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饱和,经济效益下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城市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2.“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D.促进农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据国家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从2015年开始,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而城市对人口结构改善的需求,使得杭州、武汉等二线城市陆续出台各种政策展开“抢人大战”。如图为2017年至2019年春节前十天,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迁入人流占迁入迁出人流总和的比例变化图,据此回答问题。
3.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下降及杭州、武汉等城市出台“抢人大战”政策说明( )
A.三四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已趋完善 B.二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已超一线
C.二线城市的老龄化问题已很严重 D.一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依然强劲
4.据图中人口流入比例特点推断北上广深四城市春节期间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是( )
A.加大城市服务压力 B.缩减城市物资供应
C.激活城市春节市场 D.造成城市交通拥堵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6.“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7.超高速进行中的老龄化使得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逐渐转变为“银色产业的圣地”。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将超美国总人口数。最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低 B.死亡率低 C.老龄化严重 D.人口基数大
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瓦莱丽·阿莫斯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冲突导致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入叙利亚邻国,已经大大超出了联合国有关机构以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原先预计的程度,迫使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必须大幅增加所需资金,以满足叙利亚难民日益增大的人道主义需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涌入其邻国,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经济因素
9.若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叙利亚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国外。则叙利亚的人口迁移类型属于( )
A.B1到B2 B.B2到C1 C.A1到D D.C1到A1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11.“孔雀东南飞”增加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快速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B.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
C.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
D.扩大传统产业生产的规模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着眼于我国当下国情与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乡村充分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下图示意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其中Ⅰ、Ⅱ是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该地区人地关系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②气候变化③农业技术④基础设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Ⅰ阶段农村地区的特征最有可能表现为( )
A.人口流失比较严重 B.经济发展迅速 C.农民返乡意愿强烈 D.人地矛盾加剧
14.促使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关键原因包括( )
①户籍制度调整②农民收入提高③生态环境转好④人口大量迁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总人口为9936.5519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534.1952万人,全省人口空间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仍在不断的演变中。从这两次的人口普查来看,河南省内各地级市所辖区常住人口空间变化差别较大。下图示意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河南省人口空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导致河南省人口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机械化不均衡 B.工业化水平差异大
C.医疗条件差异较大 D.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6.与河南省各地级市相比,郑州市十年人口增幅最大,得益于郑州( )
A.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B.先进的医疗技术
C.较强的就业吸引力 D.悠久的历史文化
17.河南省南阳、驻马店等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其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A.加快合村并镇的进程 B.缓解城乡人口老龄化
C.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D.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存在着弱回流,农村回流劳动力对乡村振兴与重构极为重要。研究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分回流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图为本次调查中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2)概括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的特点。
(3)指出回流人口对振兴乡村经济的意义。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践表明人口迁移不是一蹴而就的,迁移者通常要经历多次地点的变更才能最终稳定下来;在第一次迁移后,迁移者要么继续居留在迁入地,要么继续迁移(主要包括返乡和再迁移)。某研究机构统计了2016年全国多个省市的劳动力人口迁移状况,下图表示迁移者在不同等级城市的居留比例和居留意愿。
(1)与大城市相比,指出超大城市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和居留比例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某超大城市拟提高迁移者的居留比例,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3)分别说明农民工选择返乡对个人、家庭和农村的有利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
(备注:户籍人口就是指有该地区身份证的人口。常住人口指在该地区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但不包括本地户籍长期在外地的人口),以及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1)归纳对比1990年以来上海市两种人口数量变化的特征。
(2)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3)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各至少两点)。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京都市圈包含1都3县,即东京都(核心城市)、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1960年东京都总人口为890.8万人,至2015年增长为1329.5万人。1960年东京都城镇化率已高达92%,而此时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6.9%、28.7%、70.0%。从1960年以来,东京都经历了郊区化(指居民向近邻三县扩散的一种城市形态)和“都心回归”。下左图为1960-201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率变化图,下右图为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分布图。
