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说出免疫的概念。
2.说出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的方式。
3.说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类型。
4.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5.解释抗原、抗体的概念。
6.分别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7.说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种免疫方式的特点。
8.解释免疫接种在机体免疫中的意义。
●课标解读
1.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抗体、抗原的概念。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特点及联系。
4.免疫接种的意义。
5.抗体的产生和分布,抗原的特点。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与联系。
●教学地位
在高考试卷中涉及本课时的知识点的命题相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多,尤其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两知识点上,同时,该知识点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知识衔接方面,本课时知识可与必修一中癌变内容相联系,明确老年人易患癌症的原因。
●教法指导
1.人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但我们一般不会生病,这与我们抗体的免疫功能有关。人体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先引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掌握免疫细胞的种类及起源,然后引入抗原的概念,继而把抗原从被识别到被清除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又根据抗原的种类不同将清除抗原的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先天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是人们后天接触抗原而形成的,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为预防疫病提出了免疫接种的方法。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1.你知道抗体预防疾病的三道防线吗?
2.抗体能清除侵入机体细胞的病毒吗?机体清除它的过程是怎样的?
3.接种流感疫苗的人再也不会患流感吗?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自主探究:①阅读教材P48-49,填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前自主导学】1、2及思考交流1、2”②阅读教材P50-56完成“【课前自主导学】3、4及思考交流3、4、5”。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中的一种或两种设问方式导出课题。 步骤2:建议通过提问板书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并说明非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步骤3:采取抢答方式完成【课堂互动探究】1的“问题导思”并解析【典例】1。
步骤7: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6: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和【对点连线】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6题。 步骤5:诵读【结论语句】归纳特异性免疫和非特意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关系。 步骤4: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课堂互动探究】2、3、4的“问题导思”并完成【典例】2、3、4、5、6,总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过程,指出二次免疫的特点及免疫接种的机理。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2.抗体、抗原的概念。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特点及联系。4.免疫接种的意义。5.抗体的产生和分布,抗原的特点。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与联系。 1.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重点)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特点及联系。(难点)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与联系。(重难点)
(见学生用书第34页)
人体对抗病原体侵袭的三道防线
1.免疫
(1)含义: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作用:非特异性防卫和免疫应答。
2.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体表的屏障。
(2)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
(3)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1.我们在病原菌滋生的环境中安然无恙地生活,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机体通过第一、二道防线阻挡病原菌的入侵,保护我们的身体。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卫
1.第一道防线
(1)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
(2)化学防御: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生存的皮肤中的角质细胞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
2.第二道防线
(1)非特异性反应:机体对突破体表屏障的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的反应。
(2)参与免疫的细胞或物质:某些白细胞、血浆蛋白及巨噬细胞等。
(3)实例:皮肤破损部分的组织间隙发生的免疫反应。
2.被硬物碰伤的小老鼠不停地用口舔舐伤口,不久,小老鼠的伤口愈合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 口腔唾液中含有一些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等。
特异性反应
1.免疫应答
(1)概念:入侵者突破了身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2)种类: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
(3)作用:针对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2.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3.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
种类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功能 与细胞免疫有关 与体液免疫有关
发育场所 胸腺 腔上囊(鸟类)、骨髓(哺乳动物)
起源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4.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
(1)识别过程
(2)MHC(全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①分布: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
②化学本质:糖蛋白。
③特性:特异性即除同卵双生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3.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如何?
【提示】 胸腺为T淋巴细胞发育场所,该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5.细胞免疫
(1)过程
(2)成熟的T淋巴细胞的种类:成熟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成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3)作用对象:①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②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6.体液免疫
(1)过程
(2)抗体
①产生细胞:效应B细胞。
②化学本质:蛋白质。
③特点: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3)功能
①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寄主细胞的能力。
②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
③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4.体液免疫过程中是否所有的淋巴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分子?
【提示】 不是,效应B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
免疫接种
1.含义: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2.疫苗种类
3.免疫方式
(1)主动免疫:通过注射或口服疫苗,使体内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的免疫方式。
(2)被动免疫: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的免疫方式。
5.被动免疫可长期发挥作用吗?
