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7 19:25:47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 B.“但是各人的风格不同,其‘山’的境界各有不同”错误。C.“因此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欣赏没有本质区别”错误。D.“诗人常呈现意蕴深刻的世界,常人呈现的则完全是一个平凡乏味、凌乱无序的世界”错误。)
2.C ( C.“他们的理论都以情趣为核心”错误。)
3.D ( 前三项诗句的意象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可以体现“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观点。D.是叙事,突出刘兰芝心灵手巧,擅于女红。)
4.①首先,由诗歌境界产生的条件,引出移情作用,从而得出“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的观点;②然后,基于上文观点,作者举例分析无论作者创作诗还是读者欣赏诗都是一种创造;③最后,分析了因为人的性格、情趣和经验不同且生生不息,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4分)
5. ①诗人把自己的情趣贯注到某一意象上,创造了诗的境界;②诗的境界在诗人创造出来后,被无数的读者所欣赏;③因为人的性格、情趣和经验彼此不同且是变化的,所以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4分)
6.B“只因有求水手们早赶路”以偏概全,不质疑并非只因为有求于水手早点赶路,还有“理解”和“温爱”。
7.B“也委婉批评了湘西社会粗鄙的风俗”分析错误。写野话,除了营造了作品的真实感外,也表现湘西社会的质朴和交流的自在、随意,不是批评其粗鄙。
8.(1)水手之间的温爱。如小水手掉到水中,年长的水手赶紧救援,上船后又赶紧脱了棉衣单裤给他穿。(2)水手对我的温爱。如水手知道我欢喜橘子,就把我送给他的钱全买了橘子赶紧回船来。(3)我对水手的温爱。如我体谅水手,知道天气不好,不因为赶行程,不因为有约定而为难水手,还给水手零钱,让他们买喜欢的东西。(每点2分)
9.(1)突出内容上的特点,独有的湘西景观、风俗、人情,富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特色。(2)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对乡风民俗的认同和赞赏,对小人物的理解、同情和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重造民族生命的理想和愿望。(3)突出语言和表现特色,语言质地澄明简洁,诗意灵动,典雅和土俗并存,真实地展露了笔下人物的简单和真纯,展示了他们生命的真相。(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0.A(句意:我听说过,圣贤之人不去变更民众的习俗而去教化他们,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治理国家。根据民意进行教化,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收到成效;根据不同的习俗治理国家,考虑问题简捷方便,做起来容易见到效果。)
11.B(B项“子其勿反也”的“其”与“士贰其行”的“其”不同。)
12.C(C项“打算用法律对他施以处罚”曲解文意,原文为“恐子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
13.(1)既然这样,那么违背古法不应该指责,遵循旧礼也不值得称赞。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非:指责;③循:遵循、遵守;④多:称赞。每点1分)
(2)寡人改穿胡服,唯独你不穿,罪过没有什么比违背君王意愿更大的了。
(①胡服:名作动,穿胡服;②独:唯独;③逆主:违背君王意愿;④莫大:没有什么比……更大。每点1分)
14.①对于赵造的进谏,赵武灵王从历史出发,总结道理加以反驳,态度相对缓和。②对于牛赞的进谏,赵武灵王从现实出发,直接反驳,并指出牛赞的过错,态度强硬。(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闲居,肥义陪坐。赵武灵王说:“建立了高超卓绝功勋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行动如顾虑太多就没有成果。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赵造进谏说:“我听说过,圣贤之人不去变更民众的习俗而去教化他们,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治理国家。根据民意进行教化,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收到成效;根据不同的习俗治理国家,考虑问题简捷方便,做起来容易见到效果。现在大王您改变原来的服饰而不遵循习俗,改穿胡服而不顾世人的议论,这不是按照礼仪法则教化民众的方式。而且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乖僻会扰乱民心。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情。”武灵王说:“圣人兴起,不承袭旧法也可称王天下;夏朝和殷朝衰亡,是因为不改变旧礼法而灭亡的。既然这样,那么违背古法不应该指责,遵循旧礼也不值得称赞。再说,如果服饰奇异就会使人心思不正的话,那么最遵守礼法的邹国和鲁国就不会有行为怪僻的人了;如果习俗怪僻就会使民众变坏的话,那么吴、越地区就不会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了。所以说圣人把便于穿着的叫衣服,把方便行事的就叫教化。您还是不要反对吧。”赵燕迟迟不穿胡服,赵武灵王派人责备他说:“寡人改穿胡服,唯独你不穿,罪过没有什么比违背君王意愿更大的了。你把处理政事作为负担,把违背君王的意愿作为高尚,怀着私心行事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严重的了。所以寡人担心你犯下被处死的罪过,用以表明有司的法律严明。”赵燕再拜叩头至地多时说:“前些日子,官吏命令我改穿胡服,君王的恩惠已经赐给臣下,臣下认为自己违反穿胡服的命令并超过了限期,可是君主不用刑罚而屈尊教诲,这是君王的恩惠。臣下敬请按照要求改穿胡服,正等待今天。”赵武灵王攻破原阳,把原阳作为训练骑射的基地。牛赞进谏说:“利益不到百倍不能改变风俗,功效不能增加十倍就不更换器具。如今君王拆散原来军队的编制,而奉行骑马射箭,臣下害怕那攻战获得的利益,赶不上所损失的费用。”武灵王说:“兵器不适合应用,什么兵器不可以改换?教化不便于行事,什么风俗不可以改变?如今厚重的铠甲行军,是不能越过险阻的;讲究仁义道德,是不能使胡人来臣服的。如今您以官府的法令,扰乱寡人变服骑射、强兵拓地的大事,这些不是您能够了解的。”牛赞拜了两次叩头至地说:“臣下怎么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武灵王于是让他穿上胡服,率领骑兵攻入胡地,从挺关出发,越过了九原坚固的要塞,跨过了五陉的险地,到达榆中,开拓了千里疆土。
