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 第3章 第1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 第3章 第1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30 12:31:20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解读
1.运用世界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通过实例入手,结合图表资料,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及其原因。
3.结合实例,对比同等强度的同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空间的差异状况,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演示结束确定自然灾害损失程度 成灾强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受灾人口 严重 较轻 绝对损失 相对损失 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 时段 上升 1.造成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人口的快速增长。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
(3)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在提高。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 亚洲 洪水 地震 风暴 洪水 洪水 热带气旋 洪水 地震 海啸 洪水 地震 干旱 热带气旋 干旱 2.为什么欧洲与其他大洲相比,自然灾害的相对损失较轻?
【提示】 欧洲自然灾害损失较轻是和欧洲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的。欧洲经济发达,社会防灾减灾系统完善,各国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防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经济发达,经济总量高,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 自然灾害损失的区域差异 【问题导思】 
1.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的强度(种类)、抗灾减灾能力。
2.读图3-1,回答:
(1)亚洲和非洲发生都较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提示】 干旱、地震。
(2)北美洲和欧洲都发生较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提示】 地震、洪水。(3)为什么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危害较严重?
【提示】 ①两洲人口增长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
②两洲人口密集区,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③两洲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范围广。
④两洲经济欠发达地区多,社会减灾防灾能力弱。1.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呈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呈负相关。图解如下:2.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分析
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灾害的损失必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体分析如下:3.理解自然灾害损失地域差异的原因
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大,导致了不同地域自然灾害种类差异很大;加之不同地域经济基础不同,导致了其自然灾害损失差异巨大。(1)描述1950~2000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试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析】 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既受成灾次数、强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同时也受经济发展水平、抗灾能力等因素影响。
【答案】 (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 教材第66页图3-1世界近百年来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类型空间分布
[图表展示][解图精要]
由图例各种自然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
(1)热带气旋多发区在北美洲、东亚、南亚、南部非洲。
(2)洪水的多发区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东亚、南亚、东南亚、南部非洲。
(3)干旱的多发区在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4)地震的多发区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东亚、东南亚、大洋洲、西亚、北非。
(5)滑坡的多发区在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
(6)流行病的多发区在非洲、东南亚、南亚、南美洲。[图表应用]
1.东亚、南亚、东南亚多旱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性致使旱涝灾害多发。
(2)受热带气旋影响大,易出现洪涝灾害。
2.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为什么地质灾害较少?
提示: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分别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再加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教材第65页活动
1.【点拨】 活动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在1980~1988年这一时期发生得最多,1960~1969年这一时期发生得最少。
活动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从时间上看呈上升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各种自然灾害的成灾强度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和社会财富密度都在提高。教材第67页活动
2.【点拨】 活动1.应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抗灾能力、抗灾意识等方面分析差异原因。
活动2.【答案】 和其他大洲相比,欧洲自然灾害的损失较轻,这与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因为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减灾的能力强,所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较轻。读全球自然灾害灾情的区域分布(1985~1999年),回答1~2题。1.从世界各大洲看,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最为严重的是
(  )
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非洲
2.北美洲和南美洲因灾害死亡的人数差不多,而经济损失北美洲是南美洲的33倍,这是因为(  )
A.南美洲的防灾能力强
B.政府的高度重视
C.经济密集度北美洲远远高于南美洲
D.地貌特点悬殊【解析】 第1题,由表中灾情分布可知:按各大洲经济损失最多的是4 097.9亿美元的亚洲;死亡人数最多的也是429 090人的亚洲,因此选A。第2题,自然灾害的损失受经济发展水平、防灾抗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北美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经济水平高,所以经济损失大。
【答案】 1.A 2.C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后,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长江流域仅发生两次特大洪水灾害,1954年,洪峰流量是43 400米3/秒,相应水位为34.55米;1998年,洪峰流量是28 800米3/秒,相应水位为35.94米。材料二 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量示意图、洪水淹没范围图以及洪水灾害损失统计图。(1)试分析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的频率低于淮河流域的自然原因。
(2)长江两次大洪灾,1954年降水量大,但经济损失小,1998年降水量小却经济损失大,但死亡人数明显减少,试分析造成以上各结果的原因。
(3)长江与1954年相比,1998年降水量较小,但水位和流量却很高,原因是(多选)(  )
A.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B.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C.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D.中下游人们在河道内种田、建垸【解析】 第(1)题,长江、淮河是两条洪灾频率较高的河流,但淮河更高一些,洪灾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降水异常偏多有关,也与河流的流域面积、支流分布、地形、泄洪能力等有关。第(2)题,洪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大小、人口死亡数量多少与灾害强度、该地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防抗灾能力大小有关。第(3)题,长江1998年降水量较1954年少,但水位与流量却很高,这与河床抬升,植被稀少,泄洪能力低,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有关。【答案】 (1)长江支流南北分布,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移,正常年份洪峰会错开,中游众多湖泊的调节作用。