【提示】 不能,被动免疫过程只有抗体参与,但没有持续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
1.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吞噬消灭病原体作用,在特异性免疫中不起作用。(×)
【提示】 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
2.细胞免疫能识别并消灭侵入机体的异体细胞,但不能消灭自身细胞。(×)
【提示】 细胞免疫还能消灭自身的癌细胞和被病原体感染的自身细胞。
3.摘除胸腺的动物,其细胞免疫丧失,但体液免疫无影响(×)
【提示】 胸腺产生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识别抗原并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 2,刺激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
4.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5.疫苗只可注射,不能口服。(×)
【提示】 一些不会被消化液消化的小分子类疫苗可以口服。
(见学生用书第36页)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问题导思】
①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分别指人体哪几道防线?
②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对象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联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
对象 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某些白细胞、血浆蛋白和巨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特点 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 出现较慢,针对性强,作用强度远远超过非特异性免疫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机体的防御功能
唾液、泪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2012·宁波期末)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大面积烧伤后,易发生细菌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B.接种牛痘后产生的抵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这种免疫是特异性免疫
C.巨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的过程只发生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D.唾液、组织液中的杀菌物质分别属于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审题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1)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熟练记忆三道防线的具体内容并灵活运用。
(3)清楚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区别点。
【精讲精析】 A项中烧伤主要损伤的是皮 ( http: / / www.21cnjy.com )肤,皮肤对病菌、病毒的阻挡不具特异性,其免疫作用为非特异性免疫。B项接种牛痘是针对特定的“天花病毒”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C项中巨噬细胞处理抗原既可发生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也可发生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因此C项错误。D项中的唾液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其杀菌物质为第一道防线,而组织液属于内环境,其中杀菌物质为第二道防线。
【答案】 C
免疫细胞的起源、分化和生成
【问题导思】
①不同的免疫细胞来源相同吗?
②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淋巴干细胞,这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可以发育、分化成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可以发育、分化成B淋巴细胞。在未遇到相应抗原刺激之前,形成后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属于休息期的细胞,其寿命一般只有数月,多分布于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它们必须在相应抗原刺激下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分裂与分化,形成效应细胞。与免疫有关的几种重要细胞的来源和功能比较见下表。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或记忆T细胞 识别嵌有抗原 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
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记忆细胞 记忆B细胞或记忆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和新记忆细胞
1.巨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其中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能分泌白细胞介素 2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细胞。巨噬细胞也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
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效应B细胞(浆细胞)
D.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审题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免疫过程中参与免疫的淋巴细胞的名称及功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细胞免疫的过程。
(2)熟悉细胞免疫中涉及的几种淋巴细胞的重要作用。
(3)识图获取重要信息“杀伤过程示意图”且为“细胞免疫”。
【精讲精析】 由题干给定的信息“细胞免疫”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接排除A项和C项;参与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有具体的名称,比如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等。而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起到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的作用。而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够和抗原特异性的结合,并激活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从而使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裂解而死亡。
【答案】 D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问题导思】
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怎样的?
②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有什么联系?
1.细胞免疫过程
2.体液免疫的过程
3.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1)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传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从靶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大大地减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时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
判断某一反应过程为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的方法
1.细胞免疫作用于被感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胞或癌细胞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发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特别是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
2.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发挥效应的是抗体。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审题导析】 解答此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明确T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3)明确效应B细胞的来源及其功能。
【精讲精析】 本题综合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了特异性免疫过程及相关免疫细胞的功能。在体液免疫中,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抗体,但每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合成并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同时一小部分B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
【答案】 C
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审题导析】 题干中“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可以得知该过程为体液免疫。准确理解体液免疫中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精讲精析】 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的体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生免疫反应后,在家兔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而血清也可以和小鼠T细胞凝集,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特点来看,说明小鼠的B细胞和小鼠T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
【答案】 C
二次免疫和免疫接种
【问题导思】
①二次免疫有哪些特点?
