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非工程性防灾减灾成就 可持续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防灾减灾 国际减灾十年 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人争水地,水致人灾 洞庭湖4350工程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1.历史上,人们在湖区修建民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提示】 历史上,由于人口增加而耕地不足,为解决耕地问题,人们在湖区筑堤圈地,造田耕种,形成一个个居民点。民垸占据湖区,使得湖泊的蓄水量减少,调节河流径流量的能力减弱,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增加。“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东北西部 西北大部分 2.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 历史上,“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恢复和保护“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改善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国家决定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水土流失 防洪标准 供水保证率 支流多 落差小 河道弯曲狭窄 湖泊淤积 暴雨频繁 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及分布 【问题导思】
1.阅读P77材料“我国重大减灾项目举例”和图4-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思考: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哪些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
【提示】 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地震防御、沉陷与地裂治理、滑坡泥石流治理、水利工程、防护林体系等。重点防御地震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上游、淮河流域、东部沿海。沉陷与地裂治理城市主要是上海、宁波;滑坡、泥石流治理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防护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和“三北”。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防治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有作用?为什么?
【提示】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防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显著作用,因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3.“三北”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有什么作用?
【提示】 “三北”地区由人口增加、农业垦殖、战争以及统治者大兴土木等方面原因,“三北”地区的大面积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了“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的控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4.建国后国家治理淮河有几个阶段?采取了什么做法?今后一个阶段淮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 建国后国家治理淮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3年以后;做法有修建水库、加固大堤、疏通河道等;今后一个阶段淮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提高淮河的防洪抗旱能力和水质标准。1.防护林工程:这些防护林工程属于“改变地表环境”的一类,主要有分布在海岸带的沿海防护林,北方风沙带及山地水土流失区的防风固沙林及水土保持林,河流沿岸的护岸林等。
2.大库容水库、抗震系数较高的城市建筑及防止地面沉降等工程,这属于工程性防御措施中的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性能的一类。
3.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防风暴潮和台风袭击的防潮大堤及分布在西南滑坡、泥石流频发区的格栅坝工程,这类工程都属于“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的一类。(1)防护林工程是中国________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我国主要的__________区、________区、________区和________区。图中面积最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它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的生态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可防止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3)地面沉降治理城市分布在________地区,试说明该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
(4)沿海防护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等。
(5)滑坡、泥石流防御城市主要的防灾措施有哪些?【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看清我国各类减灾工程和分布区,防护林的生态作用和不同防护林工程的各自作用及地面沉降的原因。
【解析】 第(1)、(2)、(4)题,主要是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以达到减灾目的,森林的生态功能集中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功能不同。第(3)题,根据图例,地面沉降治理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用水量大,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地面沉降。第(5)题,该类城市分布地区山高坡陡,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防范。【答案】 (1)生态工程 水土流失 风沙危害 盐碱 台风 “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2)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洪水 水土流失
(3)长江三角洲 工农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过量开采地下水;三角洲为疏松沉积物沉积而成;高楼大厦林立,地表重量增加
(4)减弱台风危害 减轻海岸侵蚀
(5)工程措施:加固滑坡体。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非工程措施: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监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设定应急方案。 教材第76页活动
1.【点拨】 活动1: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
活动2:《中国减灾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活动3:略。教材第80页活动
2.【点拨】 活动1:对防治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作用。长江中上游山区因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降低了其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泥沙入江湖并发生淤积,使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易发生洪涝。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尤其是川、滇、黔接壤地带,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泥石流日趋频繁,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能极大地扼制或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活动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在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河南省、重庆市的271个县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 000万公顷,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亿多吨,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标。教材第81页活动
3.【点拨】 活动1:.我国“三北”防护林网体系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新、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冀、津、京、辽、吉、黑13个省级行政区,绵延4 480千米,总面积40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
活动2:对。“三北”防护林像一道绿色屏障阻挡或减弱了沙尘的移动。1.为改善图示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土整治工程有( )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退耕还牧工程 ④退田还湖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洞庭湖“4350工程”的含义是( )
A.将洞庭湖的湖泊容积扩大到4 350立方米
B.将洞庭湖湖泊面积扩大4 350平方千米
C.退田还湖面积4 350平方千米
D.将洞庭湖的湖泊面积恢复到4 350平方千米【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区域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地势低平,洪涝灾害严重。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一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保持水土;二是退耕还湖工程,提高湖泊对洪水调蓄功能。第2题,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汛安全,我国政府下决心把洞庭湖水面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面积,即由目前的2 625平方千米恢复到4 350平方千米。
【答案】 1.C 2.D3.读我国黄河下游和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长江荆江河段和黄河下游段都是防洪重点地段。荆江河段汛期在________季,成灾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三点)。
(2)黄河经常发生凌汛,分析凌汛形成的条件。(至少写两点)
(3)荆江河段洪涝严重,你认为哪些措施可以防治荆江水患?(至少写三点)【解析】 第(1)题,考查河流防洪的季节及成因。受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本题主要考查洪灾的自然原因。第(2)题,考查凌汛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河流流向和结冰期来分析。第(3)题,主要考查治理水患的措施。
【答案】 (1)夏(或夏秋) ①上游流域面积广;②流域内降水多;③河道弯曲;④地势平坦,流速慢
