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大单元课件
第5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 成就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一个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项方针: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一项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单元要点
时空观念
时空坐标
2022年课标
课程标准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认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动时期取得的外交、国防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 15 课 钢铁长城
部编版
视频导入:播放课件素材—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情境导入
目标导航
1.掌握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时间、标志;导弹部队的建立和主要任务。
2.了解人民陆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发展状况。
3.通过对人民陆军、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知识点一 陆、海、空军的建设
1.陆军的建设:
(1)起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
(2)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考点梳理
陆军的建立始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
2.海军建设:
考点梳理
创建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成果 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海军力量不断壮大,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的意义
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保卫了祖国建设和领海安全。
相关链接
3.空军的建设:
(1)建立:
(2)发展: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①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3000多架。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绩。
②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车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考点梳理
此图说明了中国海军的海上攻击能力明显提高,海军现代化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准备下潜的核潜艇”
图片解析
①“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2号舰瓦良格号。②20世纪八九十年代,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交付大连造船厂,由中国继续建造改进。2012年9月25日,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③命题方向:我国人民海军的创建、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辽宁舰”
图片解析
辽宁舰
①蒋道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击落、击伤美国侵朝空军的多架战机,荣立特等功。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荣庸特等功臣,被授予空军“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②蒋道平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战斗英雄。我们应学习他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精神。③命题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空军的建立及取得的成就;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英雄及其精神。
图片解析
“蒋道平在涂有5颗星的战机里,
这5颗星代表他击落过5架敌机”
新中国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空军的原因。
(1)历史教训: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外国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中国的。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国没有建设起强大的海军,这是导致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从反抗外来侵略角度而言,我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2)现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海军、空军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已成为现代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对中国而言,保卫领海、领空,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安全环境,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思维拓展
逐渐强大;
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多。
思维拓展
人民海军和空军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同点。
问题思考
问题思考: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出个例子说说吗?
提示:
旧中国国力贫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列强的进攻,如鸦片战争时,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中,虽然清朝海军装备了现代化武器,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新中国成立后,海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有坚强的国力做后盾,特别是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先进装备的入列,极大提高了人民海军的作战能力,有力保卫了祖国的海疆。
史料:1950年1月,《人民海军》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1950年4月,毛泽东为《人民空军》创刊号题词:“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
解读:史料表明建立人民海军的目的是保卫我国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建立空军的原因是歼灭残敌,巩固国防。
设问:我国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举例说明目前我国海军的兵种组成。空军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史料实证
知识点二 导弹部队的发展
考点梳理
原因 导弹部队在现代化军队中不可或缺
建立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地位 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职责 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组成 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装备 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更名 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①此图反映的是我国水下发射导弹的情景。我国导弹装备的特点:一是发射方式先进;二是发射方式灵活,敌人难以发现;三是导弹种类多。②命题方向:我国导弹部队的建立及主要任务。
“水下发射导弹”
图片解析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受阅的导弹方队是包括地空导弹、岸舰导弹、舰舰/潜舰导弹、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核导弹等多种导弹在内的装备方队。②核导弹方队威武地通过天安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成就。③命题方向:常用来考查我国导弹部队的建立、演变、主要任务和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
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图片解析
战略导弹部队又称第二炮兵,现已更名为“火箭军”,它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导弹部队自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计算、气象、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的强大核反击力量。
思维拓展
名师点拨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命名为“第二炮兵”。
史料: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它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今后美苏两国在决定世界事务时,不得不考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存在。”
解读:史料说明了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设问: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史料实证
知识点三 新时代强军之路
考点梳理
1.背景:
2.政治保障: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在新时代的强学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3.强军改革:
(1)五大战区: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2)五大军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3)指挥管理体系: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考点梳理
我国国防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党的军事理论的正确指引、国家政策的保障。
(2)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为建立强大国防提供了物质基础。
(3)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国防建设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思维拓展
对新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强军重要性的认识。
坚固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现代化战争比拼的是军队的科技含量而不是军队数量;只有科技强军才能提高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才能在现代战争中占据主动、赢得胜利,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
思维拓展
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海军成立建国前,华东(军区)海军数第一。自行研制驱逐舰,实验出访多任务。交接入列辽宁舰,人民海军很光荣。陆军基础建空军,迎接抗美的考验。战略导弹部队成,(20世纪)60年代被命名。“第二炮兵”显威力,任务核心核反击。战略防御成体系,科技强军新战略。古田会议来引导,强军之路搞突破。成立了五大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
歌谣记忆法:
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搜集我国历次阅兵所展示的军事装备的图片,加上说明,在班里办一个展览,展现我国军事装备的进步。
提示:通过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如查找网上资料、图书资料、旧照片等。军事装备照片可按照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进行分类,每一类再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布展。