(1)根据图文材料,简述东京都人口迁移变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分析东京都郊区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指出促成“都心回归”的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1.根据材料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B正确;城市产业并没有达到饱和,经济效益也不会不断下降,A错误;生活成本高,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不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C错误;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不是从事农业生产,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撂荒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2.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正确;环境质量属于生态效益,A错误;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经济效益,D错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先带来的效益,B错误。故选C。
【点睛】“城归”返乡创业现象一般是指在城市打拼过的务工经商人员,他们依靠在城市打工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税收提高,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3.D 4.A
【解析】3.近几年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机会减少,农村外出劳动力被迫回流,流动人口规模下降,与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无多大关系,A错误。目前一线城市发展速度仍然强劲,B错误。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主要是由抢劳动力转为抢人才,与老龄化关系不大,C错误。二线城市“抢人才”说明一、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都依然强劲,D正确。故选D。
4.从材料可以看出,北上广深在春节期间以人口流出为主,春节期间大量外来人员返乡过年,从而导致城市服务压力加大,A正确。春节期间我国各大城市物资供应充足,B错误。激活城市春节市场是有利影响,C错误。人口流出导致留在城市人口减少,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交通拥堵,D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的因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迁移就与此有关。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5.C 6.D 7.D
【解析】5.“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以上材料信息可知,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是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C正确。“生活方式型移民”与地区间经济水平、就业机会、投资政策的差异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6.“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D正确。人口迁入,会加重移入地的人地矛盾,降低环境质量,AB错误。人口增加,住房需求量增大,会提高当地的住房价格,C错误。故选D。
7.中国总人口数在14亿左右,而美国在3亿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将超美国总人口数,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大而不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老龄化的原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8.B 9.C
【解析】8.根据材料可知,持续多年的叙利亚战争,导致大量叙利亚难民不断地涌入他国,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因素。 B正确。 ADC错误。故选B。
9.根据图示可知,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其它国家,属于跨国界的移民,属于国际人口流动。ABD项都在同一个国家内进行迁移。C项属于跨国界的人口迁移。C正确。
【点睛】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人口迁移的原因,要掌握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区别。
10.A 11.C
【解析】10.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图示中的“闯关东”和“孔雀东南飞”现象均发生在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国内人口迁移,A正确,B错误;图示“下南洋”路线具体指人口由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迁移到东南亚地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C错误; “走西口”路线指的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人口向黄河以西进行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D错误。故选A。
11.近年来由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也汇入人口迁移大军,迁往沿海,大量人口的迁入对珠三角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快速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口数量增加更快,会加重该区域的生态问题,A错误;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会导致资源短缺,生态问题加重,且珠三角地区矿产缺乏,B错误;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能够优化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缓解区域生态问题,C正确;扩大传统工业的规模,传统工业一般污染严重,会加重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D错误;故选C。
【点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减小,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古以来,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因素。人口迁移的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力度越大。
12.B 13.A 14.D
【解析】12.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区人地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与农村住宅的关系上。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农村地区出现人口城镇化和就业非农化特征,①正确;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农村宅基地建房热情提高,但由于人口迁出,房屋利用效率较低,农村住宅出现空置、闲置等特征,④正确;气候变化对该地区人地关系改变的影响不大,②错误;农业技术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与该地区人地关系变化基本无关,③错误。故选B。
13.I阶段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使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人口流失比重严重,A正确;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农村人口迁入,农村经济发展并不迅速,C错误;此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要高于农村地区,城市的拉力作用仍然显著,农民返乡意愿并不强烈,C错误。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迁出,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缓和,D错误。故选A。