②免疫接种的原理是什么?有几种方式?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可以用下图表示:
二次免疫的特点主要与记忆细胞有关,记忆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胞在受到相同抗原刺激的时候,不仅能迅速分化成浆细胞,还能实现自身增殖。分析有关曲线时,要从时间和强度两个方面入手。
5.人工免疫
(1)主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注射抗原性物质(疫苗),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免役和细胞免疫过程。此种免疫应答出现较晚,接种后1~4周才能产生,维持时间较长可达半年至数年,故多用于疾病的预防。
(2)被动免疫: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因子等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此种免疫持续时间短。
有关记忆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的抗体
B.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效应B细胞
C.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D.是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审题导析】 解答该题要明确以下二点:
(1)二次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二次免疫的过程。
【精讲精析】 记忆细胞是B淋巴细胞或T ( http: / / www.21cnjy.com )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效应B细胞或效应细胞毒T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 A
(2011·浙江高考) 与被动免疫相比,下列关于主动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作用在受体(接受者)内维持时间较长
B.受体接受的是抗体或致敏B淋巴细胞
C.可使受体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D.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审题导析】 该题考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内容。可通过比较两种免疫的过程、特点及适用范围寻求正确选项。
【精讲精析】 首先清楚被动免疫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注射外源抗体,由于不是自身主动产生的抗体,所以抗体在受体内维持时间较短,主动免疫是注射抗原后自身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在受体内维持时间较长甚至是终身。在主动免疫中,受体接受的是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先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从以上可以看出,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答案】 A
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
结 论 语 句
1.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后天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2.由抗体参与起作用的是体液免疫,由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起作用的是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细胞外的病原体,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细胞,如癌细胞、宿主细胞、移植的异体器官、组织等。
4.B细胞、T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5.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更快、更强,产生更多的抗体,但患病程度更弱。
(见学生用书第39页)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
A.皮肤和黏膜 B.抗体
C.巨噬细胞 D.血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A项涉及的内容为第一道防线。
【答案】 A
2.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分子标志,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MHC是细胞膜上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B.人体白细胞能识别自身细胞的MHC
C.病原体表面的分子标记与人体MHC不同
D.每一个人细胞膜上的MHC均不相同
【解析】 MHC是细胞膜上的标记分子,在人胚胎发育中产生。同卵双生个体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故同卵双胞胎个体细胞膜上的MHC应该相同。
【答案】 D
3.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B.浆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
C.记忆细胞在免疫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
D.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而成
【解析】 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抗原却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它不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一个阶段中起作用,T淋巴细胞的成熟是在胸腺中完成的。
【答案】 D
4.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体液免疫只能是抗体和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发生免疫反应
B.细胞免疫中,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形成的效应淋巴细胞的遗传物质一般未改变,而mRNA的种类不同
D.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解析】 淋巴细胞都来自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但是T细胞是在胸腺中分化和发育成熟的。
【答案】 D
5.预防接种能预防疾病的原理是( )
A.预防接种能消灭体内的细菌
B.预防接种能增强人的抵抗力
C.预防接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D.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解析】 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培养的病菌、病毒等经过处理后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答案】 D
6.如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请回答:
(1)图中B细胞和C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A]__,但这两类细胞成熟的部位不同,其中B细胞是在___中发育成熟的。
(2)E和F都是________细胞,发生③过程后,分别分裂分化产生[D]________和[G]________。
(3)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主要区别是:细胞 ( http: / / www.21cnjy.com )免疫中,机体活化的D细胞可以识别嵌有___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并消灭它。而体液免疫中,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___。
(4)C细胞的增殖分化不仅需要抗原的刺激,还需要____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 2等多种蛋白质的刺激。
【解析】 (1)由图示分析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B为T淋巴细胞,C为B淋巴细胞,两者均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形成T淋巴细胞。
(2)图中E和F均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会产生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效应B细胞。
(3)在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而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是对抗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4)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不仅需要抗原刺激,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的刺激。
【答案】 (1)淋巴干细胞 胸腺 (2)记忆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或活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效应B细胞(或浆细胞)
(3)抗原-MHC复合体 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4)活化的辅助性T
(见学生用书第107页)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非特异性防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先天性的
B.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其第二道防线
D.只有免疫力弱的人才具有
【解析】 非特异性防卫由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和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组成。非特异性防卫是先天遗传获得的,人人具有。
【答案】 D
2.(2012·宁波检测)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这种免疫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否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异物起作用,若具有这一特性,属于特异性免疫,否则不是。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具有广泛性,可以预防多种病原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因此,它们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3.(2012四川高考改编)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处理方式 检测结果
