③斗转星移 ④无迹可寻(每处 1分)
【解析】第①空,由后文“邯郸、蓝田、张掖、临淄、洛阳……”可知,此
处旨在说明拥有几百年甚至数千年历史的地名非常多,故可填“数不胜数”,
形容数量极多,难以计算。
第②空,由前文“有浓浓的乡愁和独特的记忆……往往成为一代代‘当地人’
的文化原乡和精神寄托,让无数在外的游子”可知,此处强调地名中的乡愁
和独特记忆让游子们万分挂念,无法忘记,故可填“魂牵梦紫”,指在梦中
还牵挂萦绕着,形容十分挂念、思念的样子。
第③空,由后文“中华历史已走过数千年光景”可知,此处强调中华历史经
历千年的岁月变迁,故可填“斗转星移”,表示时间推移或季节改变。
第④空,由前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可知,此
处强调坐标,即地名是历史空间能够准确复原的重要条件,没有地名这个坐
标,历史与记忆都会无法复现,故可填“无迹可寻”,指没有线索、踪迹可
以寻求。
19. A
【解析】文中“邯郸、蓝田、张掖、临淄、洛阳……”列举了有几百年甚至
数千年历史的地名,省略号标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A项,“脱贫攻坚时、在疫情防控下、在边陲成守中……”强调在很多国家
需要的地方都能看见青年的身影,省略号标示列举内容的省略。与文中省略
号作用相同。B项,结合语境“你考的分数是……”可知,此处话未说完,
省略号标示语意未尽。C项,“滴答滴答……”强调春雨不停地滴落在窗外
的声音,省略号标示重复词语的省略。D项,“我可以,我一定可以……”,
此处用多个“可以”强调全力追梦的坚定决心,省略号标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20. D
【解析】“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文中借该成语
对那些想走捷径却不努力提升思想境界的画家进行嘲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第 3 页 共 5 页
手法。
D项,“过人头”引用《西洲曲》中的“莲花过人头”,运用了引用的修辞
手法。与文中修辞手法不同。A项,“武功”正话反说,讽刺军阀伤害学生
的耻辱行为,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B项,“保管”正话反说,“我们”
是把物品拿去抵押而非交给他人管理,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C项,“巧
妙”正话反说,嘲讽掩住耳朵偷取铃铛这一愚蠢的行为,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手法。
21.(6分)①但对意境的追求始终不变 ②而是如何传递情感③表象是图式、
技法之新(每处2分)
【解析】第①处,由前文“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即不管技法如何发
展变化”和后文“意境如何表达”可知,此处应强调“意境”的“不变”,
故可填写“但对意境的追求始终不变”。第②处,由前文“不是如何图解诗
词”可知,前后句应为“不是……而是……”的句式;再结合后文“更要传
递情感”可知,中国画注重传递情感,故可填写“而是如何传递情感”。第
③处,由后文“实则是画家思想境界之新”可知,空处应填写中国画表象革
新的内容;再结合后文“画案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图式、技法等变革”可知,
中国画革新的表面现象是图式、技法的革新,故可填写“表象是图式、技法
之新”。
22.参照高考作文得分细则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
谦虚地对待士人。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
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
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
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
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
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
第 4 页 共 5 页
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
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
任用辅佐的人就最紧急了。”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
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
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
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
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
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
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
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
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
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
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
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
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
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
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
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
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
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
吗?”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