(2)①长江流域1998年比1954年人口密度大,数量多,经济水平高,财富多。②1998年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加,防洪、抗洪基础设施完善,救援及时,灾区的生产、生活恢复快。③科技水平提高,对暴雨、洪水的预测水平提高。因此,防灾抗灾的能力提高。
(3)ABCD4.(2013·青岛模拟)读下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解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取决于灾种、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答案】 (1)呈波状变动,逐渐增多 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发生次数有增加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课时作业(十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日趋严重
B.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没有影响
C.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相同的
D.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灾害损失程度一定相同
【解析】 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在提高,造成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答案】 A
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完成2~4题。
2.下列沿海或岛屿国家中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  )
A.印尼、中国 B.中国、印度
C.日本、美国 D.孟加拉国、韩国
3.干旱灾害突出的地区有(  )
A.非洲、西亚 B.南美、中亚
C.中欧、西亚 D.南亚、北美
4.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  )
A.中国、日本、韩国 B.日本、美国、巴西
C.日本、菲律宾、印尼 D.墨西哥、智利、印度
【解析】 第2题,中国、印度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第3题,非洲、西亚有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干旱灾害较为突出。第4题,日本、菲律宾、印尼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地震频发。
【答案】 2.B 3.A 4.C
下表是1975~2001年各大洲各自然灾害次数占全球灾害总次数的比重(%)统计表。分析完成5~6题。
灾害类型




南北美洲
气象灾害
11.9
27.1
10.0
4.3
19.0
地质灾害
0.9
7.8
2.7
0.9
3.7
生物灾害
6.7
3.1
0.5
0.2
1.2
5.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大洲依次是(  )
A.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
B.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C.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D.大洋洲、非洲、亚洲、欧洲
6.①大洲地质灾害比重较低,主要的原因是(  )
A.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B.地壳运动相对较稳定;气候干旱
C.平原面积广大,地形较平坦
D.位于板块张裂边界附近,地壳较稳定
【解析】 本组题考查的是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差异。第5题,在西非和东非,干旱和流行病的危害最严重,在南非还有热带气旋、洪水,所以非洲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亚洲受冬季风和夏季风影响,多气象灾害,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地形多山地丘陵,加上暴雨频繁,多地质灾害;欧洲和大洋洲属少灾害的大洲,欧洲主要以洪水和地震灾害影响的人数最多。第6题,非洲人口众多,地形以高原为主,所以A、C两项不正确,而D项中前后矛盾。
【答案】 5.A 6.B
读“1950~2010年世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分类统计表”,回答7~8题。
分类
1950~
1959年
1960~
1969年
1970~
1979年
1980~
1989年
1990~
1999年
2000~
2010年
气象类
13
16
29
44
72
83
非气象类
7
11
18
19
17
20
7.由表中数据可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是(  )
A.保持不变 B.增长变慢
C.加速增长 D.逐步减少
8.气象类和非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
(  )
A.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加速增长,而非气象类近40年变化相对较小
B.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不大,而非气象类在逐渐减少
C.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变缓,而非气象类基本不变
D.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稳中有升,但增长幅度不大,而非气象类加速增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通过分析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可推知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逐年上升。
【答案】 7.C 8.A
下表是1971年~1995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年均受灾人数(单位:万人)。读表完成9~10题。
损失状况
地震
洪水
干旱
火山
死亡
1.91
1.27
7.36
0.10
受伤
2.63
2.07
0
0.03
受影响
168.83
6004.13
2.27
9.43
无家可归
23.76
324.14
2.27
1.51
合计
197.13
6331.61
6078.89
11.07
9.上表所列的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分别是
(  )
A.干旱、地震 B.洪水、火山
C.干旱、洪水 D.地震、火山
10.火山对人类威胁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影响范围较小 ②能及时预报 ③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山区 ④持续时间短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第9题,从图表可以很明显看出干旱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地震的突发性最强,不易监测。第10题,火山影响的范围小,且山区人口密度小。
【答案】 9.A 10.D
二、综合题
11.读下面1985~1999年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灾害损失比较柱状图,回答问题。
(1)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包括(  )
①受灾人口 ②灾区气候 ③受灾面积 ④各种受灾体的破坏数量与损毁程度 ⑤灾区地形 ⑥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2)由图可知,1985~1999年富裕国家的经济损失约为__________________亿美元,其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约为________________%,贫穷国家的经济损失约为____________亿美元,其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约为________%。
(3)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对损失就越低,而欠发达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受害者?
【解析】 第(1)题,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性考查,难度不大,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回答。第(2)题,重在读图。①分清国家经济类型;②分清绝对损失和相对损失;③分清绝对经济损失的单位,然后求得相关数据。第(3)题,自然灾害造成的相对损失取决于人口密度、经济总量、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
【答案】 (1)C (2)5800 2 2000 13
(3)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经济总量越大,虽然损失绝对值较大,但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相对损失小,不足以对整体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
12.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
总人口
(万人)
建筑面
积(万m2)
地震中
灾后死亡
人数(人)
伤亡人数(人)
经济损
失(亿元)
倒塌建
筑(万m2)
A
127
8119746
34762
176.310
3187789
187
B
16
168837
1487
3.462
34163
77
C
1.23
362
56
0.00087
217.2
32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原因。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 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结合图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
【答案】 (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由A~B~C比重增大。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