实验组 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对照组 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多种蛋白质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解析】 用经肺癌细胞抗原处理的M细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会使胸腺淋巴细胞具有杀伤肺癌细胞的作用,由此可知,M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摄取、处理肺癌细胞的抗原后,将抗原呈递给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同时效应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因此,A、B、C三项均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在实验组中具有杀伤肺癌细胞作用的淋巴细胞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而不是抗体,因此D项错误。
【答案】 D
4.(2010·江苏高考)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解析】 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胸腺,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胸腺就无法产生T细胞,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需要借助辅助T细胞来完成,因此无胸腺裸鼠体液免疫不正常。B项,由于该种鼠没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也很弱,故该种鼠应该在无菌条件下饲养,否则易感染病原体而死亡。外来移植器官、癌细胞都是细胞免疫中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对象,而该种鼠无法产生T细胞,没有细胞免疫。
【答案】 A
5.(2010·浙江高考)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 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有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答案】 C
6.抗原进入人体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巨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巨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再由B淋巴细胞呈递给T淋巴细胞
③巨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再由T淋巴细胞呈递给B淋巴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 2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分泌抗体
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④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④
【解析】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具体如下:
【答案】 D
7.(2012·上海高考) 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解析】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竞争,不属于免疫;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有抗体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答案】 D
8.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巨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B.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C.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D.巨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解析】 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因此此题涉及的免疫是体液免疫。
【答案】 C
9.(2011·山东基本能力)生命是宝贵的,我国古代就曾采用种痘的方法预防天花。这种方法( )
A.属于控制传染源
B.属于被动免疫
C.能切断传播途径
D.会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解析】 我国古代采用的种痘方法为人工自动免疫,天花病毒会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答案】 D
10.(2012·重庆高考改编)麻疹病毒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为效应B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 2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 疫苗作为抗原,具有大分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A错;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也就是能产生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B正确;白细胞介素 2为T细胞释放,C错;与抗体结合的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10·新课标全国卷)将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__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____________。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__。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________。
【解析】 (1)除去淋巴细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产生抗体,移入淋巴细胞后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说明淋巴细胞是机体进行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2)只有在抗原的刺激下,通过体液免疫,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3)在体液免疫中,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编码抗体的基因和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答案】 (1)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
(2)抗原 (3)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编码抗体的基因 红细胞
12.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当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率、存活率。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__。
【解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长和繁殖。(2)已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病毒的侵入时,会发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清除病毒。在进行实验时,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体内不产生抗体,一段时间后接种病毒,此时动物可能感染疾病导致死亡;实验组接种疫苗,体内的B细胞受到疫苗的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在抗体的作用下病毒被杀灭,不会感染疾病。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可以验证实验动物接种疫苗后刺激机体产生了抗体。
【答案】 (1)活细胞 抗原特性 (2)①抗体 同种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接种病毒 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 ③低 高
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说出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不同反应,分别说明过敏反应与免疫功能减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说出引发艾滋病的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3.认识艾滋病对人体的危害,说出艾滋病传播的三条途径和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课标解读
1.过敏反应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种类。
2.艾滋病的病原体、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
4.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教学地位
在高考试卷中涉及本课时的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的命题相对较少。在内容上,本课时是对免疫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是相对的,免疫过强或过弱对机体都是不利的。
●教法指导
1.过敏反应其实也是一种免疫,致使抗体在清除致敏原时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甚至导致机体死亡。
2.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缺乏病,可通过【课堂互动探究】2掌握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传播方式及预防。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1.有人吃海鲜会腹泻是怎么回事?