重点总结
考查角度一 海军建设
典例剖析
【答案】C
【解析】紧扣“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故C项符合题意;阿芙乐尔号与俄国十月革命有关,排除A项;致远舰、定远舰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排除B、D两项。
(2021·湖南街阳中考)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2012年9月,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
A.阿芙乐尔号 B.致远舰 C.辽宁舰 D.定远舰
考查角度二 空军建设
典例剖析
十八大以来,中国军队开启“加速跑”的模式,歼-20、运-20和直-20被亲切地称为“20三剑客”。“20系列”的集体出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空军装备建设的傲人成就,也是中国军队转型升级的直观体现。我国空军装备国产化开始于( )
A. 歼-5型歼击机 B. 歼-10战机
C.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D. 歼-5型强击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歼-5型歼击机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仿制成功的第一代战斗机,是中国制造并装备空军的第一种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标志着我国空军装备国产化,所以答案选A。
考查角度三 导弹部队的发展
典例剖析
(2022年湖南邵阳)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其中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其中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而非陆军、海军和空军,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部编版
第 17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目标导航
1.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影响,了解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及影响。
2.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3.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教学导入
播放视频素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1.背景:
考点梳理
知识点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近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新中国的外交特点是:独立、自主、和平。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2.提出:
3.内容:
考点梳理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完善:
5.影响:
考点梳理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①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此图是毛泽东访苏期间在参加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宴会时和斯大林在一起的照片,是中苏友好的见证。
②中苏建交对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③命题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图片解析
“毛泽东和斯大林”
①1954年周恩来出访缅甸,他的访问受到缅甸人民的热烈欢迎。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了会谈。②周恩来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命题方向:常用来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影响。
图片解析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误区警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增进了亚洲其他国家及世界各国对新中国的了解,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规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思维拓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二战后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孤立、封锁、包围政策,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交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扩大社会主义阵营来对抗美国。
思维拓展
美苏对新中国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
问题思考
材料研读: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问题思考
提示:
(1)它为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原则。
(2)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3)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4)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方法技巧
考点梳理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万隆会议:
(1)背景:
(2)召开:
(3)特点: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原因:
(2)提出:
(3)意义:
考点梳理
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①1954年周恩来出访缅甸,他的访问受到缅甸人民的热烈欢迎。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了会谈。
②周恩来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命题方向:常用来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影响。
图片解析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访问印度、细旬,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误区警示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参与的外交事件,注意区分把握,以免混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
思维拓展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包围的政策。
(2)新政权丞待巩固,经济丞待恢复,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有利于为我国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3)广大亚非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思维拓展
2.新中国成立以后,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原因。
(1)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各国的处境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
(2)同:都曾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都为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亚非独立国家的共同目标都是发展民族经济。
名师点拨
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异”“同”。
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节选
解读: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分析了亚非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设问:根据史料,概括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为促进亚非国家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答案:都遭受殖民侵略;都要求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求同存异”方针。
史料实证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2.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课后活动
1.答案:
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提示: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在会内会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会议的进展,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重点总结
考查角度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典例剖析
(2021·四川凉山中考)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C.战略合作的外交政策 D.孤立的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
考查角度二 “求同存异”方针
典例剖析
(2022年辽宁大连)202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推动全球团结与合作。下列选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推动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是(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1955年在印尼召开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推动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A项正确;B项是1971年,C项是1972年,D项是1979年,排除BCD项。故选A项。
考查角度三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典例剖析
(2021 年山东烟台) 1901 年和 2021 年都是辛丑年, 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 2021 年当地时间 3 月 18日, 杨洁箎、 王毅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 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 据此可知, 中国( )
A. 开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C.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01 年和 2021 年同是辛丑年, 两个甲子过去了, 中国早已不是原来那个中国了。 杨洁箎、 王毅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中阐明: 美国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低声下气、 丧权辱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点我们充满自信, 充满底气, 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 D。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部编版
目标导航
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等重大史实。
2.理解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视频导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教学导入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考点梳理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1.背景: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2)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为了将中国排斥于国际社会之外,孤立中国,敌视中国。
