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环境管理的涵义 环境问题 经济 科学技术 环境污染 生态平衡 规划 协调 战略决策 经济建设 资源 能源 环保 发展 环境 资源环境 环境问题依靠技术就能解决,不必借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这种认识是否正确?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因此,单靠技术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它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而发展经济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耐受极限,协调这两个目标不是仅仅依靠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环境管理应该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等,所以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环境管理来解决。中国环境管理思想 环境保护 规划 发展 经济 环境 环境管理的类型和手段 1.材料一中,广电总局关于禁止在风景名胜核心景区拍摄电视剧的通知,属于哪种环境管理手段?目的是什么?体现了我国的哪些环境保护政策?
【提示】 行政手段。目的是保护风景名胜核心景区的生态环境。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
2.材料二中,对污染企业罚款纳入环保专项资金,治理环境污染,体现了我国的哪些环境保护政策?
【提示】 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1.环境管理的类型2.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的比较(1)环保总局对于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有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这些管理制度应属于__________(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看)。
(2)材料中,对《三国演义》剧组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共采取了哪些环境管理手段?
【思路点拨】 根据所反映的信息可知其环境管理的类型及采取的管理手段。【解析】 第(1)题,环保总局对于景区自然资源的行政保护法规,是为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应属于资源环境管理。第(2)题,从材料看,对《三国演义》剧组的处罚,有网络媒体、环保总局、建设部行政部门、经济罚款,因而涉及行政、经济、新闻媒介等手段。
【答案】 (1)资源环境管理
(2)行政、经济、新闻媒介手段。[图表展示]
教材第83页图5-1 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关系示意[解图精要]
由图可知,随着GDP的增长,环境污染水平与自然环境容量的关系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环境污染不太严重,在自然环境容量之下,污染物能被自然界净化,故环境质量较好。第二阶段,环境污染严重,并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恶化。第三阶段,经济发展之后,环境得到治理,环境污染水平在自然环境容量之下,环境得到改善,质量较高。[图表应用]
按照规划,未来昆明城区面积将发展到460平方公里,滇池将成为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最大的城中湖,目前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解析】 A项采用填埋的办法不可取,会导致湖泊面积的减少,反而加剧污染。C项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往往导致湖区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湖滨生态景观。D项中的办法会导致湖泊水量减少,也易造成污染加剧,破坏湖区的生态环境。
【答案】 B《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该规定是为了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 )
A.同步规划 B.同步实施
C.同步发展 D.同步建设
2.该规定体现了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中的( )
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②谁污染谁治理 ③强化环境管理 ④先污染后治理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解析】 第1题,该规定明确了防治污染设施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时间应与主体工程同步,目的是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实施;“规划”是防治污染设施“设计”阶段;“发展”的是“城乡经济”;在环境管理中,没有“同步建设”的说法。第2题,“谁污染谁治理”规定的污染治理者是污染者本身;“先污染后治理”已经产生了污染。
【答案】 1.B 2.D3.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例A、B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说出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3)简述中国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危害及环境管理的相关知识。第(1)题,由图例A的分布区,可知A表示土地荒漠化,其荒漠化的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图例B分布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应为森林破坏。第(2)题,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第(3)题,中国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答案】 (1)A:荒漠化(沙漠化);B:森林破坏(森林锐减)。
(2)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环境管理是指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一定的环境目标和规划而开展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社会活动。
(1)个人和企业作用于环境的一切经济、社会行为都要受到合理的约束。因此,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环境管理的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我国某些城市规定市区禁止鸣喇叭,这是(双选)( )
A.资源环境管理 B.区域环境管理
C.专业环境管理 D.部门环境管理
【解析】 环境管理的对象是指被管理者,所以个人、企业应属于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环境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对象,因为政府直接投资兴办诸如供水、供电、铁路等公用事业,同时又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能够达到管理环境目的的一切方法和途径都应该属于管理手段。市区禁止鸣喇叭,一是规定了区域,二是规定了对噪声的控制,因此既是区域环境管理又是专业环境管理。
【答案】 (1)个人 企业 政府
(2)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教育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 (3)BC 课时作业(十四)
一、选择题
(2013·徐州检测)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为达到目标,日本政府通过CDM等每年向海外购买2 000万吨,即2008~2012年的五年当中拟购买1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按管理范围分,《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定,属于环境管理中的( )
①资源环境管理 ②区域环境管理 ③专业环境管理
④监督环境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属于环境管理中的________手段。( )
A.行政 B.法律
C.经济 D.技术
3.你认为“CDM”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要职能可能是( )
A.规划 B.协调
C.监督 D.指导
【解析】 第1题,二氧化碳是“废弃物”,不是资源;“发达国家”表示一定的区域;限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是“推广利用环境的实用技术,提高生态恢复的技术水平”,属于专业环境管理的内容。第2题,通过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国家或企业的生产成本,间接鼓励排放量小的国家或企业的发展。第3题,“日本政府通过CDM等每年向海外购买”是关键,说明CDM可能是一个“交易”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平台,具有协调的职能。
