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地理
湘教版
湘教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第1章 第2节 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第1章 第2节 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30 15:52:35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人口爆炸” 100多年 “J”形 急剧膨胀 1.“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限制性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发展 需求 人均消耗量 人均土地拥有量 趋于枯竭 水体污染 淡水资源短缺 不合理的垦殖 人口的合理容量 最高 有效和持续 最大经济效益 相对稳定 环境 资源 人口规模 经济规模 社会经济发展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2.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一定就小吗?
【提示】 不一定。资源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还与其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许多因素有关,且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取决于本国的资源,还包括利用国外或地区外的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例如,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但其经济、技术力量强,开放程度高,利用外部的资源多,也可以大大提高其人口合理容量。环境的限制性 【问题导思】
1.目前,导致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且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导致了某些自然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过量的开发,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2.我国在耕地的保护管理上,为什么要设定18亿亩的保护红线?
【答案】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且人口总数仍在增长,必须有足够的耕地资源,才能保证我国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
3.我国西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能否向其迁入大量人口?为什么?
【答案】 不能,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脆弱,不适宜迁入大量人口。2.综合比较自然资源与人口的关系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思路点拨】 对比表1、表2耕地、森林、淡水资源人均消费量和资源总量判断人口容量的限制因素;进而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读材料不难发现耕地是一个薄弱环节,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第(2)题,由材料可以发现淡水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必须珍惜、合理利用。
【答案】 (1)耕地 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③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④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⑤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人口合理容量 【问题导思】
1.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在数值上有何区别?
【提示】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适宜的人口数量,因此,从数值上看,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容量。
2.西藏地区地广人稀,能否增大其人口合理容量?为什么?
【提示】 不能。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承载力小,难以承受过多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一旦破坏,很难恢复。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
【提示】 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最高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2.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2)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思路点拨】 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是①抓住表中几个数据所代表的含义及其数值特点;②明确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影响因素。【解析】 第(1)题,人口容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是主要因素。此外还受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第(2)题,表中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16亿人。第(3)题,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代表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但不同的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数值不同,通过②③④数值,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答案】 (1)A (2)A (3)C教材P10活动
【点拨】 从图1-5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逐渐缩短,表明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呈不断加快的趋势。但第五个10亿和第六个10亿的时间间隔接近等长,说明今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会下降,但下降速度不可能很快。教材P10~11活动
【点拨】 对两种观点的判定要结合人口的指数增长和具体实例。
“观点一”是错误的。从世界人口“J”形曲线图中可以看出,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从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来看,在人口增长过渡模式阶段,人口的增长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人口增长的速度很快。“观点二”是正确的。18世纪产业革命后的欧洲,20世纪50年代后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都出现过人口的急剧增长,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活资料相对短缺。因此,马尔萨斯的“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教材P11~12活动
【点拨】 1.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程度的提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资源种类不断增多。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源的开采量将不断增加,但某些资源,尤其是一些矿产资源的数量将不断减少。3.正确。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山水风光可以作为自然资源。首先从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关系看,旅游资源除人文景观外,还包括自然景观,而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它们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自然属性看,山水风光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从社会属性看,山水风光可直接用于人类的旅游消费场所。因此,山水风光完全可以当作自然资源。教材P14活动
【点拨】 三种观点均体现了对人口容量的认识与评价,但其假设条件与估计方法有很大差别。
(1)乐观派只看到了科技发展利于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和程度的增加,却忽视了人口的消费因素;
(2)悲观派过分强调了人的消费对资源数量减少的影响。而忽略了科技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扩大作用;
(3)相对而言,中间派的看法较为合理。教材P15活动
【点拨】 1.将表中“可承载人口”一栏中的数值相加即可得出答案,为162 480万人。
2.东部地区大都位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较好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大,年产生物量高,可承载人口多,是人口密度大,环境人口承载力大;西部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青藏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小,年产生物量低,可承载人口少,最大是人口密度小,环境人口承载力小。3.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越,环境人口承载力大,南方的热带地区,最大人口密度最大。北方地区,水热条件相对南方差,环境人口承载力小于南方,北方的北温带地区,最大人口密度最小。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越来越短。据此回答1~2题。
1.世界人口急剧膨胀,这说明了( )
A.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地球将会出现“人口爆炸”
B.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C.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是相适应的
D.人口快速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必要的
2.近百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的曲线呈现( )
A.“V”形 B.“S形”