联合国。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进国际合作等,并规定各国主权平等及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和托管理事会等。安全理事会的决议有约束力,而中、苏(俄)、美、英、法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相关链接
2.经过:
3.影响:
考点梳理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对美国:标志着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政策彻底失败。
(3)对世界:大大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通过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思维拓展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中国加入联合国。
名师点拨
问题思考
问题思考:
我国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提示: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政府的努力。
图片解析
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考点梳理
被喻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闸门。
敌对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转机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建交 前提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实现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一个中国原则是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前提。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其标志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从此两国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名师点拨
(1)从美方来说,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此外,美国强烈感到苏联已成为其“非常强大的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所以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加大美国对付苏联的硅码。
(2)从中方来说,当时,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改善中美关系,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也有重要作用。
(3)改善中美关系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主要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思维拓展
1.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1)对世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对美国:有利于改善美苏争霸中美国的不利地位。
(3)对中国: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国际上(西方)掀起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4)对日本: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改善。
思维拓展
2.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2.中日建交:
3.建交高潮:
考点梳理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缓和是推动中日建交的关键因素。
日本抢在美国之前于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图片解析
(1)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开始走向正常化,再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使我们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中美建交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思维拓展
正确认识中美关系的变化。
史料: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来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搞编自[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解读:史料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符合两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利于对抗苏联,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对解决台湾问题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设问:史料中的哪一事件使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史料实证
方法技巧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赢得世界的尊重;
亚非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1
2
3
问题思考
全方位外交
考点梳理
1.全方位外交的政策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
好合作关系。
2.外交全面推进的表现:
(1)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考点梳理
3.中国特色外交布局:
4.全方位外交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考点梳理
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更层次、宽领域;中国特色外交布局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2)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并赢、共同发展。
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作用:
考点梳理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图片解析
“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开始”
①图片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宣布会议开始的场景。
②“一带一路”是一个合作发展的理念与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期世界走向共赢带来了中国方案。③命题方向:常用来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正确理解全方位外交的内涵。
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
思维拓展
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
(1)双边外交:两个国际关系行为体或国家之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或者争取实现本方利益而进行的一对一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交往行为。
(2)多边外交: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域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
名师点拨
1.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2)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思维拓展
2.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启示。
(1)主权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2)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国应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良好的和平环境才能发展自己。
(3)只有发展好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
思维拓展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风雨历程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实力决定国家的地位;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等。
家国情怀
方法技巧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请列举3件外交上的大事。
2.查阅有关报刊或互联网资料,了解亚太经合组织有多少个成员。中国参加了哪几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课后活动
1.答案:(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 提示:(1)截至2020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有21个成员,即澳大利亚、文菜、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
(2)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从1993年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始,每年举行的会议中国都参加了。截至2021年,中国共参加了28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重点总结
考查角度一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典例剖析
(2022年山东青岛)1971年10月,刚果总统约见中国驻刚果大使时表示:“这不仅是人民中国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刚果总统所指的“人民中国的胜利”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日正式建交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1971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说是“人民中国的胜利”,A项正确;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考查角度二 中美建交
典例剖析
(2022年天津) 中国外交披荆斩棘,开创局面,贡献出智慧与方案。回答下题:1971 年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华。美国《时代》杂志报道说:“这‘乒’的一声全世界都听到了!”这件事推动了( )
A.《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B.中苏两国正式建交
C.《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 D.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闸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项正确;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的发表于波茨坦,排除A项;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排除B项;1953年,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在朝鲜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排除C项。故选D项。
考查角度三 全方位外交及其成果
典例剖析
(2022年湖南怀化)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这些反映出中国外交( )
A. 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 B. 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分析题干信息,中国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可以看出中国形成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B项正确
谢谢观看!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