15. A (“上片……全从正面进行描写”错误。“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是正面描写,“驿骑蹒跚鞭不前”是侧面描写。)
16. ①李白的《蜀道难》写蜀道之难,意在劝阻友人不要入蜀,警示朝廷对蜀地要加以防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②张埜的《沁园春·泉南作》写入闽之难,是为下片写自己不畏艰难险阻的雄心壮志和忠肝义胆作铺垫。(每点3分)
17.(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18. ①挺身而出 ②惨绝人寰 ③淋漓尽致(其它符合语境的成语亦可)
19.《多宝塔碑》于严密的结构中透露着刚健之美;
《大唐中兴碑》于方正的笔画中体现着沉稳之美;(每点2分)
20.引人思考(1分),突出强调《祭侄文稿》不仅具有艺术价值(1分),也蕴含着精神价值(2分)。
21. A (文中“零添加”中引号作用为强调。A.“粮食危机”中引号作用为强调。B.“修辞立其诚”中引号作用为引用。C.“大师”中引号作用为讽刺反语D.“嫦娥四号”中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22. ①我国早已使用食品添加剂 ②为何要使用食品添加剂 ③有些添加剂对人体有益(每处2分)
23.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基础 等级 内容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达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问题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 等级 特征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
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与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
必须恰当地表现出情趣。在美感经验中,由于“我”的直觉,“物”才具有了它的特殊形
象。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
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
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
作用的结果。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
响,即“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
的理想境界。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
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
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
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字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
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
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
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
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
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
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
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
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
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
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
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
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
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
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主观情趣与客观物态两相交流达成了人情与物象的互相融合,“物我由两忘而统
一”。情与景在某一个时刻互为因果,景能表情,情能应景,两者契合无间,变成了诗
的境界。这和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所提出的“情景说”即“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融合,是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意象与情趣两个要素也就是
“见”的两个条件的衍生。情感是时时存在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感受,意象是处
处存在而又凌乱无序的现实物象,只有情趣的灌输,审美客体才能成为一个一个独立
完整的意象,从而具有了内在生命感。正如克罗齐所说的,艺术是主体能动地把情趣
寄托在客观意象里,情趣和意象两者不能独立。朱光潜说:“把依稀隐隐约约的景和
情的配合加以意匠经营,使它具体化、明朗化,并且凝定于语言,那就成为诗了。”诗的
意境是根据自然建立的另外的意象世界,每个人所处的诗境都是自己剑造的,诗人之
所以见到与常人不同的境界,就是因为诗人的情趣使他所“见”景象的意蕴往往比常
人深刻许多。
朱光潜的诗境中所指的境界或者意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境界或意境的含义,
它属于审美范畴,在很多时侯是指审美意象。朱光潜的诗境说以情趣为核心,诗的境
界是主体的情和客体的景在审美感兴中产生、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意象。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