2.艾滋病患者最终死于艾滋病吗?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自主探究:①阅读教材P58, ( http: / / www.21cnjy.com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1及思考交流1”②阅读教材P59-60完成“【课前自主导学】2及思考交流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中的一种或两种设问方式导出课题。 步骤2:建议通过讨论板书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步骤3:采取抢答方式完成【课堂互动探究】1的”问题导思”并完成【典例】1,指出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区别。
步骤7: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6: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和【对点连线】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 步骤5:诵读【结论语句】,归纳免疫过强过弱对人体的危害。 步骤4: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课堂互动探究】2的“问题导思”并完成【典例】2,总结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过敏反应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种类。2.艾滋病的病原体、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3.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4.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1.过敏反应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种类。(重点)2.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重难点)
(见学生用书第39页)
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1.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一些人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2.致敏原
(1)概念: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
(2)实例: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等。
3.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
1.某人在海鲜馆用餐时,刚吃了一个大虾,皮肤就开始起红斑、红疙瘩,且伴随腹痛,试想这是什么反应?引起该反应的大虾被称为什么?
【提示】 过敏反应;致敏原。
免疫功能缺乏病
1.免疫缺乏病
类型 特点 病因
先天性缺乏病 与生俱来的 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对异物缺乏免疫应答能力
后天性缺乏病 后天获得的 如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体引起
2.艾滋病
(1)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其英文缩写。
(2)病原体:HIV(艾滋病病毒)。
①结构:
②特点: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
③遗传物质:RNA。
(3)传播途径:①性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4)致病过程
(5)预防措施
①注意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
②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
③远离毒品。
④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2.蚊子吸取艾滋病人的血液后叮咬健康的人,会传染艾滋病吗?
【提示】 不会。
1.过敏反应是一种疾病,不属于免疫反应。(×)
【提示】 过敏反应是一种体液免疫。
2.过敏反应都有反应迅速而强烈的特点。(×)
【提示】 过敏反应分速发型与迟发型两种。
3.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疾病,对非特异性免疫也起破坏作用。(√)
4.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指通过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
【提示】 还包括妊娠、分娩传播。
(见学生用书第40页)
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和正常反应
【问题导思】
①免疫系统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起哪些作用?
②免疫系统异常有哪些情况?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1.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免疫的异常反应
功能 防御 自我稳定 免疫监视
功能正常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 消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功能过高 出现过敏反应,如对药物、食物、花粉过敏 出现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出现排斥反应,如器官移植
功能过低 免疫缺乏病,如艾滋病 —— 肿瘤形成
2.过敏反应
(1)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过敏反应必须是机体第二次接触致敏原,第一次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2)致敏原: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如青霉素、蜂毒、动物蛋白(鱼、虾、乳汁等)、植物蛋白(花粉、孢子)等。
(3)过敏反应类型
①速发型: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迟发型:发作迟缓、反应较慢。
(4)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
(5)预防措施
①找出致敏原。
②避免再次接触该致敏原。
③医院就诊。
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致敏原。另外,抗组织胺类药物能抑制过敏症状的发生。
关于过敏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 ( http: / / www.21cnjy.com )疫功能失调病 ②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因此往往会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 ③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 ④找出致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致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审题导析】 该题考查了过敏反应的以下内容:
(1)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及预防。
(2)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异同。
【精讲精析】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迅速、反应强烈,但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不过是分布的场所不同。
【答案】 B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问题导思】
①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发病机理是怎样的?
②艾滋病有哪些传播方式?如何预防?
