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7-30 16: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二节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列举种群的特征。
●课标解读
1.简述种群的概念。
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3.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教学地位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特征,特别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教法指导
1.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其他特征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种群的特征。在学习种群特征时,尽量引用实例,结合社会现实。
2.种群密度是本节的核心概念,但并不是仅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述性地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回忆初中学习的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出一些例子,引出“种”的概念。进一步提出“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种的生物是如何存在的”?明确各种生物都以一定的数量存在于环境中,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讨论种和种群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分析种群的概念,并注意一下问题:种群中个体年龄的差异;种群是不是个体的简单的相加。进一步提出:种群有什么特征?
●教学流程设计
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 ( http: / / www.21cnjy.com )2-6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3”。 步骤2:学生学习并回答种群的概念。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种群与个体、物种的区别,通过例1强化提高。 步骤3:学生学习种群的特征,讨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总结规律,通过例2强化提高。
步骤6: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总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5: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 步骤4:探究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通过【课堂互动探究】实验探究总结规律,通过例3强化提高。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简述种群的概念。
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3.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及其特征。(重点)
2.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重难点)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重点)
(对应学生用书第54页)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1.两个池塘中同一个物种的鱼是一个种群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因为不在同一个区域,无法进行共同生活和繁殖。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定义: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
(2)表达式: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面积(容积)。
(3)调查方式
常见方法:取样调查法
2.年龄结构
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年龄结构常用年龄锥体图来表示,可分成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
2.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什么意义?
【提示】 可根据年龄组成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
3.性比
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在野生种群中,性比的变化往往会引起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从而使种群的繁殖潜力产生差异。
4.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2)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3)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
3.如何理解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
【提示】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性比和年龄结构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为种群数量变动提供信息。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提示】 一个池糖中的全部的鱼不是一个物种。
2.种群密度越大,种群的数量就越大。(×)
【提示】 不一定,因为种群的数量=种群密度×面积(容积)。
3.种群密度增大时,种群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提示】 不一定,如迁入大于迁出时,种群密度也增大。
4.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在密度较大的地方选取样方。(×)
【提示】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随机取样。
5.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提示】 种群密度的变化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55页)
种群和个体的关系以及与物种
     的区别
【问题导思】 
①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
②个体、种群、物种之间的关系如何?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个体、种群和物种的关系
(1)个体与种群: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种群与物种: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可能存在多个种群。
(3)三者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
3.种群与物种的区别
(1)概念不同: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范围不同:一般来说,种群是较小范围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物种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种群组成的。
 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物种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审题导析】 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点是:
(1)明确种群的含义。
(2)明确种群和物种的区别。
【精讲精析】 6个池塘中的鲫鱼,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同一个物种,但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不能完成基因交流,故属于6个种群,同理,2个池塘中的地中海鳎鱼为2个种群。
【答案】 D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问题导思】 
①种群的首要特征是什么?
