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比)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铭记英雄历史】
对联一 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 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 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
——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更让人伤感的是,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家书无法寄达。
3.下列语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B.电影《芳华》是冯小刚与严歌苓联手打造的一部反映我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工团生活的大片。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4.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比喻)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比)
D.我(指雨)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拟人)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燕子使人有一种阴柔的美感,于是在文学里,人们所歌咏的燕子是“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或“燕子为谁来去,似说江南路”,燕子正像是guī中少女的庸懒闲愁,雁却像是孤独的羁客浪人,在文学中被用以表现的是一种刚性美感,前人歌咏的雁是“铁路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或“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5.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双燕栖( ) guī( )中少女 羁客( )
6.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7.文中两处画线句包含一组反义词,它们是 和 。
8.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又将燕和雁在文学中的寓意作比较,这种写作手法是 。
三、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九日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 、 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作赏析。
四、现代文阅读
10.阅读
水稻生长在村庄
一切好像是突如其来的。
我一大清早醒来,发现水稻己经攻占了村庄最后一处空旷。它们是早有预谋的入侵者,没有刺探和迂回,从四面八方直接完成了包抄。就像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等你发觉对方长驱直入,已经回天无力了。
水稻统治村庄以后,取了个新名,叫禾苗,追溯到一天之前,它们还是另一个字,秧苗,一畦畦绿蒙蒙的浮在清水之中。此刻,它们刚刚换了地盘,矮塌塌的,叶子稀稀拉拉,背着阳光打开,又窄又短,这一片和那一片之间预留着一截距离,水的光芒从那些缝隙里泛了出来,织就一条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的光带。风一趟一趟地撒野,依然看不到想象中的堆涌过来的波浪。它们始终捍卫着一种近乎颓丧的姿势,仿佛稍一动弹,便是不可饶恕的僭越。
只有我知道,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水稻的骨子里是执拗的,不断地怀疑过去否定现在,对未来有着飞蛾逐火一样的向往。它们以分秒来计算成长自己,大概是十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一种拼接。像一把把雨伞砰砰地打开,彼此之间互相勾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浮起一蓬蓬绿烟,将田埂、土路、溪流悉数淹没。它们把农人赶到路上,家里,把牛和羊驱赶到山头。农人乐于这样的驱赶,在土路上哼着粗俗的俚曲,狡黠在皱纹里蠕动:牛羊却不甘心自己的地盘被莫名其妙地占领,嚼着青草的间隙回头盯着水稻,长一声短一声地抗议的。
稻花一直在寻找时机,它们等待得太久了,直到夜色最浓时才一声不吭地打开,细小,琐碎,挂满一身的粉尘,样子很像柳絮,但不像柳絮一样满世界地宣告自己的到来。它们低着头,像犯了错的孩子,那一丝香气,也被牢牢地克制。
小时候我从稻花身边经过,也不会看上一眼,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吸引我看一眼的魅力。直到很久以后,我看到一张高像素拍摄放大后的稻花照片,一瞬间惊住了。洁白的花苞成串的向下坠着,像圆润的珠子沿着直线的轨道脆生生地移动,汇集了梅花的素雅,栀子花的饱满,这般的无懈可击。可是,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懂得这种安静之美?
稻花凋谢以后,水稻进入最美的年华。安守内心,养精蓄锐,青涩,饱满,直到遍体黄透,完成生命的点睛之笔。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忙着向阳光邀宠,在暧昧的阳光里搔首弄姿。唯有水稻,拒绝了阳光的诱惑和勾引,低眉垂首,把自己交给了土地。
村庄里一草一木都是风景,但没有哪一种风景能胜过水稻。稻穗低垂,剑叶高举,如一阙唱入篱落的楚风,灵秀,质朴,是与生俱来的江南:苍凉,厚实,是对远的中原的收罗与容纳。
很多年后,我堕落成了村庄的过客,村庄却己非昔日的村庄。水稻也变了,最先是从双季变成了单季,接着被蔬菜,花木,药材,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厂房挤进逼仄的空间。
我很少做梦,有一个城市的晚上,我做梦了,梦见水稻在村庄里彻底消失,村庄空空荡荡,沦为一片荒芜。只剩乱鸦穿空,枯叶随风。
母亲在世时经常说,梦是反的。我认同母亲的话,我并不相信水稻有一天会在村庄里消失。这样一种农作物,几千年前存在于阡陌,几千年后也必定会存在于村庄。至少,它们将成为怀旧的标本,村庄的象征和救赎。
(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水稻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第4段中,加点的“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是指 。
②第6段中,加点的“这种安静之美”是指 。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的划线句。
(4)文章第3段不惜笔墨,描绘水稻“矮矮的,叶子稀稀拉拉”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5)阅读文章最后三段,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林肯讲演,结合背景介绍,回答问题。
1860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家、解放黑奴运动的领导者林肯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排场豪华,而且扬言:“我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林肯站在一辆普通的农家马车上,向他的听众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一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1)林肯的讲演共有5句话,请划分其层次。
①②③④⑤
(2)林肯所说的“财产”就什么而言?他在回答“有什么财产”时采用了什么语言技巧?
(3)结合文段试分析说明林肯讲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4)从背景场合的角度,分析林肯的讲演为什么会在听众中引起共鸣?
答案
1.D 2.D 3.B 4.A 5.qī;闺;jī 6.庸懒;慵懒 7.阴柔;刚性
8.比喻(或引用);对比
9.(1)葛菊;喝酒
(2)《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运用对比手法,将俗人好酒与自己爱茶对比,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味。《重阳席上赋白菊》运用比喻,以花喻人,饶有情趣。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10.(1)①生命力强(执拗);②安静(安守内心,不邀宠);③灵秀、质朴;④苍凉、厚实
(2)水稻始终捍卫着一种近乎颓丧的姿势;洁白的花苞成串的坠着,素雅饱满
(3)运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从寻找时机”“一声不吭”等词语赋予水稻以人的动作情态,“样子很像柳絮,但不像柳絮一样满世界地宣告自己的到来”将水稻与柳絮进行对比,突出了稻花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张扬的品质,使描写内容生动传神。
(4)欲扬先抑;与第④段写水稻骨子里的执拗形成对比,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5)①为水稻被挤进逼仄的空间而忧患。②因乡村生活正在被现代城市文明吞噬而失落,引发对未来乡村发展的深思。③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11.(1)①//②③④//⑤
(2)“财产”指其家人和书籍;采用改换概念内涵的技巧。
(3)对比:产的贫穷与精神的富有作对比;自己的又穷又瘦与对手的贵族气味作对比。
(4)林肯在街头面对普通老百姓发表竞选演说,抓住了听众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