1.病原体: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2.HIV在人体内的增殖:HIV侵入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后,能识别并特异性地结合于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然后其RNA进入宿主细胞后,能逆转录形成可以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双链DNA,并能随宿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传递给后代,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它能再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大量的病毒蛋白质使宿主细胞死亡,从而达到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目的。如下图:
3.HIV在人体内增殖后果:辅助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T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死亡后,使免疫功能严重减弱。机体无法抵御病原体感染,病人通常死于多种感染并发症或恶性肿瘤等。
4.传播途径:体液传播。病毒存在于血液及某些排出物(如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水、乳汁和尿液)中。传播途径有:
(1)性传播。
(2)通过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感染本病孕妇在妊娠期间(经胎盘)、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哺乳传染给婴儿。
5.预防的主要措施:
(1)洁身自爱,不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
(4)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经过严格消毒。
(5)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艾滋病病人死亡的原因分析
1.间接原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T细胞,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2.直接原因: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恶性肿瘤。
艾滋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国际上艾滋病疫情一直是高发态势,其死亡率非常高,目前全球大约有3 340万艾滋病感染者,20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因此普及有关艾滋病的预防等知识尤为重要,下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免疫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回答:
(1)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IV浓度升高、人体免疫能力丧失和艾滋病患者的死因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人体内可能发挥什么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分析,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________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红丝带”是全球关心艾滋病患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动的标志,“艾滋病日”是世界卫生组织为了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而确定的一个宣传日。2010年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内。关于防治艾滋病:
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②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
(6)以下行为会传染艾滋病的是__________。
①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②与艾滋病患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用剃须刀 ③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 ④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⑤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 ⑥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 ⑦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
⑧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审题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及防治等有关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及过程。
(2)熟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运用知识正确解读曲线。
【精讲精析】 本题把艾滋 ( http: / / www.21cnjy.com )病的病因、危害、预防和免疫等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考查综合分析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尽失,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艾滋病的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
此外,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纹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纹眉等器械也易被传染。既然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那么,预防传播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答案】 (1)成负相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人体内更多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数量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3)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能分泌多种蛋白质及白细胞介素 2,分别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4)9 9年后人体免疫能力全部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5)①主要是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传播途径。②对艾滋病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6)②⑧
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
结 论 语 句
1.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的疾病: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艾滋病。
2.过敏反应包括速发型和迟发型,特点是反应强烈;预防方法是避免接触致敏原。
3.HIV病毒破坏大量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严重削弱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①性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见学生用书第42页)
1.HIV可以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破坏机体的
( )
A.巨噬细胞 B.效应B细胞
C.辅助性T淋巴细胞 D.淋巴干细胞
【解析】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破坏机体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削弱免疫功能。
【答案】 C
2.每次注射青霉素之前,都要先给病人做“皮试”,其目的是( )
A.观察病人的体质以决定用药剂量
B.观察病人是否患有自身免疫病
C.观察青霉素的杀菌效果
D.观察病人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
【解析】 自然人群中,有些人对青霉素会产生过敏反应。
【答案】 D
3.艾滋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
A.血液和精液 B.握手和拥抱
C.衣物和卧具 D.空气和食物
【解析】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精液和乳汁等传播。
【答案】 A
4.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致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次接触致敏原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机体过度敏感所导致的,其实质属于体液免疫,因此也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是由骨髓淋巴干细胞产生的。
【答案】 C
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如图是该病毒的结构模式图。
(1)图中标号1是________。
(2)HIV在非寄生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进行________活动,而感染人体后,主要侵染________细胞。HIV经反复感染宿主细胞,最终将导致________功能减弱以致丧失。
(3)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Ⅰ型又有七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有四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22%,多达一百多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众多变异类型是________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HIV呈袋状球形,有2条病毒RNA,外有核心蛋白质,此外还含有逆转录酶。
(2)HIV无独立代谢能力,营寄生生活。必须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宿主细胞提供原料、能量和酶。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起调节作用,因而大量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破坏会严重削弱免疫功能。