14.读图可知,Ⅱ阶段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空置、闲置等特点,据此可推测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前提是农民收入增加,对住宅需求改善意愿提高,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出,住宅出现空置、闲置,②④正确。生态环境转好,户籍制度调整对形成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的影响较小,①③错误。故选D。
【点睛】传统村落是中国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人地关系协调适应、人地关系矛盾冲突、人地关系调整再适应三个阶段。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呈现出人口流失、生态破坏、产业滞后、文化基因流失、居住环境损毁等问题。要推动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需要采取吸引乡村人口回流、推动传统村落产业振兴、提升环境生态的吸引力、促进传统文化活化发展、改造传统村落居住空间五大策略。
15.D 16.C 17.D
【解析】15.读图可知,近年来,河南省人口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人口变化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省会郑州和交通便利的城市,而非省会城市和非交通干线城市,尤其偏远和交通相对不便的城市人口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其原因主要是省会郑州及交通便利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较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人口的吸引力存在差异,D正确;农业机械化、医疗条件、工业化水平对于近年来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排除ABC三项。故选D。
16.读图可知,郑州十年人口增幅46%左右,是河南省人口增幅最大、增速最高的城市。究其原因,郑州市地处京广线与陇海线等多条铁路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且郑州为省会城市,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就业机会较多,对周边地级市及下辖县的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强,因此,郑州市在河南省内人口增幅最大,C正确;医疗技术先进、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近十年郑州市人口增长的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BD错误;郑州市人口出生率不高,A错误。故选C。
17.合村并镇是我国一些地区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改革落后农村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好的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经济,将几个邻近的自然村整合起来,建立农村社区的综合改革和探索,其与人口负增长关系不大,A错误;结合实际情况,南阳、驻马店等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主要是青壮年外出求学、务工导致的,乡村大量青壮年流失,会加重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B错误;环境承载力与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生活消费水平有关,因此人口负增长不会增大区域的环境承载力,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负增长说明人口数量减少,有利于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D正确。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18.(1)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机会碱少;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回乡创业。
(2)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从事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回流后其职业选择倾向于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回流后从事制造加工业的人口较回流前减少较多;回流后从事农业的人口较回流前增加较多。
(3)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增加农村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分析】本题以珠三角地区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行业类型分布统计图为背景,涉及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地理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1)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主要原因应从珠三角地区对人口迁出的推力、农村地区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两方面回答。据材料,珠三角地区在回流前后产业发生一定改变,其中制造加工业在回流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机会减少;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加之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回乡创业,使得农村人口出现回流。
(2)农村回流劳动力回流前后就业选择的特点从事的行业具有关联性,且可以根据图中资料进行概述。据图可知,回流后其职业选择倾向于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回流前其职业选择倾向于制造加工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回流后从事制造加工业的人口较回流前减少较多;回流后从事农业的人口较回流前增加较多。
(3)根据所学知识,回流人口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回流人口回流后在农村不同行业就业,增加农村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回流人口的回流能够促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回流人口增多,减少了农村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19.(1)超大城市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大,居留比例低。超大城市平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城市就业吸引力大,发展前景占优势,公共服务水平高,生活质量更高;超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房租高),就业学历要求高,落户名额限制大。
(2)赞成,提高城市住房中政府公租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并增加流动人口获得保障性住房的机会;对流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改善工作环境;放开城市入户政策,促进家庭式迁移模式。
不赞成,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有限对外来人口无法均等化;特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房租、交通等);对就业对人员的年龄、学历要求较高;外来人口无法完全融入,归属感不足;流动人口从事的工作报酬低和稳定性差。
(3)农民工选择返乡对个人而言,家乡有住房等,降低生活成本,生活压力小;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返乡更易获得成功,更容易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对家庭而言,有利于家庭稳定和谐,大大减轻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负担,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规律和保障,避免了亲人的孤单;对农村而言,增加了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带回了资金、技术、观念和经验,使农业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和优化,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带来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机遇。