【答案】 1.B 2.C 3.B
2010年2月份国家环保部网站公布关于调整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清单的通知。据此完成4~6题。
4.国家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体现了国家在环境管理中( )
A.是执行主体
B.是被管理对象
C.既是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对象
D.既不是执行主体又不是被管理对象
5.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6.政府处理在环境问题上违规的企业,利用了环境管理的( )
A.技术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解析】 在环境管理上,政府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通过采购节能产品,引导市场导向,扩大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利用经济手段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体现。处理违规企业,是国家依法进行环境管理的表现。
【答案】 4.C 5.C 6.B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在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完成7~8题。
7.绿色冰箱的推广使用,可以(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弱大气的“温室效应”
B.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的产生
C.减少氟氯烃的排放,从而减轻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D.减少废热的排放,从而减弱大气的“温室效应”
8.下列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洁生产只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
B.研制可在自然界中分解的包装袋过程不属于清洁生产
C.进行清洁生产可将污染预防拓展到生产过程,而无需回收废弃物
D.要实现生产过程、产品和最终报废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解析】 第7题,绿色冰箱的推广主要是为了减少氟氯烃的排放,保护臭氧层;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关;酸雨的产生与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气体的排放有关;废热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第8题,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可以全过程地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答案】 7.C 8.D
下图为我国某地按《清洁生产标准制订技术导则》标准建立的清洁生产工业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下列有关该生态工业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范围看由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一、三产业
B.生态工业园效法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应着重发展第一产业
C.生态工业园应规划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生态工业园内各个产业间形成了争夺资源、相互竞争的态势
10.该工业园的建设受到哪些环境管理手段的制约(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技术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9题,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主导产业为第二产业,但是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第一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第三产业为其服务。第10题,《清洁生产标准制订技术导则》是环保部门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利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因此属于行政手段的范畴。另外该标准还详细规定了进行清洁生产时应该达到的技术标准,该工业园的建设一定依据了该标准中所规定的技术标准,因此又受到技术标准的制约。
【答案】 9.A 10.D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为“平静湖水”。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达100多吨。
(1)从源头控制的角度,分析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移民对周围的土地开发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现象。请依据环境管理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解析】 (1)解决措施可从宣传教育、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等角度分析。(2)库区周边的土地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说明对移民的安置工作未到位,主要应从农业结构、科技、水土治理以及公众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应对。
【答案】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2)①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②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覆盖了调整产业、控源截污、优化水系、引流活水、清除淤泥、拆迁整治、绿化及湿地建设等七大工程的太湖(蠡湖)新城“清水流域”示范工程,是无锡“十二五”生态建设的重头戏。
材料二 太湖流域水质示意图
(1)据图判断太湖水质污染情况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太湖水域污染最严重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太湖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3)试根据材料分析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4)利用材料,说明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是什么?
(5)“清水流域”示范工程体现了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哪种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太湖流域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北部加重。第(2)题,太湖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影响了太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平衡,丧失了自动调节功能,要恢复其生态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3)、(4)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环境管理的相关知识即可作答。第(5)题,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我国环境管理的思想。
【答案】 (1)污染情况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北部加重。入湖水体污染严重。
(2)太湖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为因素对水域的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平衡,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导致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3)环境问题不是单纯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
(4)对象:个人、企业、政府。执行主体:政府。
(5)符合我国的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