(3)HIV有众多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种变异与一般的生物有不同之处是突变频率高和突变的多方向性,其原因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
【答案】 (1)核心蛋白质 (2)独立代谢 辅助性T淋巴 免疫 (3)基因突变 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 单链RNA结构不稳定
(见学生用书第109页)
一、选择题
1.(2012·杭州检测)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解析】 血友病是遗传病,不是由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
【答案】 B
2.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主要与B细胞有关。
【答案】 A
3.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B.过敏反应都非常强烈
C.引发过敏反应的致敏原就是抗原
D.过敏反应过程中分泌的抗体由效应B细胞产生
【解析】 过敏反应的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免疫细胞是B细胞,它受到致敏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速发型过敏反应比较强烈。抗原和致敏原从分子大小、来源上都不相同,且抗原具有特异性。
【答案】 D
4.人体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不同是( )
A.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并分布于血液和体液中
B.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并分布于细胞表面
C.由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于抗原
D.由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于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
【解析】 对于题目中给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选项C、D,不难分析涉及内容都属于细胞免疫的范畴,与此题目无关。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抗体都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都能与抗原(或致敏原)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所不同的是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布于血液和体液中,而过敏反应的抗体则吸附在黏膜细胞或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答案】 B
5.下列关于致敏原和抗原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原是大分子物质或者具有细胞结构,致敏原也是这样
B.抗原都是大分子物质,致敏原都是小分子物质
C.抗原对所有的人都起作用,致敏原则是对部分人起作用
D.抗原和致敏原的来源是相同的
【解析】 抗原是大分子物质;致敏原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是大分子物质如鱼肉蛋白,也可能为小分子物质如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抗原和致敏原的来源并不相同,致敏原可来自一些正常外来物质如花粉、鱼、虾等,而抗原则往往具有特异性,即有特殊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答案】 C
6.图为HIV引发艾滋病的病程,其中感染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在潜伏期初期应如何采样与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
A.采集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B.采集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C.采集口腔黏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D.采集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解析】 感染初期与潜伏期,HIV浓度较低,不易检测,但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较强,因此可通过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答案】 A
7.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B.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互补的DNA
C.生活中有可能因与艾滋病患者握手而感染HIV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解析】 HIV是逆转录酶RNA病毒,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其传播途径有三种:①性接触,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而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如握手)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传播。
【答案】 C
8.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
【解析】 因为HIV感染并不一定患病,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靠自身的免疫力将其杀死,所以④错;潜伏期是因为自身免疫力的作用,所以③错;HIV主要攻击的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而不是B淋巴细胞,所以②错;综上所述B项是正确的。
【答案】 B
9.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HIV。下列与该病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可以将该病遗传给下一代
B.HIV主要感染心脏,使患者心力衰竭而死亡
C.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D.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食物和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
【解析】 HIV是专门寄生于T淋巴细胞的一种病毒,故其可使大量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破裂死亡,进而使人丧失细胞免疫等免疫能力。
【答案】 C
10.治疗艾滋病的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则AZT抑制病毒增殖的机制可能是( )
A.抑制艾滋病病毒RNA的转录
B.抑制艾滋病病毒RNA的逆转录
C.抑制艾滋病病毒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D.抑制艾滋病病毒RNA的自我复制
【解析】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 ( http: / / www.21cnjy.com )A的基本单位,艾滋病病毒为RNA逆转录病毒,它只在逆转录生成DNA时才会用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而其结构类似药物AZT可干扰该过程。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是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A物质是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产生的。
(2)如果A吸附在皮肤,则过敏反应出现的症状是:皮肤出现红肿、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这时局部区域的组织液会____________。
(3)艾滋病与过敏反应一样,都是由于免疫失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的,但两者的原理不一样。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________细胞,使其大量死亡,最后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4)从上图可以看出,人体第________次接触致敏原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解析】 (1)图中A物质表示机体第一次接触致敏原时,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
(2)过敏反应可导致血管性水肿,组织液增多等症状。
(3)艾滋病病毒的主要攻击目标是T细胞。
(4)图中显示人体第一次接触致敏原时并不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发生于第二次接触致敏原之后。
【答案】 (1)抗体 效应B细胞 (2)增多 (3)T (4)一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生存的重要疾病之一,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是一种球形的单链RNA病毒,并能产生逆转录酶(逆转录是与转录相反的一个过程)。HIV侵入人体后,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产生HIV的工厂,裂解时都可释放数百万个HIV。
(1)下列对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人体细胞不同,它的碱基种类仅有4种
B.变异类型多,是由于单链RNA结构不稳定,突变率高
C.可以直接用培养异养型微生物的人工培养基培养繁殖
D.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能够侵入辅助性T淋巴细胞
(2)HIV进入细胞后,以________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这一过程利用的原料是____________。
(3)人体感染HIV后,____________细胞作用于被侵染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4)若科研工作者已研制出了能有效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疗AIDS的疫苗,人接种该疫苗一段时间后,如果HIV再进入体内,________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5)感染过SARS的康复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内产生的抗“非典”病毒的抗体能否消灭侵入人体的HIV?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艾滋病病毒必须寄生在细胞内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进行繁殖;(2)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必须经过逆转录作用,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DNA,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3)病毒寄生在细胞内,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其中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与被感染的体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4)接种疫苗后,机体已经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5)特异性免疫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抗“非典”病毒的抗体不能预防艾滋病。