【分析】本大题以迁移者在不同等级城市的居留比例和居留意愿坐标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不同类型城市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和居留比例的差异的原因,超大城市提高迁移者的居留比例的条件,农民工选择返乡对个人、家庭和农村的有利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形材料的能力,迁移和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地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详解】(1)超大城市与大城市的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和居留比例的差异,可以直接阅读图形,从图中可看出,超大城市的居留比例柱状图较低,居留意愿折线图较高,可得出超大城市迁入人口的居留意愿大,居留比例低。居留意愿是外来流动人口的心理预期,主要由特大城市与迁移者家乡巨大的经济、社会差异所造成,即超大城市平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城市就业吸引力大,发展前景占优势,公共服务水平高,生活质量更高,这些条件对外来流动人口吸引力大,让其愿意永久居留。但是由于特大城市相对较大的人口压力,造成现实中出现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超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房租高),就业学历要求高,落户名额限制大,这些造成生活成本高,竞争大,从而导致居留比例没有大城市高。
(2)本题较为开放,无论回答赞成与否皆可,但是论据必须符合论点。如果赞成,即是强调特大城市能够大量容纳流动人口成为户籍人口,住房等生活成本高成为外来人口无法在城市长时间居留的重要原因,通过提高城市住房中政府公租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并增加流动人口获得保障性住房的机会可以降低住房成本;外来人口很大一部分学历层次较低、年龄较大就业难度较大,对流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改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就业机会;外来人口往往孤身一人到城市打工,无法照顾家庭,放开城市入户政策,促进家庭式迁移模式。这些改变会带来居留比例的提高。
如果不赞成,主要从特大城市发展不充分,还无法容纳大量流动人口角度考虑,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福利承受力有限,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有限对外来人口无法均等化;特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房租、交通等);对就业对人员的年龄、学历要求较高;外来人口无法完全融入,归属感不足。特大城市的就业要求较高造成流动人口从事的工作报酬低和稳定性差。这些情况造成居留比例难以提高。
(3)农民工的回乡对农民、农村、农业发展有利。首先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降低生活成本,更好的就业,家乡有住房等,降低生活成本,生活压力小;农民工在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返乡更易获得成功,更容易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其次对于家庭而言,主要是对老人、小孩、夫妻等的照顾,有利于家庭稳定和谐,大大减轻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负担,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规律和保障,避免了亲人的孤单;对农村农业而言,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发展机遇,返乡农民工带回了资金、技术、观念和经验,使农业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和优化,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带来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机遇。
20.(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
(3)积极影响: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增加了市场需求、拉动了消费。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加剧,环境破坏严重,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失业现象加剧,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分析】本大题以上海市人口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变化、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1990-2007年户籍人口一直变化不大;而常住人口数量从1990年不断增加。
(2)结合第二张图,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呈现出低低低的人口增长模式;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因为上海经济发达,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导致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3)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大量人口的迁入,增加了市场需求、拉动了消费,促进了上海市经济的发展;外来迁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减缓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等。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大量外来人口加剧了人地矛盾,环境压力加大;人均资源减少,导致教育、医疗压力大;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治安混乱,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等。
(4)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从减少车辆、疏通道路等方面分析。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增强道路的通行效率;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发展智能化交通;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通过限号等方式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21.(1)1960-1965年东京都人口净迁入;1965-1995年人口净迁出;1995-2015年变成人口净迁入。
(2)原因:东京都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承载空间已趋于饱和;土地利用紧张,地价高昂。(近邻三县城市化水平较低;土地充裕,地价较低,具备吸纳东京都人口的潜力。)
(3)措施:完善东京都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缓解长距离通勤问题,进一步提高核心区承载力;培植新兴产业,吸引年轻高素质人才居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分析】本大题以东京都人口迁移变化特点为背景材料,涉及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及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知,1960-1965年东京都人口净迁入率为正值,说明人口净迁入,1965-1995年东京都人口净迁入率为负值,说明人口净迁出,1995-2015年东京都人口净迁入率为正值,说明人口净迁入。
(2)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东京都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承载空间已趋于饱和,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地利用紧张,土地价格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导致人口向近邻三县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迁移,近邻三县基础设施诼渐完善,环境较为优美,土地充裕,地价较低,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迁入。
(3)随着“都心回归”,东京都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由于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促使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增加,服务业转型升级为高端服务业,为外围地区提供服务,同时,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故东京都需要首先整治环境污染,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条件,让从业人员就近居住,缓解长距离通勒问题,进一步提高核心区的环境承载力,还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年轻高素质人才居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