C.“N形” D.“J”形【解析】 第1题,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增长与环境不相适应。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会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甚至破坏环境,导致资源枯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都会导致人口问题。第2题,由题干中“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可推知人口增长曲线斜率越来越大,即为“J”形。
【答案】 1.A 2.D3.人口容量的特点有( )
A.相同性、临界性、警戒性
B.绝对性、临界性、可变性
C.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D.相对性、季节性、警戒性
【解析】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三个特点:即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答案】 C4.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 由图知,P和P′均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最佳人口规模,即人口合理容量。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反之呈负相关。
【答案】 4.C 5.B(3)漫画D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漫画D说明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5)漫画A、B、C中,________最容易导致漫画D中的问题。
【解析】 本题以漫画的形式体现了保持适度人口规模、谋求合理人口容量的重要性。漫画A、B、C都是对环境人口容量的认识和评价,A只看到了科技发展利于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程度的增加,而忽略了人口的消费;B只看到了人口的消费,而忽略了科技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C的看法比较合理;D图反映了人口数量已超过资源承载力,将引发各种问题。【答案】 (1)假设条件不同,估算方法不同。
(2)①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②有利于了解各种环境问题;③促使人类自觉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3)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且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4)资源
(5)A课时作业(二)
一、选择题
1.世界人口膨胀的时期在( )
A.1830~1999年 B.1775~1990年
C.1750~1900年 D.1800~1999年
【解析】 人口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紧密相连。世界人口的指数增长使人口在初期增长缓慢,后期急剧膨胀,人口的这种增长在坐标图上呈“J”形曲线。世界人口是在最近100年才开始迅速膨胀的。
【答案】 A
2.目前愈演愈烈的水体污染、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
D.全球火山活动频繁
【解析】 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由于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目前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3~5题。
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4.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
C.b
5.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解析】 第3题,根据“木桶效应”,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要素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故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4 500。第4题,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还未达到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但是已经超过了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第5题,内蒙古地处我国内陆,水资源短缺是其限制性因素,成为木桶短板。
【答案】 3.D 4.C 5.D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6~7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
6.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16亿 B.15.1或16.6亿
C.约8~9亿 D.约14~15亿
7.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 第6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数量,也就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据表中信息可知,我国依据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9亿,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选项C正确。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故选项D为正确答案。
【答案】 6.C 7.D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完成8~9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
合理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9.30
100
地中海气候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7.35
30
8.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9.按表格推断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 表中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大小与气候(光、热、水的融合)产生的生物生长量有直接相关性。热带雨林地区生物生长量大,但气候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因此实际上人口稀少。
【答案】 8.B 9.D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10~12题。
年生物量
(万吨)
可承载
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0.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提高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②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③加强环境保护
④限制外地人口进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第10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11题,导致西藏人口合理容量减少的因素要联系消费水平、生态环境等进行考虑。第12题,针对该地的实际,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应有加强其地域开放程度、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等。
【答案】 10.D 11.A 12.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康熙初年,人口为19 0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食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二 目前,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美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已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三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多人口吗?为什么?
(2)中国人若有少吃粮食多吃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
(3)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力会有何变化?
(4)若全球所有国家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的消费水平,环境会有何变化?
(5)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解析】 人口容量与资源丰谦程度、经济发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答案】 (1)不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环境承载力小。
(2)可能会变少。
(3)环境承载力减小。
(4)环境承受压力过大,环境会恶化。
(5)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区内资源丰富程度、消费水平等。
14.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变化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大约在________________开始明显上升,这两条曲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曲线开始下降的大约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该曲线与世界人口变化曲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三条曲线表示年代的顺延,可反映出人口容量的________性。
(4)影响A、B、C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消费水平的提高
B.人口数量的减少
C.科技水平的发展
D.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改变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描述。第(3)题,三条曲线依次顺延,说明人口容量随估计标准的不同而变化。第(4)题,A、B、C表示生产水平不同,所需耕地面积也不同,影响的因素应是科技水平。
【答案】 (1)1950年前后 同步增长(或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随世界人口的增长而增长)
(2)1900年后(或20世纪初) 世界可耕地总面积随世界人口的增长而递减
(3)相对
(4)C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点击下载
VIP下载