②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③预测一个种群密度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龄结构情况,其次是性比,由此推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情况也基本如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对于增长型的种群,一般还有如下的关系:
性比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迁出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比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012·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审题导析】 
(1)该动物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2)12月份只有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无未成熟个体。
【精讲精析】 据图可知,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项错误。
【答案】 D
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①取样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样方数量、面积适当。
②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即只要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均正确,如下图(涂黑处为所计数个体,现取右、下两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
(3)一般操作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调查物种的个体数量,求每个样方的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植物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注意事项
①标志物
a.不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b.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
②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3)一般操作过程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志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N1)。
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2)及其中被标志的个体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④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 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结果都有一定的误差,调查范围越大,取样越多,结果准确性越高。
 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精讲精析】 该草地的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积为100 hm2,为测定如此大面积草地上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1 m2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然后取其平均值即可。
【答案】 C
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
结 论 语 句
1.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叫种群,它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首要特征,动物种群密度的调节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植物常用样方法。
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下降型。
4.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叫种群的性比。
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牲畜
B.一片森林中全部的鸟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鲫鱼
【解析】 本题要求全面理解种群的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群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是指“同种”生物的总和,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A项明显不符,它包含了多种生物;B项一片森林中全部的鸟,一般不会由一种鸟组成;C项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
【答案】 D
2.下面是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答案】 A
3.对生物种群的研究,其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  )
A.种群结构 B.种群密度及其变化
C.年龄结构 D.性比
【答案】 B
4.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结构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男女性别比例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人口预测也不例外。
【答案】 A
5.(2012·广州期末)下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请回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如果第 Ⅰ 类是养牛场的牛群,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________型,其特点是________个体很多,而________个体很少,该种群的________会越来越大。
(2)如果第 Ⅱ 类是养鸡场的种群,则表示这个养鸡场已陷入危机,经营者必须采取的措施是:
①留下________鸡,处理________鸡。
②要保持________多________少的性别比例。
③购入或孵化出大量________,加以优良的________,使它有很高的________,让下降型转化为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看懂示意图,图中横 ( http: / / www.21cnjy.com )坐标表示的是年龄百分比,纵坐标表示的是每千个个体的生存数。由图可知对于这两个种群都是年轻的个体存活率高,年老的个体存活率低。种群的发展与衰退取决于它的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人工养殖的种群,可以通过人为地干预来调节其年龄组成及性比等,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答案】 (1)增长 年幼 年老 种群密度
(2)①幼年和成年 老龄 ②雌 雄 ③幼鸡 饲喂条件 成活率 增长型
(对应学生用书第121页)
一、选择题
1.(2012·哈尔滨九中高二期末)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比、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a具有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指个体水平的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比、年龄结构等特征,这是对种群特征的描述。
【答案】 A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B.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和
C.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
D.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主要的依据就是种群的概念,抓住“一定自然区域”“同种”“全部个体”等关键词语。
【答案】 C
3.(2013·济南期末)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年龄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下降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下降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下降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相同,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多,为下降型。
【答案】 A
4.(2012·海南高考)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 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A正确, 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
【答案】 B
5.(2012·湖南师大附中测试)在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4 000尾 B.3 200尾
C.1 600尾 D.800尾
【解析】 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得鲫鱼的总数N==(200×160)/10=3 200(尾)。
【答案】 B
6.(2013·洛阳高二期末)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①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种群密度为单位面积该个体的数目,所以取样方时大小应相同且为1 m2,计数时应计算平均值即为种群密度。
【答案】 A
7.(2013·哈尔滨期末)某科技小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总数和与实际总数的比分别为(  )
A.50只、大于1 B.42只、小于1
C.161只、小于1 D.160只、大于1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即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重捕法。由题意可以得出:N∶50=42∶13,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为(50×42)/13=161.5只。由于被捕获过的鼠更难再捕获,故再次捕获的被标记数比实际小。
【答案】 D
8.甲、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甲        乙
A.下降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下降型
C.稳定型和下降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解析】 图甲幼年个体很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密度增大。图乙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种年龄结构属于下降型,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 B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比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 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比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答案】 D
1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
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和大小