(2)①河流有结冰期或最低温度小于0℃;②某些河段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
(3)①植树造林;②加固堤坝;③退耕还林、还湖;
④裁弯取直;⑤建分洪、蓄洪工程;⑥建三峡工程;
⑦疏通河道。材料二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多1~4倍,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灾严重,为了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国家防总科学调度,及时分洪、行洪,到7月13日,淮河流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98.5万人。
(1)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______________。
(2)图中________省最易发生水灾,其原因是________。
(3)淮河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洪涝灾害。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解析】 由材料一图中信息可知:淮河地区位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降水具有北方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的特点和南方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的特点,从图中看出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无天然入海河道,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极易发生洪灾。
【答案】 (1)黄河 长江 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
(2)安徽 安徽地势低平,有淮河、长江两条河流经过
(3)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课时作业(十三)
一、选择题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1~2题。
1.减灾防灾的核心是( )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减灾防灾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解析】 第1题,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第2题,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答案】 1.C 2.B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3~4题。
3.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
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4.防护林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
①霜冻 ②干旱 ③土地荒漠化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3题,①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4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要减轻上述自然灾害。
【答案】 3.C 4.B
读下图,完成5~6题。
5.中国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②靠天养畜,过度放牧 ③大水漫灌,土壤盐渍化 ④过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6.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防护林体系,主要发挥水土保持环境效益的是( )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 第5题,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各类经济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第6题,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④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它们主要的环境效益是水土保持。
【答案】 5.A 6.D
在我国防灾过程中,建设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据此完成7~8题。
7.就水系特点而言,下列流域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是( )
①松花江 ②海河 ③辽河 ④淮河 ⑤长江 ⑥雅鲁藏布江
A.①⑤ B.②④
C.②③ D.④⑥
8.下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以防洪防汛为首要目标的是( )
①长江的荆江大堤 ②珠江的北江大堤 ③南水北调
④龙羊峡水库 ⑤引滦入津
A.①② B.①⑤
C.④⑤ D.②④
【解析】 第7题,海河、淮河中下游支流众多,水系庞大,如果降水集中,易导致干支流同时来水,从而形成洪涝灾害。 第8题,长江荆江大堤和珠江北江大堤主要目标是防洪,跨流域调水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答案】 7.B 8.A
读下图,完成9~10题。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示意图
9.下列对图中相关图例或注记的作用或功能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虚线——淮河河堤
B.湖泊防洪功能——滞蓄洪水
C.主坝——调蓄洪水
D.新河——改善航运条件
10.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
①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②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洪水难以排出 ④淮河由京杭运河注入长江,无入海通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图中黑粗线为淮河,虚线为湖泊的边界,而不是淮河河堤;淮河水系呈扇形特征,夏季淮河流域降水集中,来水量大,而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入海河道少,故多发洪涝灾害;历史上淮河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更增加了洪涝的程度和灾害度。
【答案】 9.A 10.B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防护林分布图”,回答问题。
(1)A地区为________防护林,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为________防护林,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C、D、E三地防护林,功能与A地防护林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地区。
(4)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将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起何作用?
【解析】 这是我国防护林分布图,答题的思路是首先弄清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气候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然后分析森林在当地的作用,我们知道:三北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里植被稀少,地表裸露,风沙之类灾害严重,故森林在这里主要是起防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森林在这些地区的作用主要是水土保持。沿海地区风浪大,对海岸有严重的侵蚀作用,森林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海浪的侵蚀。
【答案】 (1)长江中上游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三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E (C为沿海防护林,是防风防浪林,D为华北平原林网是护田林,E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4)①对径流量的作用:使径流量的变化趋缓;②对水质的影响:由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使入河泥沙量减少,故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将减少。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天然调蓄湖泊。目前湖泊面积2 625平方千米,湖泊容积167亿立方米。洞庭湖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三口与长江相连,湖水经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能够蓄纳长江洪水,削弱长江洪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长江的防汛压力。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洞庭湖区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修建了大量的垸堤,把原来的水域改造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结果造成了洞庭湖水面面积急剧缩小,使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显著减弱。
材料二 为了确保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汛安全,我国政府下决心把洞庭湖水面恢复到解放初期时的面积。即由目前的2 625平方千米扩大到4 350平方千米。洞庭湖容积也要自167亿平方米扩大到293亿立方米。我国政府部门也制定出洞庭湖“4 350工程”规划。根据规划,退田还湖面积达1 448平方千米。如下图:
洞庭湖现状
洞庭湖规划范围
(1)为何说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天然调蓄湖泊?
(2)近一个世纪以来,洞庭湖萎缩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3)洞庭湖规划范围与现状比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规划的目标?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湖泊面积大,接纳河流多;能够蓄纳长江洪水、削弱长江洪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长江的防汛压力。第(2)题,由材料一中叙述可知洞庭湖近一个世纪以来萎缩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在洞庭湖区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修建了大量的垸堤,把原来的水域改造为耕地和建设用地。自然原因主要和湖区地势低平,泥沙淤积有关。第(3)题,有材料二中的叙述及洞庭湖规划前后的两幅图的对比可知洞庭湖规划范围与现状比较最大的不同是规划湖泊水域面积大大增加,集中连片。实现规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应针对洞庭湖萎缩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 (1) 湖泊面积大,接纳河流多;能够蓄纳长江洪水、削弱长江洪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长江的防汛压力。
(2)自然原因:地势低洼,泥沙大量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和破坏植被(根本原因)。
(3)不同:规划湖泊水域面积大大增加,集中连片。主要措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