【答案】 (1)C (2)HIV的RNA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体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 (3)效应细胞毒性T (4)记忆细胞 (5)不能 抗原具有特异性(或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的)
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比较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过敏反应
抗体 不同点 反应结果 消灭抗原 引起过敏反应
作用对象 抗原 致敏原
相同点 来源 都来源于效应B细胞
成分 都是球蛋白
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不相同的是( )
A.来源 B.作用
C.分布 D.化学本质
【解析】 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抗体都是由效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B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本质都是免疫球蛋白,都能与相应的抗原(或致敏原)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所不同的是体液免疫的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物中。而过敏反应的抗体,则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或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答案】 C
能够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是( )
A.血清中的抗体
B.皮肤细胞上的抗体
C.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
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解析】 体液免疫中抗体的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清除抗原,而皮肤细胞上吸附的抗体不是清除致敏原,而是与致敏原作用发生过敏反应。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应该是会使人产生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反应,血清中的抗体清除抗原是一种免疫反应;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是能够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皮肤细胞上的抗体是致敏原进入体内后形成并吸附的,当机体再次受相同致敏原刺激时,可产生湿疹、麻疹等病理反应。
【答案】 B
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都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不能治疗
B.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过度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C.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D.过敏反应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解析】 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应强烈,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一般都可以治疗;致敏原进入机体主要与B细胞有关;过敏反应可以是全身反应,也可以是局部反应;过敏反应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答案】 D
2.下列细胞中最可能为效应B细胞的是( )
【解析】 效应B细胞是能够产生分泌蛋白(抗体)的细胞,细胞中内质网较多。
【答案】 C
3.右图为某患者血液中某种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人在第28天时抗体浓度高,说明这时比第7天时病情严重
B.抗原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快而且数量多,可以快速消灭抗原,机体一般不会患病
C.该抗体的合成受遗传物质控制,由于遗传物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
D.效应B细胞都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而来的
【解析】 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可以迅速产生数量较多的抗体,及时消灭抗原。记忆B细胞也可以分化为效应B细胞。
【答案】 B
4.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
A.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
C.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D.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作用
【解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 http: / / www.21cnjy.com )疫都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只是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属于第三道防线;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发挥作用。
【答案】 D
5.(2010·广东高考)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
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
C.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解析】 当该抗体与突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体特异性结合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就无法与受体结合,神经冲动也就无法完成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效应器(肌肉)就不会发生反应。
【答案】 A
6.在人体过敏反应中,会释放组织胺,它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属于( )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解析】 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而出现荨麻疹。这是组织胺通过体液传送调节的结果,组织胺不是激素,因此,此调节属体液调节,不涉及到神经,所以不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C
7.初生犊牛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犊牛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内所产生的乳,与常乳比较其特点主要是:
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试回答如下问题: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________,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犊牛要到4周龄以后才具备自己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由母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细胞中的________(细胞器)合成,并由________(细胞器)加工分泌。合成它的原料是________。
(4)初乳中若不存在蛋白酶抑制素,进入消化道中的免疫球蛋白会被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
(5)初生犊牛通过牛初乳能获得来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母体的天然被动免疫;长大到1~2岁龄的小牛则要经过肌肉或皮下注射口蹄疫弱毒苗才可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由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是人工自动免疫。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____________,后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________________。
(6)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被称为________。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________(初次/再次)服用初乳时。
【解析】 (1)免疫球蛋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体中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2)机体接受抗原刺激一段时间后才能产生;(3)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由效应B细胞内的核糖体产生,并由高尔基体参与分泌;(4)初乳中不存在蛋白酶,饮食后初乳中的蛋白质会被蛋白酶水解成多肽;(5)从牛乳中获得抗体是被动免疫,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自身产生抗体是主动免疫;(6)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致敏原,过敏发生在再次接触致敏原时。
【答案】 (1)抗体 与相应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及时清除抗原
(2)机体由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形成能够产生抗体的效应B淋巴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
(3)效应B淋巴 核糖体 高尔基体 氨基酸
(4)蛋白酶 多肽
(5)自身以外生物的合成 自身B淋巴细胞的合成
(6)致敏原 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