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解析】 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群密度的大小除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之外,还直接受迁入和迁出的影响;一个种群是由所有同种个体组成的,而不是只包括成年个体;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所以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2013·烟台高二期末)某同学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
①选取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
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中央划一个样方。
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
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请回答:
(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中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据图分析:甲草原的鼠种群属于______型;乙草原的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______草原鼠所带来的危害将会加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答案】 (1)0.16株/m2 (2)不可靠 选取的样方数目太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3)增长 稳定 甲
12.“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志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算出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
【解析】 (1)由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方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可以得到关系式:N(总数)/M(第一次捕捉到的标志数)=n(第二次捕捉数)/m(第二次捕捉到的标志数),即可得出N=Mn/m。(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 hm2的个体总数为288只,种群平均密度是144只/hm2。由于第一次捕捉到的个体被标志后,第二次很难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减少,在公式N=Mn/m中由于分母m的值减小,使得N值比实际情况偏高。(3)性别比例为♀(14+18)/♂(18+18)=8∶9。(4)100 m2中田鼠的数量为1.44只,洞口数/田鼠=3.6/1.44=2.5∶1。
【答案】 (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动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课标解读
1.简述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及其决定因素。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构建种群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包括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的特点和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教法指导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这两部分内容浅显易懂,按照自主学习的理念,可安排学生自学总结。
2.本节探究活动“建立种群增长的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内容丰富,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材料,也可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自发提出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另外探究实验里涉及到血球计数板,应该向学生讲解清楚它的使用方法。
3.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扎实的数学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知识,并且接触过一些数学模型的概念,有能力用数学知识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构建时要避免脱离生物学现象单纯地讲数学问题,同时也要强调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主要讲生物学现象,而只是把数学模型简单地提一提。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地球上的每种生物都具有很大的生殖潜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这种生殖潜力不受食物、空间、天敌和气候条件等的限制而任其发展的话,生物种群会在短期内达到惊人的数量。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资源、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其种群的数量增长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那么,种群的数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教学流程设计
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7 ( http: / / www.21cnjy.com )-7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 步骤2:学生学习教材,回答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及各因素如何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 步骤3:学生学习回答种群的J型增长的条件及规律,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规律,通过例1强化提高。
步骤7: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总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6: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 步骤5:讨论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模型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课堂互动探究】实验探究归纳总结,通过例3强化提高。 步骤4:学生学习回答种群的S型增长的调节及规律,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总结规律,通过例2强化提高。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简述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及其决定因素。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重点)
2.种群增长的“J”型和“S”曲线。(重难点)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种群的数量变动
1.类型
种群增长、周期性波动、种群的衰亡和生态入侵等。
2.主要决定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动态过程。
3.特点:一般来说,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不是无限制的、任意的,种群数量总是在平均值附近作上下波动。
4.调节机制:种群总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保持在平均密度的上、下限范围之内。
种群的增长曲线
1.“J”型曲线
(1)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2)产生条件:理想环境(资源充足、无天敌)。
(3)实例
①酵母菌实验室培养。
②一年生昆虫、某些小型啮齿类动物在春季适宜条件下的增长。
③种群迁入适宜新环境中的最初阶段。
2.“S”型曲线
(1)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最大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2)产生条件:自然条件(空间、食物、温度、水分等)的制约。
 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变的吗?
【提示】 不是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1.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与时间关系的曲线为“J”型。(×)
【提示】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
2.环境容纳量(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在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4.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后,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提示】 环境条件不变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上下波动。
(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问题导思】 
①种群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呈“J”型增长?
②“J”型增长曲线有什么特点?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个即可判断为“J”曲线:
(1)理想条件下。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3)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的适宜环境的早期阶段。
(4)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根据λ值可以判断种群的动态。即当λ>1时,种群呈“J”型增长;当λ=1时,种群稳定;当0<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3.曲线及解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1)“J”型增长曲线
解读:
①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②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
③特点:无K值,持续增加。
④影响因素:N0(起始数量),λ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
(2)种群增长率曲线
解读:
①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②特点:保持相对稳定。
③增长率大小为:λ-1。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某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
B.某种群在自然界中,出现无限的“J”型增长
C.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的前提是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短期内出现“J”型增长
【审题导析】 
(1)种群“J”型增长的条件是理想条件。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
【精讲精析】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环境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无限的),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且种群的增长率不变。而在自然界中,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出现无限的“J”型曲线增长。
【答案】 B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问题导思】 
①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有什么特点?
②“S”型曲线在生产上有什么应用?
