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传信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
D.老四年收入粮食1 500斤却经常挨饿
2. 秦朝刑罚残酷无比,仅死刑就有许多种。人民动辄犯禁,于是“天下愁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为残暴和腐化,“赋敛愈重,戍徭无已”。这说明当时 ( )
A.阶级矛盾激化 B.法制破坏严重
C.农民战争频繁 D.地方势力强大
3.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上述材料反映了
秦朝 ( )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杂
C.刑罚残酷 D.兵役繁重
4. 识读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关下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农民大起义
B.起义的领导人是项羽和刘邦
C.这次起义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D.起义过程中建立了“张楚”政权
5. 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从900多人发展到几十万人。这最能说明 ( )
A.秦朝的刑法不严 B.秦朝的人口众多
C.起义军善于指挥 D.秦的暴政不得人心
6. “这一场农民起义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但是导火线却的确是刑事法律制度规定的不合理。”材料中的“社会经济原因”是指( )
A.国家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B.国家刑律规定“失期,法皆斩”
C.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人民食不果腹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7. 秦末农民战争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有陈胜、吴广起义,后有项羽、刘邦起义,其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 )
A.刘邦率兵直逼咸阳
B.陈胜在陈县称王
C.项羽率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D.秦二世被逼自杀
8. 下列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建立“张楚”政权 ②大泽乡起义 ③吴广、陈胜被杀 ④刘邦率兵攻入咸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9.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以下时间轴中“ ”对应的内容是 ( )
A.战国七雄 B.楚汉之争
C.政权分立 D.短暂统一
10. 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刘邦在总结取胜的原因时说:“吾能用之(张良、萧何和韩信等),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据此可知刘邦认为取胜主要原因是( )
A.积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B.抓住时机,攻入咸阳
C.注重团结和使用人才
D.强调军纪和武力
11. 下表内容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12.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斩,被迫揭竿而起。但据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因大雨误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
A.《史记》记载内容完全不真实
B.《史记》记载内容全都需要考古证实
C.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D.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13.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百多年前,法国的伏尔泰也质疑:“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二人的共同观点是 ( )
A.主张民主法制
B.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C.主张保护私有财产
D.反对封建迷信
14.“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了。这句话指的是秦朝时期(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
15.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囫囵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处治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不高
16.“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长城路,实难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该故事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
17.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知识分子的不满
B.中央集权已经过时
C.秦灭六国完成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D.秦的暴政
18.人们常用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韩信和张良
D.陈胜和项羽
19.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且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20.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
A.城濮之战 B.官渡之战
C.咸阳之战 D.巨鹿之战
21.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约瑟·汤恩比:“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刘邦建立“大汉文明”开始于(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20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他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他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多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被迫停止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杀死了押送队伍的军官……举起反抗的旗帜。
(2)材料二中的“领队人”是哪两个人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历史信息
(3)有人说:“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就不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你是否赞同 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5)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同本课有关的四个成语,根据所学知识按照其代表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重新排序。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族诛连坐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
——秦朝民谣
材料二 “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末年什么样的政治情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材料二认为秦朝“旋踵而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这种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3)你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答案
1-5CACBD 6-10ACCBC 11-15DDBAB 16-20BDBBB 21-22BD
23、(1)皇帝:秦始皇。目的:防御匈奴(或阻止匈奴南下)。看法:修筑长城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但修筑长城加重了民众的徭役和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2)陈胜、吴广。秦朝法律残酷;陈胜和吴广有反抗精神和组织能力;秦末农民起义在仓促中爆发,没有经过准备。
(3)不赞同。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残暴统治,遇雨误期只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导火线,即便途中没有遇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迟早也会爆发。
(4)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刘邦:直接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5)族诛连坐、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约法三章
24、(1)秦朝实行暴政;其表现包括沉重的徭役、兵役、赋税、严酷的刑罚。
(2)商鞅变法。这种观点不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与商鞅变法无关。
(3)施仁政于民,轻徭薄赋,让利于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