1.曲线及解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
(1)“S”型增长曲线
解读:
①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数量。
②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③特点: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率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
④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
(2)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解读:
①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速率。
②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应K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
2.K值变动的示意图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1)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相关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消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③草场放牧,最大载畜量不能超过K值;鱼的养殖也不能超过K值,否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导致K值下降。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K/2值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尽早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处。
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部分。
 
在“S”型曲线图中,有一段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近似于“J”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S”型曲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
 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最终相对稳定
【审题导析】
(1)曲线X为“J”型曲线,曲线Y为“S”型曲线。
(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
【精讲精析】 K值为环境容纳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K值会提高,A项正确;“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的数量仍在增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C点时种群达到了K值,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C项正确;曲线Y为“S”型曲线,“S”型曲线表示,自然状态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D项正确。
【答案】 B
通过酵母菌的培养建立种群增长模型
1.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
2.步骤
(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3)将试管在28 ℃条件下连续培养。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
3.结果表达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的增长曲线。
(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4.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有限的空间培养酵 ( http: / / www.21cnjy.com )母菌一定时间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不适宜,从快速“J”型增长转为“S”型增长。(2)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而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且每次计数也要重复三次,求得平均值。(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4)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溶氧等,可选取其中任一因素再进一步探究。
【答案】  (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惭变得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增加菌种培养液的稀释倍数
(4)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解氧等)的变化关系
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a\vs4\al(\ ( http: / / www.21cnjy.com )o(――→,\s\up12(直接),\s\do5(决定)))出生率,死亡率)波动反馈调节K
结 论 语 句
1.种群的数量变动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动态过程。
2.一个稳定自然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动的,但总是在平均值附近作上下波动。
3.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呈“J”型增长或指数式增长。
4.当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受限制时,种群呈“S”型增长。K
(对应学生用书第60页)
1.近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大于迁出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C
2.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 种群在无环境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便属于此种情况。
【答案】 B
3.(2013·武汉期末)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种群数量增长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S型曲线的理解。种群的数量增长受环境和自身密度的制约;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不是数量不再变化;同一种群的K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是不同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 C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曲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答案】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点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
【解析】 “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而在自然情况下,空间、食物都是有限的,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必定加剧种内斗争,种群数量不会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此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现“S”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地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 (1)生活资源(食物) 空间 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分 0
(3)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出生率和死亡率
(对应学生用书第123页)
一、选择题
1.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式增长(  )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开始出现食物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解析】 因为种群的指数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D项正确。A项不正确,因为食物有限会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式增长。B项不正确,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式增长,因为指数式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C项也不正确,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式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答案】 D
2.(2013·常州期末)在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
C.2 D.m·23T
【解析】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每繁殖一代,增加1倍,呈“J”型曲线增长,其数学公式为N=m·2=m·23T。
【答案】 D
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内陆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 内陆湖泊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进入该湖泊的“食人鱼”的数量增长属于“S”型增长。
【答案】 A
( http: / / www.21cnjy.com )
4.(2013·西城高二期末)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K值是该有限环境所承载的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数量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当种群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如果是鱼的种群,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型,b曲线呈S型
B.K表示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阴影部分可表示因环境阻力存在而被淘汰的个体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 ( http: / / www.21cnjy.com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动态平衡;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林业生产上,树木的数量超过K/2之后进行砍伐,砍伐后保持K/2,树木的增长最快。
【答案】 D
6.生态学家高斯在0.5 ( http: / / www.21cnjy.com ) mL培养液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只左右。对此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受到培养液量的限制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
C.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K值也是375
D.重复此实验,K值有可能不同
【解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种群的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如培养液的量、温度等;该实验得到的草履虫最大数量为375,即此条件下的K值是375;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得到的K值应该不同;重复此实验,不同条件下得到的K值也可能不同。
【答案】 C
7.某种群死亡率如下图中Ⅱ,出生率如下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a B.b
C.c D.d
【解析】 图中曲线Ⅰ、Ⅱ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 C
8.(2013·海淀高二期末)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 B
9.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速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2·济南高二期末)某小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B项中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有毒物质的积累,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 ( http: / / www.21cnjy.com )烈的是______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______点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体间争夺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种内斗争最激烈。在此段(从t3开始)由于食物、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故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2)若此图表示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应保持在K/2(即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最快,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3)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 (1)cd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限制 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食物、天敌、气候等条件可能不同
(2)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的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
12.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
A        B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 ( http: / / www.21cnjy.com )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
【解析】 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 (1)B (2)不再增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 (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